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悔,恨,怨,慚,愧


 吳春放學長的座右銘很簡單只有四個字,「問心無愧」,然而看似表面簡單的詞語,卻包含了很深的內涵在裡面。
  學長說,他希望可以做到對自己問心無愧,對教學生問心無愧,在做實驗時也可以問心無愧,做任何事情若是超越了自己所預期的,也要能夠問心無愧的接受。 像是很多實驗結果,對外人來說可能是一種貢獻,但是,那卻只是自己因為有興趣才想要做的,因此在接受他人表揚之時,也要問心無愧的接下它。
  此外,對學長來說,「無愧」亦是一種「無憾」的意思,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每天若能多吸取一些新知識,那便真是人生中一大滿足。

 7.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ㄘㄢˊ
 漢語拼音 c n  注音二式 ts n


羞愧。如:「大言不」。書經˙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德。」聊齋志異˙卷三˙連瑣:「與楊略話,見女懼可憐,乃出,分手去。」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kui4《廣韻》俱位切,去至見。微部。 (1)慚愧。《爾雅‧釋言》:“愧,也。”《詩‧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孔穎達疏:“是不慚愧於人。”唐皮日休《貧居秋日》:“門小愧車馬,廩慚雀鼠。”魯迅《集外集‧序》:“但我對於自己的‘少作’,愧則有之,悔卻從來沒有過。” (2)使別人感到慚愧。《禮記‧表記》:“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這句話一愧,這位小爺索性嗚嗚咽咽的痛哭起來。”

【廩】广-13-16. 音讀. ㄌ|ㄣˇ. 釋義. 着献糧倉


領頭字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怨,恚也。心,夗聲。黹口心双伛,古文。”
注音
釋義
(一)yuan4《廣韻》於願切,去願影。又於袁切,元部。 (1)怨恨;仇恨。如:結怨;恩怨。《說文‧心部》:“怨,恚也。”《玉篇‧心部》:“怨,恨望也。”《韓非子‧難三》:“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鉤之怨。”《史記‧秦本紀》:“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非讎不怨,非敵不戰。” (2)埋怨;責備。如:任勞任怨;怨言。《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國語‧周語上》:“險而不懟,怨而不怒。”韋昭注:“怨,心望也。”宋趙子發《菩薩蠻》:“怨春風雨惡,二月桃花落。”
(3)悲愁;哀怨。《呂氏春秋‧侈樂》:“樂不樂者,其民必怨,其生必傷。”高誘注:“怨,悲。”《北史‧魏孝武帝紀》:“此處彷彿華林園,使人聊增悽怨。”唐白居易《楊柳枝二十韻》:“樂童翻怨調,才子與妍詞。”
(4)違背。《管子‧宙合》:“夫名實之相怨久矣。”郭沫若等集校:“許維遹曰:‘怨,猶違也。’”
(5)怨仇;仇人。《廣韻‧元韻》:“怨,怨讎。”《左傳‧僖公九年》:“三怨將作,秦晉輔之,子將何如﹖”杜預注:“三怨,指三公子之徒。”《中論‧賞罰》:“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讎之忿而廢慶賞。”
(6)古詩體的一種。唐元稹《樂府古題序》:“是後詩之流為二十四名……怨、歎、章、篇。”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以怨名者,古詞有《寒夜怨》、《玉階怨》。”
(7)通“冤”。冤屈。《後漢書‧謝弼傳》:“司隸校尉趙謙上訟弼忠節,求報其怨〔魂〕,乃收紹斬之。”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讀後漢書札記》:“‘怨’疑‘冤’之假字,二字古同音也。”
(二)yun4《集韻》紆問切,去焮影。元部。 (1)同“慍”。怒。《集韻‧焮韻》:“慍,《說文》:‘怒也。’或作怨。” (2)通“蘊”。蓄積。《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無怨財。”楊倞注:“怨,讀為蘊。言雖富有天下,而無蘊畜私財也。”
解形
《說文》:“恨,怨也。心,艮聲。”
注音
釋義
(一)hen4《廣韻》胡艮切,去恨匣。諄部。 (1) 遺憾;後悔。《荀子‧成相》:“不知戒,後必有恨。”楊倞注:“恨,悔。”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唐杜甫《飲中八仙歌》:“恨不移封向酒泉。”《鏡花緣》第十八回:“奈小子福薄重聽,不能暢聆大教,真是恨事。” (2)怨恨;仇恨。《說文‧心部》:“恨,怨也。”《廣韻‧恨韻》:“恨,怨也。”《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老舍《駱駝祥子》二:“祥子落了淚!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
(3)通“很”。違逆;不聽從。《戰國策‧齊策四》:“今不聽,是恨秦也;聽之,是恨天下也。《史記‧李將軍列傳》:“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 軍。”《漢書‧楚元王傳‧劉向》:“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王念孫雜志:“恨,讀為很。忤,逆也;很,違也。謂與王鳳相違逆,非謂相怨恨也。”



regret[re・gret]

  • レベル:大学入試程度
  • 発音記号[rigrét]

[動](〜・ted, 〜・ting)(他)
1III[名]/doing/having done/that節]〈人が〉〈過去の事を〉後悔する, 悔いる, …を残念に思う
He ((very) much) regrets the follies of his youth.
青春時代の愚行を(非常に)後悔している
I regret telling [=I regret having told/I regret that I have toldhim my phone number.
彼に電話番号を教えたことを後悔している
You'll live to regret it.
一生後悔することになるぞ.
2III to do](これからしようとしていることについて)残念ながら…する;[III that節]…を残念に思う. ▼regret toの次に来る動詞は, 情報伝達に関するsay, tell, inform, announce, learn, see, hearなど
I regret to tell you that you have failed the exam.
残念ながらきみは試験に受からなかった
I regret that I cannot attend the party.
残念ですがパーティーに出席できません.
3III[名]/that節]…を懐かしく思う, 惜しむ;〈人の死を〉いたむ
regret one's university years
大学時代を懐かしむ.
4 〈招待を〉断る.
It is (much) to be regretted that ...
…とは(まったく)遺憾に堪えない[気の毒なことだ].
━━[名]
1 [U][C](…に対する)遺憾, 残念, 後悔((at, for, over ...))
sharpkeen] regret
心からの後悔
with (much) regret [=with (many) regrets]
(まことに)残念ながら;(大いに)後悔して
feel (bitter) regret for ...
…を(ひどく)後悔する
express one's regret forat, over] ...
…をわびる, 遺憾とする
hear with regret that ...
…と聞いて残念に思う
It is a matter forof] regret that ...
…とはいかにも残念だ
My only regret is that I never got the chance to go to America.
唯一残念なのはアメリカに行く機会がなかったことです.


 恨者 本欲為而終憾未能為:regret



---
者 夙已為而今寧願不為: remorse[re・morse]

  • レベル:社会人必須
  • 発音記号[rimɔ'ːrs]  

[名][U](…への)深い後悔, 悔恨, 良心のとがめ, 自責の念((for, at, of, about ...))
feel deep remorse
深く後悔する
without remorse
無慈悲にも, 容赦なく
feel bitter remorse forat, about, over] (committing) wrongdoings
(犯した)悪事をひどく後悔する.
[中フランス語←後ラテン語remorsus (re-再び+mordēre噛(か)む)]


……次道因名曰《百家詩選》,廢日力於此,良可悔也。雖然,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王荊公唐百家詩選序》《詩選》胡適選/ 《王荊公唐百家詩選》

 今悔後悔  為惡兩悔  厥為自殃  受罪熱惱 

雙要品第九          二十有二章
雙要品者 兩兩相明 善惡有對 舉義不單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悔,悔恨也。心,每聲。”
注音
釋義
(一)hui3《廣韻》呼罪切,上賄曉。又荒內切。之部。 (1) 悔恨;後悔。如:悔不當初;悔之已晚。《說文‧心部》:“悔,悔恨也。”段玉裁注:“悔者,自恨之意。”《玉篇‧心部》:“悔,恨也。”《易‧繫辭上》: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孔穎達疏:“悔者,其事已過,意有追悔之也。”《楚辭‧離騷》:“亦余心之所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王逸注:“悔,恨也。”唐 李頻《春閨怨》:“悔教征戍覓封侯。” (2)悔過;改過。《玉篇‧心部》:“悔,改也。”《廣韻‧隊韻》:“悔,改悔。”《字彙‧心部》:“悔,知過改過之心也。”《後漢書‧魯恭傳》:“亭長乃悔,還牛,詣獄受罪。”又反悔。元關漢卿《緋衣夢》第一折:“你將這十兩銀子,一雙鞋兒,往李家悔親去。”《紅樓夢》第九十二回:“如今讓他兩個子兒,他又輸了。時常還要悔幾,不叫他悔,他就急了。”
(3)災咎;災禍。《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何休注:“悔,咎。”《後漢書‧張衡傳》:“占既吉而無悔兮,簡元辰而俶裝。”李賢注:“悔,惡也。”
(4)《易》卦有六爻,其上體即上三爻稱“悔”,又稱外卦。《正字通‧心部》:“《易》內卦為貞,外卦為悔。”《書‧洪範》:“曰貞、曰悔。”孔傳:“內卦曰貞,外卦曰悔。”《左傳‧僖公十五年》:“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杜預注:“內卦為貞,外卦為悔。”
(5)用同“晦”。元佚名《陳州糶米》第三折:“兩眼梭梭跳,必定悔氣到。”《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悔氣遇
別人有勢有力,沒處下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