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母,父, 袪,彌/彌母,烖兵,安息



1.   部首 衣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ㄑㄩ
 漢語拼音 q   注音二式 chi 


衣袖﹑袖口。詩經˙鄭風˙遵大路:「遵大路兮,摻執子之兮。」左傳˙僖公五年:「踰垣而走,披斬其。」

舉起、撩起。呂氏春秋˙恃君覽˙達鬱:「特會朝雨,步堂下。」晉˙張華˙巧杜賦:「吉人向風而袂。」

分開﹑開散。文選˙揚雄˙劇秦美新:「權輿天地未,睢睢盱盱。」

除去。文選˙蔡邕˙郭有道碑文:「童蒙賴焉,用其蔽。」袪誤會/疑

蘇錦坤: 台語---母
----

數字彌母= digital meme

meme

(mēm) pronunciation
n.
A unit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such as a cultural practice or idea, that is transmitted verbally or by repeated action from one mind to another.

[Shortening (modeled on GENE) of mimeme, from Greek mimēma, something imitated, from mimeisthai, to imitate. See mimesis.]
[míːm]
[名]《インターネット》ミーム:人間を媒体として増殖する思想的因子.
[生物学者Richard Dawkinsの造語. 遺伝子を意味するgeneから]

互聯網時代人的價值

同樣是用聚合的方式生產新聞,依賴智能算法的Digg隕落了,而仍堅持人是核心的《赫芬頓郵報》卻受到了市場的熱捧。新浪微博等國內內容分享網站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灾兵(災兵)    

亦作“烖兵”。 兵災。戰爭的災難。《周禮·春官·小祝》:“祈福祥,順豐年,逆時雨;寧風旱,彌烖兵,遠辠疾。”《後漢書·寇榮傳》:“顧陛下思 帝堯五教在寬之德,企成湯避遠讒夫之誡,以寧風旱,以弭災兵。”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mi2一)《廣韻》武移切,平支明。支部。 (1)放鬆弓弦。後作“弓钫璽”。《集韻‧支韻》:“彌,《說文》:弛弓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弓钫璽,弛弓也。字亦作彌。” (2)弓張滿。《字彙‧弓部》:“彌,弓張滿也。”
(3)滿;遍。《周禮‧春官‧大祝》:“國有大故天飕钬火,彌祀社稷禱祠。”鄭玄注:“彌,猶
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離宮別館,彌山跨 谷。”張守節正義:“彌,滿也。”唐陳子昂《感遇》之十一:“舒之彌宇宙,卷之不盈分。”《清史稿‧災異志》:“見赤氣彌天。”
(4)久;久長。《小爾雅‧廣詁》:“彌,久也。”《廣雅‧釋詁三》:“彌,久也。”《書‧顧命》:“病日臻,既彌留。”孔穎達疏:“言病困已甚,病既久 留於我身。”《楚辭‧招魂》:“容態好比,順彌代些。”王逸注:“彌,久也……順承上意,久則相代也。”唐劉知幾《史通‧六家》:“(《春秋》)彌歷千 載,而其書獨行。”
(5)遠。《左傳‧哀公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備彌甥也。”杜預注:“彌,遠也。”《文選‧張衡〈西京賦〉》:“前開唐中,彌望廣潒。”薛綜注:“彌,遠也。”《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歐陽浩》:“若翁望爾為通人,汝視顧女彌不如矣!”
(6)廣;大。《玉篇‧弓部》:“彌,大也。”《漢書‧揚雄傳下》:“天麗且彌,地普而深。”顏師古注:“彌,廣也。”《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結根彌於華岱,直指高於九疑。”李善注:“劉瓛《周易義》曰:‘彌,廣也。’”
(7)盡;終極。《爾雅‧釋言》:“彌,終也。”郭璞注:“終,竟也。”《詩‧大雅‧卷阿》:“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毛傳:“彌,終也。”《文選‧張 衡〈西京賦〉》:“橦末之伎,態不可彌。”薛綜注:“彌,猶極也。言變巧之多不可極也。”《新唐書‧王義方傳》:“此生殺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 霜堅冰,彌不可長。”
(8)深。《廣雅‧釋詁三》:“彌,深也。”《後漢書‧仲長統傳》:“澶漫彌流,無所底極。”
(9)縫合;補救。《廣雅‧釋詁二》:“彌,縫也。”又“彌,合也。”《易‧繫辭上》:“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孔穎達疏:“彌謂彌縫補合。”《左傳‧昭公 二年》:“敢拜子之彌縫敝邑。”杜預注:“彌縫,猶補合也。”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
(10)蹄甲不分明。《呂氏春秋‧明理》:“馬有生角,雄
五足,有豕生而彌。”高誘注:“彌,蹄不甲也。”許維遹集釋:“吳先生曰:彌讀為飘胡之飘。飘胡亦作曼沍、漫胡,連言為飘胡,單言為彌。彌飘一聲之轉也。豕生蹄甲不分明,與鴨鵝之蹼相似,故謂之彌。”
(11)副詞。表示程度加深。《小爾雅‧廣詁》:“彌,益也。”《廣韻‧支韻》:“彌,益也。”《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邢昺疏:“彌,益也。”《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唐白居易《夜泊旅望》:“近海江彌闊,近秋夜更長。”
(12)氣貫日。《周禮‧春官‧耳钫氐祲》:“六曰瞢,七曰彌。”鄭玄注:“故書彌作迷……鄭司農云:‘彌者,白虹彌天也。’……彌,氣貫日也。”賈公彥疏:“云氣貫日也者,以其言彌,故知雲氣貫日而過。”
(13)姓。《通志‧氏族略三》:“彌氏,姬姓。《史記》衛公孫彌牟,彌牟孫子瑕。以王父字為氏。”二)《集韻》綿批切,平齊明。〔嫛彌〕嬰兒貌。《集韻‧齊韻》:“彌,嫛彌,嬰兒
。”
(二)mi3《集韻》母婢切,上紙明。支部。 (1) 止息;消除。也作“弭”。《集韻‧紙韻》:“彌,止也。通作弭。”《周禮‧春官‧小祝》:“彌飕钬火兵,遠疠疾。”鄭玄注:“彌,讀曰敉。敉,安也。”孫 詒讓正義:“案:《大祝》先鄭注云:‘化祝弭災兵也。’《郊特牲》云:‘祭有祈焉,有報焉,有由辟焉。’注云:‘辟讀為弭,謂弭災兵,遠罪疾也。’字并作 弭……竊疑漢時通用弭為彌。此經例用古字作彌,注例用今字當作弭……至此經凡云者,并取安息禦止之義。”《漢書‧王莽傳上》:“白誅故定陵侯淳于長,以 彌亂發姦。”顏師古注:“彌讀曰弭。弭,止也。”《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他地面上消彌了這等一個大案,也省得許多的拖累花消。” (2)收斂。《淮南子‧人間》:“狐之捕雉,必先卑體彌耳以待其來也。”《漢書‧揚雄傳上》:“望舒彌轡。”顏師古注:“彌,斂也。”
(3)金飾衡軛之末。一說為車耳。《荀子‧禮論》:“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王先謙集解:“彌如字,又讀為弭。弭,末也。謂金飾衡 軛之末為龍首也……盧文弨曰:彌即《說文》之麻钬耳。《廣韻》引《說文》云:麻钬耳,乘輿金耳也……金耳,謂車耳,即重較也。”
(4)水盛貌。《集韻‧紙韻》:“彌,水盛
。”
(三)ni2 《集韻》研奚切,平齊疑。同“婗”。《集韻‧齊韻》:“婗,《說文》:‘嫛也。’一曰啼聲。一曰婦人惡。或作彌。”

 1. 安息
 注音一式 ㄢ ㄒ|ˊ
 漢語拼音  n x   注音二式  n sh 
 相似詞  歇息、休息、安歇  安眠  相反詞 
安處閒逸。詩經˙小雅˙小明:「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安歇、休息。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今日全勝,吳兵遠遁,將軍何不卸甲安息?」老殘遊記˙第六回:「旱路勞頓,天時不早了,安息罷!」猶太人以一週的第七日(星期六)為安息,除禮拜外,不作一事,如同現今星期日的禮拜聚會。
表示死亡或悼念死者的宛轉用語。如:「他已經安息了!」、「我會繼承您的遺志,您放心安息吧!」
國名。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到安息,後遂有往來。與中國交通頗早,佛教興盛,有高僧安清等多人入中國傳教。見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亦稱為「帕提亞」。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又舉杖。”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云:“父乃斧之初字。石器時代,男子持石斧(拢即石斧之象形)以事操作,故孳乳為父母之父。”
注音
釋義
(一)fu4《廣韻》扶雨切,上麌奉。魚部。 (1)父親。《說文‧又部》:“父,矩也,家長率教者。”《釋名‧釋親屬》:“父,甫也,始生己也。”《易‧序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老舍《駱駝祥子》一:“因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2)對男性長輩的通稱。如:伯父;叔父;祖父;舅父;姨父;岳父。《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 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為高祖王母。”又:“母之考為外王父,母之妣為外王母;母之王考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為外曾王母。”《正字 通‧父部》:“父,父之兄弟曰伯父、叔父,又伯兄曰世父,祖曰王父,曾祖曰王大父,同祖伯叔曰從父,父之從父兄弟曰從祖父。”《戰國策‧韓策二》:“臣之 仇,韓相傀,傀又韓君之季父也。”《北史‧道武七王傳‧京兆王黎附王叉》:“(叉)常直禁中,明帝呼為姨父。”
(3)古代天子、諸侯對同姓親族的稱呼。《詩‧小雅‧伐木》:“既有肥羜,以速諸父。”毛傳:“天子謂同姓諸侯,諸侯謂同姓大夫,皆曰父。”
(4)禽獸中的雄性。《說文‧牛部》:“牡,畜父也。”《漢書‧食貨志上》“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唐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皆乘父馬,有牝馬間其間則踶 齧,故斥出不得會同。”晉左思《吳都賦》:“其上則猿父哀吟,签钫軍子長嘯。”《農政全書‧牧養‧馬附驢》:“常以馬覆驢,所生騾者,形容壯大……母長則 受駒,父大則子壯。”
(二)fu3《廣韻》方矩切,上麌非。魚部。 (1)對老人的尊稱。《方言》卷六:“膑钫掷、艾,長老也……南楚謂之父。”《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數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父知之乎﹖’”按:《漢書‧馮唐傳》作“父老知之乎”。 (2)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也作“甫”。《廣韻‧麌韻》:“父,尼父,尚父,皆男子之美稱。”《字彙‧父部》:“父,古者以字配父,造父、慶父是也。” 《詩‧大雅‧韓奕》:“顯父餞之,清酒百壺。”陸德明釋文:“父,本亦作甫。”馬瑞辰通釋:“顯父猶尚父、尼父之比,皆古所云且字者也。”《公羊傳‧桓公 二年》:“故於是先攻孔父之家。”何休注:“父者,字也。”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 父。”
(3)從事某種行業的人的通稱。《莊子‧漁父》:“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陸德明釋文:“有漁父者,音甫,取魚父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宋蘇轍《黃州快哉亭記》:“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
(4)開始。《老子》第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5)天。古人以為天地生萬物,故稱天為“父”。《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6)姓。《萬姓統譜‧麌韻》:“父,管仲稱仲父,其後因氏。”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母,牧也。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徐鍇繫傳:“一曰象乳。”段玉裁注:“象兩手袌子也……《廣音钫勻》引《倉頡篇》云:‘其中有兩點者,象人乳形。’”
注音
釋義
(一)mu3《廣韻》莫厚切,上厚明。之部。 (1) 母親。《廣韻‧厚韻》:“母,父母。”《詩‧邶風‧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明歸有光《先妣事田鄄各》:“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清張維 屏《三將軍歌》:“陳將軍,有賢子;葛將軍,有賢母;子隨父死不顧身,母聞子死數點首。”又做母親。《漢書‧劉輔傳》:“今乃觸情縱欲,傾於卑賤之女,欲 以母天下,不畏於天,不媿於人,惑莫大焉。”《新唐書‧羅藝傳》:“妃相貴,當母天下。” (2)養育;哺育。《說文‧女部》:“母,牧也。”段玉裁注:“牧者,養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桂馥義證:“母、牧聲相近,《方言》:‘牧,药钫人 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吏奉厲王詣上,上悔,令呂后母之,而葬厲王母真定。”唐孟郊《趙記室俶在職無事》:“大道母群物,達人腹眾才”《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傳》:“初,明宗後宮有生子者,命妃母之,是為許王從益。”
(3)家族或親戚中的長輩女子。如: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爾雅‧釋親》:“母之姊妹為從母。”《釋名‧釋親屬》:“父之世叔父母,曰從祖祖父母。”
(4)老婦的通稱。《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
(5)禽獸雌性的或草木結實的。與“公”相對。《爾雅‧釋草》:“选鄄字,麻母。”郭璞注:“苴麻,盛子者。”郝懿行義疏:“今俗謂选鄄字麻為種麻,牡麻 為華麻。牡麻華而不實,选鄄字麻實而不華。”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上》:“草木之有實者曰母,無實者曰牡,實而不成者曰童。”《字彙‧毋部》: “禽獸之牝皆曰母。《孟子‧盡心上》:‘五母雞,二母彘。’”
(6)指能有所滋生的事物。如:酒母;字母;母法;工作母機。
(7)根本;根源。《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淮南子‧俶真》:“非緇也,青非藍也,茲雖遇其母,而無能復化已。”高誘注:“母,本也。”孫中山《〈民報〉發刊詞》:“由之不貳,此所以為輿論之母也。”
(8)古代稱貨幣大的重的為母。與“子”相對。《國語‧周語下》:“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 亦不廢重,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韋昭注:“重曰母,輕曰子。”《漢書‧食貨志下》:“於是有母權子而行。”顏師古注引應劭曰:“母,重也,其大倍,故為母也。子,輕也,其輕少半,故為子也。”明湯顯祖《牡丹亭‧
觴》:“銀蟾慢搗君臣藥,紙馬重燒子母錢。”
(9)用以經商或借貸的本錢。本錢叫母,利息叫子。唐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廟碑》:“權其子母,贏且不竭。”舊注:“母謂本,子謂利。”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三‧鹽法》:“故子錢所入,恆倍其母。”清譚嗣同《仁學》卷上:“放債則子巨於母而先取質。糶糴則陰伺其急而厚取利。”
(10)指一凸一凹(或一大一小)配套的兩件東西裏的凹的(或大的)一件。如:螺絲母;子母扣;子母環。《詩‧齊風‧盧令》:“盧重環,其人美且鬈”毛傳:“重環,子母環也。”孔穎達疏:“子母環,謂大環貫小環也。”
(11)數學名詞。指基數或分數中的分母。《九章算術‧方田》:“術曰:母互乘子,並以為實,母相乘為法。”清阮元《疇人傳‧南宮說》:“小分奇餘,
以百為母,入算省約。”
(12)同“姆”。乳母或女師。《集韻‧黹厂口杂丁伛韻》:“姆,女師也。亦作母。”《國語‧越語上》:“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韋昭 注:“母,乳母也。”《公羊傳‧襄公三十年》:“婦人夜出,不見傅母不下堂。”何休注:“禮,后夫人必有傅母,所以輔正其行,衛其身也。選老大夫為傅,選 老大夫妻為母。”陸德明釋文:“母,本又作姆。”
(13)方言。義同“婆”。《海上花》第五十五回:“隨便耐討幾個大老母,小老母。”又
母也叫婆。
(14)通“侮()”。輕慢。《馬王堆漢墓帛書‧稱》:“行曾(憎)而索愛,父弗得子。行母而索敬,君弗得臣。”
(15)通“拇”。拇指,手
的大指。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母,借為拇。”《易‧咸》“咸其拇”唐陸德明釋文:“拇,馬、鄭、薛云:足大指也。子夏作鹃钫母,荀作母。”又《解》“解而拇”唐陸德明釋文:“拇,陸云足大指。王肅云手大指。荀作母。”
(16)姓。《姓觿‧有韻》:“母,《姓纂》云:母邱氏之後,《唐書》開元十八學士有母照。”按:《舊唐書‧韋述傳》作“毋煚”,《通志‧氏族略三》作“毋景”。
(二)mu2《集韻》蒙晡切,平模明。 (1)〔淳母〕熬餌。古代八珍食品之一,即煎醢加於黍食上,沃之以膏。《禮記‧內則》:“煎醢加於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母。”鄭玄注:“母,讀曰模。模,象也,作此象淳熬。” (2)用同“模”。模樣。《西遊記》第八十六回:“孫悟空又拔了一根毫毛,依母兒做了,拋在他臉上。”
(三)wu3 《集韻》罔甫切,上麌微。〔嬰母〕同“鸚母钫鳥”。即“鸚鵡”。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曲禮上》“嬰母”:“嬰,本或作鸚。母,本或作鵡。”《集韻‧噳韻》:“母钫鳥,鳥名,《說文》:‘鸚母钫鳥也。’或武。亦省。”
(四)wu2 同 “毋”。于省吾《易經新證》卷二:“李過《西谿易說》引《歸藏》‘妄’作‘母亡’。金文母、毋同字……陳侯午敦‘永跻母忘’,‘母忘’即‘毋忘’。 然則‘妄’即‘忘’。”《墨子‧備穴》:“文〔丈〕盆母少四斗。”于省吾新證:“金文毋字均作母,此猶存古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