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辭,別,謝,陳謝,辭給,告別辭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上午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成立大會,但馬英九出席啟動儀式時,打氣筒被人別上...
news.ltn.com.tw


报载英国第一“莎翁剧家”福北洛柏臣(Forbes-Robertson)(复姓)现在不登台了,他最后的“告别辞”说他自己做戏的秘诀只是一句话:“我做戲要做得我自己充分愉快。”这句话不单可适用于做戏;一切艺术都是如此。藝術( 嘗試集 )Johnston Forbes-Robertson“我做戲要做得我自己充分愉快。”...



2007/08/24-19:52 松下製電池パック事故で謝罪=ノキア・ジャパン社長   松下電池工業製の電池パックが原因で発火事故が発生した問題で、同電池パックを採用した携帯電話を販売しているノキア・ジャパンのタイラ・マクギー社長は 24日、記者会見し、「日本の消費者に迷惑を掛け心から陳謝する」と述べた。その上で、「ノキアは製品の品質と信頼性の向上に最善を尽くしているが、社内 やサプライヤーと協力して、品質保証プロセスのさらなる改善を図りたい」と述べた。



辭去、推卻、拒絕。說文解字:謝,辭去也。如:婉謝閉門謝客、 敬謝不敏。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辭別、告別。如:謝世。晉˙劉琨˙扶風歌: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 唐˙白居易˙長恨歌: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凋零、消逝。如:凋謝。文選˙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荏苒冬春謝,寒暑 忽流易。唐˙杜牧˙留贈詩:不用鏡前空有淚,薔薇花謝即歸來。
 表示感激、酬答。如:感謝道謝謝天謝地。史記˙卷七˙項羽本 紀: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進了學,我來賀他,他謝了我二十四兩銀子。
 賠罪、認錯。如:謝罪。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告訴。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傳: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吾為公說燕,與 趙王載歸。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多謝後 世人,戒之慎勿忘。
詢問、問候。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古辭˙陌上桑:使君謝羅敷: 寧可共載不?
 更換、替代。如:新陳代謝。淮南子˙兵略:若春秋有代謝。


  部首 刀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ㄅ|ㄝˊ
 漢語拼音 bi   注音二式 bi 

分離、離開。如:「告」、「暫」、「永」、「臨依依」、「久重逢」。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區分、分辨。如:「辨」、「鑑」、「識證」、「分門類」。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西門豹傳:「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辯治者當能之。」

針或大頭針等固定物品。如:「上一朵胸花。」、「把紀念章在胸前。」

插著、卡住。如:「把門拴上!」、「上衣口袋著一隻鋼筆。」

折、轉。如:「起腿來」、「過臉去」。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小官只不肯說,了面皮,朝裡壁睡了。」

類。如:「性」、「國」、「派」、「職」。

差距、分。如:「天淵之」。宋˙王安石˙論陶冶人才:「蓋古者有賢不肖之分,而無流品之。」

姓。如南北朝有浦,宋代有之杰。

另外的。如:「人」、「家」、「稱」、「處」。

特殊﹑與眾不同。如:「格」。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二折:「小姐比昨日打扮的又,真神仙中人也。」

另、外。如:「具匠心」﹑「開生面」﹑「樹一幟」。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徒欲出新意,以自為功名耳。此其為害已甚矣。」

不要。表勸阻或禁止的意思。如:「走!」﹑「生氣!」﹑「打岔!」﹑「理她!」

莫非﹑莫不是。表揣測的意味,常與「是」連用。如:「是我猜錯了?」

ちんしゃ 陳謝


an apology.
~する apologize ((to a person for a matter)); make an apology; express one's regret ((for)); beg a person's pardon.
~を要求する demand an apology.

三省堂提供「EXCEED 和英辞典」

ちんしゃ 1 【陳謝】


(名)スル
わび言を述べてあやまること。
「非礼を―する」


詳細的。如:「析」、「述」。文選˙枚乘˙七發:「雖有心略辭給,固未能形其所由然也。」

辭ㄘˊ給ㄐㄧˇ

巧言

---
昨晚吃完飯後就到普204去聽周鳳五老師的楚辭,好快樂,好滿足。老師還沒上正文,先講歷代註楚辭的書籍,講字義,如《九章》首篇「所作忠而言之者,指蒼天以為正」的「作」應是「非」之訛,為什麼該是「所非忠而言之者」呢?《左傳》裡重耳講:「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論語》子曰:「予所否者,天厭之」。這是一種誓詞的語法。從這裡就可以講到《楚辭》的本質是什麼。

  何以見得?從「辭」這個字見得。辭的篆字,左半部是上下兩隻手在整理一個線軸,右半「辛」就是「罪」的意思--古時「罪」寫作上自下辛,自己要戴上枷索(辛就是木枷),秦始皇看這字與「皇」有點像,就把它改寫作「犯了錯被羅網罩住」的「罪」(從此也可看出秦人和周人思想文化的差異)。--所以,把有關罪的絲緒整理清楚,「辭」的本義就是司法、訴訟的文書,此義一直用到現在。《楚辭》,就是向上天鳴冤、自訴的詩篇。


http://youtien.pixnet.net/blog/post/4603968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辭,訟也。人岙人𢜒,𢜒猶理辜也。𢜒,理也。𢜒岙司,籀文辭人岙人司。”徐鍇繫傳作:“人岙人𢜒、辛。”
注音
釋義
(一)ci2《廣韻》似茲切,平之邪。之部。(1)訟辭。《說文‧辛部》:“辭,訟也。”《書‧呂刑》:“民之亂,罔不中聽獄之兩辭。”孔傳:“民之所以治,由典獄之無不以中正聽獄之兩辭,兩辭棄虛從實,刑獄清則民治。”《周禮‧秋官‧鄉士》:“聽其獄訟,察其辭。”唐柳宗元《斷刑論下》:“使犯死者自春而窮其辭,欲死不可得。”(2)辯解,解說。《字彙‧辛部》:“辭,說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辭,分爭辯訟謂之辭。”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辛部》:“辭,凡有說以告於人者謂之辭。”《左傳‧僖公四年》:“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禮記‧表記》:“故仁者之過易辭也。”鄭玄注:“辭,猶解說也。”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曰:‘無傷也,請辭於軍。’”
(3)言詞;文詞。《直音篇‧辛部》:“辭,言也。”《易‧繫辭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荀子‧正名》:“心合於道,說合於心,辭合於說。”楊倞注:“言經為說,成文為辭,謂心能知道,說能合心,辭能成言也。”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故凡一字一辭,無不即其人呼吸精神之形現。”又特指政令之詞。《詩‧大雅‧板》:“辭之輯矣,民之洽矣。”高亨注:“辭,指王朝政令之辭。”《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多勸權迎之”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載曹公與孫權書:“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宋曾鞏《文思使張俊等遷官制》:“朕爰命六師,奉辭西伐。”
(4)藉口,口實。《韓非子‧飾邪》:“稱比干、子胥之忠而見殺,則疾強諫有辭。”宋辛棄疾《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朝廷固無辭以罪之也。”《清初農民起義資料輯錄‧王興、蕭國隆諸人的事蹟》:“榮王之起兵,以復本朝救桑梓為辭,名號甚正。”
(5)告,告訴。《周禮‧夏官‧太僕》:“王不目岙氏朝,則辭于三公及孤卿。”鄭玄注:“辭,謂以王不視朝之意告之。”《禮記‧檀弓上》:“使人辭於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鄭玄注:“辭,猶告也。”《越絕書‧外傳春申君》:“明日,辭春申君才人:‘有遠道客,請歸待之。’”
(6)推辭,辭謝。《洪武正韻‧支韻》:“辭,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禹拜稽首固辭。”《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清初農民起義資料輯錄‧李定國的事蹟》:“召至沅計事,定國辭不行。”又躲避,逃避。《荀子‧強國》:“拔卓岙戈加乎首,則十指不辭斷。”明陳裴之《夏內史》:“騰踔願有濟,刀鋸安敢辭!”賀錦齋《澧源歌》:“一齊投入鬥爭場,不辭生死與艱巨。”
(7)辭卻,辭退。《漢書‧谷永傳》:“愚竊不為君侯喜。宜深辭職,自陳淺薄不足以固城門之守。”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拜。”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臺陀開納)辭維也納國立據(sic)場詩人之職。”
(8)告別,離開。《楚辭‧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戰國策‧趙策三》:“(魯仲連)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唐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9)遣去,去。《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辭八人者,而後王安之。”杜預注:“辭,遣之。”《呂氏春秋‧士容》:“田駢聽之畢而辭之,客出,田駢送之以目。”高誘注:“辭,遣也。”又解僱。巴金《利娜》:“我把我的跳舞教師也辭掉了。”
(10)責備;斥責。《左傳‧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杜預注:“辭,責讓之。”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權》:“於宋以來儒書之言,多辭而闢之。”
(11)請,請求。《國語‧魯語下》:“魯大夫辭而復之。”韋昭注:“辭,請也。”
(12)我國古代邏輯名詞,指命題(判斷)。《墨子‧小取》:“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荀子‧正名》:“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者也。”
(13)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王粲長於辭賦。”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楚辭》:“厥後宋玉繼作,並號《楚辭》。自是辭賦之家,悉祖此體。”
(14)唐代的一種呈文。《新唐書‧百官志一》:“下之達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狀,三曰牋,四曰啟,五曰辭,六曰牒。”
(15)通“祠”。祭祀。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辭,墒借為祠。”《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將辭帝堯。”
(16)姓。《萬姓統譜‧支韻》:“辭,見《姓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