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氣, 韻,有氣



Ben Chen──和劉炯朗

黃永玉,大年初六,畫作,說:
中國人活得⋯⋯?
這⋯⋯是怎麼一回事?
有人截圖、修圖?圖像裡可能有1 人



青木正兒:"夜裡香", 戴燕譯

留言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氣,饋客芻米也。丛米,气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㹃。’既熷米,氣或從既;餼,氣或從食。”王鳴盛《蛾術編》:“案:‘气’字鏴岙芿變,以‘氣’代‘气’……‘气’廢而不用,而‘氣’字之本義則專用重文‘餼’以當之。”
注音
釋義
(一)xi4《廣韻》許既切,去未曉。微部。贈送人的糧食或飼料。後作“餼”。《說文‧米部》:“氣,饋客芻米也……《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㹃。’”段玉裁注:“按從食而氣為聲,𠾭熷太熷皿晚出俗字,在假氣為气之後。”高翔麟經典異字釋:“气為古氣字。氣為古餼字,許氏所引從古文也。”
(二)qi4《廣韻》去既切,去未溪。微部。(1)雲氣。《集韻‧未韻》:“气,《說文》:‘雲气也。’或作氣。”《鶡冠子‧度萬》:“所謂天者,非是蒼蒼之氣之謂也。”《漢書‧天文志》:“迅雷風襖。,怪雲變氣。”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又預示吉凶之氣。《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類‧周張二仙》:“(陳)友諒中流矢,兩軍莫知也,(鐵冠)道人望氣語上曰:友諒死矣。”(2)氣體的通稱。《莊子‧齊物》:“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宋張載《正蒙‧神化篇》:“所謂氣也者,非待其鬱蒸凝聚,接於目而後知之。”蕭紅《生死場》:“籬墻上的衣裳在滴水滴,蒸著污濁的氣。”特指空氣。《列子‧天瑞》:“天,積氣耳。亡處亡氣。”明宋應星《論氣‧形氣二》:“魚無息而不食水,人無息而不食氣。”
(3)指自然界冷熱陰晴等現象。《左傳‧昭公元年》:“天有六氣……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三國魏曹植《曾雷山梁甫行》:“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明袁宏道《曾雷二太史過柳浪用杜韻》:“雲嵐深幾曲,五月氣猶寒。”
(4)節氣;節候。《玉篇‧气部》:“氣,候也……又年有二十四氣。”《素問‧六節藏象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唐柳宗元《時令論上》:“十二月七十有二候,迎日步氣,以追寒暑之序。”《新五代史‧司天考》:“周天一歲,四時,二十四氣。”
(5)呼吸;氣息。《玉篇‧气部》:“氣,息也。”《廣韻‧未韻》:“氣,氣息也。”《論語‧鄉黨》:“屏氣似不息者。”漢曹操《董卓歌詞》:“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郭景圖命盡於園桑。”《聊齋志異‧嬌娜》:“紅丸隨氣入喉,格格作響。”
(6)氣味。《書‧洪範》:“炎工作苦”孔傳:“焦氣之味。”孔穎達疏:“火性炎上,焚物則焦,焦是苦氣。《月令》‘夏’云,其臭焦,其味苦。苦為焦味,故云焦氣之味也。臭之曰氣,在口曰味。”北周庾信《慨然成詠》:“值熱花無氣,逢風水不平。”《聊齋志異‧葛巾》:“生覺藥氣香冷,似非毒者。”
(7)嗅;聞。《禮記‧少儀》:“洗盥,執食飲者,勿氣。”孔穎達疏:“謂不鼻嗅尊長飲食也。”
(8)憤怒;氣;惱生氣。《釋名‧釋天》:“氣,愾也。愾然有聲而無形也。”章炳麟《新方言‧釋言》:“愾,亦訓怒,今人謂怒為气(氣),實當為愾。”《戰國策‧趙策四》:“太后盛氣而揖之。”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氣的來有眼如盲,有口似啞。”巴金《春天裏的秋天》十二:“我好氣呀!這樣大的地方連一張嘉寶的相片也買不到。”
(9)中國古代哲學概念。1.樸素唯物主義認為“氣”是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實體,又稱元氣。或稱陰陽二氣。《易‧繫辭上》:“精氣為物。”孔穎達疏:“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宋張載《正蒙‧太和篇》:“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2.宋代及以後客觀唯物主義者承認“氣”是一種物質,但認為“理在氣先”,“氣”(物質)是第二性的,“理”(精神)是第一性的。宋朱熹《答黃道夫》:“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又《朱子語類》卷二:“有理而後有氣。”3.主觀唯心主義認為“氣”是主觀精神。《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10)中醫用語。1.指人體內流動圽㶊目的富有營養、能使各器官正常發揮機能的精微物質。與“血”相對,氣為陽,有動力;血為陰,是物質基礎。二者對立統一。《靈樞經‧決氣篇》:“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暴發於外,則為中害。”《論衡‧氣壽》:“人之见熷示氣,或充實而堅強,或虛劣而緩弱。”2.指臟腑組織的活動能力。如:五臟之氣;六腑之氣;經脈之氣。《周禮‧天官‧疾醫》:“以五氣、五聲、五色目岙氐其死生。”鄭玄注:“五氣,五藏所出之氣也。”《素問‧刺志論》:“氣實形實,氣虛形虛。”王冰注:“氣謂脈氣,形謂身形也。”3.指某種病象。如:濕氣;疝氣。唐白居易《自歎》:“春來痰氣動,老去嗽聲深。”4.指經氣,針灸時針體刺中穴位後產生酸、麻、重、脹等感覺,叫“得氣”,即得經氣。《靈樞經‧九鍼十二原》:“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鍼。”
(11)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術語。多指作者的才性、氣質以及由此形成的作品的風格。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文心雕龍‧風骨》:“故其(指曹丕)論孔融,則云‘體氣高妙’;論徐幹,則云‘時有齊氣’;論劉楨,則云‘有逸氣’。公幹亦云,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並重氣之旨也。”唐杜牧《答莊充書》:“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
(12)氣勢,指人的精神狀態。《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唐韓愈《送窮文》:“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清龔自珍《明良論四》:“權不重則氣不振,氣不振則偷,偷則敝。”
(13)作風;習氣。多用於貶義。如:官氣;嬌氣;孩子氣;市儈氣;書生氣;洋里洋氣。
(14)志;志氣。《國語‧楚語下》:“夫民氣縱則底。”韋昭注:“氣,志氣也。”《漢書‧旦熷黽錯傳》:“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顏師古注:“使之得勝,逞志氣而去。”《明史‧戚繼光傳》:“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又氣節。南朝齊陶弘景《尋山志》:“輕死重氣,名貴於身。”
(15)意氣;感情。《荀子‧勸學》:“有爭氣者,勿與辯也。《南史‧傅縡傳》:“然性木強,不持檢操,負才使氣,陵侮人物,朝士多銜之。”宋孔平仲《續世說‧簡傲》:“宋檀超放誕任氣。”
(16)風尚;風氣。《華陽國志‧巴志》:“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宋王安石《禮樂論》:“禮樂者,先王所以養人之神。正人氣而歸正性也。”魯迅《書信‧致曹聚仁
(17)氣象;景象。《文選‧枚乘〈七發〉》:“太子曰:善,然則濤(指錢塘潮)何氣哉﹖”唐杜甫《秋興八首》之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朱德《太行春感》:“遠望春光鎮日陰,太行高聳氣森森。”
(18)氣力。《史記‧周本紀》:“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與虜騎相出沒,彼進吾退,彼退吾進,不與之戰,務在奪其心而耗其氣。”
(19)指人或物的某種特質或屬性。《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不以遠而阻也。琥珀拾芥不引鍼,磁石引鍼不拾芥,不以近而合也。一本者氣相屬,二本者氣不相屬耳。”
(20)舊指氣數;命運。宋程頤《河南程氏遺書‧伊川先生語四》:“問:‘上古人多壽,後世不及古,何也﹖莫是氣否﹖’曰:‘氣便是命也。’”
(21)方言。用蒸氣蒸燙。如:把饅頭氣熱。又被蒸氣所燙。如:別讓開水氣了手。
(22)後綴。用在形容詞後,相當於“樣子”。如:秀氣;俊氣;日子過得挺美氣。
(23)通“器”。器皿;器具。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氣,墒借為器。《禮記‧樂記》‘然後樂氣從之’,王氏引之曰,即上文金、石、絲、竹樂之器也。”《逸周書‧月令》:“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薛熷木必時,湛饎必潔,水泉必香,陶氣必良,火齊必得。”《淮南子‧說山》:“故魚不可以無餌釣也,獸不可以虛氣召也。”俞樾平議:“氣當作器。”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新附》:“韻,和也。丛音,員聲。裴光遠云:‘古與均同。’未知其審。”按:今通作“音岙勻”。
注音
釋義
(一)yun4《廣韻》王問切,去問云。諄部。(1)和諧的聲音。《玉篇零卷‧音部》:“韻,《聲類》:‘音和曰韻也。’”漢蔡邕《琴賦》:“繁絃既抑,雅韻復揚。”南朝宋謝莊《月賦》:“若乃韦岙京夜自淒,風篁成韻。”五代徐氏《題彭州陽平化》:“晚尋水澗聽松韻,夜上星壇看月明。”又聲音相應和。唐太宗《飲馬長城窟行》:“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唐馬戴《宿翠微寺》:“積翠含微月,遙泉韻細風。”清黃燮清《吳江嫗》:“清歌侑豪酌,韻以竹肉絲。”又使發出和諧的聲音,意謂演奏。唐孟郊《遊華山雲臺觀》:“夜聞明星館,時韻女蘿弦。”(2)音節的韻母部分。《文心雕龍‧聲律》:“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唐白居易《與元九書》:“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魯迅《書信‧致竇隱夫》:“我以為內容且不說,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又特指文學作品中的押韻。《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范文瀾注:“同聲相應謂之韻,指末句所用之韻。”金王若虛《滹南詩話》:“詩之有韻,如風中之竹。”
(3)韻文。《文選‧陸機〈文賦〉》:“或託言於短韻,對窮跡而孤興。”李善注:“短韻,小文也。”
(4)情趣,風度。《洪武正韻‧震韻》:“韻,風度也。”《抱朴子‧刺驕》:“若夫偉人巨器,量逸韻遠,高蹈獨往,蕭然自得。”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六首》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朝梁江淹《知己賦》:“每齊韻而等逕,輒同懷而共術。”《南史‧謝弘微傳》:“康樂誕通度,實有名家韻。”宋周邦彥《鎖陽臺‧白玉樓高》:“雲鬟香霧涇,月娥韻壓,雲凍江梅。”
(5)風雅。《世說新語‧言語》:“或言道人(支道林)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卻恁般凄楚,忒煞不韻!該罰,該罰!”
(6)藝術品的風格或神情。《顏氏家訓‧名實》:“東萊王韓晉明篤好文學,疑彼製作,多非機杼,遂設讌言,面相討試。竟日歡諧,辭人滿席,屬音賦韻,命筆為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宋蘇軾《論沈遼米芾書》:“近日米芾行書,王鞏小草,亦頗有高韻。”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晉宋齊人書》:“(王)逸少之書,(王)凝之得其韻。”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下‧清朝之繪畫》:“(張鵬翀)筆墨秀逸,頗無俗韻。”
(7)美;標致。宋辛棄疾《小重山‧茉莉》:“莫將他去比荼𠾭熷縻。分明是,他更韻些揻。”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六:“王黼奉敕撰《明節和文貴妃墓志》云:‘六宮稱之曰韻。’蓋時以婦人有標致者為韻。”
(8)姓。《萬姓統譜‧震韻》:“韻鰲,清源人,永樂庚子舉人。”



ㄧㄡˇyǒuㄑㄧ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