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最,最期,封箱(戲),開臺戲,朋高故戚

大楠公                 梁川星巖

豹死留皮豈偶然,
湊川遺蹟水連天。
人生有限名無盡,
楠氏精忠萬古傳。


          『日本外史』楠公の最期


 1943年(昭和18年)、「東方の門」の連載を始めたが、同年8月22日、脳溢血のため大磯の自宅で死去した。最期の言葉は「涼しい風だね」であった。


 高朋故戚
至親好友。元˙張可久˙點絳脣˙歸去來兮曲:「悅高朋故戚,共談玄講理,辦登山翫水,早休官棄職,遠紅塵是非。」

さい‐ご【最期】
命の終わるとき。死にぎわ。臨終。末期(まつご)。「―をみとる」







至極。如:「好」、「大」、「美」。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西門豹傳:「三子之才能誰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

凡、總計。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從高帝得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二千石各三人。」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其行能,多不及中。」


菁華,居首要性的人或物。唐˙司馬札˙賣花者詩:「長安甲第多,處處花堪愛,良金不惜費,競取園中。」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齣:「河東舊族,柳氏名門。」


聚合。宋.陸游.澹齋居士詩序:「其詩,得三卷,屬某為序。」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最,犯而取也。黹跸一一伛,从取。”
注音
釋義
(一)zui4《廣韻》祖外切,去泰精。月部。 (1)冒犯而取之。《說文‧黹跸一一伛部》:“最,犯而取也。”吳善述廣義校訂:“最之黹跸一一伛,猶冒也,謂冒犯而取之,故曰犯而取也。”明劉三吾《許國襄簡王公神道碑銘》:“公暨諸將一鲳鄄示睿筭,與賊黹萨钯口镆伛,最,遂下之。” (2)古代考核軍功或政績時以上者為最。五代徐鍇《說文繫傳‧黹跸一一伛部》:“軍功上曰最,下曰殿。”《正字通‧曰部》:“軍功有殿最……又官吏報政上 考亦曰最。”《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攻槐里、好畤,最。”裴駰集解引如淳曰:“於將率之中功為最。”《南史‧周文育傳》:“頻戰功最,進爵壽昌縣公, 給鼓吹一部。”《新唐書‧薛苹傳》:“苹以吏最拜長安令,歷虢州刺史。”明張居正《陳六事疏》:“凡京官及外官,三六年考滿,毋得概引復職,濫給恩典,須明白開具‘稱職’、‘平常’、‘不稱職’,以為殿最。”
(3)指居於首要地位的人或事物。晉束析鄄日《餅賦》:“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唐司馬札《賣花者》:“長安甲第多,處處花堪愛;良金不惜費,競取園中最。”明湯顯祖《牡丹亭‧言懷》:“河東舊族,柳氏名門最。”
(4)要,要言。《小爾雅‧廣詁》:“最,要也。”胡承珙義證:“最者,《書‧中侯》‘乃拜稽首受最’注云:‘最,要言也。’”
(5)凡要,即簿書的綱要,總目。《漢書‧嚴助傳》:“願奉三年計最。”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最,凡要也。”
(6)聚;聚合。《小爾雅‧廣詁》:“最,叢也。”胡承珙義證:“最當從《說文》作蓝鄄取,積也。’‘最,犯取也。’本為二字,後人多混蓝鄄取為最,蓝鄄 取字遂廢。蓋蓝鄄取本有聚義,故叢亦通作蓝鄄取。”《玉篇‧曰部》:“最,齊也,聚也。”《集韻‧泰韻》:“最,聚也。”《莊子‧德充符》:“物何為最之 哉﹖”陸德明釋文:“司馬云:‘最,聚也。’”《公羊傳‧隱公元年》:“曷為或言會……會,猶最也。”何休注:“最,聚也。”宋陸游《澹齋居士集序》: “最其詩,得三卷,屬某為序。”明張居正《答山東巡撫何來山言均田糧核吏治》:“以此知前旨先勘問而後論劾,最甄別糾繩之要,但撫按諸君,不能著實遵行 耳。”
(7)副詞。1.表示推測、估計,相當於“凡”、“總”。《集韻‧泰韻》:“最,凡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最大將軍(衛)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司馬貞索隱:“最,謂凡計也。”《潛夫論‧實貢》:“最其行能,多不及中。”宋王安石《戶部郎中贈諫議大夫曾公墓誌銘》:“(曾)公知 淮陽軍,將行,天子惜留之,直史館,賜緋魚袋,使自汴至建安軍行漕……最鉤得匿貨以五百萬計。”2.表示程度,相當於“極”、“尤”。《廣韻‧泰 韻》:“最,極也。”《字彙‧曰部》:“最,尤也。”《商君書‧外內》:“故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史記‧滑稽列傳》:“三子 之才能,誰最賢哉!”清龔自珍《與陳博士箋》:“自珍最惡京房之《易》,劉向之《洪範》,以為班氏《五行志》不作可也。”3.表示時間,相當於“正”、 “正在”。《世說新語‧賞譽》:“王大將軍(敦)與元皇表云:(王)舒風概簡正,作雅人,自多於(王)邃,最是臣少所知拔。”唐司空圖《馮燕歌》: “魏中義士有馮燕,游俠幽并最少年。”
(8)姓。《萬姓統譜‧泰韻》:“最,見《姓苑》。”
(二)cuo1 《集韻》麤括切,入末清。同“撮”。《集韻‧末韻》:“撮,《說文》:‘四圭也。一曰兩指撮也。’或省。”



 過往的京劇戲班每逢農曆歲末,皆要封箱休息,梨園界慣例先敬拜祖師爺,再搬演年後第一場戲,稱為「開台戲」


封箱戲
從前戲班子,在年底十二月中旬,擇日封臺前,演一場該班演員最拿手又叫座的好戲,其全部收入充作戲班中打雜員工﹑文武場工作者和龍套們的紅利。戲館封臺後一直休息到除夕,明年正月一日開始,又開臺演戲,故稱為「封箱戲」。

 1. 封箱
 注音一式 ㄈㄥ ㄒ|ㄤ
 漢語拼音 f n  xi n   注音二式 f ng shi ng
年終戲班停演,稱為「封箱」。亦稱為「封臺」。

聞,諦聽,聽聞,聞書,俚人,九皋

胡適 似乎沒談過通感的問題。  這,錢鍾書談得多。
她糾正胡頌平家鄉的"聽見香氣"等的說法。 舉白居易琵琶行的正確用法"聞"......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聞,知聞也。从耳,門聲。耳钫昏,古文从昏。”按:徐鍇繫傳“知聞也”作“知聲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古文从昏聲。”于省吾《殷契駢枝續編》:“(甲骨文)本象人之跪坐以手掩面傾耳以聽外警”之形。
注音
釋義
(一)wen2《廣韻》無分切,平文微。諄部。 (1) 聽見。《說文‧耳部》:“聞,知聞也。”段玉裁注:“往曰聽,來曰聞。”《易‧夬》:“聞言不信,聰不明也。”孔穎達疏:“由聽之不明,故聞言不 信也。”《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2)知道。《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何晏注:“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戰國策‧齊策三》:“孟嘗君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獨鬼事耳!’”高誘注:“聞,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聞,不肯與會。”
(3)知識;見聞。《廣雅‧釋詁三》:“聞,黹知干曰伛也。”王念孫疏證:“‘黹知干曰伛 (聰?)’即今之‘智’字也……古‘知’,‘智’同聲同義。故《荀子‧正 名篇》云:‘知有所合謂之智。’”《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劉寶楠正義:“多聞者能識政治之要。”邢昺疏:“多聞謂博學。”《漢書‧劉向 傳贊》:“此數公者,皆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漢王褒《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寡見(鮮)聞。”
(4)接受。《戰國策‧秦策二》:“義渠君曰:‘謹聞令。’”高誘注:“聞,猶受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5)聽到的事情;消息。如:新聞;趣聞。漢司馬遷《報任安書》:“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後漢書‧班彪傳》:“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嚴復《原強》:“西洋綴聞之士,皆能言之。”
(6)傳佈,傳揚。《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聲聞于野。”毛傳:“言身隱而名著也。”魯迅《二心集‧“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這‘叫’和‘惡臭’有能夠較為遠聞的特色,於帝國主義是有益的。”
(7)聞名,著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勇氣聞於諸侯。”《隋書‧李士謙傳》:“髫齒钫钟喪父,事母以孝聞。”唐李白《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8)奏,使君主知道。《正字通‧耳部》:“聞,凡人臣奏事于朝,亦曰聞。”《淮南子‧主術》:“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高誘注:“聞,猶達也。”晉李密《陳情表》:“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元佚名《陳州糶米》第三折:“動不動先斬後聞。”
(9)趁;乘。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聞,猶趁也,乘也。”唐杜甫《示獠奴阿段》:“郡人入夜爭餘瀝,稚子尋源獨不聞。”唐韋應物《早春對雪寄前殿中元侍御》:“聞閒且共賞,莫待繡衣新。”宋辛棄疾《柳梢青》:“去時曾勸,聞早歸來。”
(10)嗅;嗅到。《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論衡‧四諱》:“故鼻聞臭,口食腐,心損口惡,霍亂嘔吐。”唐韓愈 《風折花枝》:“浮豔侵天難就看,清香撲地只遙聞。”魯迅《彷徨‧肥皂》:“她剛接到手,就聞到一陣似橄欖非橄欖的說不清的香味。”
(11)姓。《通志‧氏族略四》:“聞氏,即聞人也。宋登科有聞見昌、聞舜舉。”
(二)wen4《廣韻》亡運切,去問微。諄部。 (1) 名聲;名望。《廣韻‧問韻》:“聞,名達。”《正字通‧耳部》:“聞,聲譽曰聞。”《書‧微子之命》:“舊有令聞。”孔傳:“久有善譽。”《漢書‧韋賢 傳》:“嗟嗟我王,漢之睦親,會不夙夜,以休令聞。”顏師古注:“聞,聲名也。”唐韓愈《原毀》:“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2)通“問”。《正字通‧耳部》:“聞,與問通。”《詩‧王風‧葛藟》:“謂他人昆,亦莫我聞。”又《大雅‧雲漢》:“群公先正,則不我聞。”王引 之述聞:“聞,猶問也,謂相恤問也。古字聞與問通。”《荀子‧堯問》:“不聞即物少至,少至則淺。”王念孫雜誌:“聞,即‘問’字也。言不問,則所知之事 少也。”
 
 九皋:深澤。
 
 
 俚人
1.粗俗之人。《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文學夫子降席而稱曰:‘俚人不識,寡見尠聞。’” 李善 注:“ 劉德 《漢書》注曰:‘俚,鄙也。’” 蘇轍 《和子瞻煎茶》詩:“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薑誇滿口。”

2.古代對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泛稱。又稱俚子。《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 九真 徼外蠻裏 張遊 李賢 注:“裏,蠻之別號,今呼為俚人。”《南史·蕭勱傳》:“俚人不賓,多為海暴, 征討所獲生口寳物,軍賞之外,悉送還臺。”
 
 

187.   部首 耳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ㄨㄣˊ
漢語拼音  注音二式 

聽到。如:「百不如一見」。論語˙陽貨:「子之武城,弦歌之聲。」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

傳達、傳布。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于野。」呂氏春秋˙審應覽˙重言:「與仲父謀伐莒,謀未發而其國。」

著稱。隋書˙卷七十七˙隱逸傳˙李士謙傳:「髫喪父,事母以孝。」唐˙李白˙贈孟浩然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

用鼻子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其香。」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酒臭而還。」

知識。如:「見廣博」、「孤陋寡」。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劉交傳˙贊曰:「此數公者,皆博物洽,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文選˙王˙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寡見尟。」

音訊、消息。如:「新」、「趣」。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網羅天下放失舊,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作後傳數十篇。」

姓。宋代有見。
ㄨㄣˋ wn(11518)
58. 聽
注音一式 ㄊ|ㄥ ㄨㄣˊ
漢語拼音 t  w 注音二式 t ng w
以耳聽之。三國演義˙第四回:「公恣其跋扈,如不聽,豈報國效忠之臣哉?」
所聽到的事情。如:「駭人聽」。

諦聽

道理、義理。如:妙諦、真諦。仔細、詳細。如:諦視、凝神諦聽。三國志˙卷十六˙杜畿傳:民嘗辭訟,有相告者,畿親見為陳大義,遣令歸諦思之,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
詳審、細察。關尹子˙九藥: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審小音者不聞雷霆之聲。新唐書˙卷一○六˙劉祥道傳:日薄事叢,有司不及研諦。

あきらめる 諦める 望んでいたことの実現が不可能であることを認めて、望みを捨てる。断念する。思い切る。 give up; abandon; resign oneself ((to)).
・諦めて resignedly.
・無いものと~ give up for lost.
ていかん 諦観 resignation.
・~する resign oneself ((to)). ていちょう ―ちやう 0 【▼諦聴】 (名)スル
注意してよく聞くこと。
「―すれば、是れ恋愛と接吻との曲なり/即興詩人(鴎外)」



 その時、半蔵は江戸の方から来た聞書ききがきを取り出して、それを継母や妻にひろげて見せた。武田らの遺族で刑せられたものの名がそこに出ていた。武田伊賀の妻で四十八歳になるときの名も出ていた。八歳になるせがれ桃丸ももまる、三歳になる兼吉かねよしの名も出ていた。それから、武田彦右衛門ひこえもんの忰で十二歳になる三郎、十歳になる二男の金四郎、八歳になる三男の熊五郎くまごろうの名も出ていた。この六名はみな死罪で、ことに桃丸と三郎の二名は梟首さらしくびを命ぜられた。


  • 世界大百科事典 第2版の解説

  • ききがき【聞書】 

    (1)明治以前の朝廷で,任官叙位の際,昇進者とその理由とを記した文書の呼び名。昇進会議の備忘録。(2)近世の記録の一種。関係者から直接聞き筆記し たものと間接的に伝え聞いて筆記したものとがある。前者には,師匠の講説を速記したもの,要約して書いたものなどある。中世では講説の筆記は抄物(しようもの)と呼ばれ,当時の口語を探るうえで貴重とされるが,近世ではていねいに筆記しすぎると,〈先生コヽニ於テ一咳ス〉まで書き留める態度として嘲笑された。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乘,拾遺,錦江,反差,上乘,

領頭字
解形
《說 文》:“乘,覆也。从入、桀。桀,黠也。軍法曰乘。黹谪舛几伛,古文乘几。”容庚《金文編》:“乘,大在木上。《說文》入桀, 非。”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乘之本義為升為登,引申之為加其上。許訓覆也,與加其上同意,字象人登木之形。”按:人登木形,即人登車形。車乃木製。 《鄂君車節》改“木”為“几”,即像開口於後,供人上下之車箱形。
注音
釋義
(一)cheng2《廣韻》食陵切,平蒸船。蒸部。 (1)登;昇。《釋名‧釋姿容》:“乘,陞也,登亦如之也。”《易‧同人》:“乘其墉,弗克攻,吉。”《漢書‧陳湯傳》:“夜過半,木城穿,中人卻入土城,乘城呼。”顏師古注:“乘,登也。”《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葯上》:“乃寒傷胃脘,腎虛氣逆,上乘于胃,與氣相併也。” (2)駕馭。《廣韻‧蒸韻》:“乘,駕也。”《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孔穎達疏:“今服用其牛,乘駕其馬。”《墨子‧親士》:“良馬難 乘,然可以任重致遠。”又乘坐。子‧滕文公下》:“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又乘坐。如:乘車;乘飛機。《論語‧衛靈公》:“乘殷之輅,服周之冕。” 《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呂氏春秋‧壹行》:“人之所乘船者,為其能浮而不能沈也。”
(3)趁;順應。《字彙‧躯部》:“乘,趁也。又因也。”《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漢書‧賈誼傳》:“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唐白居易《早發楚城驛》:“月乘殘夜出,人趁早涼行。”有機可乘
(4)憑恃;依仗。《字彙‧躯部》:“乘,憑也。”《慎子‧威德》:“故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漢書‧游俠傳‧ 原涉》:“(涉)遣奴至巿買肉,奴乘涉氣,與屠爭言,斫傷屠者,亡。”唐柳宗元《三戒》:“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5)加;交加。《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官一》:“乘削以倫物。”漢賈誼《論積貯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清林則徐《江蘇陰雨連綿田稻歉收情形片》:“
又雨雪紛乘,至今未已。”
(6)輾壓;踐踏。《墨子‧節葬下》:“滿埳無封,已葬而牛馬乘之。”《國語‧晉語九》:“駕而乘材,兩鞁皆絕。”韋昭注:“乘,轢也。”
(7)欺凌;欺壓。《國語‧周語中》:“乘人不義。”韋昭注:“乘,陵也。”《漢書‧禮樂志》:“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顏師古注:“乘,陵也。”
(8)進攻;追逐。《
子‧應變》:“若我眾彼寡,分而乘之。”《史記‧高祖本紀》:“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張守節正義:“乘,進也。”《漢書‧陳湯傳》:“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鉦鼓聲動地。”顏師古注:“乘,逐也。”
(9)戰勝;勝過。《廣韻‧蒸韻》:“乘,勝也。”《書‧西伯戡黎》:“周人乘黎。”孔傳:“乘,勝也。”《鹽鐵論‧非鞅》:“是以戰勝攻取,并近滅遠, 乘燕、趙,陵齊、楚,諸侯歛
西面而向風。”《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葯上》:“有陽乘陰者,血熱妄行;陰乘陽者,血不歸經。”
(10)防守;守衛。《廣韻‧蒸韻》:“乘,守也。”《史記‧高祖本紀》:“興關內卒乘塞。”裴駰集解引李奇曰:“乘,守也。”《明末農民起義史料》八:“且城塞非難,乘之為難,乘之非難,久之為難。”
(11)計算;計劃。《周禮‧天官‧宰夫》:“乘其財用之出入。”鄭玄注:“乘,猶計也。”《韓非子‧難一》:“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
(12)用。《莊子‧天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此謂照曠。”成玄英疏:“乘,用也。”《淮南子‧主術》:“夫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13)治理。《字彙‧躯部》:“乘,治也。”《法言‧寡見》:“乘國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則人斯安矣。”《漢書‧魏相傳》:“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時。”顏師古注:“乘,治也。”
(14)繼承;秉承。《列子‧楊朱》:“乘其名者,澤其宗族,利兼鄉黨,況子孫乎﹖”《鹽鐵論‧錯幣》:“湯、文繼衰,漢興乘弊。”宋王禹偁《送孫何序》:“國家乘五代之末,接千歲之統。”
(15)覆。《正字通‧躯部》:“乘,《說文》作谪鄄桀,覆也。”
(16)算術中的乘法。《周髀算經》卷上:“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淮南子‧天文》:“以五乘八,五八四十。”《三國志‧
志‧趙達傳》:“且此術微妙,頭乘尾除,一算之法,父子不相語。”
(17)姓。(又讀sheng4)《通志‧氏族略三》:“乘氏,《風俗通》:‘乘氏,楚大夫子乘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又乘雎,古賢人,見《世本》。漢有煮棗侯乘昌。乘,平聲,或音賸。”
(二)sheng4《廣韻》實證切,去證船。蒸部。 (1) 一車四馬的總稱。《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杜預注:“步曰卒,車曰乘。”《莊子‧列禦寇》:“王悅之,益車百乘。”成玄英疏:“乘,駟馬 也。”《穀梁傳‧文公十四年》:“長轂五百乘。”范甯注:“四馬曰乘。”又泛指車和馬。《後漢書‧循吏傳‧衛颯》:“去邵遠者或且千里,吏事往來輒發民乘 舟钫公,名曰‘傳役’。”漢曹操《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行同騎乘,坐共幄席。”唐杜甫《偪側行贈畢曜》:“我貧無乘非無足,昔日相過今不得。” (2)特指配有一定數量兵士的兵車。《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杜預注:“古者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孫子‧作 戰》:“馳車千駟,革車千乘。”杜牧注引《司馬法》曰:“一車,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裝五人,镍钬既養五人,樵汲五人。輕車七十五 人,重車二十五人。”又指兵士。《左傳成公十三年》:“晉帥乘和,師必有大功。”杜預注:“帥,軍帥;乘,車士。”
(3)乘是運載工具,佛教喻為教法(又讀<現代音>cheng2<\/現代音>)。如: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4)雙;一對。《廣雅‧釋詁四》:“乘,二也。”《古今韻會舉要‧徑韻》:“物雙曰乘。”《周禮‧秋官‧掌客》:“乘禽日九十雙。”鄭玄注:“乘禽,乘行群處之禽,謂雉雁之屬。於禮以雙為數。”《文選‧張華〈鷦鷯賦〉》:“乘居匹遊,翩翩然有以自樂也。”
(5)四。《字彙‧躯部》:“乘,四數曰乘。”《詩‧小雅‧鴛鴦》:“乘馬在镍钬既,摧之秣之。”陸德明釋文:“乘馬,四馬也。”《禮記‧少儀》:“其以 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注:“乘壺,四壺也。”《文選‧揚雄〈解嘲〉》:“乘雁集不為之多,雙驱鄄几飛不為之少。”李善注引《方言》曰:“飛鳥曰 雙,四雁曰乘。”
(6)古代地積單位,四丘為乘。《字彙‧躯部》:“乘,田制。四丘曰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燕王悅之,養之以五乘之奉。”《禮記‧郊特牲》: “唯社丘乘共粢盛。”鄭玄注:“丘,十六井也。四丘六十四井曰甸,或謂之乘。乘者,以於車賦出長轂一乘。”孔穎達疏:“丘乘者,都鄙井田也。九夫為井,四 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乘。”
(7)春秋時晉國史書稱“乘”。後因稱史書為“史乘”。《正字通‧躯部》:“乘,晉史曰《乘》。毛氏曰:‘乘者,載也,取載事為名’。”《孟子‧離婁 下》:“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趙岐注:“此三大國史記之名異,乘者興於田賦乘馬之事,因以為名。”清趙翼《陔餘叢考‧宋人好 名譽》:“歷朝以來,宋史最繁,且正史外又有稗乘雜說,層見钭又鄄谨鄄且出。”
(8)類別;等級。《說苑‧君道》:“哀公曰:‘有二乘,則何為不博也﹖’”元柳貫《同楊仲禮和表集賢上都》:“叨陪文學乘。”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作詩但求好句,已落下乘。”
(9)佛經中用作第一人稱。《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又休〔沐〕談楊〔揚〕決乘懷。”蔣禮鴻通釋:“乘,就是我,第一人稱。”
(10)方言。承受;承擔。《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立木頂千斤,麥杆乘三斤。”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一章:“即令是銅頭鐵臂的怪物,也乘不住這種九蒸九煉,而不化為繞指柔。”





拾遺
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比喻輕而易舉。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文選˙干寶˙晉紀總論:「自上逆下,非鄰國之勢也,然而成敗異效,擾天下如驅羊,舉二都如拾遺。」
採補缺漏遺佚。南齊書˙卷九˙禮志上:「吳則太史令丁孚拾遺漢事,蜀則孟光、許慈草建眾典。」
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師友之名,無拾遺之實。」
職官名。唐代諫官,武則天時始置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以救補人主言行的缺失。見舊唐書˙卷四十三˙職官志二。



錦江
河川名:(1) 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發源於郫縣,為岷江的支流,東流至華陽縣,與郫江會合。四川人以此水洗錦則顏色鮮明,故稱為「錦江」。位於華陽城內的部分,亦稱為「內江」。(2)韓國的大河,發源於全羅北道東部的蘆嶺山脈,向北流至忠清北道西南部與報青川匯流,再向西南流入忠清南道,注入黃海,全長四○一公里。兩岸農業發達,為韓國的寶庫。




蘇東坡自己成立了一個救儿會,請心腸慈悲為人正直的鄰居讀書人古某擔任會長。救儿會向富人捐錢,請每年捐助十緡,多捐隨意,用此錢買米,買 布,買棉被。古某掌管此錢,安國寺一個和尚當會計,主管賬目。這些人到各鄉村調查貧苦的孕婦,她們若應允養育嬰儿,則贈予金錢、食物、衣裳。蘇東坡說,如 果一年能救一百個嬰儿,該是心頭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我(Lin Yutung)總以為,不管何處,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興。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隨之腐爛了。




上乘ㄕㄤˋ ㄕㄥˋ
四馬共駕一車為「上乘」。左傳˙哀公十七年「良夫乘衷甸兩牡」句下孔穎達˙正義:「蓋以四馬為上乘,兩馬為中乘。」
上等的好馬。左傳˙哀公六年:「嘗獻馬於季孫,不入於上乘,故又獻此,請與子乘之。」
上等而高妙的境界。花月痕˙第十五回:「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



德国之声:你能给我们讲讲您设计灵感的来源吗?
魏悉理:"德国馆的设计理念来自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如果我们仔细 观察德国的城市,会发现其中很多的十三,十四世纪的一些有六百,八百,甚至九 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以及一些非常现代的建筑。这些现代的建筑有些时候成为了老建筑的一种补充。欧洲的文化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这种反差感,这种传统 与现代结构的组合,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并存。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能够把这种生活情趣传递到中国。在展馆的规划中我们加进去了一块位于馆外,被压缩在最小 的空间里的一块绿地。这展示了在高密度的城市区域内还是有自然存在的空间的。 我们希望这个公园能让人们的思绪能回归大自然,有休息片刻的机会,虽然他们身处繁华都市。



反差

攝影上指底片或照片色調範圍,亦即明暗對比。如明暗之間相差甚大,稱為「高反差」或「硬調」;如明暗差甚少,則稱為「低反差」或「軟調」。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格, 升格, 失格, 破格,格納,嚴家無格虜

升格效應 移民湧現新北市

東京電力は原子炉建屋の爆発などが続いた3月14~15日時点の1~3号機の燃料損傷の割合について、格納容器内の放射線量のデータから、それぞれ70、33、25%とする推定結果を25日に発表している。ただ、どのような損傷なのか、詳細は明らかにしていない。

かく‐のう〔‐ナフ〕【格納】

    [名](スル)物を一定の場所に納め入れること。「航空機を―する」
かくのうこ【格納庫】 航空機などを入れ置いたり整備を行ったりするための建物。



破格
不拘成規。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夜太深了不像,這已是破了。」





長枝條。北周˙庾信˙小園賦:「草樹溷淆,枝相交。」

方形的空框或用線條組成的四方形。如:「窗」、「方」。

架子的分層。如:「這期的雜誌,就放在書架的第三。」

量詞。計算容器刻度的單位。如:「這感冒藥水每次喝一的量,三餐飯後服用。」

標準、法式。如:「資」、「規」、「合」、「破」。

人品、氣量、風度、情操的泛稱。如:「人」、「品」。宋˙蘇軾˙答陳履常二首之二:「不獨以見作者之,且足以知風政之多瑕,而高躅之難繼也。」

修辭的方法稱為「」。如:「譬喻」、「誇張」。

姓。如漢代有班,隋代有處仁。

匡正、改正。書經˙冏命:「繩愆糾謬,其非心。」孟子˙離婁上:「惟大人能君心之非。」

匹敵、抵抗。史記˙卷七十˙張儀傳:「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明矣。」

阻礙、阻止。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傳:「批亢搗虛,形勢禁,則自為解耳。」

打鬥、擊殺。如:「鬥」、「殺」。三國志˙卷十九˙魏書˙任城威王彰傳:「膂力過人,手猛獸,不避險阻。」

窮究。禮記˙大學:「致知在物,物而后知至。」

至、來。書經˙堯典:「本蹳四表,於上下。」宋˙蘇軾˙賀時宰啟:「歡聲於九天,乖氣消於萬彙。」

感通。書經˙說命下:「佑我烈祖,於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略樂志敘:「先王作樂崇德,以神人。」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格,木長木,各聲。”
注音
釋義
(一)ge2《廣韻》古伯切,入陌見。又古落切。鐸部。 (1) 樹木的長枝條。《說文‧木部》:“格,木長。”徐鍇繫傳:“亦謂樹高長枝為格。”王筠句讀:“
謂枝條長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夭蟜枝格,偃蹇杪顛。”《史記‧律書》:“角者,言萬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北周庾信《小園賦》:“草樹混淆,枝格相交。” (2)張網的木樁。《莊子‧胠篋》:“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陸德明釋文:“削格所以施羅網也。”唐李白《大獵賦》:“罝罘綿原,峭格掩路。”王琦輯注:“格,張網之木也。”
(3)(放置、支撐器物的)架子。《字彙‧木部》:“格,庋格,凡書架倉架皆曰格。”《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漢鄭玄注:“互,若今 屠家縣肉格。”元高明《琵琶記‧五娘書館題詩》:“積金花玉版之箋,列錦紋銅綠之格。”錢南揚注:“格,閣筆之器,俗稱筆架。”
(4)木柵欄。唐杜甫《潼關吏》:“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踰。”仇兆鰲注:“戰格,即戰柵,所以捍敵者。”明高啟《從軍行》:“揚旌三道出,列格五營連。”
(5)阻止;擱置。《小爾雅‧廣詁》:“格,止也。”《字彙‧木部》:“格,沮隔不行。”《史記‧梁孝王世家》:“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竇太后義 格,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宋賀鑄《野步》:“津頭微徑望城斜,水落孤屯格嫩沙。”錢鍾書注:“格,阻隔。”《明史‧河渠志‧黃河下》:“今黃家壩分黃之工若復沮格,淮壅為害,誰職其咎﹖”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有一偉略,則必有數庸略以格之。”
(6)限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
救鬥者不搏戟,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宋司馬光《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今之科場格之以辭賦,又不足以觀言。”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二:“事下行在戶部,格以定制不行。”
(7)拘執。《正字通‧木部》:“格,拘執。”《墨子‧天志下》:“而況有踰於人之牆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乎﹖”俞樾平議:“格人之子女,謂拘執人之子女。”《後漢書‧鍾離意傳》:“乃解衣就格。”李賢注:“格,拘執也。”
(8)收絲器。也稱酱鄄隻頭。《方言》卷五:“絡謂之格。”郭璞注:“格,所以轉酱鄄隻絡車也。”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格,收絲之器亦謂之格。”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格,絡絲具,吾蘇謂之酱鄄隻頭。”
(9)方形的框子,或用?條組成的四方形。如:方格紙;花格布;五格兒的食盒。唐楊火钫冏《臥讀書架賦》:“伊國工而嘗巧,度山林以為格。”宋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宮嬪自窗格引燭入照之。”魯迅《吶喊‧端午節》:“(上海的書鋪子)買稿要一個一個的算字,空格不算數。”引申為級別。明張居正 《論時政疏》:“輪資逐格而
進之。”
(10)正;糾正。《方言》卷三:“格,正也。”清
善述《說文廣義校訂》:“制器者以木為法,所以正不正者曰格。”《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孔穎達疏:“心有妄作則格正之。”《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二》:“蓋欲士人躬親職事,格吏姦,兼歷試人才也。”
(11)品質,風度。如:風格;格調。唐竇臮《述書賦》上:“精光照人,氣格凌雲。”宋蘇軾《答陳履常二首》之二:“不獨以見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風政之多暇而高躅之難繼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三:“文益謹而格卑矣。”
(12)尺度。《廣韻‧陌韻》:“格,度也,量也。”《文選‧鮑照〈蕪城賦〉》:“格高五嶽,袤廣三墳。”李善注引《蒼頡篇》曰:“格,量度也。”瞿蛻園 注:“格,尺度。這句盛誇城牆之高,超過五嶽。”又衡量;測量。《文選‧李康〈運命論〉》:“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李 善注引《蒼頡篇》曰:“格,量度之也。”《隋書‧天文志上》:“太史令虞廣钫镑又用九尺表,格江左之影。”宋王溥《唐會要‧卷四十二‧渾儀圖》:“以黃道 隨天運動,難用常儀格之。”
(13)法式,標準。如:格律;合格;破格。《字彙‧木部》:“格,格樣,法則也。”《禮記‧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鄭玄注:“格,舊法也。” 《後漢書‧傅燮傳》:“朝廷重其方格。”李賢注:“格,猶標準也。”魯迅《彷徨‧祝福》:“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又可為法式的或準則的(話)。《文選‧潘 岳〈閒居賦〉》:“奉周任之格言,敢陳力而就列。”李善注:“《論語考比讖》:‘賜問曰:格言成法,亦可以次序也﹖’”清顏元《存治篇‧井田》:“搜先儒 之格議,盡當代之人謀。”
(14)法律;制度。《北史‧封懿傳附封述》:“時增損舊事,為《麟趾新格》,其名法科條,皆述所刪定。”《新唐書‧刑法志》:“唐之刑書有四:曰律、 令、格、式……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九朝律考‧後魏律考‧魏格》:“新定之格,勿與舊制相連,務在約通,無致冗滯。”
(15)古時的刑具。《呂氏春秋‧過理》:“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高誘注:“格,以銅為之,布火其下,以人置上,人爛墮火而死。”《史記‧周本紀》: “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帝)紂去炮格之刑。”《後漢書‧黨錮傳‧范滂》:“獄吏將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嬰病,乃請先就格。”王先謙集解引惠棟曰:“高誘 《淮南子》注云:格,搒床也。”
(16)推究。《字彙‧木部》:“格,窮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17)至,來。《爾雅‧釋詁》:“格,至也。”又《釋言》:“格,來也。”《書‧湯誓》:“格,爾眾庶。”《禮記‧月令》:“(孟夏)行春令,則蝗 蟲為災,暴風來格。”鄭玄注:“格,至也。”宋蘇軾《賀時宰啟》:“歡聲格於九天,乖氣消於萬彙。”明方孝孺《雜問》:“以兵威遠,遠來服乎﹖撝戈召賓, 賓將格乎﹖”
(18)感通;感動。《字彙‧木部》:“格,感通也。”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木部》:“格,訓為至,而感格之義生焉。”《書‧說命下》:“格于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田鄄各樂志
》:“先王作樂崇德,以格神人。”
(19)擊打,格鬥。《逸周書‧武偁》:“追戎無恪,窮寇不格。”《後漢書‧陳寵傳》:“斷獄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李賢 注:“格,擊也。”《太平廣記》卷三百九十三引干寶《搜神記》:“(楊)道和以鋤格,折其肱,遂落地不得去。”又擊殺。漢司馬相如《上林 賦》:“格蝦蛤,鋋猛氏。”《詩‧魯頌‧泮水》“在泮獻馘”漢鄭玄箋:“馘,所格者之左耳。”孔穎達疏:“謂臨陣格殺之而取其左耳也。”
(20)抵敵;匹敵。《正字通‧木部》:“格,抵敵。”《史記‧張儀列傳》:“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
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城內》:“太原王功格天地。”
(21)陷阱。《商君書‧兵守》:“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高亨注:“耕即阱字之誤,阱即阱字重出。‘阱格’即《周禮》的‘井擭’,《國語》的 ‘
鄂’。格、擭、鄂是一音的轉變。擭也是陷阱之類……疑阱是方形,似井;擭是長方形,似壑。”《國語‧魯語上》“設鄂”三國韋昭注: “鄂,柞格,所以誤獸也。”
(22)箭靶。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木部》:“格,射的謂之格。”《淮南子‧兵略》:“夫射,儀度不得,則格的不中。”高誘注:“格,射之椹質也;的,射準也。”
(23)語言學術語。某些語言中名詞(有的包括代詞、形容詞)的語法範疇,用詞尾變化來表示它和別的詞之間的語法關係。例如俄語的名詞、代詞、形容詞都有六個格。
(24)邏輯學術語。指根據中項在大小前提中的位置的不同而分的三段論的不同形式。如:同格;三段論的格。
(25)中醫學術語。脈象之一。《難經‧經脈診候》:“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傷寒論》卷一:“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26)量詞。1.塊。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物產》:“鳳邑鹽埕一千三百二十一格,每格廣狹不一,計丈定課。”2.方言。間。如:蓋了房子三十格。
(27)通“輅()”。車轅上供牽挽的橫木。《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將左手擁格,右手梱心,立餓枯槁而死。”
則虞集釋引王念孫云:“‘格’即‘輅’字,謂柩車轅上橫木所以屬引者也……作‘格’者借字耳。”《淮南子‧人間》:“羸弱服格 於道,大夫箕會於衢。”于省吾新證:“格應讀作輅,‘服格’即‘服輅’。”
(28)通“土钫各()”。堅硬;強悍。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木部》:“格,亦有借格為扞土钫各字者。”《管子‧地員》:“五粟之土,乾而不格。”郭沫若等集校引陳奐曰:“格,當讀如土钫各。”《史記‧李斯列傳》:“故韓子曰:‘慈母有敗子,嚴家 無格虜’者何也﹖”司馬貞索隱:“格,彊扞也。”按:今本《韓非子‧顯學》作“悍虜”。
(29)姓。《廣韻‧陌韻》:“格,姓。”《通志‧氏族略四》:“格氏,允格之後。後漢有御史格班,裔孫顯後魏青州刺史。”
(二)luo4《集韻》歷各切,入鐸來。 (1)籬笆。《集韻‧鐸韻》:“格,籬格也。”《正字通‧木部》:“格,籬格。以竹篾相連遮格之也。” (2)通“落”。1.村落。《史記‧酷吏列傳》:“置伯格長以牧司姦盜賊。”裴駰集解:“徐廣曰:(格)一作落,古村落字亦作格。街陌屯落皆設督長也。”2.零落。《淮南子‧時則》:“(夏)行冬令,格。”王念孫雜志引王引之曰:“格讀為落,謂夏行冬令,則草木零落也。”
(三)he4 《集韻》曷各切,入鐸匣。〔格澤〕星名。《集韻‧鐸韻》:“格,格澤,星名。一曰妖氣自地屬天。”《史記‧天官書》:“格澤星者,如炎火之狀,黃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兌。”
(四)ge1 〔格格〕象聲詞。如:格格地笑了起來。南朝梁宗《荊楚歲時記》:“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唐溫庭筠《晚歸曲》:“格格水禽帶飛波,孤光斜起夕陽多。”清陳維崧《攤破浣溪沙‧雨泊秦郵》:“渚鳥飛聲格格,戲長川。”

 

gé   ㄍㄜˊ
 1.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
 2.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
 3.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
 4. 阻碍,隔阂:~~不入。
 5. 击,打:~斗。~杀。
 6. 推究:~致。
 7. 树的长枝。
 8. 至,来:~于上下。
 9. 感通:~于皇天。
 10. 变革,纠正:~非。
 11.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升格

身分或地位等的升級。如:「臺北市於民國五十七年升格為直轄市。」2013行政院通過桃園縣升格直轄市

失格
喪失參與的資格 disqualification

指硬碟讀取資料時,因內部誤差所造成的不連續狀態。如播放影片時,所造成的播放動作不連續的狀況。
















1. 嚴家無格
注音一式 |ㄢˊ ㄐ|ㄚ ㄨˊ ㄍㄜˊ ㄌㄨˇ
漢語拼音 y n ji  w    l 注音二式 y n ji  w  g  l
規矩嚴峻的家庭裡,沒有傲慢而不服管教的奴僕。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傳:「故韓子曰:『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者』,何也?則能罰之加焉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