衛生署:5宗符豬流感呈報個案
香港新浪網 - Hong Kong
衛生署發言人表示,截至今日中午12時的24小時內,
呈報
向上級報告。三國演義˙第四十回:「恐使君不知,特差某齎哀書呈報。」紅樓夢˙第六十一回:「現有了贓證,我只呈報了,憑你主子前辯去。」
年齡大一則是否大12歲? 一月的可能性較高
領頭字
| |
---|---|
則 | |
解形
| |
《說文》:“則,等畫物也。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黹貝貝镑伛,古文則。黹目兽镑伛,亦古文則。鼎钫镑,籀文則從鼎。”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攷釋》以為“則”字“從刀,從鼎,當是宰割之宰之本字。” | |
注音
|
釋義
|
(一)ze2《廣韻》子德切,入德精。職部。 | (1)按等級區劃物體。《說文‧刀部》:“則,等畫物也。”《漢書‧敘傳下》:“《坤》作墬勢,高下九則。”顏師古注引劉德曰:“九則,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2)法典;規章。《爾雅‧釋詁上》:“則,法也。”《增韻‧德韻》:“凡制度、品式皆曰則。”《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則,
法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鄭玄注:“則亦法也。”《國語‧魯語上》:“毀則者為賊。”韋昭注:“則,法也。” (3)榜樣;準則。如:以身作則。《詩‧大雅‧抑》:“敬慎威儀,為民之則。”鄭玄箋:“則,法也。”《楚辭‧離騷》:“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王逸注:“則,法也。”晉陸機《文賦》:“俯貽則於來葉,仰觀象乎古人。” (4)規律;法則。《爾雅‧釋詁上》:“則,常也。”《廣韻‧德韻》:“則,法則。”《管子‧形勢》:“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君正》:“一年從其俗,則知民則。” (5)依照;效法。《書‧禹貢》:“咸則三壤,成賦中邦。”孔傳:“皆法壤田上、中、下三品,成九州之賦。”《詩‧小雅‧鹿鳴》:“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毛傳:“是則是傚,言可法傚也。”《史記‧夏本紀》:“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 (6)采邑。《周禮‧春官‧大宗伯》:“五命賜則。”鄭玄注:“則,地未成國之名。” (7)量詞。多用於文章或藝術品,相當於“章”、“條”。清馮班《鈍吟雜錄》:“錄其純無疵者六則。” (8)作;做。宋辛棄疾《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戲作漁父詞》:“千年往事已沉沉,閒管興亡則甚!”《紅樓夢》第七十三回:“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 (9)月陽名之一。《爾雅‧釋天》:“月陽: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 (10)副詞。1.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於“就”。《詩‧小雅‧十月之交》:“日予不戕,禮則然矣。”《韓非子‧顯學》:“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 者,非愚則誣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非死,則徙爾。”2.表示前後兩事時間相距很近,有因果、條件關係,相當於“即”、“便”。《易‧繫辭下》: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漢書‧項籍傳》:“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鏡花緣》第十二回:“酒過一、二巡,則上小盤小 碗。”3.表示在發現某事時早已如此,或即將如此,相當於“就”、“將”。楊樹達《詞詮》卷六:“則,於初發見一事之已然狀態時用之。”《論語‧微子》: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摩崖登臺,則懸龍架峽正出其上。”4.表示範圍,相當於“僅”、“祇”。《荀子‧勸學》:“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11)連詞。1.表示平列關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2.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而”。《左傳‧昭公三年》:“寡人願事君朝夕不倦,將奉質幣以無失時,則國家多難,是以不獲。” 《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聞一多校補:“則猶而也。”《敦煌變文集‧山钫盧山遠公話》:“此寺甚好如法,則無水漿,如何居止﹖”3.表示 假設,相當於“若”、“如果”。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八:“則,猶或也。或與若義相近。”《左傳‧成公九年》:“德則不競,尋盟何為﹖”《莊子‧逍遙 遊》:“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漢書‧爰盎傳》:“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之曹與長史、掾議之,吾且奏之;則私,吾不受私語。”4.表示對比關 係。用於前一分句,相當於“倒是”;用於後一分句,相當於“卻”。《左傳‧襄公十年》:“我辭禮矣,彼則以之。”《國語‧晉語七》:“臨下之樂則樂 矣,德義之樂則未也。”清鄒容《革命軍》:“及其死綏也,則委之而去,視為罪所應爾。”5.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然”、“儘管”。《孟子‧滕文公 上》:“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呂氏春秋‧任地》:“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元佚名《隔江鬥智》第一折:“元帥此計好則 好,則怕瞞不過諸葛孔明。” (12)助詞。1.相當於“之”。《詩‧齊風‧雞鳴》:“匪雞則鳴,蒼蠅之聲。”《禮記‧學記》:“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 止。”2.用於句首。元佚名《陳州糶米》第一折:“則這攢典哥哥休強挺,你可敢教我親自秤﹖”元高文秀《黑旋風》第四折:“你認的我麼﹖則我便是王重義!”3.用於句末,相當於“者”。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左右,喚御史臺來,朕問取則!”元佚名《雲窗夢》第四折:“早來到也,咱見相公去則。” (13)通“賊”。害。《書‧盤庚中》:“汝有戕則在乃心。”楊樹達讀書記:“則,假為賊。”《老子》第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高亨正詁:“則讀為賊,害也。” (14)通“測(ce4)”。《墨子‧備水》:“置則瓦井中,視外水深丈以上,鑿城內水渠。”岑仲勉注:“則同測,則瓦,測水之瓦。”《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也。” (15)姓。《萬姓統譜‧職韻》:“則,見《姓苑》。漢則長,見《印藪》。” |
5. 傚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2 | |||||
注音一式 ㄒ|ㄠˋ | |||||
漢語拼音 xi o | 注音二式 shi u | ||||
|
1. 恌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9 | |||||
注音一式 ㄊ|ㄠ | |||||
漢語拼音 ti o | 注音二式 ti u | ||||
|
20. 攢典 | ||||
注音一式 ㄘㄨㄢˊ ㄉ|ㄢˇ | ||||
漢語拼音 cu n di n | 注音二式 tsu n di n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