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常, 籀,常談,非常之人非常之事非常之功



 籀,常談

朱自清《经典常谈》


常談
平庸的言論。南史˙卷六十二˙鮑泉傳:「君言,文士常談耳。」清˙梅曾亮˙柏山房詩集自序:「以常談為才語,謂暴謔為高言,此又一蔽也。」



說法不確定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地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
2.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9
注音一式 ㄓㄡˋ
漢語拼音 zh 注音二式 j


見「文」條。書體名。相傳為周宣王時史所作,筆劃較小篆繁複。根據近人王國維先生考訂,文當為周秦之間通行於西土的文字,為秦地相近地區所用。或稱為「大篆」、「書」。


誦讀。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吏。」

 非常
不尋常、偉大的事業。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蓋世必有非常之人(不尋常的人。通常指偉大的人。)。然後有非常之事(不尋常、偉大的事業。),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不尋常的功業。),夫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常,下君鄄巾也。從巾,尚聲。裳,常或衣。”
注音
釋義
(一)chang2《廣韻》市羊切,平陽禪。陽部。 (1)同“裳”。裙子。《說文‧巾部》:“常,下君鄄巾也。裳,常或衣。”段玉裁注:“今字裳行而常廢矣。”《玉篇‧巾部》:“常,君鄄巾也。今作裳。”《逸周書‧度邑》:“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對。” (2)常規;常法。《易‧繫辭下》:“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國語‧越語下》:“無忘國常。”韋昭注:“常,舊法。”《文選‧張衡〈東京賦〉》:“布教頒常。”薛綜注:“常,舊典也。”《新唐書‧郝處俊傳》:“向若拘常,則遂成禍矣。”
(3)綱常;倫常。《書‧君陳》:“狃于姦宄,敗常亂俗,三細不宥。”孔傳:“毀敗五常之道。”《管子‧幼官》:“明法審數,立常備能,則治。”尹知章注:“常,謂五常也。”《白虎通‧三綱六紀》:“人皆懷五常之性。”
(4)規律。《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宋葉適《故禮部尚書黃公墓志銘》:“成都非用武國,本賴梓潼號東、西川;劍閣天險,漢中興利蔽遮於外,昔人守蜀之常也。”
(5)本質。《廣雅‧釋詁三》:“常,質也。”《說苑‧修文》:“商者,常也。常者質。”
(6)古旗幟名。上繪日月圖形,為天子之旗。《釋名‧釋兵》:“常,九旗之名。日月為常,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書‧君牙》:“厥有成 績,紀於太常。”孔傳:“王之旌旗,畫日月曰太常。”《周禮‧秋官‧大行人》:“建常九斿。”鄭玄注:“常,旌斿也。”賈公彥疏:“日月為常,交龍為旂, 而云常者,常,黹蛲匆心伛稱,故號旂為常也。”唐韓愈《元和聖德詩》:“天兵四羅,旂常婀娜。”
(7)車上所樹之戟。《釋名‧釋兵》:“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稱常也。”
(8)永久的;固定不變的。《玉篇‧巾部》:“常,恒也。”《書‧咸有一德》:“天難諶,命靡常。”《後漢書‧文苑傳‧邊讓》:“舞無常態,鼓無定節。”唐白居易《記畫》:“畫無常工,以似為工;學無常師,以真為師。”
(9)一般的;普通的。《尉繚子‧守權》:“此人之常情也。”《世說新語‧規箴》:“此老生之常談。”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有非常之人,然後可以建非常之功。”
(10)日常的。《世說新語‧政事》:“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南史‧陳武帝紀》:“雅尚儉素,常膳不過數品。”宋蘇軾《贈寫御容妙善師》:“幅巾常服儼不動,孤臣入門涕自滂。”
(11)副詞。經常;常常。《莊子‧天地》:“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唐韓愈《雜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巴金《家》十:“太太這一年多來倒也不常罵我。”
(12)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兩尋為常。《小爾雅‧廣度》:“四尺謂之仞,倍仞謂之尋,尋舒兩肱也,倍尋謂之常。”《周禮‧考工記‧廬人》:“廬人為 廬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鄭玄注:“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左傳‧成公十二年》:“爭尋常以盡其民。” 《文選‧張衡〈西京賦〉》:“通天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薛綜注:“倍尋曰常。”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由屏南室中入小穴,倍常而 上。”
(13)木名。指棠棣。《詩‧小雅‧采薇》:“彼爾維何,維常之華。”毛傳:“常,常棣也。”
(14)通“長”。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壯部》:“常,栏借為長。”《管子‧七法》:“官無常,下怨上,而器械不功。”丁士涵云:“常讀為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司馬貞索隱:“常流,猶長流也。”
(15)通“嘗”。副詞。曾經。《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王先謙集解:“《君鄄羊書治要》常作嘗,是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主父常遊於此。”陳奇猷集釋引太田方曰:“常、嘗通。”
(16)通“尚(<現代音>shang4<\/現代音>)”。《墨子‧非命下》:“上帝不常,九有以亡。”孫詒讓閒詁:“常當讀 為尚。尚,右也。”《管子‧七臣七主》:“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聲。”許維遹案:“常當讀為尚。《晉語》韋注:‘尚,好也。’”
(17)通“祥(xiang2)”。《儀禮‧士虞禮》:“
而小祥,曰:薦此常事。又而大祥,曰:薦此祥事。”鄭玄注:“古文常為祥。”
(18)用同“嫦”。唐李商隱《常娥》:“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馮浩注:“常,嫦同。”宋王安石《和錢學士喜雪》:“閭闔與風生氣勢,常娥交月借光輝。”
(19)古地名。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南。《詩‧魯頌‧閟宮》:“居常與許。”毛傳:“常、許,魯南鄙、西鄙。”
(20)水名。指常水。《史記‧夏本紀》:“常、衛既從,大陸既為。”司馬貞索隱:“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
(21)姓。《通志‧氏族略三》:“常氏,姬姓,衛康叔支孫,食邑於常,因以為氏。或言黃帝臣常先之後。又有恒氏,避宋諱,亦改為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