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刻,鏤,先,命,交纷,命世之才


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


Q: 孫教授,問一笨問題:宋˙蘇軾˙春夜詩:「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一刻"在宋人是指短時間嗎?還是現代人的15分?還是半小時?
我剛讀Herbert A. Gile 竟然翻譯成

One half-hour of a night in spring
is worth a thousand taels.


A:
My gut feeling is that by 一刻 the poet Su Shi meant " a moment in time." So Gile's translation is a free translation!路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命,使也。从口,从令。”林義光《文源》:“按:諸彝器令、命通用,蓋本同字。”
注音
釋義
(一)ming4《廣韻》眉病切,去映明。耕部。 (1)命令。1.差遣。《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2.指示。《論語‧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 (2)任命;委任。《韓非子‧亡徵》:“出軍命將太重,邊地任守太尊,專制擅命,徑為而無所請者,可亡也。”三國魏徐幹《中論‧譴交》:“君子未命者,亦固農事之隙,奉贄以見其鄉黨。”《宋史‧李綱傳》:“中丞顏岐奏曰:‘李綱為金人所惡,雖己命相,宜及其未至罷之。’”
(3)政令;法令。《周禮‧秋官‧司盟》:“盟萬民之犯命者。”鄭玄注:“犯命,犯君教令也。”《國語‧魯語下》:“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韋昭注:“命,令也。”《禮記‧緇衣》:“《甫刑》曰:‘苗民弗用命。’”鄭玄注:“命,謂政令也。”
(4)古代政府的一種公文。《文心雕龍‧詔策》:“昔軒轅唐虞,同稱為命。”“其在三代,事兼誥、誓。”“降及七國,並稱曰令。”“秦并天下,改命曰制。 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令詔重而命輕者,古今之變也。”《書‧顧命》:“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 王,作《顧命》。”孔傳:“臨終之命曰顧命。”《論語‧憲問》:“為命,宠钫卑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何晏注引孔安國 曰:“謀作盟會之辭。”
(5)帝王錫命臣下職位、爵祿的文書。《周禮‧春官‧序官》“典命”漢鄭玄注:“命,謂王遷秩群臣之書。”《文心雕龍‧詔策》:“命喻自天,故授官錫胤”黃叔琳注:“命以授官,《書》:《微子之命》《蔡仲之命》《畢命》《冏命》是也。”
(6)禮命;爵命。《論語‧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皇侃疏引王弼曰:“命,爵命也。”《儀禮‧喪服》:“命婦者,其婦人之為大夫妻者也。”鄭玄 注:“命者,加爵服之名,自士至上公凡九等。君命其夫,則后、夫人亦命其妻矣。”《周禮‧天官‧序官》“治官之屬”漢鄭玄注:“王之卿六命,其大夫四命, 士以三命而下為差。”
(7)教誨。《廣韻‧映韻》:“命,教也。”《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趙岐注:“命之,猶言受命教矣。”朱熹集注:“命,猶 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唐柳宗元《非國語上‧滅密》:“康公之母誠賢邪﹖則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懼之以數。”梁啟超《節省政費問題》:“此猶父母之 於子弟,長成以後,提命可減。”又指尊長的言論。《文選‧潘岳〈閒居賦序〉》:“忝司空太尉之命。”李善注:“凡尊者之言曰命。”唐韓愈《歐陽生哀辭》: “父母之命兮,子奉以行。”
(8)告訴;奉告。《爾雅‧釋詁》:“命,告也。”《書‧大誥》:“即命曰,有大艱於西土。”楊樹達尚書說:“命,謂命龜。”按:《禮記‧雜記上》:“小 宗人命龜。”鄭玄注:“命龜,告以所問事。”《國語‧吳語》:“吾問於王孫包胥,既命孤矣。敢訪諸大夫。”韋昭注:“命,告之。”晉陶潛《桃花源詩》: “相命肄農耕,日入從所憩。”
(9)召喚。《廣韻‧映韻》:“命,召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公孫)弘讓謝國人曰:‘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願更推選。’”佚名《樂府 古辭‧傷歌行》:“春鳥翻南飛,翩翩獨翱翔,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唐元稹《鶯鶯傳》:“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饌以命張,中堂宴之。”
(10)為。1.制定。《左傳‧宣公十一年》:“令尹蒍艾獵城沂,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杜預注:“命作日數。”2.備置。《世說新語‧識 鑒》:“遂命駕便歸。”3.製作。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抽琴命操,為蕪城之歌。”《文心雕龍‧才略》:“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4.運。 《南史‧魯廣達傳》:“廣達以憤慨卒。尚書令江總撫柩慟哭,乃命筆題其棺。”5.置。唐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彈數曲。”宋岳珂《桯史》卷 五:“一日,有告馬病,從(王)成請輸往。始命鞍,踶鳴人立,左右驤拒不可制。”明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命意敷辭,兼於諸義,不設自具。”
(11)天命;命運。《詩‧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孔穎達疏:“言天道轉運,無極止時也。”《論語‧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也。”何晏注引孔安國曰:“命,謂窮達之分也。”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林季仲奏劄》:“政事之修,命耶﹖人耶﹖”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曾文彩:是 我的命不好,纔叫他虧了款,丟了事。”
(12)生命。《禮記‧祭法》:“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唐皮日休《讀〈司馬法〉》:“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以民命。”老舍《駱駝祥子》十一:“這些錢兒買一條命,便宜事兒!”
(13)壽命。《書‧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孔傳:“言我生有壽命在天。”《論語‧先進》:“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文選‧孫楚〈征 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一首〉》:“三命皆有極,咄嗟安可保﹖”李善注:“《養生經》:‘黃帝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
(14)特指命終,即“死”。《後漢書‧馬援傳》:“呂种亦豫其禍,臨命嘆曰:‘馬將軍誠神人也!’”晉向秀《思舊賦》:“(嵇康)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章炳麟《獄中贈鄒容》:“臨命須摻手,乾坤衹兩頭。”
(15)生計;生存。《廣韻‧映韻》:“命,計也。”晉李密《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唐韓愈《原人》:“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其兩間者謂之人。”宋陳耆卿《艱食行》:“新穀未升除穀罄,窶人託麥以為命。”
(16)逃走。《漢書‧酷吏傳‧咸宣》:“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往往而
,無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命,亡逃也。”又《刑法志》:“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顏師古注引李奇曰:“命,逃亡也。”
(17)同“名”。名稱。《廣雅‧釋詁三》:“命,名也。”王念孫疏證:“命即名也。名、命古同聲同義。”《呂氏春秋‧察今》:“東、夏之命,古今之法, 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史記‧天官書》:“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欃、安周星、細爽、能星、鉤星。”司馬 貞索隱:“命者,名也。”引申為“有名”。《漢書‧楚元王傳贊》:“傳曰:聖人不出,其間必有命世者焉。”
(18)名,命名。《左傳‧桓公二年》:“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阮元校勘記:“《漢書‧五行志中》引作‘名之曰仇’。案:名, 即命也。”《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漢枚乘《七發》:“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
(19)通“慢(<現代音>man4<\/現代音>)。”輕慢。《禮記‧大學》:“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命也。”鄭玄注:“命讀為慢,聲之誤也。舉賢而不能使君以先己,是輕慢於舉人也。”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先,前進也。从儿,从之。”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按:古之與止為一文。龜甲文先字多从止……止為人足。先从儿(古人字),从止,而義為前進,猶見从人目而義為視,企从人止而義為舉踵。”
注音
釋義
(一)xian1一)《廣韻》蘇前切,平先心。諄部。 (1)前進。《說文‧先部》:“先,前進也。”段玉裁注:“凡言前者,緩詞;凡言先者,急詞也。” (2)時間或次序在前的。《廣雅‧釋詁一》:“先,始也。”《論語‧先進》:“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唐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郭沫若《頌海南島》:“自古瓊瑤稱此島,珠崖畢竟佔春先。”
(3)首要的事情。《禮記‧學記》:“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宋王禹偁《君者以百姓為天賦》:“善化民者,以天為則;善知天者,以民為先。”引申為崇尚。《呂氏春秋‧先己》:“五帝先道而後德。”高誘注:“先,猶尚也。”
(4)古時的;古代的。《詩‧商頌‧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毛傳:“昔日先民。”《禮記‧祭義》:“祀先賢於西學。”《後漢書‧班彪傳附班固》:“擁千載之任,躡先聖之蹤。”馬君武《自由》:“為奴豈是先民志,紀事終遺後史羞。”
(5)稱呼已去世的尊長。《國語‧魯語下》:“(敬姜)對曰:‘吾聞之先姑。’”韋昭注:“夫之母曰姑,歿曰先姑。”《漢書‧眭弘傳》:“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聊齋志異‧金陵乙》:“此先兄所遺(褐衣),
之當可去。”
(6)祖先。《楚辭‧招魂》:“酎飲盡歡,樂先故些。”王逸注:“誠欲樂我先祖及與故舊人也。”《漢書‧禮樂志》:“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
。”顏師古注:“先者,先人,謂祖考。”《南史‧徐勉傳》:“勉恥以其先為戲,答旨不恭,由是左遷散騎常侍。”
(7)先生的簡稱。《漢書‧梅福傳》:“夫叔孫先非不忠也。”顏師古注:“先猶言先生也。”宋陳亮《乙巳春書之二》:“如亮之本意,豈敢求多於儒先。”明 湯顯祖《紫釵記‧醉俠閒評》:“這兩個秀才好生眼熟,似三年前一個借鞍馬的韋先兒,一個求俊僮的崔先兒。”後也以稱藝人。
(8)先時;原先。《紅樓夢》第七十二回:“丟三忘四,惹人抱怨,竟大不像先了。”
(9)圍棋術語,指先手。即己方一下子而迫使對方必應
的手法。《棋經》:“寧輸數子,不失一先。”
(10)姓。《通志‧氏族略三》:“先氏,晉大夫先輔之後,世為晉卿。”明陳士元《姓觿‧先韻》:“先,《姓源》云:‘晉隰叔初封於先,因氏。’《千家 姓》云:絳郡族。《左傳》有晉大夫先軫、先克、先友、先都;《南史》梁有先鐵;《集古錄》後漢有先讜。”二)《廣韻》蘇佃切,去霰心。
(1)引導;倡導。《周禮‧夏官‧大司馬》:“若師有功,則左執律,右秉鉞,以先,愷樂獻于社。”鄭玄注:“先,猶道也。”《管子‧權修》:“明智禮,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尹知章注:“所以率先於下也。”宋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躬以簡儉為天下先。”
(2)指事情或行為發生在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余,余賜女孟諸之麋。’”《漢書‧食貨志下》:“先是十餘歲,河決,灌梁、楚地。”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3)佔先;勝。《孟子‧告子下》:“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唐劉禹錫《天論中》:“夫旅者,
適乎莽蒼,求休乎茂木,飲乎水泉,必強有力者先焉。”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三國志四》:“袁紹欲迎獻帝不果,遂為曹操所先。”
(4)事先聯係或介紹。《莊子‧秋水》:“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漢書‧酈食其傳》:“此真吾所願從游,莫為我先。”唐韓愈《感二鳥賦》:“昔殷之高宗,得良弼於宵寐,孰左右者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
(5)古代弟媳對嫂嫂的稱呼。《史記‧孝武本紀》:“見神于先後宛若。”裴駰集解引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司馬貞索隱引韋昭曰:“先謂姒,後謂娣也。”
(6)副詞。表示時間,相當於“本來”、“已經”。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二:“先,猶本也,已也。”唐杜甫《解悶十二首》之十一:“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蒲萄寒露成,可憐先不異枝蔓,此物娟娟長遠生。”宋姜夔《齊天樂‧蟋蟀》:“庾郎先自吟《愁賦》,淒淒更聞私語。”


 命世
 注音一式 ㄇ|ㄥˋ ㄕˋ
 漢語拼音 m n  sh   注音二式 m ng sh 
有名於世。漢˙趙岐˙孟子題辭:「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文選˙李少卿˙答蘇武書:「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




雕鏤。說文解字:「,鏤也。」如:「字」、「雕」、「舟求劍」。宋˙歐陽修˙瀧岡阡表:「乃列其世譜,具於碑。」

牢記。如:「那段美好的回憶,已深深的在我的心版上。」

傷害、剝削。荀子˙禮論:「死而附生謂之墨,生而附死謂之惑。」楊倞˙注:「,損減。」唐˙柳宗元˙封建論:「大逆未彰,姦利浚財,怙勢作威,大於民者,無如之何。」

限定。明˙史可法˙復多爾袞書:「越數日,遂命法視師江北,日西征。」


程度深的。如:「嚴刑法」。

古代記時的名稱,一晝夜共分一百。今以十五分鐘為一。周禮˙夏官˙挈壺氏「縣壺」句下鄭玄˙注:「漏之箭晝夜共百,冬夏之間有長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時候。亦指短暫的時間。如:「不容緩」、「此時此」。西遊記˙第九十二回:「這家酬,那家請,略無虛。」


-きざみ -刻み

5分~で at intervals of five minutes.
秒~で by the second.

きざみこむ 刻み込む

engrave ((in, on)); 《心に》implant ((in, into)).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刻,鏤也。从刀,亥聲。”
注音
釋義
(一)ke4《廣韻》苦得切,入德溪。職部。 (1) 雕刻。《說文‧刀部》:“刻,鏤也。”段玉裁注:“《釋器》曰:‘金謂之鏤,木謂之刻,’此析言之;統言則刻亦鏤也。”《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刻桓宮桷。”杜預注:“刻,鏤也。”唐杜甫《石犀行》:“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魯迅《准風月談‧四庫全書珍本》:“明末人好名,刻古書也是一種風氣。”又銘記。《後漢書‧第五倫傳》:“臣常刻著五臟,書諸紳帶。”李賢注:“刻著五臟,謂銘之於心也。” (2)雕刻的物品。《漢書‧郊祀志》:“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顏師古注:“刻,謂器上所銘記。”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然原刻難得,翻本亦無勝於此者”。
(3)繪畫;修飾。《廣雅‧釋詁四》:“刻,畫也。”《新序‧雜事一》:“引商刻角,雜以流徵。”《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靚米钫莊刻飾。”郭璞注:“刻,刻畫鬋鬢也。”元鍾嗣成《凌波仙‧弔趙君卿》:“閑中展手刻新詞,醉後揮毫寫舊詩。”
(4)傷害;減損。《廣韻‧德韻》:“刻,剝也。”《字彙‧刀部》:“刻,侵也。”《書‧微子》:“我舊云刻子。”孔傳:“刻,病也。”孔穎達疏: “刻者,傷害之義。”陸德明釋文:“馬曰:刻,侵刻也。”《荀子‧禮論》:“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楊倞注:“刻,減損。”清鄒容《革命 軍》:“若輩受田主土豪之虐待不足,而滿洲人設官吏多方刻之。”
(5)苛嚴;刻薄。《古今韻會舉要‧職韻》:“刻,刻薄、慘覈也。”《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陸德明釋文:“司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 削,意令峻也。”《後漢書‧申徒剛傳》:“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懷邪之臣,懼然自刻者也。”李賢注:“刻,猶責也。”元佚名《陳州糶米》第四折:“你只要錢財,全不顧百姓每貧窮,一味的刻。”
(6)陡峻;挺拔。《文選‧張衡〈西京賦〉》:“上辨華以交紛,下刻峭其若削。”薛綜注:“刻峭,升高也。”宋歐陽修《豐樂亭記》:“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清周清原《遊雁蕩山記》:“靈巖有寺,廢久矣,而群眾群峰益刻露呈秀。”
(7)限定;勒定。《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佗謂平曰:‘……今疾已結,促去可得與家人相見,五日卒。’應時歸,如佗所刻。”《天工開物‧菽》:“黑者刻期八月收。”《聊齋志異‧雲蘿公主》:“急於落成,無暇禁忌;刻日敦迫,廊舍一新。”
(8)呆板;生硬。《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讚》:“蜀承秦後,質文刻野。”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論》卷五:“畫有三病,皆系用筆: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句畫之際,妄生圭角也。”
(9)量詞。計時單位。1.古代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百刻。唐慧苑《華嚴經音義下》引《文字集略》:“漏刻,謂以筒受水,刻節,晝夜百刻也。”《漢書‧ 宣帝紀》:“朕飭躬齊戒……燭燿齊宮,十有餘刻。”顏師古注:“刻者,以漏言時也。”《周禮‧夏官‧挈壺氏》“縣壺”漢鄭玄注:“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 之間有長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文選‧謝靈運〈擬鄴中集‧陳琳〉》:“愛客不告疲,飲讌遺景刻。”李善注:“刻,漏刻也。”2.今用鐘錶計 時,十五分鐘為一刻,四刻為一小時。
(10)時候。也指短暫的時間。如刻不容緩。《南史‧虞寄傳》:“願將軍少戢雷霆,賒其晷刻,使得盡狂瞽之說,披肝膽之誠。”唐白居易《早夏遊宴》:“榮落逐瞬遷,炎涼山刻變。”《西遊記》第九十二回:“這家酬,那家請,略無虛刻。”
(11)目前;眼下。如:刻下。清張蔭桓《三洲日記》:“金巡隨撫近釋凶犯四人,皆五年前虐待華人者,原判以監禁終身,刻竟保釋,殊不公允。”
(12)割。《廣雅‧釋詁四》:“刻,剄也。”《玉篇‧刀部》:“刻,割也。”
(13)貧。《廣雅‧釋詁四》:“刻,貧也。”
(14)签钫者月钫去钫双印。《爾雅‧釋獸》:“豕,其跡刻。”郝懿行義疏:“其跡名刻。今豕子逾年謂之刻老,或曰刻婁,本此。”《集韻‧德韻》:“刻,豕跡。”
(二)kei1 方言。摳;挖。指用手指頭或指甲挖東西。如:棒子粒兒,我刻不下來。



交纷,言文綵交错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