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炯炯 | |||||||
注音一式 ㄐㄩㄥˇ ㄐㄩㄥˇ | |||||||
漢語拼音 ji n ji n | 注音二式 ji ng ji ng | ||||||
|
民主從來不是一直線的,今日台灣民主也可能變成明日黃花;在香港佔中行動發動之前,習近平在上周建國65周年的談話裡又突然重提:「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顯示台灣根本無所遁逃於對岸領導人的「中國夢」裡,台灣不可多慶幸自己與香港地位不同,而是該目光炯炯地從香港佔中得到啟示。
念念
以報故人垂念之誼 陳獨秀致胡適1932.12.1
楊聯陞的"引言與結語----為香港講座(1985)成書而作" 說陳伯莊是錢賓四的學侶兼棋友
楊聯陞在1957年下與陳伯莊 下過棋 1960元旦盤桓竟日 當時已讀他主編的現代學術季刊 甚為佩服 後又讀 卅年存稿 讀胡先生序 知陳先生是"有猷有為有守"的一位高人 並與西方學界名家如 Parsons 與Lasswell 直接通訊討論
憶昔命名,懸的甚高,時隔念載,荒田已成綠蔭,而最足欣慰者,目睹國內外各大學及社會各界,咸有東海傑出人才。勉兮諸君,其悉為繼起之俊秀歟!
敬祝第十七屆畢業同學
杭立武
每一個念頭。唐˙白居易˙贈草堂宗密上人詩:「吾師道與佛相應,念念無為法法能。」 | |
形容心念的貫注。朱子語類˙卷八˙總論為學之方:「何須安一個『必』字在心頭,念念要恁地做。」 |
以報故人垂念之誼 陳獨秀致胡適1932.12.1
1. 垂念 | ||||
注音一式 ㄔㄨㄟˊ ㄋ|ㄢˋ | ||||
漢語拼音 chu ni n | 注音二式 chu i ni n | |||
|
楊聯陞的"引言與結語----為香港講座(1985)成書而作" 說陳伯莊是錢賓四的學侶兼棋友
楊聯陞在1957年下與陳伯莊 下過棋 1960元旦盤桓竟日 當時已讀他主編的現代學術季刊 甚為佩服 後又讀 卅年存稿 讀胡先生序 知陳先生是"有猷有為有守"的一位高人 並與西方學界名家如 Parsons 與Lasswell 直接通訊討論
70. 盤桓 | |||||||||
注音一式 ㄆㄢˊ ㄏㄨㄢˊ | |||||||||
漢語拼音 p n hu n | 注音二式 p n hu n | ||||||||
相似詞 徘徊 逗留 | 相反詞 | ||||||||
|
. 猷 部首 犬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3 | |||||||||||||||||||
注音一式 |ㄡˊ | |||||||||||||||||||
漢語拼音 y u | 注音二式 y u | ||||||||||||||||||
|
憶昔命名,懸的甚高,時隔念載,荒田已成綠蔭,而最足欣慰者,目睹國內外各大學及社會各界,咸有東海傑出人才。勉兮諸君,其悉為繼起之俊秀歟!
敬祝第十七屆畢業同學
杭立武
23. 念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8 | ||||||||||||||||||||||||||||||||||||
注音一式 ㄋ|ㄢˋ | ||||||||||||||||||||||||||||||||||||
漢語拼音 ni n | 注音二式 ni n | |||||||||||||||||||||||||||||||||||
|
領頭字
| |
---|---|
念 | |
解形
| |
《說文》:“念,常思也。从心,今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nian4《廣韻》奴店切,去木钫忝泥。侵部。 | (1)思念;懷念。《說文‧心部》:“念,常思也。”朱駿聲通訓定聲:“謂長久思之。”《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唐白居易《傷遠行賦》:“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測而可量。”宋蘇軾《秀州僧本瑩靜照堂》:“鳥囚不忘飛,馬繫常念馳。” (2)思考;考慮。《書‧洪範》:“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孫星衍疏引馬融曰:“凡其眾民有謀有為,有所執守,當思念其行,有所趣舍也。”《史記‧淮陰侯列傳》:“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新唐書‧魏徵傳》:“安不思危,治不念亂,存不慮亡也。” (3)念頭;想法。如:一念之差。晉陶潛《閑情賦》:“炯炯不寐,眾念徘徊。”宋陳亮《與應仲實書》:“困苦之餘,百念灰冷。”元貫雲石《清江引‧知足》:“識破幻泡身,絕去钫?双功名念。” (4)憐憫;憐愛。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念,猶憐也,愛也。”《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隴頭流水歌辭》:“念 吾一身,飄然曠野。”唐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誌》:“姆抱幼子立側,眉眼如畫,髮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念竇 娥葫蘆提當罪愆,念竇娥身首不完全。” (5)唸;誦讀。《漢書‧張禹傳》:“欲為《論》,念張文。”王先謙補注引周壽昌曰:“念,背誦也,今猶云讀書為念書。”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河東》:“有瞽者在橋上念經求化。”《西遊記》第三回:“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 (6)同“廿”。二十。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開業寺碑》:“碑陰多宋人題名,有曰:‘……元祐辛未陽月念五日題。’以廿為念,始見于此。”明湯顯祖《牡丹亭‧旁疑》:“湊著個韶陽小道姑,年方念八,頗有風情。”茅盾《子夜》十一:“不多,不多!三個人拼做念來萬。” (7)佛教名詞。法相宗別境之一。指記憶。《俱舍論》卷四:“念謂於緣明記不忘。”《大乘廣五蘊論》:“云何念﹖謂於慣習事,心不忘失,明記為性。” (8)姓。《通志‧氏族略五》:“念氏,望出河南。西魏太傅、安定公念賢,代人也。”《續通志‧氏族略八》:“明河南祥符有念氏。”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