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灌麥地(農業上叫分糱,就是麥子發出芽來拿碾子壓平,以培育冬小麥,這種小麥磨出的麵粉,包餃子不會破皮),也有個把式,背著手走到地裡一看,“唔,墒情不錯。”阿城學完農民,話鋒一轉:“墒,這是老祖宗說了幾千年的東西。科學家後來借用這個概念描述能量,才有了熵。 ”
● 墒
shāng ㄕㄤˉ
◎ 田地里土壤的湿度:~情。保~。跑~。~土。
****
http://yifertw.blogspot.tw/
依我的解釋,此字「羊」的上面是「享」,這是祭祀所用的獻供,用「羊」作供品,可以說是「敬、厚」的字義,右半偏旁作「支(驅)」,可以猜測烹煮「羊」較為困難,所以有「勉」、「治」、「迫」的字義。《集韻》引《說文》,「敦:大也,勉也」,版主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字義。版主的結論:「敦,為煮羊作祭祀的獻品、供品,意思為『敬、厚、大、勉』」,很有可能「敦」字孳衍成「燉」,用以描述此一費工耗時的烹煮方法。
領頭字
敦
解形
《說文》:“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从揢,愢熷口熷𠻘聲。”桂馥義證:“《集韻》引‘一曰’下有‘大也,勉也’四字。”
釋義
(一)dun1《廣韻》都昆切,平魂端。諄部。
(1)惱怒。《說文‧揢部》:“敦,怒也。”《荀子‧議兵》:“有離俗不順其上,則百姓莫不敦惡。”又呵斥。《說文‧揢部》:“敦,詆也。誰何也。”侯康《釋敦》:“誰何者,誰呵也。漢舊儀宿衛郎官分五,夜誰呵,呵夜行者誰也……是其義與‘怒也’、‘詆也’同。”(2)督促;促迫。《易‧復》:“敦復,無悔。”高亨今注:“敦本督責促迫之義。敦復者,受人之督責促迫而返。其復雖由于被動,然能復則無悔。”《孟子‧公孫丑下》:“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抱朴子‧外篇‧安貧》:“督余以誨盜之業,敦余以召賊之策。”
(3)勸勉。《爾雅‧釋詁上》:“敦,勉也。”《漢書‧揚雄傳上》:“敦眾神使式道兮。”顏師古注:“敦,勉也。”《後漢書‧陳寔傳》:“遣人敦寔。”李賢注:“敦,勸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尊崇節義,敦厲名實。”
(4)勤勉。《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業。”《申鑑‧雜言上》:“或問曰:‘君子曷敦夫學﹖’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學而知之者眾矣。”黃省曾注:“敦,勉也。”宋王安石《虞部郎中晁君墓志銘》:“敦于除害,未始愛力。”
(5)質樸;厚道;誠懇。如:敦厚;敦請。《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河上公注:“敦者,質厚。”《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潛夫論‧實貢》:“敦方正直,清廉潔白。”宋羅泌《路史‧黃帝紀》:“(黃帝)幼慧齊,長敦敏。”又使質樸。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現有敦風化俗會在這裏,何不竟由敦化會擬定規章。”
(6)親密;和睦。北周庾信《將命至鄴》:“大國修聘禮,親鄰自此敦。”《新唐書‧王世充傳》:“熊、穀二州在度內,不取,敦鄰好也。”明袁宏道《王氏兩節婦傳》:“夫拮據勤家,與夫事姑相夫訓子敦族之類,恒婦人之有知識者皆能之,書之不勝書也。”(7)厚實;深厚。如:敦實的身材。《楚辭‧招魂》:“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王逸注:“敦,厚也。脄,背也。”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徒作千里曲,絃絕念彌敦。”《紅樓夢》第九十三回:“世交夙好,氣誼素敦。”又使厚,加厚。宋王安石《謝除左僕射表》:“陪敦厥邑。”
(8)多;豐厚;豐富。《易‧艮》:“敦艮,吉。”高亨今注:“敦猶多也。”《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9)大。《方言》卷一:“敦,大也。”錢繹箋疏:“陳鄭之間曰敦。”《逸周書‧小明武》:“上困下騰,戎遷其野,敦行王法,濟用金鼓。”
(10)注重;崇尚。《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說禮、樂而敦《詩》、《書》。”孔穎達疏:“敦謂厚重之。”《新唐書‧李藩傳》:“儉則足用,敦本則百姓富,反是則匱。”清洪秀全《吟劍詩》:“擒盡妖邪歸地罔,收殘奸宄落天羅。東西南北敦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
(11)使勁地(把東西)放下。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自埋怨,自失笑,自解歎,自敦搠。”凌景埏注:“敦,把東西使勁地放下。搠,拋貫。”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打這老子沒肚皮攬瀉藥,偏不的我敦葫蘆摔馬杓。”
(12)通“殿(<現代音>dian4<\/現代音>)”。在最後。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屯部》:“敦,墒借為殿。”《逸周書‧武順》:“一卒居前曰開,一卒居後曰敦。”盧文弨注:“敦猶殿,軍後曰殿。”
(13)水名。在今山西省陽高縣南。
(14)姓。《通志‧氏族略五》:“敦氏,《陳留風俗傳》:‘敦氏,姞姓之後。’《急就章》有敦倚。”
(二)dui1《廣韻》都回切,平灰端。諄部。
(1)獨處不移貌。《詩‧豳風‧東山》:“敦彼獨宿,亦在車下。”鄭玄箋:“敦敦然獨宿於車下。”朱熹注:“敦,獨處不移之貌。”(2)逼迫。《詩‧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
(3)治理。《詩‧魯頌‧閟宮》:“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鄭玄箋:“敦,治;旅,眾;咸,同也。武王克殷而治商之臣民,使得其所,能同其功於先祖也。”
(4)投擲。《莊子‧說劍》:“今日試使士敦劍。”
(三)tuan2《廣韻》度官切,平桓定。諄部。
(1)叢聚貌。《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朱熹注:“敦,聚貌。”(2)通“團”。圓形的。清朱珔《說文墒借義證》:“以敦為團之墒借。敦團聲相轉。”《詩‧豳風‧東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毛傳:“敦,猶專專也。”孔穎達疏:“言瓜繫於蔓,專專然也。”
(四)diao1
《集韻》丁聊切,平蕭端。幽部。通“雕”。畫飾。《集韻‧蕭韻》:“敦,畫弓也。”清高翔麟《說文字通》:“敦,通雕。”《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毛傳:“敦弓,畫弓也。”朱熹注:“敦、雕通,畫也。”又《周頌‧有客》:“敦琢其旅。”孔穎達疏:“敦、雕古今字。”
(五)dun4一)《廣韻》都困切,去慁端。諄部。
(1)𨜏熷立。《莊子‧列禦寇》:“敦杖蹙之乎頤。”陸德明釋文:“敦,音頓。司馬云:‘豎也。’”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梁》:“凡平其熷木之上,須隨槫木岙伏用方木及矮柱敦木岙忝,隨宜枝𡄽岙堂固濟並在草木岙伏之上。”(2)土堆。後作“墩”。《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郭璞注:“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為敦。”清李賡芸《炳燭編》卷二:“敦,古墩字。”二)《集韻》杜本切,上混定。〔倱敦〕也作“倱伅”、“渾沌”。不聰明。《集韻‧混韻》:“伅,倱伅,不慧。或作敦。”又“倱,倱伅,不慧。通作渾。”
(六)dao4
《集韻》大到切,確定。宵部。通“燾”。覆蓋。《集韻‧口熷𠻘韻》:“幬,覆也。或作敦,通作燾。”《周禮‧春官‧司几筵》:“諸侯則紛純,每敦一几。”鄭玄注:“敦讀曰燾。燾,覆也。”
(七)zhun3
《集韻》主尹切,上準章。諄部。通“淳”。布帛的寬度。《集韻‧準韻》:“淳,布帛幅廣也。或作敦。”清高翔麟《說文字通》:“敦,通淳,音準。”《周禮‧天官‧內宰》“陳其貨賄,出其度量淳制”漢鄭玄注:“故書淳為敦。杜子春讀為純。純謂幅廣也,制謂匹長也。”《荀子‧君道》:“斗斛敦既熷木者,所以為嘖也。”王先謙集解引盧文弨曰:“敦既熷木即準既熷木。”侯康《釋敦》:“在布帛即為敦制,在斗斛則為敦概,一而已矣。”
(八)tun1
《集韻》他昆切,平魂透。〔敦恨〕同“哌岙敦恨”。心不明。《集韻‧魂韻》:“哌岙敦,哌岙敦恨,心不明也。或省。”
(九)dui4
《集韻》都內切,去隊端。微部。古代盛黍稷的器具。青銅製,蓋和器身都作半圓形,合成球形。蓋和器身有三足或圈足,流行於戰國時期。容庚《金文編》:“䏁𪊽田芊揢㗱,人岙人皂,人岙人𧚔,盛黍稷之器,其制似盂,或歛口,或侈口,上有蓋,旁有耳,下有圈底,或綴三足,或連方座。《穆天子傳》‘六敦壺尊四十’注:敦似盤,音堆。”《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鄭玄注:“敦,黍稷器。”
----
這次 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展出多件難得一件的珍貴文物,這件【戰國晚期 銅敦】也是展覽中最耀眼的焦點之一。
造型奇特的【銅敦】由兩個基本相同的半球形器扣合而成,並且帶有“S”形的獸形小環鈕、足的圓體敦,是楚系銅敦的顯著特徵;而這件楚風格的銅敦是在馬家塬墓地所發現的,可能是通過秦人的中介而傳來,再次反映出馬家塬西戎文化中兼收多種文化因素這一顯著特徵。
喔對了,別看這件【銅敦】外表看起來好像黑黑灰灰的沒甚麼特別,蓋子打開裡頭可是裝飾華麗多彩呢!上次小編去聽策展人演講時有幸看到打開來的內部照片,實在很不可思議,古人技藝之精湛真的令人歎為觀止呢!
****************************************
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北部院區)圖書文獻大樓1F特展室⋯⋯
更多
(十)tun2
《集韻》徒渾切,平魂定。諄部。通“屯”。佈陳;屯聚。《集韻‧魂韻》:“屯,通作敦。”《詩‧大雅‧常武》:“鋪敦淮濆。”鄭玄箋:“敦,當作屯。”《漢書‧禮樂志》:“車千乘,敦昆侖。”顏師古注:“敦,讀曰屯。屯,聚也。”《文選‧揚雄〈甘泉賦〉》:“敦萬騎於中營兮,方玉車之千乘。”李善注:“敦,與屯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