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甲,甲乙,乙部,剩言,背心,馬甲,甲狀腺,周廬/枕戈坐甲,詣昊天位,皇地祇



四壁皆三衙諸軍,周廬坐甲,軍幕旌旗,布列前後,傳呼唱號,列燭互巡,往來如織。

上先詣昊天位,次皇地祇,次祖宗位,奠玉,祭酒,讀冊,文武二舞,次亞終獻,禮畢。




「乙部」另一含義是指古代圖書分類之史書。《舊唐書·經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乙部為史。」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跋》:「 彤幼承庭訓

甲乙次第、等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三回:「恰好這回遇了官課,照例當堂繳卷之後,彙送到衙門裡,憑官評定甲乙的。」
評定優劣。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三:「各呈詩請政,公欣然為甲乙之。」
甲帳、乙帳的省稱。文選˙張衡˙西京賦:「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
早覽乙部。」


甲乙次第、等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三回:「恰好這回遇了官課,照例當堂繳卷之後,彙送到衙門裡,憑官評定甲乙的。」
評定優劣。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三:「各呈詩請政,公欣然為甲乙之。」
甲帳、乙帳的省稱。文選˙張衡˙西京賦:「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




2007/6/22 參加台大中文系專題演講
主講人:吾妻重二(Azuma Juji)教授(日本關西大學文學部)
講題:朱熹的象數易學及其意義

回來,復習一下架上十來本關於朱子的書,相關的文史哲體系甚大,幾乎無法下筆。現在只談宋代的口語「剩言」(或許更久遠,此辭我的{辭海}等都未收)。

朱子:「……論如河圖洛書,亦未免有剩言……」

剩言當然指立論上多餘的、冗贅的。這種用法到近百年都還在用,我搜索網路,整理一番:

別傳之旨,尤不容剩言滯句。
力求做到句中無餘字,篇中無剩言;
毛奇齡的《四書剩言》;胡應麟《甲乙剩言》;《讀史剩言》;李大釗《調和剩言》(1918年)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甲,東方之孟,陽气萌動。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頭宜為甲,甲象人頭。人鄄甲,古文甲,始於十,見於千,成於木之象。”朱駿聲通訓定聲:“甲,鎧也,象戴甲于首之形。”
注音
釋義
(一)jia3《廣韻》古狎切,入狎見。盍部。 (1) 古時戰士的護身衣,用皮革或金屬製成。也叫“鎧”。《釋名‧釋兵》:“甲,似物有孚甲以自禦也……亦曰鎧,皆堅重之名也。”《廣雅‧釋器》:“甲,鎧 也。”王念孫疏證:“《周官‧司甲》注:‘甲,今時鎧也。’疏云:‘今古用物不同,其名亦異,古用皮謂之甲,今用金謂之鎧。’”《書‧說命中》:“惟甲冑 起戎。”孔傳:“甲,鎧。”唐黃巢《不第後賦菊》:“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魯迅《吶喊‧阿Q正傳》第七章:“來了一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 (2)兵,兵士。《左傳‧宣公二年》:“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唐杜牧《燕將錄》:“王師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壓境,號曰伐趙。”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至如諸州之義甲,各有土豪;諸峒之壯丁,各有隅長。”
(3)某些動物護身的硬殼。清俞樾《兒笘錄‧甲》:“甲之本義謂何﹖麟甲字其本義也。《大戴禮‧易本命篇》:‘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是甲蟲 以龜為主,故甲字即象龜形……引申之,艸木之皮亦謂之甲。”《文選‧左思〈吳都賦〉》:“葺麟鏤甲,詭類舛錯。”李善注引劉逵曰:“甲,謂龜甲也。”宋王 安石《同王濬賢良賦龜》:“於時睹甲別貴賤,太上藏法傳昆仍。”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三)》:“現在我們能在實物上看見的最古的文字,祇有商朝的甲骨和鐘鼎文。” (4)手指和腳趾上的角質層。《管子‧四時》:“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陰生金與甲。”尹知章注:“陰氣凝結堅實,故生金為爪甲也。”《聊齋志異‧屍變》:“審諦之則左右四指,並卷如鉤,入木沒甲。” (5)草木萌芽時的外皮。《釋名‧釋天》:“甲,孚甲也。萬物解孚甲而生也。”《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孔穎達疏:“雷雨既作,百果草木 皆孚甲開坼,莫不解散也。”唐孟郊《子慶詩》:“小小豫章甲,纖纖玉樹姿。”《農政全書‧樹藝‧蕪菁》:“蕪菁,擇子下種,出甲後,即耘出小者作茹。”
(6)現代用金屬做成的有保護功用的裝備、外殼。如:甲板;裝甲車。
(7)天干的第一位,用以紀年、月、日。《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月在甲曰畢。”《易‧蠱》:“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高亨注:“每旬之第一日為甲日,第二為乙日,第三為丙日,餘以類推。”《楚辭‧九章‧哀郢》:“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旦鄄黽吾以行。”
(8)五行屬木,因以為木的代稱。《淮南子‧天文》:“其日甲乙。”高誘注:“甲乙皆木也。”宋王欽若《南懷州修湯王廟記》:“昭告於上帝,甲未及燃,而密雲四合,甘澤大澍。”又甲木主仁,以甲名仁。《太玄‧斷》:“次七,庚斷甲,我心孔碩,乃後有鑠。”范望注:“庚,義也;甲,仁也。”
(9)序數第一的代稱。《文選‧張衡〈西京賦〉》:“北闕甲第,當道直啟。”李偻注引薛綜曰:“甲,言第一也。”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黨八股的第五條罪狀是:甲乙丙丁,開中藥鋪。”
(10)居第一;冠於。《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為諸第之上也。”宋于石《西湖》:“西湖勝概甲東南,滿眼繁華今幾年。”《聊齋志異‧葛巾》:“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向往之。”
(11)六十甲子的省稱。如:年過花甲。唐韓偓《春陰獨酌寄同年虞部李郎中》:“閒嗤入甲奔競態,醉唱落調漁樵歌。”
(12)古代科舉制度中對甲科(即進士科)的簡稱。唐李宗閔《唐故丞相尚書左僕射贈太尉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公之仲弟曰炎,季曰起,與公三人,俱用文學 奮于江左,西遊長安,七中甲乙,時議偉之。”元鄭德輝《倩女離魂》第二折:“那其間,占鰲頭,占鰲頭,登上甲。”清錢邦芑《甲申三月忠逆諸臣紀事》:“尤 可惜者,楊元錫一人,十三而登科,十四而登甲。”
(13)等級;級別。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七:“官倉明言十加六,復于其間用米之精粗為說,分若干甲,有至七、八甲者。”《宋史‧選舉志一》:“進士始分三甲。”《續資治通鑑‧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始分甲,賜宴瓊林苑。”
(14)用來指稱失名的人或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名。《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奮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慶。”張守節正義引顏師古云:“史失其名, 故云甲、乙耳,非其名也。”唐杜牧《與友人論諫書》:“甲謂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更食之必死。’”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三)》:“那些文人的作品,當然也是好極了的,然甲則曰不佞望洋而興嘆,乙則曰汝輩何不心而探求。” (15)舊時戶口編制單位。《正字通‧田部》:“甲,保甲,編籍民戶彼此詰察,防容隱奸宄也。”元施惠《幽閨記‧圖形追捕》:“遍張文榜,畫影圖形,十家為甲,排門粉壁,各處挨捕。”《農政全書‧備荒考中》:“每保統十甲,設保正副各一人。每甲統十戶,設甲長一人。” (16)荷蘭殖民者在統治臺灣時期計算地積的單位。1甲=0.97公頃。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賦餉》:“內地之田論囵钫么,二百四十弓為一囵钫么,六尺為一弓,臺郡之田論甲,每甲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計一甲約內地十一囵钫么三分一釐零。”
(17)背脊上部跟兩胳膊接連的部分。後作“胛”。《釋名‧釋形體》:“甲,闔也。與匈鄄月脅背相會闔也。”《說文‧骨部》:“髆,肩甲。”段玉裁注: “《釋名》作‘肩甲’,《靈樞經》作‘肩胛’。”《素問‧藏氣法時論》:“心病者,胸中痛,月钫劦支滿,肋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
(18)通“夾”。從兩個方面來的。《書‧多方》:“乃大降罰,崇亂有夏,因甲於內亂。”孔傳:“桀乃大下罰於民,重亂有夏,言殘虐。外不憂民,內不勤德,因甲於二亂之內,言
甚。”孔穎達疏:“夾聲近甲,古人甲與夾通用,夾於二事之內而為亂行。”
(19)通“狎(xia2)”。習狎;親昵。《爾雅‧釋言》:“甲,狎也。”郭璞注:“謂習狎。”《詩‧衛風‧芄蘭》:“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毛傳:“甲,狎也。”陸德明釋文:“《韓詩》作‘狎’。”
(20)用同“押(ya1)”。簽押。《廣雅‧釋言》:“甲,押也。”《新唐書‧元載傳》:“時擬奏文武官功狀多謬舛,載虞有司駁正,乃請別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團奏,不須檢勘,欲示權出于己。”
(21)姓。《通志‧氏族略四》:“甲氏,子姓。《風俗通》:太甲之後。一云,鄭大夫石甲之後。”




 甲狀腺拉丁語Glandula thyr(e)oidea英語Thyroid)是脊椎動物非常重要的腺體,屬於內分泌器官。在哺乳動物它位於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人類的甲狀腺形似蝴蝶,猶如盾甲,故名。

Illu thyroid parathyroid.jpg
甲狀腺及副甲狀腺


 背心,馬甲


照片上的馬甲和腰包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實際上嵌入了下方照片所示的3軸加速度傳感器和利用人造衛星的姿態控制陀螺儀(3軸角速度傳感器),以及與其連動的某種安全裝備……


waistcoat
n.
  1. A garment formerly worn by men under a doublet.
  2. Chiefly British. A short, sleeveless, collarless garment worn especially over a shirt and often under a suit jacket; a vest.
waistcoated waist'coat'ed adj.
n. - 背心, 馬甲

A traditional waistcoat, to be worn with a two-piece suit or separate jacket and trousers

A traditional hand appliqued waistcoat in Ralli quilt design
A waistcoat (pronounced /ˈwɛskət/ or /ˈweɪstkoʊt/) , sometimes called a vest or a vestee in Canada and the US, is a sleeveless upper-body garment worn over a dress shirt and necktie (if applicable) and below a coat as a part of most men's formal wear, and as the third piece of the three-piece male business suit. Once a virtually mandatory article of men's clothing, it has become uncommon in contemporary dres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lthough it has returned to fashion as part of businesswear in Germany.









 6.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ˋ
 漢語拼音 y   注音二式 y 

拜訪﹑進見上級或長輩。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及郡下,太守,說如此。」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何平叔注老子,始成,王輔嗣。」

到﹑前往。漢書˙卷六十七˙楊王孫傳:「王孫苦疾,僕迫從上祠雍,未得前。」顏師古˙注:「,至也。」唐˙李賀˙感諷詩五首之一:「不因使君怒,焉得爾廬。」


學業或技能所到達的程度、境界。如:「造」。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諸葛雄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

 
 注音一式 ㄏㄠˋ ㄊ|ㄢ
 漢語拼音 h o ti n  注音二式 h u ti n
蒼天,遼闊廣大的天空。書經˙堯典:「乃命羲和,欽若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原夫圖籙之見,乃天休命,事以瑞聖,義非配經。」
一定季節或方位的天空。唐˙杜甫˙北征詩:「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



  部首 白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ㄏㄨㄤˊ
 漢語拼音 hu n   注音二式 hu ng

大﹑偉大。如:「冠冕堂」。詩經˙大雅˙矣:「矣上帝,臨下有赫。」唐˙柳宗元˙天對:「熙亹亹,胡棟胡宇!」

莊盛﹑輝煌。詩經˙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儀禮˙聘禮:「賓入門,升堂讓,將授志趨。」

美。詩經˙大雅˙文王:「思多士,生此王國。」後漢書˙卷八十˙文苑傳上˙傅毅傳:「武丁興商,伊宗士。」

有關君主的。如:「宮」﹑「恩」﹑「位」。楚辭˙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憚殃兮,恐輿之敗績。」文選˙班固˙東都賦:「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位。」

天。楚辭˙屈原˙離騷:「陟陞之赦戲兮,忽臨睨夫舊鄉。」王逸˙注:「天也。」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傳:「再命而紹卹兮,乃云眷乎建武。」章懷太子˙注:「,天也。」

君主。如:「三五帝」﹑「女」。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頡。


匡正。詩經˙豳風˙播斧:「周公東征,四國是。」

周廬
 古代皇宫周围所设警卫庐舍。史记·秦始皇本纪》:“衞令曰:‘周庐设卒甚谨,安得贼敢入宫?’” 裴駰 集解引 三国 吴 薛综 曰:“士傅宫外,内为庐舍,昼则巡行非常,夜则警备不虞。”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周庐綺合,廨署星分。” 元 王逢 《后无题》诗之三:“远惭行在周庐士,横草无功日晏眠。” 清 宋之绳 《随跸杂记》诗:“殿门严鼓发,万灶撤周庐。”

 古代皇宮周圍所設警衛廬舍。 《史記·秦始皇本紀》:“衞令曰:'週廬設卒甚謹,安得賊敢入宮?'” 裴駰集解引三國吳薛綜曰:“士傅宮外,內為廬舍,晝則巡行非常,夜則警備不虞。” 唐楊炯《<崇文館宴集詩>序》:“週廬綺合,廨署星分。” 元王逢《後無題》詩之三:“遠慚行在周廬士,橫草無功日晏眠。” 清宋之繩《隨蹕雜記》詩:“殿門嚴鼓發,萬灶撤廬。”



 1. 枕戈坐甲
 注音一式 ㄓㄣˋ ㄍㄜ ㄗㄨㄛˋ ㄐ|ㄚˇ
 漢語拼音 zh n    zu  ji   注音二式 j n g  tzu  ji 
頭枕兵器,身穿鎧甲而睡。形容隨時處於備戰中,不敢稍有懈怠。周書˙卷一˙文帝紀上:「如其首鼠相端,不時奉詔,專戮違旨,國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見。」亦作「枕戈寢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