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杜甫 月圓、月夜、八月十五夜月

In Chinese poet Tu Fu’s 8th-century work “Full Moon,” he describes an uninterrupted beam of light shining across the landscape:
“Above the tower -- a lone, twice-sized moon.
On the cold river passing night-filled homes,
It scatters restless gold across the waves.
On mats, it shines richer than silken gauze.
Empty peaks, silence: among sparse stars,
Not yet flawed, it drifts. Pine and cinnamon
Spreading in my old garden … All light,
All 10,000 miles at once in its light!” – Tu Fu, “Full Moon,” 8th century.


月圓
  唐 杜甫
  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
  未缺空山靜,高懸列宿稀。
  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

  一。背景:
《月圓》這首詩是杜甫在大曆元年(766)秋天月圓之夜,寓居夔州時寫的。
  二。賞析:
第一、二句“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孤月:明月獨懸天空,故稱孤月。當;對著,當樓即為對著樓。滿;特指圓月。寒江:秋冬季節的江河水面。動:閃動。夜扉:夜間的屋門。這兩句描寫一輪明月獨懸高空,正對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滾滾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門之上閃動。從天上月、江上波到門上月光的閃動,視角不斷轉換,寫出了一個活脫脫的生動傳神的月亮。
第三、四句“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委:委蛇,曲折綿延,委波,綿延不斷的波浪。金:水波閃動著的金光。不定:不住,不止。席綺:綺席,漂亮的席具。逾:越,更加。依,仍舊。詩人從江樓上俯視長江上的月色,綿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動著金光,又從寫江上的月光轉到寫屋內的月光,華麗的綺席被月光照射顯得更加老舊。
第五、六句“未缺空山靜,高懸列宿稀。”,未缺:即滿月的代稱。空山:幽深人少的山林。高懸:高掛,這裡指圓月高掛夜空。列宿:眾星,列宿稀:星星稀少。詩人的視線從室內轉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懸著的一輪明月,照耀著幽深人少的山林。接著詩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潔,群星稀廖。
第七、八兩句“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故園:故鄉。松桂發:松樹在長,桂樹開花。萬里:形容非常遠的地方。共:與親人一起。清輝:月亮的光輝。詩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鄉和親人,聯想到與他們遠隔萬里共沐月光。想到遙遠的家鄉的松樹當茂,桂花正香,在這明淨的夜晚,唯願同遠隔萬里天涯的親人們共同沐浴著這美好的月光之中。這是詩人的美好的願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長期滯留異鄉,久久難歸的無可奈何的告慰。
  三。意境:
全詩一直在寫月,角度不斷變化,為大師手筆。
意境之說,起於民國時候的王國維大師,但國畫有一定的聯繫。
但意境之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就意境這一詞的理解,還是具體的一首詩詞的理解,一般都沒有固定不變的說法。
就本詩來說,意境上無論怎麼說,起碼有兩個元素是不變的。
其一,本詩意境宏大,你看從天上寫到地上,從江上寫到屋裡,從眼前寫到山林,從身邊寫到萬里之外。
其二,本詩意境清冷寂靜,遠遠不是熱鬧的那種感覺,你看作者無論怎麼寫月亮,寫月光,都始終擺脫不了一種孤獨與寂寞的感覺,作者遠在他鄉,根本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藉月亮遙遙地寄託一種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既然無法團聚,才會有萬里共清輝的願望。
所以說,本詩意境開闊,但清冷寂廖,抒發了作者面對明月時孤獨和對遠方親人真切的思念。

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1)月, 閨中(2)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3)濕, 清輝(4)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5), 雙照(6)淚痕乾?

【註釋】
1.鄜州:地名,在今天的陜西省。
2.閨中:女子所住的內室,在此借指杜甫的妻子。
3.雲鬟:形容女子頭髮像雲霧繚繞一般美好的樣子。鬟:一種環形的髮髻,音環。
4.清輝:清冷的輝光,言月光。
5.虛幌:透明的窗帷,泛指窗邊。
6.雙照:月光照著兩人。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