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字
| |
---|---|
其 | |
解形
| |
《說文》:“箕,簸也。从竹、廿钬辙象形,下其丌也。廿钬辙,古文箕省。黹口一凶偻又伛,亦古文箕。黹偻口辙伛,亦古文箕。其,籀文箕。匚钬其,籀文箕。” | |
注音
|
釋義
|
(一)ji1《廣韻》居之切,平之見。之部。 | (1)同“箕”。簸箕。《說文‧箕部》:“其,籀文箕。”段玉裁注:“經籍通用此字為語詞。”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周丕箕敦》:“其,箕本字。”
(2)語氣詞。表示疑問。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其,問辭之助也。”《書‧微子》:“今爾無指告予,顛隮,若之何其﹖”《史記‧宋微子世家》“隮”
作“躋”,裴駰集解引鄭玄曰:“其,語助也。齊魯之間聲如姬。《記》曰‘何居’。”《詩‧魏風‧園有桃》:“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毛傳:“夫人謂我欲何
為乎﹖”陸德明釋文:“其,音基。”《文選‧蘇武〈詩四首〉之三》:“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李善注:“毛詩曰‘駪駪征夫’,又曰‘夜如何其,夜未
央。’毛萇曰‘其,辭也。’” (3)週年。後作“期”。《墨子‧非儒下》:“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畢沅校注:“其,與期同。”又《公孟》:“勸於善言,而學其年。”孫詒讓閒詁:“《意林》引作‘期月年’……此書期年字多作其。” (4)同“基”。謀慮。《字彙補‧八部》:“其,又與基同,謀也。”《禮記‧孔子閒居》:“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鄭玄注:“《詩》讀其為基,聲之 誤也。基,謀也;密,靜也。言君夙夜謀為政教以安民,則民樂之,此非有鐘鼓之聲也。”按:《詩‧周頌‧昊天有成命》作“夙夜基命宥密。” |
(二)qi2《廣韻》渠之切,平之群。之部。 | (1)
代詞。1.表示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的”,或“他”、“她”、“它”。《易‧繫辭下》:“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唐韓愈《師
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明潘高《初春有述》:“樹中尤愛梅,為其能守素。”2.也可以作反身代詞,指自己。《楚辭‧九章‧哀郢》:
“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王逸注:“其,一作余。”3.表示指示,相當於“這”、“那”、“其中的”。《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晏子立於崔氏
之門外,其人曰:‘死乎﹖’”《莊子‧山木》:“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史記‧孝文本紀》:“其歲,新垣平事覺,夷三族。”
(2)副詞。1.表示揣度,相當於“也許”、“大概”。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其,猶殆也。”《左傳‧成公三年》:“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唐柳宗元《封建論》:“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2.表示祈使。《左傳‧隱公三年》:“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子其寢
矣!余將药钫末馬濯足,俟子小愈而去。”《三國演義》第一一八回:“詔曰:鎮西將軍鍾會,所向無敵……其以會為司徒,進封縣侯,增邑萬戶。”3.表示反
詰,相當於“豈”、“難道”。《左傳‧僖公五年》:“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宋王安石《與揚蟠推官書二》:“方當求正乎人,其敢正人
乎哉!”4.表示時間,相當於“將”。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其,猶將也。”《書‧微子》:“今殷其淪喪。”孔傳:“淪,沒也。言殷將沒亡。”《管
子‧小匡》:“教訓不善,政事其不治。”郭沫若集校:“謂‘政事將不治’也。”唐李白《紀南陵題五松山》:“時命或大謬,仲尼其奈何﹖”按:“其”一本作
“將”。 (3)連詞。1.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如果”。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其,猶若也。”《詩‧小雅‧小旻》:“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 臧,則具是依。”《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按:《戰國策‧秦策三》作 “王若欲霸”。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詮曹》:“及注擬不盡,即用三考二百日闕;通夏不了,又用兩考二百日闕;其或未能處置,即且給公驗。”2.表示選擇關 係,相當於“或者”、“還是”。《莊子‧養生主》:“天與,其人與﹖”《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十二》:“請飲而後辭乎,其辭而後飲乎﹖”《史記‧趙世家》: “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秦非愛趙而憎齊也。” (4)助詞。附著於形容詞前、後,起加強形容的作用。《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楚辭‧九章‧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楚辭‧離騷》:“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極,甚。《韓非子‧初見秦》:“是故秦戰未嘗不克钬寸,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王先慎集解:“《策》其作甚,是也。先言秦之功極大,為下‘霸王之名不成’作反勢,若作其,則文氣平實。其當為甚之殘字。” (6)通“期(qi1)”。《字彙補‧八部》:“其,借作期。《戰國策》:‘其於成事而已。’”《呂氏 春秋‧慎行》:“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乃不利。”陳奇猷校釋引陶鴻慶曰:“其借為期。《易‧繫辭》‘死其將至’,陸氏《釋文》云:‘其一作期’, 是其例也。‘小人計行期利’與‘君子計行慮義’文正相對。”元佚名《百花亭》第二折:“自從與賀家姐姐作伴,半載其程,錢物使盡。” (7)姓。《廣韻‧之韻》:“其,姓。”《通志‧氏族略五》:“其氏。漢功臣表有陽阿侯其石,傳封六代。” |
(三)ji4 | 《集韻》居吏切,去志見。之部。助詞。附在代詞“彼”、“何”等之後。《詩‧王風‧揚之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史記‧孔子世家》:“賜!汝來何其晚也。”宋王安石《與祖擇之書》:“彼其於道也,非心得之也。” |
領頭字
| |
---|---|
少 | |
解形
| |
《說文》:“少,不多也。从小,躯聲。”段玉裁注:“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 | |
注音
|
釋義
|
(一)shao3《廣韻》書沼切,上小書。宵部。 | (1)數量小,與“多”相對。《說文‧小部》:“少,不多也。”《孫子‧謀攻》:“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孟子‧梁惠王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老舍《離婚》第三:“東西兩間每間一張桌,一把椅;太少點!”
(2)時間短,不久。《孟子‧萬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晉書‧阮籍傳》:“(阮籍)復為尚書郎,少時,又以病免。”《鏡花緣》第三十九回:“那邊有塊烏雲漸漸上來,少刻即有風暴。” (3)缺少,不夠應有的數目。《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欠。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短命冤家薄情煞,兀的不枉教人害,少負你前生眼兒債。”元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准除。” (5)丟失;遺失。如:屋裏少了東西。《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平兒帶鐲子時卻少了一個,前後左右亂找了一番,蹤跡全無。” (6)輕視;貶低。《正字通‧小部》:“少,短也。訾人曰少之,猶稱人曰多之也。”《莊子‧秋水》:“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 我睹子之難窮也。”《史記‧蘇秦列傳》:“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司馬貞索隱:“劉氏云:‘少謂輕之也。’”《明史‧文苑傳二‧陸深》: “(陸深)頗倨傲,人以此少之。” (7)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稍”、“略微”。《莊子‧徐無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史記‧匈奴列傳》:“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司馬貞索隱:“少長謂年稍長。”魯迅《書信‧致蔣抑卮 |
(二)shao4《廣韻》失照切,去笑書。宵部。 | (1)
年幼;年青。與“老”相對。《玉篇‧小部》:“少,幼也。”《墨子‧兼愛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長。”《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
傭耕。”魯迅《集外集‧序言》:“中國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時候,就將少年時代的作品盡力刪除,或者簡直全部燒掉。”
(2)年輕人。與“老”相對。《晉書‧王羲之傳》:“王氏諸少並佳。”唐柳宗元《六逆論》:“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六者,亂
之本也。”《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那些好事的惡少,都一傳兩,兩傳三的來物色,非止一日。”又指少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三回:“前天黎二
少來,說三少死了。” (3)小。《文選‧左思〈蜀都賦〉》:“亞以少城,接乎其西。”劉逵注:“少城,小城也。”《資治通鑑‧隋文帝開皇十二年》:“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眾,衣食不給。”胡三省注:“少,與小同。” (4)次序在後的。《呂氏春秋‧當務》:“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史記‧周本紀》:“太姜生少子季歷。”又《陳涉世家》:“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 (5)副職;輔佐。《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左傳‧昭公三十年》:“靈王之喪,我先君簡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實往,敝邑之少卿也。”今指軍銜在同等級中較低的。如:少將;少校;少尉。 (6)姓。《姓解》卷一:“少,古帝少典之後。《禮》有少連,漢有方士少翁。” |
《望江南》:
江南柳,葉小未成陰,人為絲輕那忍折,鶯憐枝嫩不勝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間抱琵琶尋,堂上簸錢堂下走,恁時相見早留心,何況到如今。
簸钱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2599512.htm - Cached - 轉為繁體網頁 - Translate this page
簸钱,又称打钱、掷钱、摊钱。参与者先持钱在手中颠簸,然后掷在台阶或地上,依次摊平,以钱正反面的多寡决定胜负。 王建的《宫词》之九十五写道: 春来睡困不梳头, ...10. 恁時 | ||||
注音一式 ㄖㄣˋ ㄕˊ | ||||
漢語拼音 r n sh | 注音二式 r n sh | |||
|
領頭字
| |
---|---|
簸 | |
解形
| |
《說文》:“簸,揚米去糠也。从箕,皮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bo3《廣韻》布火切,上果幫。又補過切。歌部。 | (1)揚去穀米中的糠秕塵土等雜物。《說文‧箕部》:“簸,揚米去糠也。”《詩‧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宋陸游《物有可嘆者因戲作數語以識之》:“司晨警夜職交舉,簸糠棄粒報亦微。” (2)搖動;振蕩。《文選‧張衡〈西京賦〉》:“蕩川瀆,簸林薄。”李善注引薛綜曰:“簸,揚也。”唐杜甫《復陰》:“江濤簸岸黃沙走,雲雪埋山蒼兕 吼。”清汪天與《穿鰲魚洞度蓮花溝上文殊頂》:“風雲看飛騰,江海幾掀簸。”郭沫若《湖心亭》:“老太婆們穿著臃腫的小棉鞋,一顛一簸地在崎嶇不平的 濘泥的路上走著。” |
(二)bo4 | 《廣韻》補過切,去過幫。〔簸箕〕1.用來簸去穀物中雜質的器具。一般用竹篾或柳條編成。唐鄭嵎《津陽門》:“大開內府恣供給,玉缶金筐銀簸箕。”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一:“簸箕有脣,米不跳去。”2.簸箕形的指紋。 |
糠秕 | ||||
注音一式 ㄎㄤ ㄅ|ˇ | ||||
漢語拼音 k n b | 注音二式 k ng b | |||
|
1. 秕 部首 禾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9 | ||||||||||||
注音一式 ㄅ|ˇ | ||||||||||||
漢語拼音 b | 注音二式 b | |||||||||||
|
13. 寬 部首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5 | |||||||||||||||||||||||||||||||
注音一式 ㄎㄨㄢ | |||||||||||||||||||||||||||||||
漢語拼音 ku n | 注音二式 ku n | ||||||||||||||||||||||||||||||
|
領頭字
| |
---|---|
多 | |
解形
| |
《說文》:“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重夕為多,重日為疊。夕钫夕,古文多。” | |
注音
|
釋義
|
(一)duo1《廣韻》得何切,平歌端。歌部。 | (1)
數量大。與“少”相對。《爾雅‧釋詁上》:“多,眾也。”《詩‧周頌‧訪落》:“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鄭玄箋:“多,眾也。”《史記‧高祖本
紀》:“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唐杜牧《阿房宮賦》:“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魯迅《准風月談‧爬和
撞》:“可是爬的人那麼多,而路衹有一條,十分擁擠。”活用為動詞時,義為“增多”。《荀子‧天論》:“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後漢書‧鮑昱
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2)重。與“輕”相對。《老子》第四十四章:“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朱謙之校釋引奚侗曰:“《說文》:‘多,重也。’誼為重疊之重,引伸可訓為輕重之重。” (3)重視;看重。《逸周書‧程典》:“為上不明,為下不順,無醜;輕其行,多其愚,不智。”《漢書‧張耳陳餘傳》:“張王已出,上多足下,故赦足下。”顏師古注:“多,猶重也。”南朝宋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辭滿豈多秩,謝病不待年。” (4)賢;好。《呂氏春秋‧謹聽》:“少人,則說者持容而不極,聽者自多而不得。”高誘注:“自多,自賢也。”《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始張儀西并巴 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王。”唐皮日休《易商君列傳讚》:“在商君,有心於是道,不亦多乎!”《新唐書‧李中敏附李 甘》:“今河北驕叛,萬師不能攘,而(楊)牢徒步請尸仇手,與夫含腐忍瘡者孰多﹖” (5)大。《呂氏春秋‧知度》:“為人主而數窮於其下,將何以君人乎﹖窮而不知其窮,其患又將反以自多。”高誘注:“多,大。”《史記‧五帝本紀》:“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司馬貞索隱:“多,猶大也。”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三:“汝名位未多,而人歸趣乃爾,此豈門戶之福邪﹖” (6)勝過;超出。《正字通‧夕部》:“多,勝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多部》:“多者勝少者,故引伸為‘勝’之偁。”《楚辭‧天問》:“東西南北, 其修孰多﹖”《三國志‧魏志‧鍾會傳》南朝宋裴松之注:“其論道傅會文辭,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晏也。”明湯顯祖《紫簫記‧巧探》:“想他才似相 如,貌多王粲。” (7)過多;不必要。如:多嘴;多疑。《儀禮‧聘禮》:“多貨則傷于德。”宋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菴賦‧時築偃湖未成》:“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鏡花緣》第七十一回:“妹子同紫芝妹妹說頑話,姐姐莫要多心。” (8)剩餘。如:這塊布是做上衣多下來的;一元錢買六斤鹽還多一角錢。《水滸全傳》第三十九回:“(宋江)便喚酒保計算了,取些銀子算還,多的都賞了酒保。”老舍《駱駝祥子》一:“腮上沒有多餘的肉,脖子可是幾乎與頭一邊兒粗。” (9)相差程度大。如:金鋼石比鐵硬多了。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先前如果說:‘我的文章,是擠也擠不出來的’,那恐怕要安全得多了。” (10)古代戰功的名稱。《書‧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于艱。若汝,予嘉。”孔傳:“戰功曰多。言汝之功多,甚修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周勃)擊李由軍雍丘下。攻開封,先至城下為多。”《新唐書‧王虔休傳》:“(王)虔休以多擢步軍都虞侯,封同昌郡王,實封五十戶。” (11)數詞。1.表示多數。《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韓子懦弱,大夫多貪,求欲無厭,齊、楚未足與也。魯其懼哉!”《史記‧秦本紀》:“大費拜受,佐 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宋王安石《金陵懷古四首》之一:“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2.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整數以下的餘數或零頭。如:三尺 多寬;一百多個。《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但贅進門來十多日,香房里滿架都是文章,公孫卻全不在意。”張天翼《歡迎會》:“回電在半夜兩點多鐘就接 到,不過是省署的軍法處拍的。”《高玉寶》第十二章:“廠裏共有一千多工人。” (12)副詞。1.用於疑問句,詢問程度、數量。《紅樓夢》第九十三回:“你多早晚來的﹖”巴金《一件小事》:“多錢一斤﹖這樣壞的白菜!”浩然《艷陽 天》第三卷第一百章:“我多會兒跟您鬧著玩過﹖”2.表示大約,相當於“大都”。《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卷上:“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明凌濛初《北紅拂》第三齣:“這家私少也掙幾年,這家私輕也抵萬家。一時間,揮手多丟下。”《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眾多見過了禮,正待坐下,只聽得一個人笑著吆喝了進來。”3.用於感嘆句,表示程度。《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姐姐想,從這裏去,這是多遠道兒。”張天翼《寶葫蘆的秘密》四:“聽聽它的話!可說得多親切!” (13)通“祇(zhi3;)”。僅;不過。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多,栏借為祇。”《論 語‧子張》:“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邢昺疏:“多,猶適也。”“所以多得為適者,古人多祇同音。”唐徐凝《獨住僧》:“多應獨 住山林慣,唯照寒泉自剃頭。”宋趙無咎《沁園春‧和辛帥》:“壯志求申,匈奴未滅,早以家為何謂哉!多應是,待著鞭事了,稅駕方回。” (14)通“哆()”。歪邪;不正。《法言‧吾子》:“中正則雅,多哇則鄭。”王念孫雜志引引之曰:“多讀為哆。哆,邪也……哆與多古字通。” (15)我國古代回紇族呼父叫阿多()。《資治通鑑‧唐德宗貞元六年》:“可汗拜且泣曰:‘兒 愚幼,若幸而得立,惟仰食於阿多,國政不敢豫也。’虜謂父為阿多。”胡三省注引《唐韻》曰:“北人呼父曰阿爹。爹,徒可翻。” (16)姓。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歌韻》:“多,謹按《漢(書)‧功臣表》多軍,故東越將,漢兵至,棄軍降武帝。元封元年,封無錫侯千戶,薨,子卯 嗣侯……李奇注《兩粵傳》及《漢書音義》皆曰:多軍,名也,且粵姓騶氏,則多軍宜姓騶,然其子卯不以姓著,則必以多為氏矣。近世臨川有瘍毉,能攻治傷折 者,皆多氏,而不知其所自出。若非無錫侯卯之裔,必多于、多蘭之類。有單為多氏者,今闕之以傳疑。唐坻丘郡六姓,一曰多。”《紅樓夢》第六十四回:“這多 姑娘兒見鮑二手里從容了,便嫁了鮑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六回:“忽報關上有人到,我迎出去看時,原來是帳房裏的同事多子明。”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