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出一副自己可能擔任教皇的做派,是選舉會議前最嚴重的政治錯誤,而貝爾格里奧避免了這一錯誤,幾乎沒有公開露面或發表聲明。
◎ 做派 zuòpài
(1) [way;method;practice;conduct;action] ∶做法;所作所為
我不贊成你們的做派
(2) [acting;business;gestures and movements on stage] ∶戲曲中的動作、表演
--------------------------
1.做法;所作所為。 茅盾《幻滅》八:“也許你不贊成我們的做派,但是革命單靠槍尖子就能成么?……所以我們相信我們的做派不是胡鬧。”浩然《艷陽天》第一一八章: “這個老頭子的做派很特別……他既不像馬老四那樣給蕭長春說寬心話,給蕭長春鼓勁兒,也不像五嬸那樣陪著流眼淚。”
2.戲劇中的表情、動作。
3.做作;裝模作樣。 如:他口中念念叨叨的做派了半天,用寶劍向門外一指。
《白鱼解字》两则
川与水灾
黄河古称河水。长江古称江水。其他江河,亦以水名,例如洛水、汉水、汝水、淇水、泗水。水体也叫水。古人嫌不便,又造川字概称一切水道,而不包括水 体在内。造川字者绝顶聪明,只在甲骨文水字的左右各添一笔,画成两岸,表示此乃水道,而非实指某江某河某水,亦非水体。到了篆文,中间四点也省掉了。精打 细算如此!
水中可居者曰洲,本指江河湖池中的小岛,非今之世界五大洲。洲原作州,没有水旁。川本身已是水,用不着加水旁。只因借用于古代的九州,所以水中小岛 的洲加上三点水旁,以便区别。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说文解字》紧扣字形笔画,就说篆文州“从重川”即两个川,若扣着字义讲,从两个川反而不通。明明是一 川中三小岛,何来两个川呢。
省名四川,非谓此省有四条川。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元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而建行省。
孔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俗语“川流不息”出此。水道不能堵塞,只可疏通。一堵塞,水位必抬高。抬得太高,蓄积势能,应力超过临 界,堤岸必崩,导致水灾。今行简体灾,看字形便知是房屋失火。繁体灾兼水火。古体灾则专指川被堵塞必致水灾。那一横杠断川,象堵塞意。古体灾显然是篆文灾 的翻版。古人眼里,火烧不过数家,洪水却能湮没整个村镇,厉害百倍。灾字首指水灾,而字从川,便可以理解了。甲骨文第一灾,两横断川,是象意字,篆文所 出。第二灾,中为才,做声符,是形声字,显系晚出。第三灾,象洪水之横流,左冲右撞,是象形字,见于早期卜辞,最为古老。
水淹之淹,原属水名。淹水在今四川青衣江之上游。借作水淹,遂成动词,原义乃隐。《说文解字》:“湮,没也。”可知当初湮是正字,淹是别字。后来别 字扶正,正字投闲,莫可奈何。投闲之后,与水无关,亦称“湮没”,但是义同“埋没”,傍上土族。其实土族自有堙字,义为用土填塞。“鲧堙洪水”,治水失 败,败在堙字上面。子禹继任,“干父之蛊”,改用疏导,终致成功。回头再说湮字,右边西土正是堙的古写。可知湮字应该是从水堙省声。愚以为真资格的正字应 是衍字。看篆文衍,水漫十字街头,象意,比属于形声字的湮字更能表意。
先民傍水而居。最早的城市总是建筑在江河岸边,一则利汲水,二则利航运。何况城市设防,高墙之外,还需深池,做护城河,没有水怎么行。古代所谓国就 是城,又曰邑。邑上非口,那是方形的城。邑下非巴,那是人俯身跪坐着,也是另一种写法的人字。有城有人,就是邑了。邑字在楷书中有时候变形为右包耳,例如 邦郡都郭郊部诸字,皆从邑得义也。邑上加川为邕。东南西北四城门外都有河流来水灌池,这就叫邕。江南水网地区,堪称为邕之城甚多。固然利于防守,但是洪灾 亦随之矣。邕通壅,有以异者,壅是土堵塞了水道,邕是水堵塞了城市。其为堵塞则一,故可互通。行人堵塞叫擁挤,脂肪堵塞叫臃肿,化脓堵塞叫痈疮,以音求 之,都能溯及这个邕字。
源泉流演成派
江河溯源,终有一泉,广不盈尺,深或数寸,仅可“滥觞”(浮起一只酒杯)。泉字不是白水二字组成。只有不通文字学常识的某些古人,才把泉货叫作“白 水真人”。汉代称货币为泉货,取其自中央出,流布四方之意,纯属比喻。泉字篆文和甲骨文,你要腾空俯瞰,方知这是一眼泉水,流出成川。如果坐着平视,就可 能误认为热气球正在升空。《说文解字》:“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许慎以原释泉。原又是啥?他说:“原,水本也。从泉出厂下。”厂即岸,指山岸。 山岸下之泉就叫原。泉原本无别,不过一在平陆一在山岸而已。后来原字借作平原,泉原字不得不加水旁成源字。其实原字厂下一泉已经有水,又加三点,反而不 通。《孟子》书中“原泉混混”,那时尚未加水旁作源字。泉原之原字,今广泛使用。原因、原来、原始、原理、原则、原型、原装、原配、原告、原籍、原子等等 皆从江河源头那一眼泉水引汲出意义,组成新词汇,应用于无穷。噫,亦神矣!
泉水流出成川。川非预先挖好,等着水来。只缘泉水本着就下之性,顺着地势向低处流,而川自然就流成了。川之所以被叫作川,正因为它是顺从的。顺字从 页是头是脸,从川是说脸上表情顺从。不然为何要从川,川亦声呢。明白顺之所以从川,就能明白篆文流字为何也从川了。流从倒子水上游泳,从川表示顺水而下。 前人不知小子头上乃是川字,误认作三毛了。水总是顺流的,所以流字从川示顺。金文流字小子头上的川变形成个,只是为了书写方便,别无他意。篆文游字同样是 小子水上游泳,只是字不从川,他可以顺水而下,也可以逆水而上,还可以横游向彼岸去。无川,他是自由的。今之游字原本是旗帜的飘带,意思同旒一样,读音稍 异而已。字被借作游泳,日久扶正。其实从前游字正字是三点水旁一个子,见《石鼓文》。甲骨文游字省水,而用左右河岸代替之。
江河源远流长,特造一个演字表之。《说文解字》:“演,长流也。一曰水名。从水寅声。”许慎解说寅字,太牵拘于意识形态,使人糊涂,我就不介绍了。 看甲骨文演字,水旁一矢,原来并非从水寅声,与篆文演字几乎不相干。水旁的那一矢是画的箭杆符号,表示由此前进。学童野营,追踪游戏,至今仍画箭头符号。 甲骨文的水旁一矢,是说河流由此前进,流程甚长。不视矢为自有其形音义的一个字,而把它当作箭杆符号用,日久终觉欠妥,所以历数百年,硬把此矢改造成为寅 字。在古籍中,寅有进义,就是从箭杆符号继承而来的。这样,演就有了“长流”之义。一点意思拉长来讲,就叫演说。一段情节拉长来做,就叫演戏。一些内容拉 长来写,就叫演义(义即内容,非义气也)。任何“长流”终有变异之日,斯为演变。
一水长流,分汊为派。派字水旁乃后添之蛇脚。篆文派字画水道之分派,与金文和甲骨文同。派字右旁笔划,可与篆文一一对应。正派、左派、右派、中间 派、反动派、新派、党派诸词,莫不源出水流分汊。这些说来无趣。有趣的是先民拟血脉于江河流派,真可誉为奇思妙想。脉的繁体从肉从派(身体器官诸字从肉者 多)。派为啥变成永?原来在甲骨文,派永本是一字,所以简体写成肉旁一永,亦有根据。
領頭字
派
解形
《說文》:“派,別水也。從水,從铎,铎亦聲。”
注音
釋義
(一)pai4《廣韻》匹卦切,去卦滂。支部。
(1) 水的支流。《說文‧水部》:“派,別水也。”《古今韻會舉要‧卦韻》:“派,本作铎,從反永。徐曰:永,長流,反則分派也,今文又增水作派。”晉郭璞 《江賦》:“源二分於崌崍,流九派乎潯陽。”《晉書‧謝安傳附謝玄》:“六鄄允州既平,玄患水道險澀,糧運艱難,用督護聞人奭謀,堰呂梁水,樹柵,立七埭 為派,擁二岸之流,以利運漕,自此公私利便。”《宋史‧河渠志七‧昇州水》:“秦淮之水流入府城,別為兩派。”又泛指水流。晉應貞《臨丹賦》:“覽丹源之 冽泉,眷懸流之清派。”宋王安石《僧德殊家水簾求予詠》:“淙淙萬音落石顛,皎皎一派當簷前。”清秋瑾《輪船記事二章》之一:“四望渾無岸,洋洋信大 觀……萬派潮聲迥,千峰雲際攢。” (2)泛指分支。南朝梁江淹《雜詞‧訪道經》:“百學兮異文,錦派兮綺分。”《北史‧魏濟陰王傳附顯和》:“顯和(謂元法僧)曰:顯和與阿翁同源別派,皆是磐石之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杜公正倫與京兆宗派不同,常蒙輕遠。”
(3)流派,指立場、見解或作風、習氣相同的一些人。如:黨派;學派。《老殘遊記》第十一回:“上自三十三天,下至七十二地,人非人等,共總只有兩派:一 派講公利的,就是上帝部下的聖賢仙佛,一派講私利的,就是阿修羅部下的鬼怪妖魔。”王國維《人間詞話》:“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
(4)分配。《正字通‧水部》:“派,物均分曰派。”《儒林外史》第二回:“你們各家照分子派,這事情就舞起來了。”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怎麼到底》:“浮收糧,私派款,強迫民兵捆人。”
(5)指責(別人的過失)。《紅樓夢》第四十六回:“我叫了你來,不過商議商議,你先派了一篇的不是。”老舍《駱駝祥子》十一:“巡警們心中的算盤是無論如何洋車夫總比騎車的好對付,所以先派洋車夫的不是。”
(6)安排。如:派用場。《紅樓夢》第九十六回:“這屋子是要你(賈政)派的;一概親友不請,也不排筵席;待寶玉好了,過了功服,然後再擺席請人。”
(7)派遣;委派。《清史稿‧選舉志六》:“咸豐二年,黑龍江將軍英隆以俄兵窺伺,派將弁扼守要隘。”周立波《暴風驟雨》二十八:“咱們的黨得把最優秀的黨員派往前方。”
(8)作風;風度。如:氣派;派頭。清佚名《亡國恨‧鞫供》:“施展陰柔派,事事將人紿。”趙樹理《福貴》:“直到好多的受苦受難的正派人翻身以後,區幹部纔慢慢打聽出他的詳細來歷。”
(9)量詞。前面加數詞“一”,用於景色、氣象、聲音、語言等。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順風聽得喊聲一派,不知為箇甚。”《鏡花緣》第六十回: “正是桃杏初坜,柳芽吐翠,一派春光,甚覺可愛。”郭沫若《王昭君》第三幕:“毛延壽:(向毛淑姬)……像屈原那一派瘋話便是詩文上的邪道,幸好我們現刻 是把它擺脫乾凈了。”
(二)mai4
《集韻》莫獲切,入麥明。泉潛通。《集韻‧麥韻》:“派,泉潛通。”
(三)bai4
《集韻》卜卦切,去卦幫。山谷名。在山西省安邑。《集韻‧卦韻》:“派,谷名。在安邑。”
(四)pa1
〔派司〕英語pass的譯音。1.指撲克牌。2.指厚紙印成的或訂成本兒的出入證、通行證等。3.轉移讓渡的意思。用於球類游戲中的投擲和玩牌中表示讓過。茅盾《清明前後》第四幕:“我們都派司了,主任朝澹老笑了笑,也派司了。可是,夢英說她不服,偏要鬥一下。”
領頭字
| |
---|---|
淹 | |
解形
| |
《說文》:“淹,水。出越巂徼外,東入若水。从水,奄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yan1《廣韻》央炎切,平鹽影。又於僉钫刃切。談部。 | (1)
古水名。即今金沙江自發源地至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段。在攀枝花市東與雅礱江(古稱若水)匯合。(其下之金沙江古亦稱若水)《說文‧水部》:“淹,水。出越
巂徼外,東入若水。”楊守敬《水經注疏‧淹水》:“今金沙江自中甸廳東南流經麗江縣、鶴慶州,又東經賓川州、永北廳、大姚縣,至會理州西會打沖河(今雅礱
江),即《經》所謂入若水也。”
(2)浸漬;淹沒。《玉篇‧水部》:“淹,漬也。”《楚辭‧劉向〈九嘆‧怨思〉》:“淹芳芷於腐井兮,沥鄄廾雞駭於筐簏。”王逸注:“淹,漬也。”唐韓偓
《春盡日》:“柳腰入戶風斜倚,榆莢堆墻水半淹。”《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地下的水,淹遮著牀腿子。”魯迅《准風月談‧踢》:“……劉、顧兩人,
竟被俄捕弄到水裏去,劉明山竟淹死了。”引申為沉溺。《禮記‧儒行》:“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其特立有如此者。”鄭玄注:
“淹謂浸漬之。”孔穎達疏:“言樂好之事,易以溺人。”又用為遮蓋。《中國諺語資料》下:“稀穀子,滿苗花,清明麥子淹老鴉。”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
一:“小麥也都淹沒在野草裏,到處都是攀地龍和野葦子。” (3)滿。三國魏曹叡《偻哉行》:“遊弗淹旬,遂尸钬由揚土。”《新唐書‧桓敬崔張袁傳贊》:“五王提衛兵誅嬖臣,中興唐室,不淹辰天下晏然,其謀深矣。”《資治通鑑‧魏紀六‧明帝景初二年》:“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 (4)腐敗。《方言》卷十三:“漫、淹,敗也;溼敝為漫,水敝為淹。”郭璞注:“皆謂水潦漫澇壞物也。”《廣雅‧釋詁三》:“淹,敗也。”明周履靖《群物奇制‧飲食》:“糟蟹法。詩云:三十團臍不用尖,陳糟觔(斤)半半觔鹽,再加酒醋各半碗,喫到明年也不淹。” (5)停留;滯留。《廣韻‧鹽韻》:“淹,久留也。”《集韻‧鹽韻》:“淹,留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于晉,二三子無淹 久。”杜預注:“淹,留也。”唐孟浩然《口號贈王九》:“日暮田家遠,山中勿久淹。”清徐燦《送方太夫人西還》:“舊遊京國久相親,三載同淹紫塞塵。”又 遲緩。《文選‧賈誼〈鵬鳥賦〉》:“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李善注:“淹,遲也。”"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礪腐儒餐。"--《杜甫‧賓至》 (6)時間長。《爾雅‧釋詁下》:“淹,久也。”《公羊傳‧宣公十二年》:“王師淹病矣,君請勿許也。”何休注:“淹,久也。”南朝梁江淹《去故鄉賦》:“橫羽觴而淹望,撫玉琴兮何親﹖”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窺觀坐窮晡,未覺晷刻淹。” (7)有才德而不得錄用或陞遷;也指未被錄用或不得陞遷的人。《左傳‧昭公十四年》:“詰姦慝,舉淹滯。”杜預注:“淹滯,有才德而未余钫又者。”唐白居 易《酬張太祝晚秋臥病見寄》:“高才淹禮寺,短羽翔禁林。”清王士禎《翕菴伊公墓誌銘》:“(伊公)性恬退,與物無競,淹卿寺十餘載,處之夷然。” (8)廣博;深入。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然使長才廣度,無所不淹,而能不營,乃可貴耳。”《文心雕龍‧體性》:“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 范文瀾注:“《後漢書‧張衡傳》:‘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此淹通之徵。”《新唐書‧王義方傳》:“淹 究經術,性謇特,高自標樹。”《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聞此有了凡師,亦川僧,淹貫內典。” (9)用鹽浸漬食物。後作“醃”。《齊民要術‧楊梅》:“食經藏楊梅法,擇佳完者一石,以鹽一斗淹之。” (10)汗液等浸漬皮膚使人感到痛或癢。如:夾肢窩淹得難受。 (11)通“掩”。南朝梁江淹《娼婦自悲賦》:“去柏梁以淹袂兮,出桂苑而歛眉。” (12)姓。《字彙‧水部》:“淹,姓。”《姓觿‧鹽韻》:“淹,《路史》云:‘奄侯之後。’《千家姓》云:‘南昌族。’” |
(二)yan3《集韻》衣檢切,上琰影。又《廣韻》於僉钫刃切。 | (1)水涯。《集韻‧琰韻》:“淹,水涯也。” (2)繅絲時理出頭緒。《集韻‧琰韻》:“淹,繅絲出緒也。”《禮記‧祭義》“及良日,夫人繅,三盆手”漢鄭玄注:“三盆手者,三淹也。凡繅,每淹,大黹蛲匆心伛而手振之,以出緒也。”陸德明釋文本作“掩”,曰:“掩,本亦作淹。”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