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發朱 諾,猶譍也。譍者,應之俗字。說解中有此字,或偶爾从俗,或後人妄改,疑不能明也。大徐於此部增譍字,誤矣。口部曰唯,諾也。唯諾有急緩之別,統言之則皆應也。
抄自: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三篇,九十頁上。漢京,72年9月初版。
諾 | |
---|---|
解形
| |
《說文》:“諾,倠言也。人人言,若聲。”段玉裁注:“倠言者,應之俗字。”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若即諾之古文。既人人口又人人言,於義為贅,知諾為後出字也。” | |
注音
|
釋義
|
(一)nuo4《廣韻》奴各切,入鐸泥。鐸部。 | (1)答應聲。《說文‧言部》:“諾,倠言也。”《論語‧陽貨》:“諾,吾將仕矣。”《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禮記‧曲禮上》:“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孔穎達疏:“父與先生呼召稱唯。唯,口尒也。不得稱諾,其稱諾,則似見緩驕慢。但今人稱諾,猶古之稱唯,則其意急也。今之稱口尒,猶古之稱諾,其意緩也,是今古異也。”(2)答應;允許。《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荀子‧王霸》:“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楊倞注:“諾,許也。”《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3)順從。《呂氏春秋‧知士》:“劑貌辨答曰:‘敬諾。’”高誘注:“諾,順。” (4)古時批字於公文之尾,表示許可叫“諾”,猶今簽字。《後漢書‧黨錮傳序》:“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三國志‧吳志‧黃蓋傳》:“一以文書委付兩掾……兩掾所置,事入諾出。”《南史‧江夏王鋒傳》:“(鋒)五歲,高帝使學鳳尾諾。”清黃遵憲《述聞》:“是誰畫諾誰傳詔,一紙明貽萬國羞!” (5)方言。深。唐樊綽《蠻書》卷八:“言語音,白蠻最正,蒙舍蠻次之,諸部落不如也,但名物或與漢不同,及四聲訛重,大事多不與面言,必使人往來達其詞意,以此取定,謂之行諾……閣,高也。諾,深也。” (6)姓。《萬姓統譜‧藥韻》:“諾,見《姓苑》。” |
諾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6 | |||||||||||||||
注音一式 ㄋㄨㄛˋ | |||||||||||||||
漢語拼音 nu | 注音二式 nu | ||||||||||||||
|
1. 欻 部首 欠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2 | |||||||||||
注音一式 ㄏㄨ | |||||||||||
漢語拼音 h | 注音二式 h | ||||||||||
|
領頭字
| |
---|---|
唯 | |
解形
| |
《說文》:“唯,諾也。从口,隹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wei3 | 《廣 韻》以水切,上旨以。微部。象聲詞。應答聲。用於對尊長,表恭敬。《廣雅‧釋詁一》:“唯,應也。”《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禮記‧曲禮上》:“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鄭玄注:“應辭‘唯’恭於‘諾’。”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非有先生 伏而唯唯。” |
(二)wei2《廣韻》以追切,平脂以。微部。 | (1)
副詞。也作“惟”、“維”。1.袛有;袛是。《廣雅‧釋詁三》:“唯,獨也。”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惟,獨也。或作唯、維。”《易‧序卦》:“盈
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楚辭‧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唐韓愈《韓滂墓誌銘》:“滂之大進,不唯於文詞,為人亦然。”2.以,因為。
《左傳‧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聞一多《說舞》:“原始舞看來簡單,唯其簡單,所以
包含無限的複雜。”3.表示希望、祈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漢書‧外戚傳‧趙后》:“陛下未有繼嗣,子無貴賤,
唯留意!”4.表示聽任、任隨。常和“所”搭配。《左傳‧僖公十五年》:“唯所納之,無不如志。”《莊子‧說劍》:“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禮記‧燕義》:“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
(2)連詞。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然”、“縱使”。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八:“唯,《玉篇》:‘雖,詞兩設也。’常語也,字或作唯。”楊樹達《詞
詮》卷八:“唯,推拓連詞,與‘雖’字用同。”《荀子‧性惡》:“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倞
注:“‘唯’讀為‘雖’。”《史記‧汲黯鄭當時列傳》:“(公孫)弘、(張)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 (3)助詞。也作“惟”、“維”。1.表示肯定。《管子‧牧民》:“如地如天,何私何親;如月如日,唯君之節。”尹知章注:“言人君親下,當如天地日月之 無私也。”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書》曰:人心唯危,道心唯微。”今《書‧大禹謨》“唯”作“惟”。2.用於句首,無實義。清王引之《經傳釋 詞》卷三:“惟,發語詞也,字或作‘唯’。”《論語‧述而》:“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漢書‧張良 傳》:“今乃立六國後,唯無復立者。”顏師古注:“唯,發語之詞。”又《五行志》:“唯金沴木。” |
1. 唯諾 | |||||
注音一式 ㄨㄟˇ ㄋㄨㄛˋ | |||||
漢語拼音 w i nu | 注音二式 w i nu | ||||
相似詞 | 相反詞 不允、反對 | ||||
|
淟涊 | ||||
注音一式 ㄊ|ㄢˇ ㄋ|ㄢˇ | ||||
漢語拼音 ti n ni n | 注音二式 ti n ni n | |||
|
3. 淟汩 | ||||
注音一式 ㄊ|ㄢˇ ㄍㄨˇ | ||||
漢語拼音 ti n | 注音二式 ti n g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