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欲然,湯火,敖,氏,謹良,儇薄

…….最後,批評胡適為人,不妨借用吉川幸次郎博士所寫的《其時其人》(《吉川幸次郎全集‧第十六卷》)的一節,作為本文的結束。儘管當代國際知識份子追憶胡適的文章很多,恐怕無出其右者
最後相會是又過了六年的昭和三十五年,去台北參加哈佛委員會。胡氏講演佛教史時,順口引用日本《續藏》和高麗《大藏經》,非常成功。又在中央研究院長的南港公館,共飲威士忌,大概是逝世的前一年
世人對氏的毀譽兼半,毀之者連文學革命提倡者的功績,都想一筆抹殺,我認為不妥。氏之後,如氏之對日本的業績,有如此敏感的中國學者,恐怕不多見了。戊申六月二十三日
一九六八年所寫的這篇文章,也可以視為後進學者對胡適治禪的評價。……在相當期間還不能忽視胡適的遺業……. (柳田聖山《胡適博士與中國初期禪宗史之研究》柳田聖山篇編《 胡適禪學案》(台北:正中書局,1974,頁21-22)



 ?曆至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為臣子,後且擁兵阻戹,選蠕觀望。高祖時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今陛下仁惠撫百 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慄栗,恐事之不 終。且兵兇器,雖克所原,動亦秏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 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原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故百姓無內外之繇,得息肩於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 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時,會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游敖嬉戲如小兒狀。孔子所稱有德君子者邪!

【史記  律書第三】

史記·呂后本紀》:「大臣...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太祖第四子,母薄氏漢惠帝之庶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在位23年,享年47歲。葬於霸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白鹿原東北角)。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湯火


1. 滾水與烈火。《素問·逆調論》:“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 王安石 《車螯》詩之二:“往往湯火間,身盡殻空存。”

2. 比喻極端危險的事物或處境。《尹文子·大道上》:“民之長幼臨敵,雖湯火不避。” 南朝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用能免羣生於湯火,納百姓於休和。”《晉書·荀晞傳》:“雖陷湯火,大義所甘。”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江城》:“生自獨居,若離湯火,但覺淒寂。”

3. 比喻極端焦慮、急迫的心情。 三國 阮籍 《詠懷》之三三:“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上》:“今輦轂下,民食不造歲,湯火之憂也。”《陳書·沉炯傳》:“一者以年將六十,湯火居心,每跪讀家書,前懼後喜,溫枕扇席,無復成童。”

謂燙傷和燒傷。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黃櫨》:“洗赤眼及湯火、漆瘡。”

yù  ㄩˋ
1.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念。~望。~火。食~。情~。禁~。纵~。
2. 想要,希望:~盖弥彰。~罢不能。~速不达。
3. 需要:胆~大而心~细。
4. 将要:摇摇~坠。山雨~来风满楼。
5. 婉顺的样子。


 謹良
 
謹慎善良。《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后家 薄氏 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五:“問之曰:‘都虞候某甲者何如人?’ 懷德 曰:‘在軍職中最為謹良。’” 章懋 《從父文山府君墓誌銘》:“天資溫厚謹良,雖未嘗問學,朴野無文,而行甚湻篤,無市井儇薄之態。”

 儇薄
 

儇薄ㄒㄨㄢ ㄅㄠˊ

巧佞輕佻。《苕溪漁隱叢話·羅隱》引 蔡絛 《西清詩話》:“《吳越紀事》:‘ 處默 ,賦詩有奇句,嘗云:“到江 地盡,隔岸 山多。” 羅隱 見曰:“此我句,失之久矣。乃為吾師丐得。”識者鄙其儇薄太甚。’” 章學誠 《文史通義·言公中》:“ 齊邱 竊《化書》於 譚峭 郭象 竊《莊注》於 向秀 ,君子以為儇薄無行矣。” 端木蕻良 《可塑性的》:“此時他不但不覺得她可憐,甚至覺得要再讓那儇薄的男人更加重欺侮她一次才好。”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敖,出游也。出,放。”段玉裁注:“放,取放浪之意。”
注音
釋義
(一)ao2《廣韻》五勞切,平豪疑。宵部。 (1) 出游;閑游。後作“遨”。《說文‧放部》:“敖,出游也。”朱駿聲通訓定聲:“敖,俗字作遨。”《詩‧小雅‧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毛傳: “敖,遊也。”《漢書‧食貨志上》:“聖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故朝亡廢官,邑亡敖民,地亡曠土。”顏師古注:“敖,謂逸游也。”北魏楊衒之《洛陽伽 藍記‧城內‧景林寺》:“(盧白頭)性愛恬靜,丘園放敖。” (2)戲謔。《爾雅‧釋詁上》:“敖,戲謔也。”郭璞注:“謂調戲也。”《廣雅‧釋詁三》:“敖,戲也。”《管子‧四稱》:“誅其良臣,敖其婦女。”《史 記‧天官書》:“箕為敖客,曰口舌。”司馬貞索隱引宋均曰:“敖,調弄也。箕以簸揚,調弄象也。”《新唐書‧柳公綽傳》:“婦人敖蕩者,沉之江。”
(3)喧噪《荀子‧強國》:“無愛人之心,無利人之事,而日為亂人之道,百姓讙敖。”楊倞注:“敖,喧噪也。亦讀為嗷,謂叫呼之聲嗷嗷然也。”
(4)春秋楚國稱未成君而死,無謚號者。《左傳‧昭公十三年》:“葬子干於訾,實訾敖。”杜預注:“不成君,無號諡者,楚皆謂之敖。”《楚辭‧天問》:“吾告堵敖以不長。”朱熹注:“楚人謂未成君而死者曰敖。”
(5)犬長四尺曰敖。《史記‧晉世家》:“(趙)盾既去,靈公伏士未會,先縱齧狗名敖。”裴駰集解引何休曰:“犬四尺曰敖。”
(6)倉房。後作“廒”。宋王安石《茶商十二說》:“堆積敖廩。”宋袁文《甕牖閑評》卷六:“敖,乃地名,秦時以敖地為倉故爾,今所在竟謂倉為敖,蓋循習之誤。”
(7)同“螯”。《正字通‧骥部》:“敖,蟹大足有毛,似鉞。俗作螯。”
(8)通“熬”。煎熬。《荀子‧富國》:“天下敖然,若燒若焦。”楊倞注:“敖,讀為熬。”《戰國策‧魏策二》:“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
(9)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北。《詩‧小雅‧車攻》:“搏獸于敖。”鄭玄箋:“敖,鄭地。今近滎陽。”《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間。”杜預注:“敖、鄗二山,在滎陽縣西北。”
(10)姓。《通志‧氏族略四》:“敖氏,顓帝師太敖之後。宋敖穎士登進士第。望出譙國。”
(二)ao4 《集 韻》魚到切,去舰疑。宵部。倨傲;狂妄。後作“傲”。《爾雅‧釋言》:“敖,傲也。”《廣雅‧釋言》:“敖,妄也。”王念孫疏證:“亦作傲。”《書‧益 稷》:“無若丹朱敖,惟慢遊是好。”《禮記‧曲禮上》:“敖不可長,欲不可從(縱)。”陸德明釋文:“敖,慢也。”孔穎達疏:“敖者,矜慢在心之名。”漢 賈誼《道術》:“弟敬愛兄謂之悌,反悌為敖。”

63.   部首 氏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ㄕˋ
漢語拼音  sh 注音二式  sh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分用,姓表族號,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則互用不分。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如:「伏羲」、「神農」、「葛天」、「有扈」。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拓跋、宇文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傳」、「段說文解字注」。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如:「張」、「王」、「陳林」、「孫李」。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以稱呼。如:「師」、「太史」。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教國子先以六書。」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如:「母」、「舅」、「仲」。

學術派別。如:「老」、「釋」。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

二一四部首之一。
ㄓ jhih(0747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