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塊。如:蘿蔔丁;肉丁;雞丁。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牆頭記》:“補丁補了勾一千個。”又方言。表示極少或極小。如:一丁兒;丁點兒。汪精衛 - 譚延闓日記名人一瞬- 汪精衛(1883-1944)
digiarch.sinica.edu.tw/tan/moment.jsp?id=3 - 頁庫存檔譚延闓日記名人一瞬- 汪精衛(1883-1944):譚延闓第一次見到汪精衛時,覺得汪「 ... 以公義論,公在黨國歷史,有識所公認,其所主張,雖一時偶有異同,終必訢合無間。
化 火熄也。呼平聲為花。「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又「天問」、「九章」、「九辯」,亦讀平聲。先秦諸子之 書,無不作平聲者,與多、歌、蛇、波、施、移、為、宜為韻。梁沈約「冠子祝文」:蠲茲令日,元服肇加。成德既舉,童心自化。行之則至,無謂道賒。敦以秋 實,食以春華。無恥下問,乃致高車。子孫千億,廣樹厥家。
「好額」,是「散赤」的相對詞,即是財富數額很多之意。
詞目 | 欲好額等後世,欲做官學做戲。 |
音讀 | Beh hó-gia̍h tán āu-sì, beh tsò-kuann o̍h tsò-hì. |
釋義 | 勸誡人要腳踏實地,勿好高騖遠。 |
《哀帝紀》:「非赦令也,皆蠲除之。」猶《成帝紀》言「其吏也遷二等」同一文法。蓋赦令不可復反,故但此一事不蠲除也。
流放
將罪犯放逐到偏遠處。漢書˙卷二十六˙天文志:「八月丁巳,悉復蠲除之,賀良及黨與皆伏誅流放。」
令
(8)善;美好。《爾雅‧釋詁上》:“令,善也。”《詩‧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聞令望。”鄭玄箋:“令,善 也。”《漢書‧韋賢傳》:“即以令日,遷太上、孝惠廟、孝文太后、考昭太后寢。”顏師古注:“令,善也,謂吉日也。”《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因是令節, 約賢姪到來,家宴三杯。”又指怡悅。晉湛方生《懷春賦》:“眄秋林而情悲,遊春澤而心令。”
令日
吉日。《戰國策·趙策二》:“
趙燕 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賤臣,臣以失令過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臣敬循衣服,以待令日。’”
鮑彪 注:“令,善也。”一本作“
今日 ”。《漢書·韋玄成傳》:“即以令日遷 太上
、 孝惠
廟, 孝文太后
、 孝昭太后
寢,將以昭祖宗之德,順天人之序,定無窮之業。” 顏師古 注:“令,善也。謂吉日也。”《晉書·後妃傳上·左貴嬪》:“爰定宅兆,克成玄室,魂之往矣,於以令日。”
本課程正修生申請已於2009年10月31日截止。因學額有限,本屆四年制課程期間將不再公開招生,敬請留意。
提起平板電腦,除了擁有壓倒性份額的蘋果“iPad”之外,
份額=
quota[quo・ta]
- レベル:大学入試程度
- 発音記号[kwóutə]
b
額縁.
用例 |
額 部首 頁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8 | ||||||||||||||||||||
注音一式 ㄜˊ | ||||||||||||||||||||
漢語拼音 | 注音二式 | |||||||||||||||||||
|
領頭字
| |
---|---|
額 | |
解形
| |
注音
|
釋義
|
(一)e2《廣韻》五陌切,入陌疑。 | (1)
額頭,眉上髮下部分。《玉篇‧頁部》:“額,《方言》云:‘中夏謂之額,東齊謂之顙。’”《廣韻‧陌韻》:“額,《說文》作頟,顙也。”《前漢記‧宣
帝紀》:“曲突徙薪反無恩澤,燋頭爛額復為上客邪﹖”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魯迅《吶喊‧明天》:“他睡了一刻,額上鼻
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又額骨。清沈彤《釋骨》:“頭之骨曰顱,其橫在髮際前者曰額顱,亦曰額。” (2)物體上首接近頂端的部分。如:碑額;簾額。唐姚合《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溼煙凝灶額,荒草覆牆頭。”《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兩崖隘肩,崖額飛泉,俱從人頂潑下。”清施鑒《天仙子‧秋閨》:“一片秋蟾林額吐,不道歸期今又誤。” (3)匾額。南朝宋羊欣《筆陣圖》:“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唐貫休《寄杭州靈隱寺宋震使君》:“僧房謝朓語,寺額葛洪書。” 唐李乂《奉和幸大薦福寺》:“碧樓披玉額,丹仗導金輿。”又掛上匾額或在匾額上題字。《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六》:“名為腰龍,而文之者額其寺為‘金龍’。”又《滇遊日記九》:“額其上曰‘雲巖寺’。” (4)規定的數目。如:名額;超額。《舊唐書‧崔衍傳》:“舊額賦租,特望蠲減。”《新五代史‧雜傳‧劉審交》:“租有定額,而天下比年無閑田,民之苦樂,不可等也。”毛澤東《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蔣軍兵力不敷分配,徵兵不足規定數額。” (5)查名該訶。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查談》:“查名該訶為額。” |
詞目 | 驚驚袂著等。 |
音讀 | Kiann-kiann bē tio̍h tíng. |
釋義 | 凡事猶豫不決,必然坐失良機。 |
領頭字
| |
---|---|
等 | |
解形
| |
《說文》:“等,齊簡也。從竹,從寺。寺,官曹之等平也。”姚文田、嚴可均校議:“‘等平也’下當有‘亦聲’二字,校者疑其非聲,輒刪之。” | |
注音
|
釋義
|
(一)deng3《廣韻》多肯切,上等端。又多改切。蒸部。 | (1)整齊竹簡。《說文‧竹部》:“等,齊簡也。”王筠句讀:“整齊其簡牘也。”
(2)同;等同。《廣雅‧釋詁四》:“等,齊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竹部》:“齊簡者,疊簡冊齊之,如今人整齊書籍也。引伸為凡齊之偁(稱)。”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倉律》:“城旦之垣及它事而勞與垣等者,旦半夕參。”《淮南子‧主術》:“有法者而不用,與無法等。”高誘注:“等,同。”三國
魏曹植《三良》:“生時等榮樂,既沒同憂患。”元劉因《人月圓》:“太行如礪,黃河如帶,等是塵埃。”陳毅《哭葉軍長希夷同志》:“生死等鴻毛,信義泰嶽
重。”又使之齊等,即使之合於法規。《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鄭玄注:“等,猶齊等也。”孫詒讓正義:“謂以瑞信齊一之,無使
有差僭也。” (3)級位;級別。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竹部》:“凡物齊之,則高下歷歷可見;故曰等級。”《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 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禮記‧檀弓上》:“孟獻子 禫,縣而不樂,比御而不入。夫子曰:獻子加於人一等矣。”唐白居易《新樂府‧立部伎》:“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者坐堂下立。”《明史‧戚繼光傳》:“浙東 平,繼光進秩三等。”郭沫若《王陽明禮贊》:“因為過於躐等躁進的緣故,在一高預科一年畢業之後,我竟得了劇度的神經衰弱症。”又區別等次。《國語‧魯語 上》:“夫宗廟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長幼,而等冑之親疏也。”《春秋繁露‧楚莊王》:“此其別內外、差賢不肖而等尊卑也。” (4)臺階的級。《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邢昺疏:“以先時屏氣,出,下階一級,則舒氣。”《呂氏春秋‧召類》:“故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節儉。”高誘注:“等,級也。” (5)輩;處於同一地位的人。《廣雅‧釋詁一》:“等,輩也。”《廣韻‧等韻》:“等,比也,輩也。”《史記‧留侯世家》:“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 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司馬貞索隱引如淳曰:“等夷,言等輩。”《晉書‧江統傳》:“秦雄咸陽,滅義渠之等。”宋陳亮《送吳允成運幹序》: “子所交皆一世老蒼,至等輩已是第三四行人。” (6)類。《廣韻‧等韻》:“等,類也。”《易‧繫辭下》:“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韓康伯注:“等,類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 后》:“(曹)宮曰:善臧我兒胞,丞知是何等兒也!”《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五回:“至于弟乃庸庸碌碌一等愚人,忝附同名。”清秋瑾《演說的好處》:“如今 看報的人,可以分做四等:一等就是官場;一等是商家;一等是閑蕩的人;一等是平常讀書人。” (7)樣;般。《水滸全傳》第六十二回:“日後提刑官下馬,我吃不的這等官司。”《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這等雨天,料閣下也無處去,只好在寒 家安歇了。”《西遊補》第一回:“師父若見我這等啼哭,定有三分疑心。”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一章:“在梁三老漢看來,祇有壞了心術的人,纔能做出這等 沒良心的事來。” (8)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六:“問曰:‘俗謂何物為底,底義何訓﹖’答曰:‘此本言何等物,其後遂省,但言直云等物 耳。’”《後漢書‧文苑傳‧禰衡》:“(黃)祖慚,乃訶之。衡更熟視曰:‘死公!云等道﹖’”李賢注:“死公,罵言也。等道,猶今言何勿語 也。”王先謙集解:“死公云等道,謂死公云何語也。”《文選‧應璩〈百一詩〉》:“用等稱才學,往往見歎譽。”李善注:“乃用何等而稱才學,往往而見譽﹖ 問者之辭也。”唐王維《哭殷遙》:“念君等為死﹖萬事傷人情:慈母未及葬,一女纔十齡。”宋王安石《河勢》:“無災等難必,從眾在吾君。” (9)稱小量東西的衡器。後作“戥”。清翟灝《通俗編‧器用》:“等,以別金銀等次立名。張世南《宦遊紀聞》云:‘寧和殿有玉等子,以諸色玉次第排定,凡 玉至比之,高下自見。’此其制別義同。流俗所用‘戥’字,近人妄造。”宋李廌《師友談記》:“邢和叔嘗曰:子之文銖兩不差,非秤上秤來,乃等子上等來 也。”《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便取出銀子,剛剛一塊,討等來一稱,叫聲慚愧。原來是塊元寶,看時像少,稱時便多,到有七錢多重。” (10)衡量。《正字通‧竹部》:“等,稱量輕重也。”《孟子‧公孫丑上》:“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趙岐注:“從孔子後百世,上推等其 德於前百世之聖王,無能違離孔子道者。”《史記‧夏本紀》:“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三國志‧蜀志‧譙周傳》:“今若入吳,固當臣服……等為小稱臣,熟與為大﹖”《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視功名如敝蓰,等富貴猶浮雲。” (11)等待;等候。《字彙‧竹部》:“等,候待也。”唐路德延《小兒詩》:“等鵲潛籬畔,聽蛩伏砌邊。”《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師(布袋和尚)在街 衢立。有僧問:‘和尚在遮裏作什麼﹖’師曰:‘等個人。’”《警世通言‧喬彥傑一妾破家》:“且等丈夫回來,再做計較。”老舍《駱駝祥子》十七:“祥子祇好等著拉車,沒說什麼,也不便說什麼。” (12)介詞。等到。如:等我寫完後再走。 (13)助詞。1.用在人稱代詞或指人的名詞後面,表示複數。《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唐杜甫《洗兵行》:“汝等豈知 蒙帝力,時來不得誇身強。”2.表示列舉未盡。《墨子‧公輸》:“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魏書‧太祖 紀》:“於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等十三人及諸烏丸亡奔衛辰。”也可疊用。如:紙張文具等等。3.列舉後的煞尾,後面往往有前列各項的總計數。如: 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
脗合 相符合;和諧。 《莊子·齊物論》:“旁日月,挾宇宙,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 陸德明釋文引向秀曰:“若兩脣之相合也。”《朱子語類》卷六:“此理循環不窮,脗合無間。” 金雷淵《同裕之欽叔分韻得莫論二字》:“懸斷漏天樞,高嘯驚鄰垣,脗合政相和,意到俄孤騫。” 清沉初《西清筆記·紀庶品》:“嘗見一方硯匣,工緻平整,承蓋處四面脗合。”
吻合 | ||||
注音一式 ㄨㄣˇ ㄏㄜˊ | ||||
漢語拼音 w n h | 注音二式 w n h | |||
相似詞 符合、切合、相符 | 相反詞 抵觸、齟齬 | |||
|
. 勢利之交 | ||||
注音一式 ㄕˋ ㄌ|ˋ ㄓ ㄐ|ㄠ | ||||
漢語拼音 sh l zh ji o | 注音二式 sh l j ji u | |||
|
1. 訢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11 | |||||||||||
注音一式 ㄒ| | |||||||||||
漢語拼音 x | 注音二式 sh | ||||||||||
|
2. 蠲 部首 虫 部首外筆畫 17 總筆畫 23 | |||||||||||||||
注音一式 ㄐㄩㄢ | |||||||||||||||
漢語拼音 ju n | 注音二式 jiu n | ||||||||||||||
|
一丁
1. 一個成年男子。 《宋書·孝武帝紀》:“制荊、 徐、 兗、 豫、 雍、 青、 冀七州統內,家有馬一匹者,蠲復一丁。” 唐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2.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三》:“ 竇蘋《唐書音訓》雲:'丁恐當作個。'予嘗以竇説雖當,而無所據。偶讀孔毅父《續世説》,引宏靖曰:'汝曹能挽兩石弓,不若識一箇字',乃作此箇字。因知箇誤為丁,無可疑者。”“丁”與“個”形近,故誤。後因謂不識字或學極淺陋者為不識一丁。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睜眼苫眉捻髩鬚,帶包巾一頂,繫環絛一付,怎知他不識字一丁無。”《明史·王瑞傳》:“文職有未識一丁,武階亦未挾一矢。”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新淦筆工》:“妍媸能否惟在上所使,此筆區區正其比;我生識字僅一丁,眼前所見徒毘陵。”3. 一枚釘子。宋沉括《夢溪筆談·辯證二》:“《雷公炮炙論》雲:'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小塊。如:蘿蔔丁;肉丁;雞丁。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牆頭記》:“補丁補了勾一千個。”又方言。表示極少或極小。如:一丁兒;丁點兒。
2. 訢合 | ||||
注音一式 ㄒ| ㄏㄜˊ | ||||
漢語拼音 x h | 注音二式 sh h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