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一國王,選擇一國明智之人以為輔臣。爾時國王設權方便無量之慧,選得一人,聰明博達,其志弘雅,威而不暴,名德具足。王欲試之,故以重罪加於此人;敕告臣吏盛滿缽油而使擎之,從北門來,至於南門,去城二十里,園名調戲,令將到彼。設所持油墮一渧者,便級其頭,不須啟問。
爾時官兵悉來滅火。其人專精,一心擎缽,一渧不墮,不覺失火及與滅時。所以者何? 秉心專意,無他念故。……
38. 級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10 | |||||||||||||||||
注音一式 ㄐ|ˊ | |||||||||||||||||
漢語拼音 j | 注音二式 j | ||||||||||||||||
|
渧去汁也。「埤蒼」:渧,漉也。
● 渧
tí ㄊㄧˊ
◎ 古同“啼”,啼哭。
其它字义
● 渧
dī ㄉㄧˉ
◎ 古同“滴”。
其它字义
● 渧
dì ㄉㄧˋ
1. 水慢慢渗下。
2. 精液。
領頭字
| |
---|---|
秉 | |
解形
| |
《說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朱駿聲通訓定聲:“从又持禾,會意。手持一禾為秉,手持兩禾為兼。” | |
注音
|
釋義
|
(一)bing3一)《廣韻》兵永切,上梗幫。陽部。 | (1)
禾束;禾把。《說文‧又部》:“秉,禾束也。”《小爾雅‧廣物》:“把謂之秉。”《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毛傳:“秉,把也。”《儀
禮‧聘禮》:“四秉曰筥。”鄭玄注:“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也。”《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或取一秉秆/稈焉。”杜預注:“秉,把也。”
(2)量詞。古代計量單位。十六斛為一秉。《集韻‧梗韻》:“秉,或曰粟十六斛為秉。”《儀禮‧聘禮》:“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3)拿,執持。如:秉筆;秉燭。《爾雅‧釋詁下》:“秉,執也。”《廣雅‧釋詁三》:“秉,持也。”《詩‧邶風‧簡兮》:“左手執籥,右手秉翟。”三國魏曹植《白馬篇》:“宿夕秉良弓,楛矢何參差。”唐劉禹錫《武夫詞》:“昔為編戶人,秉耒甘哺禾钫康。” (4)執掌;操持。《詩‧鄘風‧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淵。”毛傳:“秉,操也。”《顏氏家訓‧勉學》:“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新唐書‧李密傳》:“(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冢宰,總秉眾務。” (5)順;遵循。《國語‧晉語二》:“吾秉君以殺太子,吾不忍。”《管子‧勢》:“不亂民功,秉時養人。”俞樾平議:“秉時養人者,順時養人也。” (6)保持;堅持。《晉書‧李含傳》:“實有史魚秉直之風。”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輒謂之惡人。” (7)依據;準則。清王夫之《楚辭通釋‧九昭》:“來無鹃钫宗兮去無秉,思心發兮遺光景。”清翁方綱《志言集序》:“理者,民之秉也,物之則也。” (8)通“謗()”。《管子‧小匡》:“其稱秉言,則足以補官之不善政。”戴望校正:“秉與 謗古同部字,音相近。”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紹蘭云:“秉當依《齊語》讀為謗,稱即偁之借字。《說文》:‘偁,揚也。’謂揚其謗言令上聞也,猶《晉語》‘問謗 譽於路’矣。” (9)姓。《集韻‧梗韻》:“秉,姓。”《通志‧氏族略五》:“秉氏,漢有秉寬。”《史記‧齊太公世家》:“八月,齊秉意茲、田乞敗二相,乃使人之魯召公 子陽生于齊。”二)《集韻》陂病切,去映幫。陽部。同“柄”。《集韻‧映韻》:“柄,或作秉。”1.器物的把兒。《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 斗秉兼之。”《史記會注考證》引錢大昕曰:“秉,即柄字。”宋劉元英《題潭州壽寧觀》:“醉走白雲來,倒提銅尾秉。”2.權柄。《管子‧小匡》:“治國不失秉。”尹知章注:“秉,柄也。柄之所操以作事。國柄者,賞罰之紀要也。”《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 司馬貞索隱:“按:《左傳》‘國子實執齊秉’,服虔曰:‘秉,權柄也。’”按:今《左傳‧哀公十七年》作“齊柄”。《漢書‧周亞夫傳》:“君後三歲而侯。 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 |
12. 秉心 | ||||
注音一式 ㄅ|ㄥˇ ㄒ|ㄣ | ||||
漢語拼音 b n x n | 注音二式 b ng sh n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