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字
| |
---|---|
荷 | |
解形
| |
《說文》:“荷,芙蕖葉。人岙人艸,何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he2《廣韻》胡歌切,平歌匣。歌部。 | (1)蓮。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葉圓形,高出水面,葉柄常有刺。夏季開花,淡紅或白色。根狀莖叫藕,種子叫蓮子。藕供食用。藕、藕節、葉、葉柄、蓮蕊、蓮房入藥。《爾雅‧釋草》:“荷,芙蕖。”郭璞注:“別名芙蓉,江東呼荷。”《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毛傳:“荷華,扶渠也,其華菡萏。”晉張華《荷》:“荷生綠泉中,碧葉齊如規。”唐杜甫《漫興絕句九首》之七:“糝徑楊花舖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2)荷葉。《說文‧艸部》:“荷,芙蕖葉。”段玉裁注:“蓋大葉駭人,故謂之荷。”《宋書‧臧質傳》:“乃入南湖逃竄,無食,摘蓮噉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頭,自沈於水,出鼻。”唐李白《擬古十二首》之十一:“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宋孫光憲《河傳詞》:“團荷閃閃,珠傾露點。” (3)古代酒器荷葉杯的代稱。宋辛棄疾《鷓鴣天‧翠木千尋上薜蘿》:“...只因買得青山好,卻恨歸來白髮多。明畫燭,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齊歌。...” (4)國名。荷蘭王國的簡稱。徐珂《清稗類鈔‧爵秩類》:“鄭成功逐荷人而有之,垂三世。” |
(二)he4《廣韻》胡可切,上哿匣。 | (1)扛;擔。如:荷鋤;荷槍實彈。清朱珔《說文假借義證》:“古擔負字作‘何’,今作‘荷’,讀上聲。《易‧噬嗑》‘何校’《釋文》:‘何,本作荷。’《論語》‘荷蕢’《釋文》:‘荷,本作何。’是‘荷’為‘何’之假借。”《公羊傳‧宣公六年》:“有人荷畚自閨而出者。”何休注:“荷,負也。”《漢書‧灌夫傳》:“身荷戟馳不測之吳軍。”顏師古注:“荷,負也。”唐裴迪《春日與王維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恨不逢君出荷蓑,青松白屋更無他。”又擔子。如:肩負重荷。(2)擔任;承當。漢張衡《東京賦》:“荷天下之重任。” (3)承受。後多用在書信中表示感激。《左傳‧昭公三年》:“一為禮於晉,尤荷其祿,況以禮終乎。”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城內‧永寧寺》:“吾世荷國恩,不能坐看成敗。”宋王安石《再答呂吉甫書》:“惠及海物,愧荷不忘。”《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甚荷大夫不外,留敘三日。” (4)“電荷”的省稱。如:正荷;負荷。 (5)古澤名。又水名。也作“菏”。《五經文字‧水部》:“菏,澤名,見《夏書》。古本亦作荷。”《史記‧夏本紀》:“道沇水,東為濟,入于河,泆為滎,東出陶丘北,又東至于荷,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裴駰集解引孔安國曰:“荷澤之水。” |
(三)he1《集韻》虎何切,平歌曉。 | (1)通“苛(<現代音>ke1<\/現代音>)”。瑣細;煩擾。《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八》:“執法之吏,立岙立荷百姓。”孫星衍音義:“荷,讀如苛,經典多以荷為苛。”《漢書‧酈食其傳》:“食其聞其將皆握齱好荷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顏師古注:“荷,與苛同。苛,細也。”《隸釋‧都鄉正衛彈碑》:“吏無荷擾之煩。”洪适注:“碑以荷為苛。”(2)通“訶”。查問。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苛人受錢”清段玉裁注:“按訶責字俗作呵,古多以苛字、荷字代之。”《集韻‧歌韻》:“荷,譏察也。或作苛。”《周禮‧天官‧宮正》“幾其出入”漢鄭玄注:“謂幾荷其衣服持操及疏數者。”孫詒讓正義:“《王制》注云:‘譏,苛察也。’幾譏、荷苛字並通。……《比長》注又作呵,正字當作訶。《說文‧言部》云:‘訶,大言而怒也。’荷苛皆墒字,呵即訶之俗。” |
「至深感荷」四個字中,應以「感」與「荷」為關鍵。
「感」的意思比較簡單易懂,就是感覺、感受的意思。《說文解字》:「感,動人心也。」,字義來自《易經‧咸卦‧彖》:「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山澤互動」,「感」=「咸心」=「全心」=「整顆心都動了」。
「荷」的意思則需要進一步說明,因為它是動詞,讀音為「ㄏㄜˋ」,意思為「承擔、蒙受」,是從「荷花」的型態引申而來的,「荷花」是由一根細長的枝撐住大大的一朵花蕊,看起來就是「承擔很重」的樣子。
所以,「感荷」就是「感受與承受」的意思。
「至深感荷」就是「感受與承受得很深、很重」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