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邦,上邦,邦家,桑梓。鄉/閭里,堪,勘,蕻, 幫,邦交,鄉邦 nation ,襻,鞋襻,鞋帮


可是,就在他想回屋裡取吃的東西給它救濟時,那隻狐狸忽然咬住了他的涼鞋襻(音pàn),狠命地往外拉。


胡適1960/12/27 : nation/ nation (國家) 的 nat-字根是有生長的意思 就是說在同一地方生長的人.......我們的字 跟當時歐洲的 nation 完全一樣....溫州幫.....都是古人的"邦"字遺留下來的....

先生今天談起「中古時代義大利、法國的大學,有些都是學生自己管理的,因而談起英文裏的nation 這個字是『國』字,就是我們古代的『邦』字。Nation的nat字根是有生長的意思,就是說在同一地方生長的人。那時巴黎大學裏有英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後來分裂成為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nation 就成『國家』了。我們的『』字,跟當時歐洲的nation 一字完全相似。我們的『』字後來到那裡去了呢?大概是漢代國家統一了,又因避劉邦的邦字諱,不太常用了。但這個邦字留在各地,如溫州幫、徽州幫、寧波幫,都是古人『』字遺留下來的。」



hc案:上段的標點等和原文有異。我過去指出nation 的字源的一種說法 ,現在貼下。它的意思指「生於(斯)」[Middle English nacioun, from Old French nation, from Latin nātiō, nātiōn-, from nātus, past participle of nāscī, to be born.]
胡適等學人都很重視古代的「避諱」。他也提出「邦字避諱成幫字」的假設。
這則還簡單地牽涉到歐洲大學發展的一些面向。「大學」是胡先生認為近代文明的領袖之發展的動力源,而它在中國和西洋的發展史,以及日本的大學教育的普及等議題,都是他有興趣的。

鄉邦文獻

鄉邦

(1).家乡。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口号》:“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乞朝见表》:“今復还父母之乡邦,逼桑榆之晷刻,解冠归老,决在此行。” 秦牧 《漫记端木良》:“当时大都怀着深广的忧愤写版图的变色,乡邦的灾难。”
(2).指同乡的人。《后汉书·度尚传》:“ 徐 字 伯徐 , 丹阳 人,乡邦称其胆智。” 清 戴名世 《上刘木斋先生书》:“﹝ 名世 ﹞家累二十口,嗷嗷待哺。而乡邦之间,骨肉之际,横逆百端,迂愚固陋,莫必其命。”


 1.   部首 艸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7
 注音一式 ㄏㄨㄥˋ
 漢語拼音 h n   注音二式 h ng


茂盛。集韻˙去聲˙送韻:「,茂也。」


菜類的長莖。宋˙梅堯臣˙志來上人寄示酴花并壓塼茶有感詩:「宣城北寺來上人,獨有一叢盤嫩。」



邦交

2.   部首 邑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ㄅㄤ
漢語拼音 b 注音二式 b ng

古時諸侯的封土,大的稱為「」,小的稱為「國」。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之六典,以佐王治國。」鄭玄˙注:「大曰,小曰國,之所居亦曰國。」

泛稱國家。如:「友」﹑「鄰」﹑「聯」﹑「盟」﹑「多難興」。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無所雜種。」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邦,國也。邑,丰聲。ㄓ鄄田,古文。”
注音
釋義
(一)bang1《廣韻》博江切,平江幫。東部。 (1) 古代諸侯封國的稱呼。《說文‧邑部》:“邦,國也。”《六書故‧工事二》:“邦,國也。別而言之,則城郭之內曰國,四境之內曰邦。”《書‧堯典》:“協和 萬邦。”《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論語‧顏淵》:“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晉書‧苻堅載記附王猛》:“猛曰:‘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 法。’”又泛指國家。如:鄰邦;盟邦。《書‧洪範》:“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唐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邦以民為本,魚饑費香 餌。”宋歐陽修《畫錦堂記》:“乃邦家之光,非鄉里之榮也。” (2)封,分封。《釋名‧釋州國》:“邦,封也,封有功。”五代徐鍇《說文繫傳‧邑部》:“邦,古謂封諸侯為邦。”《書‧蔡仲之命》:“乃命諸王邦之 蔡。”《墨子‧非攻下》:“唐叔與呂尚邦齊、晉。”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3)疆界,邊界。《玉篇‧邑部》:“邦,界也。”《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陸德明釋文:“邦,疆國之境。”又 《地官‧小司徒》“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漢鄭玄注:“故書‘域’為‘邦’。杜子春云‘當為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邑部》:“邦,《周禮》故書‘乃分 地邦而辨其守’,‘地邦’謂土界。杜子春改‘邦’為‘域’,非也。”
(4)國都,大城鎮,或泛指地方。漢蔡琰《悲憤詩》:“逼迫遷舊邦,擁王以自彊。”晉張華《博物志》卷一:“負海之邦,交趾之土,謂之南裔。”《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因來到這南京大邦去處,借此糊口。”
(5)古真臘國(今柬埔寨)對兄與姊的稱呼。清梁章鉅《稱謂錄》卷四:“《花箋錄》:真臘國呼兄及姊均為邦。”
(6)姓。《廣韻‧江韻》:“邦,姓。出何氏《姓苑》。”《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邦巽字子歛。”

鞋襻
1.鞋帮上用以系扣的物件。

pàn
扣住纽扣的套:扣襻。纽襻。
功用或形状像襻的东西:鞋襻儿。
扣住,使分开的东西连在一起。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bang1《廣韻》博旁切,平唐幫。 (1) 鞋的邊緣部分。《集韻‧唐韻》:“幫,治履邊也。”宋蔣捷《柳梢青‧遊女》:“柳雨花風,翠鬆裙褶,紅膩鞋幫。”元喬吉《賞花時‧睡鞋兒》:“用纖指將繡 幫兒彈。”明徐渭《雌木蘭》第一齣:“怎生就湊得滿幫兒楦。” (2)物體兩旁或週圍立起的部分。如:桶幫;腮幫;白菜幫。《明史‧河渠志二》:“俱岸闊百丈,深踰二丈,乃銅幫鐵底故道也。”《紅樓夢》第十三回:“大 家看時,只見(棺材)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檳榔,味若檀麝。”《老殘遊記》第一回:“船頭及船幫上有許多的人,彷佛水手的打扮。”
(3)幫助。《正字通‧巾部》:“凡事物旁助者皆曰幫。”元佚名《氣英布》:“你這一去若不得成功,等我來幫你。”《水滸傳》第七十四回:“我好意來幫你,你倒翻成惡意。”魯迅《致曹靖華
(4)從旁挾持。《水滸》第十七回:“曹正、楊志緊緊地幫
魯智深到階下。”《西遊記》第五十八回:“你一個幫住一個,等我暗念緊箍兒呪,看那個害痛便是真,不痛的便是假。”
(5)依傍;靠攏。《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只見兩船幫近,顧三郎悄悄問道:‘那話兒歇在那裏﹖’”《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爹爹,何不教水手移去,幫在這隻船上,到也安穩。”
(6)由於一定目的而結合的集團。如:匪幫;馬幫;茶幫;青紅幫。《清史稿‧食貨志三‧漕運》:“江浙兩省運白糧船原定蘇州、太倉為一幫,松江、常州各為一幫。”又量詞。泛指群、夥。《老殘遊記》第十二回:“隔壁店里,午後走了一幫客。”

2.   部首 巾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17
注音一式 ㄅㄤ
漢語拼音 b 注音二式 b ng

佐助、輔助。如:「助」、「忙」。水滸傳˙第七回:「智深道:『我來你廝打!』」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只見下水頭支支查查又搖了一隻小船來著泊。」

附和。如:「腔」。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浦墨卿走上去了幾句。」

物體旁邊豎起的部分。如:「鞋」、「船」。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一折:「這一對繡鞋兒分不得和底。」

同性質的人因政治或經濟等目的而組成的團體。如:「會」、「馬」、「丐」。

量詞。計算成批、成群事物的單位。如:「一人馬」。




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辛苦。




 殊「勘」嘉許 獎狀寫錯字 錯把勘當堪

新 北市教育局上週舉行全市高中、國中小學畢業生市長獎頒獎典禮,但獎狀上「特勘嘉許」四字中的「勘」卻被家長發現誤用,正確應為「堪」,新北市教育局隨即發 文要求各校回收獎狀,本週重新發放新印製的獎狀;新北市教育局坦承,可能是工作人員校正時沒有留意,才會發生這種錯誤,未來會加強督導。(記者郭顏慧攝)
〔記者曾德峰、郭顏慧/新北報導〕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今年印製全市五千多張市長獎、教育局長獎獎狀,被發現「殊『堪』嘉許」,錯印「殊『勘』嘉許」,重印發回各校通知受獎學生更換;教育局昨天還特別解釋「勘與堪」通用,並「好意」提醒尚未更換學生儘速回校領取新的獎狀。
有議員、家長認為教育局身為教育主管單位,未能以身作則,獎狀還能出現錯別字,直批「太扯了!」甚至被抓包還硬拗成兩字通用,真是聞所未聞。
新北市立高中、國中小等校,今年六月中旬陸續舉行畢業典禮,學生領到的市長獎獎狀與教育局長獎獎狀,被發現「殊勘嘉許」怪怪的,有家長查了字典,或比較去年獎狀,應是「殊堪嘉許」才對,紛紛向學校或民代反映,質疑教育單位還會寫白字,很不可思議。
教 育局副局長龔雅雯解釋,去年以前的獎狀都是「殊堪嘉許」,今年校稿時,沒有核對去年的獎狀,加上當時校稿同仁認為「堪」與「勘」兩個字通用,於是沒有將 「勘」字更改為「堪」,等到獎狀發出後,有老師反映是錯別字,於是整批獎狀緊急重印,並行文各校通知學生到校更換新的獎狀。
議員王淑慧批評,教育局在這起事件做了最壞示範,首先區區一小張獎狀,別單位印錯了也就罷了,身為教育主管單位還會出錯,讓人無法原諒,而且錯了還要硬拗,稱「勘」與「堪」兩字通用,如此無厘頭的作風。
議員周勝考反諷,要是他會留下這張獎狀,他說,有學生領到印錯的獎狀不願意回校更換,這些學生或家長認為,連教育局都寫錯字,這張獎狀更顯彌足珍貴,應該留做紀念。
議員張宏陸也批,教育局讓他開了眼界,如果不承認印錯,那就不需要重印,既然重印了,認錯就好,還可以有理由說兩字通用,如此教育局,也難怪這一年多風波不斷。



●輔仁大學中文系主任孫永忠昨天駁斥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龔雅雯所稱「堪與勘」通用的說法,他說,只要上網查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就會知道這兩個字用法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在「殊堪嘉許」的用法上,堪與勘根本不能通用。
孫永忠解釋,「勘」有校正、核對、審問、察看、考核等意思,反觀「堪」則是勝任、承受或可以、能夠,試問,「殊堪嘉許」和「殊勘嘉許」,會是一樣意思嗎?
孫永忠研判,現在流行注音打字,一開始很有可能是選錯字,校勘不力,認錯就好了,不懂新北市教育局為何在這兩字上頭自圓其說? (記者曾德峰)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堪,地突也。土,甚聲。”
注音
釋義
(一)kan1《廣韻》口含切,平覃溪。侵部。 (1)地面突起處。《說文‧土部》:“堪,地突也。”段玉裁注:“地之突出者曰堪。”《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經死》:“丙死(尸)縣其室東內北廦(壁)權(椽)……權大一圍,袤三尺,西去堪二尺,堪上可道終索。” (2)盛受;陳放東西的壁坎或石室,後專指供奉神像的石室、櫃子。也作“龕”。《方言》卷十二:“堪,載也。”《廣雅‧釋詁二》:“堪,載也。”又《釋詁 三》:“堪、龕、受,盛也。”王念孫疏證:“凡言堪受者,即是容盛之義。龕與堪聲義亦同。”北齊鄭述祖《重登雲山記》:“其山上之陽,先有碑碣,東 堪石室,亦有銘焉。”北周王分鄄瓦生《造像記》:“佛弟子王分鄄瓦生造石像一堪。”
(3)勝任;能承擔。《玉篇‧土部》:“堪,任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土部》:“堪言地高處無不勝任也……引申之,凡勝任皆曰堪。”《左傳‧文公二 年》:“書士縠,堪其事也。”唐韓愈《釋言》:“凡適於用之謂才,堪其事之謂力。”《元史‧王磐傳》:“有才有能,稱其所堪,處以職(位)。”
(4)經得起;受得住。《詩‧周頌‧小毖》:“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毛傳:“堪,任。”《齊民要術‧種穀》:“稗既堪水旱,種無不熟之時。”清秋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裏度春風!”
(5)可;能。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二:“堪,李義山詩:‘黃金堪作屋。’此堪字猶云可也。”《韓非子‧難三》:“君令不二,除君之惡惟恐不堪。”《南 史‧張敬兒傳》:“敬兒在雍州貪殘,人間一物堪用,莫不奪取。”唐李白《子夜四時歌‧冬歌》:“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周恩來《次黹白白横伛如夫子 〈傷時事〉原韻》:“最是傷心秋又到,蟲聲唧唧不堪聞。”
(6)低。《廣雅‧釋詁四》:“堪,低也。”
(7)通“戡”。1.殺。《墨子‧非攻下》:“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亂,予既卒其命於天矣,往而誅之,必使汝堪之。”畢沅注:“堪,《文 選》注,《藝文類聚》引作戡。”2.刺。《列子‧仲尼》:“公儀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蟬之翼。”俞樾平議:“堪當讀為戡……秋蟬之翼薄,故言 戡,見能刺而破之也。作堪者,栏字耳。”
(8)通“女钫甚(女钫冘<現代音>dan1<\/現代音>)”。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臨部》:“堪,栏借為女钫甚。”《墨 子‧所染》:“《詩》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畢沅注:“堪,當為女钫甚字假音。”《呂氏春秋‧報更》:“女钫甚士不可以驕恣屈也。”高 誘注:“堪,樂也。”
(9)姓。《廣韻‧覃韻》:“堪,姓,《風俗通》云:八元仲堪之後。”
(二)chen3 《集韻》楚錦切,上寑初。同“墋”。《集韻‧黹蓝膑帚又伛韻》:“墋,或甚。”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戡,刺也。戈,甚聲。”
注音
釋義
(一)kan1《廣韻》口含切,平覃溪。侵部。 (1)刺;殺。《說文‧戈部》:“戡,刺也。” (2)平定。《爾雅‧釋詁上》:“戡,克也。”《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晉史援《後漢史君頌》:“匪君之忠,孰能戡亂。”《新唐書‧郭子儀傳》:“昔回紇涉萬里,戡大憝,助復二京。”宋王安石《送江寧彭給事赴闕》:“出按窮邊虜稍戡。”
(3)通“堪”。勝任。《爾雅‧釋詁上》:“戡,勝也。”郝懿行義疏:“勝者,《說文》云:任也。”《書‧君奭》:“惟時二人弗戡。”孔傳:“惟是文 (王)武(王)不勝受。”孫星衍疏證:“戡與堪通,《釋詁》云:‘勝也’。”《人物志‧七繆》:“志大,所以戡物任也。”劉日钫丙注:“小則不勝。”
(二)zhen3 《廣韻》張甚切,上寑知。小斫。《玉篇‧戈部》:“戡,小斫也。”


古時諸侯的封土,大的稱為「邦」,小的稱為「國」。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鄭玄˙注:「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


泛稱國家。如:「友邦」﹑「鄰邦」﹑「聯邦」﹑「盟邦」﹑「多難興邦」。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所雜種。」

上邦
近王都之國。文選˙左思˙吳都賦:「習其弊邑而不睹上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西遊記˙第十六回:「老爺自來,可有甚麼寶貝,借與弟子一觀?」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閭,里門也。門,呂聲。《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閭,侶也,二十五家相侶也。’”按:《閭丘戈》、古匋文聲符均為“膚”,小篆聲符變成了“呂”。
注音
釋義
(一)lu2《廣韻》力居切,平魚來。魚部。 (1) 里、巷的大門。《說文‧門部》:“閭,里門也。”《書‧武成》:“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周禮‧地官‧鄉大夫》:“國有大故,則令民各守其 閭,以待政令。”孫詒讓正義:“閭中有巷,巷首則有門。”泛指門。如:倚閭。《左傳‧襄公十八年》:“州綽門于東閭,左驂迫還于門中,以枚數闔。”杜預 注:“齊東門。”《荀子‧大略》:“慶者在堂,弔者在閭。”楊倞注:“閭,門也。”明月榭主人《釵釧記‧相約》:“我揚聲吐氣進門閭。” (2)古代戶籍編制單位。周制二十五家稱為閭。《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一說二十四家為閭。《尚書大傳‧洛誥》:“八家為鄰,三鄰為閭。”
(3)泛指鄉里。《廣雅‧釋詁二》:“閭,居也。”又《釋宮》:“閭,里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門部》:“周制二十五家稱里,其後則人聚居為里,不 限二十五家也。”《莊子‧列禦寇》:“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唐白居易《村居苦寒》:“迴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清秋瑾《致湖南第一女學堂書》: “君居鄉閭,妹遊海國。”
(4)古代軍隊編制,一百人稱為閭。《尉繚子‧伍制令》:“(軍中之制)百人為閭,閭相保也。”
(5)陣名。《逸周書‧武順解》:“左右一卒曰閭。”孔晁注:“閭,陣名。”
(6)水聚集。《莊子‧秋水》:“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己。”郭慶藩集釋引司馬彪注:“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
(7)船頭。《太平御覽》卷七百六十九引《方言》:“舟钫公首謂之閭。”按:今本《方言》卷九作“(船)首為之閤閭。”《玉篇‧門部》:“閭,船首之閭,今江東呼船頭為飛閭也。”
(8)像驢的獸。一說即今之驢。《集韻‧魚韻》:“閭,獸名。如驢,一角,歧蹄。”《儀禮‧鄉射禮》:“於郊則閭中以旌獲,於竟則虎中龍黹方迩亶伛。”鄭 玄注:“閭,獸名,如驢,一角;或曰如驢,歧蹄。《周書》曰:‘北唐以閭’。”江永《
經補義》:“北唐以閭,閭即今之驢也。”《山海經‧北山經》: “(縣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郭璞注:“閭,即羭也。似驢也歧蹄,角如鹿鄄霝羊,一名山驢。”《新唐書‧吐蕃上》:“贊普與其臣…… 三歲一大盟,夜肴諸壇,用人、馬、牛、閭為牲。”
(9)通“慮”。副詞。相當於“大抵”、“大概”。《史:“瓠子
兮將奈何﹖旴旴兮閭殫為河!”按:《漢書‧溝洫志》作“慮”。王念孫雜志:“慮,猶大氐也。言河水所漫之地,浩浩洋洋,大氐盡為河矣。……慮與閭,古同聲而通用。”
(10)姓。《通志‧氏族略三》:“閭氏,齊大夫閭邱嬰之後,或單言閭氏,從省文也。又改為盧氏。”《萬姓統譜‧魚韻》:“閭:漢閭譚……晉閭和。”


桑梓  
《容齋隨筆》謂:「《小雅》『維桑與樣,必恭敬止』,并無鄉里之說,而後人文字乃作鄉里事用。愚考之張衡《南都賦》云:『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 南巡,睹舊里焉。』蔡邕作《光武濟陽宮碑》云:『來在濟陽,顧見神宮,追惟桑梓褒述之義。』陳琳為袁紹檄云:『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肅 恭。』漢人之文必有所據,齊、魯、韓三家之《詩》不傳,未可知其說也。以後魏鐘會《與蔣斌書》:『桑梓之敬,古今所敦。』晉左思《魏都賦》:『畢、昂之所 應,虞、夏之餘人,先王之桑梓,列聖之遺塵。』陸機《思親賦》:『悲桑梓之悠曠,愧蒸嘗之弗營。』《贈弟士龍詩》:『迫彼窀穸,載驅東路。繼其桑梓,肆力 丘墓。』《贈顧彥先詩》:『眷言懷桑梓,無乃將為魚。』《百年歌》:『辭官致祿歸桑梓。』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祁祁大邦,惟桑與梓。』《贈 滎陽太守吳子仲詩》:『垂覆豈他鄉,回光臨桑梓。』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旋反桑梓,帝弟作弼。』陸云《答張士然詩》:『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 人。』閻式《復羅尚書》:『人懷桑梓。』劉琨《上愍帝表》:『蒸嘗之敬在心,桑梓之情未克。』袁宏《三國名臣贊》:『子布擅名,遭世方擾。撫翼桑梓,息肩 江表。』宋武帝《復彭沛下邳三郡租詔》:『彭城桑梓本鄉,加隆攸在。』文帝《復丹徒租詔》:『丹徒桑梓,綢繆大業攸始。』謝靈運《孝感賦》:『戀丘墳而縈 心,憶桑梓而零淚。』《會吟行》:『東方就旅逸,梁鴻去桑梓。』何承天《饒歌》:『願言桑梓思舊游。』鮑照《從過舊宮詩》:『嚴恭履桑梓,加敬覽枌榆。』 梁武帝《幸蘭陵詔》:『朕自違桑梓五十餘載。』劉峻《辨命論》:『居先王之桑梓,竊名號於中縣。』江淹《擬陸平原詩》:『明發眷桑梓,永嘆懷密親。』則又 從《南都賦》之文而承用之矣。」
按古人桑梓之說,不過敬老之意。《說苑》:「常機謂老子曰:『過喬木而趨子,知之乎?』老子曰:『過喬木而趨,非謂敬老邪?』常樅曰:『嘻,是已!』」此於《詩》為興體,言桑梓猶當養敬,而況父母為人子之所瞻依。


 1. 鄉里
 注音一式 ㄒ|ㄤ ㄌ|ˇ
 漢語拼音 xi n  l   注音二式 shi ng l 
 相似詞  閭里、閭閻、故鄉、家園、州閭、梓里、梓鄉、桑梓  同鄉、鄉親  相反詞 
家鄉。晉書˙卷五十二˙華譚傳:「同郡劉頌時為廷尉,見之,歎息曰:『不悟鄉里乃有如此才也!』」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先君有大功德在於鄉里,人人知道。」
同鄉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許允為吏部郎,多用其鄉里,魏明帝遣虎賁收之。」西遊記˙第十三回:「你既是唐朝來的,與我都是鄉里。」
妻子。南史˙卷六十四˙張彪傳:「彪知不免,謂妻楊呼為鄉里曰:『我不忍令鄉里落佗處,今當先殺鄉里,然後就死。』」南朝梁˙沈約˙少年新婚為之詠詩:「還家問鄉里詎堪持作夫?」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邦,國也。邑,丰聲。ㄓ鄄田,古文。”
注音
釋義
(一)bang1《廣韻》博江切,平江幫。東部。 (1) 古代諸侯封國的稱呼。《說文‧邑部》:“邦,國也。”《六書故‧工事二》:“邦,國也。別而言之,則城郭之內曰國,四境之內曰邦。”《書‧堯典》:“協和 萬邦。”《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論語‧顏淵》:“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晉書‧苻堅載記附王猛》:“猛曰:‘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 法。’”又泛指國家。如:鄰邦;盟邦。《書‧洪範》:“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唐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邦以民為本,魚饑費香 餌。”宋歐陽修《畫錦堂記》:“乃邦家之光,非鄉里之榮也。” (2)封,分封。《釋名‧釋州國》:“邦,封也,封有功。”五代徐鍇《說文繫傳‧邑部》:“邦,古謂封諸侯為邦。”《書‧蔡仲之命》:“乃命諸王邦之 蔡。”《墨子‧非攻下》:“唐叔與呂尚邦齊、晉。”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公侯伯子男),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
(3)疆界,邊界。《玉篇‧邑部》:“邦,界也。”《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陸德明釋文:“邦,疆國之境。”又 《地官‧小司徒》“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漢鄭玄注:“故書‘域’為‘邦’。杜子春云‘當為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邑部》:“邦,《周禮》故書‘乃分 地邦而辨其守’,‘地邦’謂土界。杜子春改‘邦’為‘域’,非也。”
(4)國都,大城鎮,或泛指地方。漢蔡琰《悲憤詩》:“逼迫遷舊邦,擁王以自彊。”晉張華《博物志》卷一:“負海之邦,交趾之土,謂之南裔。”《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因來到這南京大邦去處,借此糊口。”
(5)古真臘國(今柬埔寨)對兄與姊的稱呼。清梁章鉅《稱謂錄》卷四:“《花箋錄》:真臘國呼兄及姊均為邦。”
(6)姓。《廣韻‧江韻》:“邦,姓。出何氏《姓苑》。”《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邦巽字子歛。”

くに 0 【国/邦】

(1)一つの政府に治められている地域。国家。国土。
「―を治める」
(2)地域。地方。
「北の―」
(3)(地方自治体に対して)中央政府。
「―から県に管轄が移る」
(4)古代から近世に至る日本の行政単位の一。大化の改新の国郡制によって定められ、明治維新後郡県制に変更された。
「武蔵の―」
(5)自分の生まれ育った所。故郷。郷里。
「何年ぶりかで―に帰る」
(6)任国。領国。知行所。
「紀の守―に下(くだ)り/源氏(空蝉)」
(7)任国を治めること。国務。
「国司くだりて―の沙汰どもあるに/宇治拾遺 3」
(8)(天に対して)地。大地。
「天の壁(かき)立つ極み、―の退(そ)き立つ限り/祝詞(祈年祭)」
(9)国の統治者。天皇の位。また、その政務。
「御―譲らむこと近くなり侍るを/宇津保(国譲中)」
(10)国(4)ごとにおかれた地方行政府。
「―に告げたれども、国の司(つかさ)まうでとぶらふにも/竹取」
(11)国府。
――に杖(つえ)つく
〔礼記(王制)「七十杖於国」〕七〇歳。
――に二君なし
一国の統治者は一人であるべきだ。
――に盗人(ぬすびと)、家に鼠(ねずみ)
物事の中には必ず自らを害するものがひそんでいるということのたとえ。
――破れて山河(さんが)あり
〔杜甫「春望」より〕国家は滅亡して往時の面影はないが、山河だけは昔のままである。
――を売・る
自分の利益と引きかえに、敵国のために自国に不利益となる行為をす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