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遁,愚且魯,弢/韜

 1195年朱熹66歲
 門人請以蓍決之......更號遁翁.....
 (陳榮捷  朱熹  朱子年譜要略)


 愚且魯
在元丰六年(一0 八三),朝云生了一個儿子,起名叫遁儿。在生下三天舉行洗禮時,蘇東坡寫詩一首,用以自嘲: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愚鈍﹑笨拙。如:「鈍」。論語˙先進:「參也。」何晏˙集解:「孔曰:『,鈍也。』」清˙全祖望˙呂語集粹序:「言先生少時甚,讀書不能成誦。」


 
dùn  ㄉㄨㄣˋ
 1. 逃避,躲闪:~去。~辞。~世。~北。
 2. 隐,消失:~迹。~隐。




 弢/韜

最早看到的"弢"是在

王韜- Wikipedia
... 十八歲縣考第一,改名為王瀚,字懶今,字紫詮、蘭卿,號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歐西富公、弢園老民、蘅華館主、玉鮑生、尊聞閣王,外號“長毛狀元”。 ...



裝弓的袋子。國語˙齊語:無弓,服無矢。
 裝東西的套子。新唐書˙卷九十三˙李靖傳:其舊物有佩筆,以木為管弢。
 兵法。通。如:六弢弢略
隱藏。通。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弢跡匿光。

隱藏行跡與光采,不表現出來。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彭越觀時,弢跡匿光,人具爾瞻,翼爾鷹揚。


公弢樓

1.   部首 韋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9
注音一式 ㄊㄠ
漢語拼音 t 注音二式 t

劍套。說文解字:「,劍衣也。」

裝弓的袋子。詩經˙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櫜之」句下毛亨˙傳:「櫜,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六˙毛詩音義中:「,本又作弢,弓衣也。」

兵法。如:「略」、「六」。


隱藏。如:「光養晦」。

致,逖,緻,逖聽,用念, 致語,口號,質劑

教皇向十餘萬信眾發表告別緻(sic)辭


周三,數以十萬計的民眾圍聚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廣場,向周四將正式離任的教皇本篤十六世告別,教皇在演講中強調了擔任八年教皇的代價以及其中的幸福時刻。

中道(第二日並恭謝。教坊樂人迎駕,念致語口號等,並教坊樂部於此排立)


 前三日,百官奏請皇帝致齋於大慶殿。是日上服通天冠,絳紗袍,綪結佩,升高座,侍中奏請降座,就齋室。


 1. 口號
 注音一式  ㄎㄡˇ ㄏㄠˊ
 漢語拼音  k u h o  注音二式  k u h u
不起草稿,隨口吟成的詩文。宋˙王闢之˙澠小燕談錄˙卷四˙高逸:「文忠公親作口號,有『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閒人』之句,天下傳之。」亦稱為「口占」。
含有讚頌性質的讚美詩。多指獻給皇帝的頌詩。宋史˙卷一四二˙樂志十七:「第六、樂工致辭,繼以詩一章,謂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元旦朝會:「伴射得捷,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
打油詩或順口溜。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棗陽縣中,人人稱羨,造出四句口號,道是:『天下婦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著他,勝似為駙馬。』」
ㄎㄡˇ ㄏㄠˋ ku h
供口頭呼喊,帶有綱領性和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如:「抗議的群眾,一面走一面呼口號,場面極為壯觀。」
口頭暗號。老殘遊記˙第七回:「這口號喊出,那大盜就覿面碰著,彼此打個招呼,也決不動手的。」



 2. 致語
 注音一式 ㄓˋ ㄩˇ
 漢語拼音 zh  y   注音二式 j  y 
宋、元時,樂人所進的祝頌詞。宋史˙卷一一三˙禮志十六:「八月,罷秋宴,以魏王出殯,翰林學士蘇軾不進教坊致語故也。」元史˙卷七十一˙禮樂志五:「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

 67.   部首 至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ㄓˋ
 漢語拼音 zh   注音二式 j 

給予。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魯今且郊,如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今錢二十萬﹑穀二百斛。」

達到。莊子˙外物:「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黃泉,人尚有用乎?」

傳達﹑表示。詩經˙小雅˙楚茨:「工祝告,徂賚孝孫。」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崔林傳:「仗節統事,州邵莫不奉牋敬。」

招引﹑延攬。易經˙需卦˙九三:「需于泥,寇至。」漢書˙卷三十九˙蕭何傳:「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賢人。」

歸還﹑退回。公羊傳˙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仕。」

盡心﹑盡力。論語˙子張:「人未有自者也,必也親喪乎?」

推極﹑窮究。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其知。」

旨趣﹑意態。魏書˙卷九十三˙恩倖傳˙茹皓傳:「樹草栽木,頗有野。」

事物的道理。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所以存亡殊,始終不同。」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致,送詣也。荠,至。”王筠句讀:“至亦聲。”王玉樹拈字:“今俗作致。”
注音
釋義
(一)zhi4《廣韻》陟利切,去至知。脂部。 (1)送去;送到。《說文‧荠部》:“致,送詣也。”《左傳‧文公十二年》:“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為瑞節,要結好命。”《漢書‧武帝紀》:“其遣謁者巡行天下,存問致賜。”顏師古注:“致,送至也。”《晉書‧山濤傳》:“今致錢二十萬,穀二百斛。” (2)達到。《玉篇‧荠部》:“致,至也。”《莊子‧外物》:“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陸德明釋文: “致,至也。本亦作至。”《荀子‧性惡》:“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禮記‧樂記》:“武坐致右憲左,何也﹖”鄭玄注:“致,謂膝至地也。”《後漢 書‧李固傳》:“如此,則論者厭塞,升平可致也。”
(3)傳達。《詩‧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賚孝孫。”鄭玄箋:“祝以此故致神意,造主人,使受嘏。”《史記‧刺客列傳》:“荊軻遂見太子,言田光已 死,致光之言。”《漢書‧朱博傳》:“遣使存問致意。”又表達。《三國志‧魏志‧崔林傳》:“仗節統事,州郡莫不奉牋致敬。”《南史‧范曄傳》:“(曄) 不得志,乃刪
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至於屈伸榮辱之際,未嘗不致意焉。”董必武《游武侯祠》:“武侯祠宇在,瞻仰致微忱。”
(4)施行;執行。《書‧蔡仲之命》:“乃致辟管叔于商。”孔傳:“致,法謂誅殺。”《商君書‧修權》:“數如嚴令而不致其刑,則民傲死。”《睡虎地秦墓竹簡‧南郡守騰文書》:“舉劾不
令者,致以律,論及令、丞。”
(5)招引;引來。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荠部》:“致,引申為招致之致。”《易‧需》:“需于泥,致寇至。”王弼注:“招寇而致敵也。”《漢書‧公孫弘 傳》:“致利除害。”顏師古注:“致,謂引而至也。”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拒諫以致天下怨謗。”又召集。《周禮‧秋官‧小司寇》:“以致萬民而詢 焉。”鄭玄注引鄭司農云:“致萬民,聚萬民也。”《國語‧越語上》:“(句踐)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6)致使;導致。《鹽鐵論‧非鞅》:“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唐柳宗元《代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吳、鄧、寇、耿,致光武配天之業。”魯迅《書信‧致邵文熔
(7)求得;取得。《論語‧子張》:“君子學以致其道。”《莊子‧逍遙遊》:“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成玄英疏:“致,得也。”王先謙集解:“言得此福者,亦不數數見也。”清王士禛《四川鄉試錄序》:“惟國家致治,首重人才。”
(8)委;給予。《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論語‧學而》:“事君能致其身。”朱熹集注:“致,猶委也,委致其身。”晉皇甫謐《高士傳‧曾參》:“魯哀公賢之致邑焉。參辭不受。”
(9)歸還。《國語‧魯語下》:“子冶歸,致祿而不出。”韋昭注:“致,歸也。歸祿,還采邑也。”《公羊傳‧宣公元年》:“閔子要絰而服事,既而曰:‘若 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還祿位于君。”《禮記‧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鄭玄注:“致政,還君事。”
(10)竭盡;窮盡。《論語‧子張》:“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朱熹集注:“致,盡其極也。”《國語‧吳語》:“飲食不致味,聽樂不盡聲。”韋昭 注:“致,極也。不極五味之調。”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離騷》以致其幽。”《三國演義》第五回:“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又極 點。《禮記‧禮器》:“禮也者,物之致也。”鄭玄注:“致之言至也,極也。”
(11)詳審;推究。《禮記‧樂記》:“致樂以治心。”鄭玄注:“致,猶深審也。”孔穎達疏:“言深遠詳審樂之道理。”又《大學》:“致知在格物。”朱熹集注:“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
(12)周納;納入。《後漢書‧陳寵傳》:“除文致之請讞五十餘事。”李賢注:“文致謂前人無罪,文飾致於法中也。”《資治通鑑‧漢成帝陽朔元年》:“廷尉致其大逆罪。”胡三省注:“致,文致也。”
(13)就。《老子》第三十九章:“故致數輿(譽)無輿(譽)。”河上公注:“致,就也。”
(14)志向;目標。《易‧繫辭下》:“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韓康伯注:“慮雖百,其致不二。”《晉書‧祖逖傳》:“雖有才望,無弘致遠識。”唐李白《比干碑》:“殊塗而一揆,異行而齊致。”
(15)意態;情趣。如:興致;情致。《字彙‧至部》:“致,趣也。”《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性度恢廓”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蔣)幹還, 稱瑜雅量高致。”《魏書‧茹皓傳》:“樹草栽木,頗有野致。”唐王勃《梓橦南江泛舟序》:“鳴絃朗笛,以補尋幽之致焉。”
(16)事理。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又特指玄妙的道理。南朝梁王屮《頭赘钫籁寺碑文》“萬象已存,悟太極之致。”
(17)精密;周密。後作“緻”。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荠部》:“致,引申為精致之致。精致,漢人祇作致。”《禮記‧月令》:“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 必功致為上。”《漢書‧嚴延年傳》:“桉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顏師古注:“致,至密也。言其文案整密也。”《淮南子‧時則》:“陳祭器,案度程,堅致 為上。”高誘注引逵吉曰:“致即密緻之緻。古無緻字。”
(18)置;置辦。唐杜甫《新婚別》:“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太平廣記》卷三百七十七引張讀《宣室志》:“又有樂器鼓簫及符印管鑰,盡致於榻上。”
(19)副詞。極,極其。楊樹達《詞詮》卷五:“致,表態副詞。極也。”《荀子‧榮辱》:“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楊倞 注:“致,極也。”《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五年》:“(薛)道衡致美先朝。”胡三省注:“致,極也。”清金德嘉《居業齋文錄‧送尤檢討悔庵先生請假南旋 序》:“然湖廣一境,幅員致廣。”
(20)通“制”。控制。《孫子‧虛實》:“故偻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淮南子‧主術》:“固塞險阻,何足以致之﹖”高誘注:“致,猶勝也。”宋徐鉉《稽神錄‧黃廷讓》:“飄飄而行,不能自致。”
(21)通“質”。書券,契據。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致,
借為質。實為札。”《禮記‧曲禮上》:“獻田宅者操書致。”朱彬訓纂:“致,讀為質劑之質。《周官‧小宰》‘聽賣買以質劑’鄭注:‘……長曰質,短曰劑。’今之券書也。”《淮南子‧要略》:“約重致,倍信符。”
(二)zhui4 《集韻》株衛切,去祭知。積累。《集韻‧祭韻》:“致,積累也。”《漢書‧外戚傳‧定陶丁姬》:“因故棺為致作冢。”顏師古注:“致,謂累也。”

解形
《說文》:“緻,密也。糸,致聲。”
注音
釋義
(一)zhi4《廣韻》直利切,去至澄。脂部。 (1) 細密;精密。《說文‧糸部》:“緻,密也。”《素問‧異法方宜論》:“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張隱菴集注:“緻,密也。”漢司 馬相如《長門賦》:“緻錯石之瓴甓兮,象黹王旷母伛瑁之文章。”《宋史‧外國傳七‧日本國》:“產蠶絲,多織絹,薄緻可愛。” (2)細繒。《廣雅‧釋器》:“緻,練也。”王念孫疏證:“緻,一名細緻。《釋名》云:‘細緻,染縑為五色,細且緻,不漏水也。’”
(3)縫補過的衣服。《方言》卷四:“楚謂無緣之衣曰襤,紩衣謂之縷,秦謂之緻。”郭璞注:“襤褸綴結也。”《廣雅‧釋詁四》:“緻,補也。”《玉篇‧糸部》:“緻,縫補敝衣也。”

艷府
見文
待查


1.   部首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ㄊ|ˋ
漢語拼音 t 注音二式 t


遙遠的、遠方的。說文解字:「,遠也。」隋書˙卷十四˙音樂志中:「百蠻非眾,八荒非,同作堯人,俱包禹跡。」


遠離。書經˙多方:「我則天之罰,離爾土。」漢書˙卷八十五˙谷永傳:「誅逐仁賢,離骨肉。」




2. 
注音一式 ㄊ|ˋ ㄊ|ㄥ
漢語拼音 t  t 注音二式 t  t ng
遠道聽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封勒帝績,對越天休。聽高岳,聲英克彪。」今則多用於書信中的客套話。如:「聽鴻名」。

Mandarin

simpl. and trad.

[edit] Pronunciation

[edit] Hanzi

(pinyin yòng (yong4), Wade-Giles yung4)

[edit] Verb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Pinyin yòng)
  1. (Beginning Mandarin) to use
    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
    Yēhéhuá shén duì shé shuō , nǐ jì zuò le zhè shì , jiù bì shòu zhòuzǔ , bǐ yīqiè de shēngchù yĕshòu gèng shén . nǐ bì yòng dùzi xíng zǒu , zhōng shēn chī tǔ .
    And the LORD God said unto the serpent, Because thou hast done this, thou art cursed above all cattle, and above every beast of the field; upon thy belly shalt thou go, and dust shalt thou eat all the days of thy life:

[edit] Usage notes

May substitute for a preposition, e.g. "to eat with a fork" is 用叉子吃东西 (yòng chāzi chī dōngxi).

[edit] Compounds

  • 用以 (yòng yǐ)
  • 作用 (zuòyòng)
  • 应用 (yìngyòng)
  • 用法 (usage, method of use)
  • 没用 (useless)
  • 用意 (purpose, intention, goal)
  • 用人 (servant)
  • 利用 (to use, make use of, to exploit)
  • 借用 (to borrow in order to use)
  • 活用 (to apply flexibly or imaginatively)
  • 有用 (useful)
  • 恶用 (profanation)
  • 流用 (liú yòng) (to divert for other use)
  • 使用 (to use, to apply, to make use of)
  • 善用 (to be good at using something) (shàn​yòng​)
  • 无用 (wú yòng) (worthless, useless)
  • 用语 (yòng yǔ) (syntax, user of words)
  • 用心 (yòng xīn) (attentively, carefully; intent, motive)
  • 用力 (yòng lì) (to exert oneself; forcefully, with force)
  • 信用 (Finance, Business) (cr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