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漢語/和語 漢字逆輸入

5.3 我用最古老的注音輸入法 所以可能將漢語弄成和語

---
毛子水先生 "談"歷史"之歷史" 指出章太炎和"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19世紀漢語外來語研究" 說歷史出自日本之說法是錯的

19世紀日本蘭學等西洋知識大興翻譯了西方醫學等書所以許多"漢字名詞"如肺結核 扁桃腺 銀行 政府等等後來為中國所用此現象或稱為和漢字之逆輸入 許`多博士論文之主題


 9.27
老師第3次提起日本漢字的ぎゃく‐ゆにゅう〔‐ユニフ〕【逆輸入】([名](スル)一度輸出した物を再び輸入すること。技術や文化にもいう。) 即日本學漢字 不過在19世紀反過來傳許多名詞(蘭學)回中國  技術方面可以用今日的HTC公司手機回銷日本為例
日本市場向けスマホを“逆輸入”する台湾HTCの勝算
日経トレンディネット
2012年9月、HTCがAndroidスマートフォン「HTC J」を台湾で発売した。HTC Jは、もともと同社とKDDIが共同開発した日本市場向けモデルであり台湾メーカーのHTCが日本向けモデルを本拠地の台湾に“逆輸入”した異例のマーケティングが話題を呼んでいる。人気アイドル ...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淪, 銷沉,消沉,沉淪,淪肌浹髓

  南安呂粹侯明經宗健,博學工詩,著作甚富;惜稿多失傳,唯哀王孫一首膾炙人口,其詩則詠鄭氏盛衰事也。殘山賸水,王業銷沉,細柳新蒲,江頭痛哭;我輩身居其地,能不更灑一掬之淚乎!



凡一民族之生存,必有其獨立之文化,而語言、文字、藝術、風俗,則文化之要素也;是故,文化而在,則民族之精神不泯,且有發揚光大之日,此徵之歷史而不可易者也。臺灣今日文化之銷沉,識者憂之。而發揚之、光大之,則鄉人士之天職也。余雖不敏,願從其後。


銷沉
 1. 猶消沉謂衰退沒落。 《北齊書·文宣帝紀》:“《禮》云《樂》,銷沉俱振。” 金元好問《潁水》詩:“勝概銷沉幾今昔,中年登覽足裴哀。”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一節:“儒學統一云者,他學銷沉之義也。”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十一)》:“各樣同盟於是暫別,喊聲於是低微,運動於是銷沉,刊物於是中輟。”心志衰頹不振。如:「他最近意志很消沉。」

2. 指使衰退沒落。李大釗《民彝與政治》:“錮蔽其聰明,夭閼其思想,銷沉其志氣,桎梏其靈能。”3. 消逝,消失。唐杜牧《登樂遊原》詩:“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元王學文《綺寮怨》詞:“當日登臨,都化作夢銷沉。”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譬如陳師曾、 齊白石所作諸箋,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專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將銷沉了。”4. 埋沒無聞。宋葉適《祭陳益之待製文》:“銷沉至死,有困無亨。”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五篇:“蓋於諸女,悲其銷沉,爰託稗官,以傳芳烈。”5. 凋落,死亡。明邵璨《香囊記·酬恩》:“故舊銷沉,往事難論。” 清葉燮《集吳天章傳清堂感舊限紅字》詩:“廿載銷沉各老翁,江鄉舊館酹殘紅。”




 5.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ㄌㄨㄣˊ
 漢語拼音 l n  注音二式 lu n


水面上的小波紋。說文解字:「,小波為。」唐˙韓愈˙送惠師詩:「崔崒沒雲表,陂陀浸湖。」

沉沒﹑隱沒。如:「沉」。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伏而不見。」

陷入、流落。如:「陷」、「落」。淮南子˙精神:「於不測,入於無閒,以不同形相嬗也。」文選˙江淹˙雜體詩˙左記室:「韓公賣藥,梅生隱市門。」

滅亡、喪失。如:「亡」、「喪」。唐˙白居易˙贈樊著作詩:「每惜若人輩,身死名亦。」
 5.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ㄐ|ㄚˊ
 漢語拼音 ji   注音二式 ji 

透澈﹑浸透。淮南子˙原道:「不浸於肌膚,不於骨髓。」後漢書˙卷十˙獻帝伏皇后傳:「操出,顧左右,汗流背。」

通達。荀子˙解蔽:「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萬物之變,與愚者若一。」

循環一周。如天干由甲日至癸日稱為「日」;地支由子日至亥日稱為「辰」。


融洽。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其歲九月,人吏和。」


遍。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十上˙滇遊日記十二:「山雨忽來,傾盆倒峽,地交流。」

肌浹髓
 注音一式 ㄌㄨㄣˊ ㄐ| ㄐ|ㄚˊ ㄙㄨㄟˇ
 漢語拼音 l n j  ji  su   注音二式 lu n j  ji  su i
滲透到肌膚、骨髓。語本淮南子˙原道:「不浸於肌膚,不浹於骨髓。」後比喻感受深刻或受到深厚的恩惠。朱子全書˙卷十四˙論語五˙子曰回也章:「今須且將此一段反復思量,渙然冰釋,怡然理順,使自會肌浹髓。」亦作「浹髓膚」、「浹髓肌」。


 1. 沉淪
 注音一式 ㄔㄣˊ ㄌㄨㄣˊ
 漢語拼音 ch n l n  注音二式 ch n lu n
 相似詞   沉溺  墮落、淪落  相反詞  奮起
沉沒,沒入水中。南史˙卷七十三˙孝義傳上˙張進之傳:「進之投水拯救,相與沉淪,久而得免。」
零落、淪落。楚辭˙劉向˙九歎˙愍命:「或沉淪其無所達兮,或清激其無所通。」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播越他鄉,無復資廕,使汝等沉淪廝役,以為先世之恥。」
沉溺。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賀邵傳:「眩耀毀譽之實,沉淪近習之言。」
隱沒不遇的賢士。唐˙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詩二首之一:「彤庭左右呼萬歲,拜賀明主收沉淪。」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全人,兼,兼備 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

職業:女優、モデル、プロゲーマー。才色兼備すぎる台湾美女をご紹介

詞目 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
音讀It kiam jī kòo, bong lâ-á kiam sé khòo.  
釋義 意謂一舉兩得。

全人

人 格、道德和學行等各方面毫無瑕疵的人。莊子˙庚桑楚:「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兒女英雄 傳˙第二十七回:「殊不知凡為女子,必先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者兼備,纔算得個全人。」
四 肢健全的人。莊子˙德充符:「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南朝梁˙沈約˙與徐勉書:「外觀旁 覽,尚似全人。」
全人民。後漢書˙卷二十九˙郅惲傳:「昔伊尹自鬻輔商,立功全人。」

現在意義的全人教育 之 全人
可能自魯迅的文學批評要看全篇 人要看全人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兼,并也。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注音
釋義
(一)jian1《廣韻》古甜切,平添見。又古念切。談部。 (1) 同時涉及具有兩件或兩件以上的行為或事物。如:兼職;兼顧;兼收並蓄。《說文‧秝部》:“兼,并也。”段玉裁注:“并,相從也。”《易‧繫辭下》: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潛夫論‧明闇》:“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唐韓愈《與崔群君書》:“合於天下而乖於人,何害﹖況又時有兼得者耶!” (2)吞併;合併。《左傳‧昭公八年》:“其臣曰:‘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授甲將攻之。”杜預注:“兼,并也。”漢曹操《置屯田令》:“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唐陸贄《論兼并之家私斂重於公稅》:“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
(3)倍,加倍。《馬王堆漢墓帛書‧稱》:“利不兼,賞不倍。”《文選‧張衡〈西京賦〉》:“鬻者兼贏,求者不匱。”薛綜注:“兼,倍也。贏,利也。”唐韓愈《韓滂墓誌銘》:“讀書倍文,功力兼人。”郭沫若《秦始皇將死》:“他仍然是叫人兼程前進,連夜間都不准休息。”
(4)重復;纍積。《荀子‧正名》:“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後漢書‧宦者列傳‧呂強》:“(家人)重金兼紫,相繼為藩輔。”李賢等注: “重、兼,言累積也。”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晉書唐人改修諸家盡廢》自注:“(郗紹)數以書示何法盛。法盛有意圖之……詣紹,紹不在,直入竊書。紹還, 失之,無復兼本,於是遂行何書。”
(5)盡。《荀子‧解蔽》:“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楊倞注:“兼猶盡也。”又《王制》:“五疾,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韓非子‧難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當也。人君兼照一國,一人不能壅也。”
(6)連;同。《廣雅‧釋詁四》:“兼,同也。”《韓非子‧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唐杜甫《秋興八首》之一:“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明慎郡王《村夜》:“山兼寒月靜,葉帶暗霜飛。”
(7)連詞。表示聯合關係,相當於“並且”、“加之”。晉陶潛《飲酒‧序》:“余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南史‧周朗傳附弘正》: “且王氣已盡,兼與北只隔一江,若有不虞,悔無所及。”宋王明清《揮塵前錄》卷一:“御寶已足備,兼自艱難以來,華靡之物,一無所用。令彥周不須投進。”
(8)通“慊()”。滿足,滿意。《管子‧宙合》:“聖人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故博為元治而計其意。”郭沫若等集校:“‘兼’假為‘慊’,滿足之意。”
(9)通“謙()”。謙和。《管子‧五行》:“通天下,遇有兼和。”于省吾新證:“兼,應讀 作謙。言通之於天下,有所遇者,均接之以謙和之道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十六經》:“夫雄節者,浧之徒也,雌節者,兼之徒也。”
(10)姓。《廣韻‧添韻》:“兼,姓。”《正字通‧八部》:“兼,姓,宋大觀中兼尉丁。”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至、來復,復活節,死去活來

死去活來--- 2010 復活節主題


本周末,德国复活节和平与裁军大游行将迎来它五十周年生日。50年前,因为德国国防军要装备核武器,引发全社会大游行,示威者的核心议题是:实现全球无核化,要求从德国土地上撤出所有核武器。50年后的今天,这些核心议题依然如故。


死去活來
昏死過去又醒來。形容非常痛苦或悲傷。紅樓夢˙第一○三回:「只見香菱已哭得死去活來,寶蟾反得意洋洋。」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慕政大哭一場,他母親也自哭得死去活來。」


 梁啟超1925年家書都用"來復一"等說法
心跳七十至
 1. 來復
 注音一式 ㄌㄞˊ ㄈㄨˋ
 漢語拼音 l i f   注音二式 l i f 
來回、往復。本指易道中由剝至復的過程。易經剝卦坤下艮上,僅剩上九一陽爻,卦氣上升,轉為坤卦,坤下坤上,一陽不餘,轉至復卦,震下坤上,初九一陽始生。故由剝之上九一陽將盡至復卦一陽始生,來復七爻,於時可代表七日。易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孔穎達˙正義:「陽氣始剝盡,謂陽氣始於剝盡之後至陽氣來復時,凡經七日。」後亦用來代表七天的循還周期。稱一星期為一個來復,星期日為「來復日」。



 66.   部首 至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6
 注音一式 ㄓˋ
 漢語拼音 zh   注音二式 j 


到達﹑來到。論語˙子罕:「鳳鳥不,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大﹑完善。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臣如忽理,君豈棄此物。」


極﹑甚。呂氏春秋˙雜俗覽˙為欲:「天子貴也,天下富也,彭祖壽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勸。」文選˙李密˙陳情表:「今臣亡王國賤俘,陋。」


表示轉折的語氣。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諸將易得耳。如信者,國士無雙。」

二十四節氣之一。如:「冬」﹑「夏」。

二一四部首之一。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至,鳥飛高下至地也。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一鄄觞鄄主,古文至。”按: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認為,像矢遠來降至地之形,不像鳥形。
注音
釋義
(一)zhi4《廣韻》脂利切,去至章。脂部。 (1)鳥從高處飛到地上。《說文‧至部》:“至,鳥飛高下至地也。” (2)到;來到。《玉篇‧至部》:“至,到也。”《詩‧小雅‧天保》:“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漢馬融《長笛賦》:“於是山水猥至,渟涔障潰。”唐丘為《題農父廬舍》:“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3)及;達到。《玉篇‧至部》:“至,達也。”清劉淇《助字辨略》卷四:“至,猶及也。”《詩‧小雅‧伐木序》:“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 者。”《莊子‧人間世》:“所存乎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王先謙集解:“至,猶遠及也。”《禮記‧樂記》:“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鄭玄 注:“至,謂達也,行也。”
(4)極點;到極點。《玉篇‧至部》:“至,極也。”《易‧坤》:“至哉坤元。”孔穎達疏:“至,謂至極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至矣哉!直而不 倨,曲而不屈。”孔穎達疏:“至矣哉,言其美之至也。”《孟子‧離婁上》:“規矩,方員之至也。”趙岐注:“至,極也。”
(5)盡;窮盡。《莊子‧天下》:“選則不,教則不至。”郭象注:“任其性乃至。”《管子‧侈靡》:“女言至焉。”尹知章注:“至,謂盡理。”
(6)大。《玉篇‧至部》:“至,大也。”《戰國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高誘注:“至,猶大也。”《呂氏春秋‧求人》:“欲盡地利,至勞也。”高誘注:“至,大也。”《潛夫論‧讚學》:“雖有至材,不生而能。”
(7)甚。《孟子‧萬章下》:“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趙岐注:“至,甚也。”《莊子‧人間世》:“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成玄英疏:“夫剋切責核,逼迫太甚,則不
善之心欻然自應。”
(8)善;
於。《玉篇‧至部》:“至,也。”《詩‧小雅‧節南山》“不弔昊天”毛傳:“弔,至。”漢鄭玄箋:“至,猶也,不乎昊天愬之也。”《周 禮‧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鄭玄注:“至,猶也。”《管子‧法法》:“夫至用民者,殺之危之,勞之苦之,飢之渴之。”尹知章注: “至,也。夫用人者必以法,其不從法,甚者危殺之,其次勞苦飢渴之。”
(9)最好的。如:至德;至理。《後漢書‧吳漢傳》:“免下愚之敗,收中智之功,此計之至者也。”《南史‧沈顗傳》:“幼清靜,有至行。”
(10)周密;周到。章炳麟《文始》:“《詩傳》曰:‘周,至也。’《說文》周訓密,此猶今言周到。至亦有密義。”《詩‧小雅‧賓之初筵》:“百禮既至, 有壬有林。”《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六引劉敬叔《異苑》:“多虎,劉防衛甚至。”《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見輒把臂入林,款禮頗至。”
(11)實,實質。《莊子‧天道》:“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郭慶藩集釋:“至,與質同。至,實也。”《漢書‧東方朔傳》:“朔狂,幸中耳,非至數也。”顏師古注:“至,實也。”三國魏嵇康《釋私論》:“故
之與不,物之至者也。”
(12)導致。《墨子‧非儒下》:“孔丘所行,心術所至也。”《韓非子‧說疑》:“諂諛之臣,唯聖王知之,而亂主近之,故至身死國亡。”
(13)恰當。《荀子‧正論》:“不知逆順之理,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楊倞注:“至、不至,猶言當、不當也。”
(14)壅閉;堵塞。後作“窒”。《易‧井》:“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貴賤無司,事變日至。”郭沫若等集校引尹桐陽曰:“至,同窒,塞也。”
(15)節氣名。指冬至、夏至。《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杜預注:“至,冬、夏至也。”唐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五:“古有數九九之語,蓋自至後起,數至九九,則春已分矣。”
(16)中醫稱脈博跳動。《素問‧平人氣象論》:“脈絕不至,曰死。”《元史‧李杲傳》:“病傷寒,目赤而頓渴,脈七八至。”又脈搏次數增多。《難經‧第十四難》:“脈有損至,何謂也﹖”徐靈胎經釋:“少曰損,多曰至。”
(17)須要;必定。楊樹達《詞詮》卷五:“至,恒與副詞‘不’、‘何’連用。‘不至’,猶今言‘不必’;‘何至’,猶今言‘何必’。”《韓非子‧外儲說 右下》:“今身不至勞苦而輦以上者,有術以致人之故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鹽鐵論‧憂邊》:“夫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勞其心而道可得也。”《漢書‧匡衡傳》:“殷曰:‘賜以為舉計,令郡實之。恐郡不肯從實,可令家丞上 書。’衡曰:‘顧當得不耳,何至上書﹖’”
(18)連詞。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至於”。《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 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韓)信,國士無雙。”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 一》:“至國計民生之利害,則不可言命。”
(19)副詞。1.最;極。《呂氏春秋‧為欲》:“天子至貴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壽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卓王孫 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漢東方朔《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2.竟;竟至。《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先生之 巧,至能使木鳶飛。”唐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伏膺呻吟者,至比六經。”
(20)介詞。相當於“到……時候”。1.表時間。楊樹達《詞詮》卷五:“至,時間介詞。到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 死。”又《滑稽列傳》:“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漢書‧灌夫傳》:“嬰與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張具至旦。”2.表達到的數量。楊樹達《詞詮》卷 五:“至,介詞。今亦言‘到’。”《漢書‧文三王傳》:“太傅輔奏:‘立一日至十一犯法,臣下愁苦,莫敢親近,不可諫止。’”又《匈奴傳上》:“近幸臣妾 從死者,多至數十百人。”
(21)同“致”。給予。《墨子‧明鬼下》:“故於此乎天乃使湯至明罰焉。”畢沅校注:“至,同致。”
(22)通“制”。制度。《荀子‧正論》:“稱遠近而等貢獻,是王者之至也。”王念孫雜志:“至當為制。上文云:‘彼王者之制也……’下文云:‘則未足與王者之制也。’皆其證。”
(23)通“志”。志向;意志。《論語‧泰伯》:“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朱熹集注:“穀,祿也。至,疑當作志。”《荀子‧儒效》:“行法至堅,不以私欲亂所聞。”王先謙集解:“荀書至、志通借。”
(二)die2 《集韻》徒結切,入屑定。〔單至〕輕發貌。《集韻‧屑韻》:“至,單至,輕發。”《列子‧力命》:“墨尸钬木、單至、嘽咺、憋敷鄄心四人相與游於世,胥如志也。”張湛注:“此皆默詐、輕發、迂緩、急速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