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司,有司,平居,徵逐,酒食遊戲

他給皇帝上一奏折,謝絕前 去,以年老多病為辭。但是在給朋友的信裏則說:“僕固非求仕者,亦非固求不佳者……何苦乃以衰病之身,委曲以就有司之權衡,以自取輕笑哉……向者權書論衡 几策,乃歐陽永叔以為可進而進之。苟朝廷以為其言之可信,則何所事試?苟不信其平居之所云,而其一日倉之言又何足信耶?”
給梅聖俞的信里說:“惟其平生 不能區區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自思少年嘗舉茂林,中夜起坐,裹飯攜餅,待曉東華門外,逐隊而入,屆膝就席,俯首据案。其后每思至此,即?為寒 心……”



徵逐
追隨、追求。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徵逐。」宋˙何薳˙春渚紀聞˙卷五˙李朱畫得坡仙賞識:「但日來賞鑒之家,未免徵逐時好,未有深知其二人者。」

平居
平時閒居在家。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

有司
官員。職有專司,故稱為「有司」。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紅樓夢˙第六十八回:「著他寫一張狀子,只管往有司衙門中告去。」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司,臣司事於外者。從反后。”按:金文“司”均作“嗣”解;而有司、司徒、司工、司馬之“司”,金文均作“璎钫司”。“璎钫司”像理絲之形。後作“司”。
注音
釋義
(一)si1《廣韻》息茲切,平之心。之部。 (1)掌管;主持。如:司機;司爐;司儀等。《廣雅‧釋詁三》:“司,主也。”《詩‧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毛傳:“司,主也。”晉陸機《文賦》:“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清鄒容《革命軍》:“一國之政治機關、一國之人共司之。” (2)官吏。《說文‧司部》:“司,臣司事於外者。”《廣雅‧釋詁一》:“有司,臣也。”《書‧大禹謨》:“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國 語‧魯語上》:“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場之司。”韋昭注:“司,主也,主疆場吏也。”明張居正《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數年之間,紀綱振舉,百司奉 職。”
(3)所掌管的事。《書‧胤征》:“俶擾天紀,遐棄厥司。”孔傳:“司,所主也。”
(4)古代官署的名稱。唐宋以後,尚書省各部所屬有司。獨立的官署也有稱司的。現稱中央機關部以下一級的行政部門為司,如:外交部亞洲司。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石經》:“由是省司停納習本。”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條例》:“諸司財用事,往往為伏匿,不敢實言。”
(5)州名。三國魏都洛陽,在畿輔置司州。晉代相承。《釋名‧釋州國》:“司州,司隸校尉所主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其所恃內充府庫外制四夷者,惟兗、豫、司、冀而已。”
(6)元、明、清時期少數民族首領兼行政長官“土司”的簡稱。各土司所轄區域亦稱“司”。明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象牙,諸司皆產,獨老撾居多。”
(7)同“師”。太平天國以“師”字為尊榮之號,多用於“先師”、“軍師”。其餘凡當用“師”字者,用“司”代替。清陳玉成《致沃王張洛行書》:“茲兄現已議定,親自出司前來與賢弟面議一切軍機。”
(8)姓。《通志‧氏族略四》:“司氏,鄭司臣之後。宋朝有司超,為防禦使。”
(二)ci2 同“辭”。訴訟。《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貴賤無司,事變日至。”郭沫若等集校:“司同辭。辭,謂獄訟也。”
(三)si4 (1) 窺察;監視。後作“伺”。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司部》:“古別無‘伺’字,‘司’即‘伺’字。”《周禮‧地官‧媒氏》:“司男女之無家者而會之。”鄭玄 注:“司,猶察也。”《國語‧楚語下》:“盜賊司目,民無所放。”《漢書‧高五王傳‧趙共王劉恢》:“太后以呂產女為趙王后,王后從官皆諸呂也,內擅權, 微司趙王,王不得自恣。”《資治通鑑‧漢靈帝熹平元年》:“(王)甫密司察以告段熲。” (2)繼承。後作“嗣”。《書‧高宗肜日》:“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史記‧殷本紀》作“王嗣敬民。”俞樾平議:“‘嗣’與‘司’古通用。”《叔向文殷》:“余小子司朕皇考,肇帥井(型)先文祖共明德,秉威義(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