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孔乙己」,頭陀,蓬蓬,亂蓬蓬


萊茵瀑布上的
彩虹,停駐
在我上方
是你的目光
看我蓬蓬傾注
向懸崖


重讀2004年的這篇 周氏兄弟的孔乙己--不能翻譯的趣味,如何重譯?有必要嗎?

魯迅 的「孔乙己」可能被中共當教材,所以網路上版本很多:「... 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 便從描紅紙⑵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 ...... 」

上述的選注 似乎只談「描紅紙」,而沒談"上大人孔乙己" 。
查另外的一種解釋就容易了解:「(「描紅紙」)每字四張,共九十六張,此牌 戲名為"上大人",俗稱九十六。 這句話出自舊時用於描紅的半通不通的尊孔的話,所謂半通不通,是為舊 時讀的時候三字一斷,其實這句話應該是如此斷句:"上大人(孔)丘, 乙己化三千……"」

周作人和後來的數世代,他們對這些兒時的學習經驗 當然最難忘,所以在他後來的翻譯上,就採用它:「…….原文係日本五十字母歌訣的首兩句,不能翻譯,姑以趣味相近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兩句話替代。雖然千字文的「天地玄黃」或者在性質上更為相似。」(周作人譯《狂言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1,pp. 151-52,『柿頭陀』))

對於我們習日在Simon University網站討論的人,要想談點翻譯道裡,似乎應該注意他的取捨。他認為:「雖然千字文的「天地玄黃」或者在性質上更為相似。」而仍然認為用「上大人孔乙己」來作為頭陀--解釋: "佛教用語。指修習十二種苦行的比丘為梵語 dhta的音譯。意譯為"脩治、搖振、棄除。或稱為杜多、杜荼"。習俗上又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稱為頭陀。此僧人通常還保留有部分的頭髮。"的吹法螺變戲法來得妙!

最近「小讀者」與「wo」談論:「有時重譯是為了配合語言的更新,我想小讀者不以為然的是,你的語言更新跟他原文何干?」 「譯文語言的時代性, 在地性色彩, 如若太強烈, 可能在採用上必須有所保留…….」 等等,我舉出上述這一實際的處理供大家參考。


  1. 孔乙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zh-tw/孔乙己 - 頁庫存檔 - 轉為繁體網頁
    孔乙己》是魯迅小说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該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 ...
 亂蓬蓬
 注音一式 ㄌㄨㄢˋ ㄆㄥˊ ㄆㄥˊ
 漢語拼音 lu n p n  p n   注音二式 lu n p ng p ng
蓬鬆、雜亂的樣子。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折:「我為甚的呆鄧鄧把衣裳袒裸,亂蓬蓬把鬢髮婆娑?」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一片銀鍍金的濃鬍子繞來滿口,不亞如溪邊茅草亂蓬蓬。」

 蓬蓬
茂盛的樣子。詩經˙小雅˙采菽:「維柞之枝,其葉蓬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