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015年,台灣有媒體等將'毒舌"當動詞,表示"惡評".....
Republican contenders let fly with some inaccuracies when they badmouthe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on military readiness and aid to Kurdish fighters.
2016.1美國高階特使伯恩上午拜會馬總統,馬蔡在內政與政權交接上的機鋒,在美國特使前上演..
坐
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如:「坐下」、「坐在椅子上」。 | |||||||
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 |||||||
居、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坐二望一」。 | |||||||
搭乘。如:「坐車」、「坐船」。 | |||||||
干犯。如:「坐法當死」。 | |||||||
處斷、定罪。如:「連坐」、「坐死」。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隋書˙卷八十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 |||||||
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 |||||||
蒞臨。見「坐殿」、「坐堂」等條。 | |||||||
席位。通「座」。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 | |||||||
堅守不去。見「坐鎮」、「坐索」等條。 | |||||||
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如:「坐享其成」、「坐收漁利」。 | |||||||
因為。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
這些詞,那些詞/坐忘
|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道,此謂坐忘。」
到了唐朝,老道士司馬承禎(647-735),曾經對一個指著終南山大嘆「此中大有佳處!」的假隱士盧藏用說:「以僕視之,仕宦之捷徑耳。」算是創造了 「終南捷徑」這個成語。這位高壽的道士河南溫縣人,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卒於唐玄宗二十二年,歷經太宗、高宗、中宗、武后(周)、睿宗、玄宗六朝,享年 八十九歲。他在《天隱子》中也說:「彼我兩忘,了無所照,謂之坐忘。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意思就是說,不存想,不懂得坐忘之理;不用坐 忘的理論來指導自己修煉,則達不到坐忘的境界。可見,「坐忘」不是甚麼都不想。
不過,盡往高處立機鋒之論,攀無根之談,到最後就是比劃修辭上的玄冥深奧,反而令人糊塗厭惡。莊子沒有說明「坐忘」的「坐」怎麼解釋;但是斷斷乎不是坐下 就忘,躺著就明白,站起來更糊塗。這裡的坐字當作「因為」解。坐罪之坐,坐實之坐,皆同此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坐,就是「指出、導向 一個原因」。
所以曾國藩解「坐忘」最妙:「無故而忘,曰坐忘。」甚麼叫「無故而忘」呢?坐,本來作「因為」解;忘了就是因為「因為忘了」,沒有原因。打個比方,一對情 侶吵架,小姑娘跟小夥子鬧彆扭,不說話。小夥子問:「你為甚麼不理我?」小姑娘說:「你討厭。」小夥子說:「我怎麼討厭了。」小姑娘說:「你就是討厭!」 小夥子說:「我幹嘛討你厭了?」小姑娘說:「我就是討厭你。」小夥子說:「總得給個理由吧?我為甚麼討厭?」小姑娘說:「就因為你討厭。」這叫「坐討 厭」。
顏回只知道自己「有了進步」,也知道自己的進步是因為「去所學」、「毋所執」,但是最後他不單說「忘」,還說「坐忘」,就是把「歸因於何」也一起包裹在 「忘」之中。坐忘,就是這麼說來簡單行來難的一回事:去除所執,也去除所以不執的原因──相對而言,自然也就反過來證明了不該執,以及不該追尋執的原因。
許多不同家數的思想或哲學命題是可以相互發明、詮解,或可能因之而會通一二的,不經仔細推求,反覆論證,就說甚麼「安心」比「坐忘」得宜,古今都不少,這叫「搶登天」,這一類徒鶩競高的妙論,起碼我是聽不懂,也聽不下去。
曾國藩不以思想名家,但是他老人家的眼界是從務實而來。講老莊禪宗者,難得務實之言,值得深味!
一個字的意義,常與時俱變,第一義與第二義、第三義……有十分細膩的語意差別,關於非常相近的字義,有人認為應該將之分立區別,有人則以為但憑使用者各自領會運用即可,所以未必詳辨。
就語詞發展而言,把「坐罪」、「坐盜」、「坐斬」、「坐法」解釋成「犯罪」、「入罪」、「獲罪」,並沒有錯,但是也不恰當。罪、盜、斬、法有的是指犯行、 有的是指罪名、有的是指刑罰、有的是指律例,但是這些涉及罪與罰的語彙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一個人因為犯了罪而受到法庭的責處。」所以這個詞攝取、涵蘊 了一組過程意義,仍出於「有因有果」這一義。「坐實」一詞亦然,內在有一個「落於」、「安置於」、「以至於」的意義。此外,作「對質」解、作「空」解、作 「徒然」解、作「殊異」、「非常」解,在方言之中,連生孩子的動作都可以用這個「坐」字。
關於「因為」也有兩層用意:一層就是之前說的因為。在《史記‧王翦列傳》裡:「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專,令秦王坐而疑我 耶?」可是,同樣一個字,居然也有「無故」(沒有原因)、「自然致之」之意。鮑照〈蕪城賦〉:「孤蓬自振,驚沙坐飛」,李善《文選》注云:「無故而飛曰 坐。」──是不是令人想起來曾國藩的「無故而忘」呢?
一旦到了詩裡,可不得了,「坐」便更撒起賴來,辛棄疾〈浣溪沙‧贈子文侍人名笑笑〉(有一個侍姬,名字叫「笑笑」):「儂是嶔崎可笑人,不妨開口笑時頻, 有人一笑坐生春。」這裡也被解釋成無故而然、自然而然。用純理性的思辨去說:沒有無故而然的事,自然而然也一定有個解釋。是的,但是在深刻的語感和語意 上,「坐」的「無故」不止是因/果之思而已,還有一種「正好、恰好、再合適不過」的況味:杜甫〈答楊梓州〉詩:「悶到楊公池水頭,坐逢楊公鎮東州。」林逋 〈易從師山亭〉:「西村渡口人煙絕,坐見漁舟兩兩歸。」都是此意。為甚麼「坐」又跟「正好、恰好、再合適不過」有關呢?
我們還是「坐忘」了罷!
機鋒,禪宗術語,指一種充滿深刻意涵的對話方式,禪宗祖師經常以此作為教學方式,來印證學者的程度,以及導引學生得到頓悟。洪州宗以及其後繼的臨濟宗都以機鋒聞名。將禪宗祖師的機鋒對話記錄起來,就形成公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