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親、戚、友、鄉、寅舊識
16. 戚 部首 戈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1 | ||||||||||||||||||||||||
注音一式 ㄑ| | ||||||||||||||||||||||||
漢語拼音 q | 注音二式 ch | |||||||||||||||||||||||
|
領頭字
| |
---|---|
寅 | |
解形
| |
《說 文》:“寅,髕也,正月陽氣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強,象蓝不達,髕寅於下也。”按:此說實誤。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寅,甲文早期作黹额拢又伛,晚 期作黹额拢人偻伛,黹6伛為附加之形符,所以別兵器之矢於干支之寅也。間有作兩手奉矢形者。入周以後,字形頓異,要皆兩手奉矢形之演變也。”郭沫若也認為 甲骨文“寅”像矢形。 | |
注音
|
釋義
|
(一)yin2《廣韻》翼真切,平真以。又以脂切。真部。 | (1)
恭敬。《爾雅‧釋詁下》:“寅,敬也。”《字彙‧蓝部》:“寅,恭也。”《書‧堯典》:“寅賓出日。”孔傳:“寅,敬。”《後漢書‧孝殤帝紀》:“競競寅
畏。”李賢注:“寅,敬也。”《文心雕龍‧祝盟》:“所以寅虔於神祇,嚴恭於宗廟也。”《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元加寅奉,來钫力賜重修宮殿。”
(2)地支的第三位。1.星次的序數之一。古代天文學十二星次中的“析木”為寅。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坤部》:“寅,又以命天體之十二宮。”《書‧堯
典》“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唐陸德明釋文:“謂日月交會於十二次也,寅曰析木。”《遼史‧國語解》:“野旅寅。野謂星野,旅謂躔次。寅者,辰舍,東北
之位,燕分析津之所也。”2.在曆法中用以紀年,太歲(反木星)運行到析木為寅年,太歲年名攝提格。《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史記‧曆
書》:“寅名攝提格。”遼劉三嘏《自陳詩》:“寅分星辰將降禍。”3.用以紀月,指夏曆正月。《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漢鄭玄注:“觀斗所建,命其四
時。此云孟春者,日月會於諏訾,而斗建寅之辰也。”孔穎達疏:“北斗循天而轉,行建一月一辰……正月建寅。”《淮南子‧天文》:“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
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晉書‧樂志》:“正月之辰謂之寅。”4.用以紀時,指凌晨三至五時。《論衡‧說日》:
“今案察五月之時,日出於寅,入於戌。”唐韓愈《上張僕射書》:“寅而入,盡辰而退。”《西遊記》第一回:“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 (3)五行屬木。《論衡‧物勢》:“寅,木也。” (4)十二生肖屬虎。《論衡‧物勢》:“寅,其禽虎也。” (5)對同官的敬稱。《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老寅臺青目一二,足感盛情。”清墨浪子《西湖佳話‧六橋才萨钬亦》:“若論小弟,有眼無識,也不該邀寅兄去而復返。”《紅樓夢》第一百零六回:“賈政又在同寅相好處托情。” (6)演。《玉篇‧寅部》:“寅,演也。” (7)強。《玉篇‧寅部》:“寅,強也。” (8)前進。《爾雅‧釋詁上》:“寅,進也。”郝懿行義疏:“寅者,《釋名》云:‘演也,演生物也。’《漢書‧律曆志》云:‘引達於寅。’然則引導演長,俱進之意。”《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啟先行”漢毛亨傳:“殷曰寅車,先疾也。”鄭玄箋:“寅,進也。” (9)水潛行地中。後作“旧钫夤”。《淮南子‧說林》:“寅丘無壑,泉源不溥。”高誘注:“言汙小潦水名寅。” (10)通“殥”。邊遠。南朝梁沈約《大壯舞歌》:“君臨萬國,遂撫八寅。”按:“八寅”即“八殥”。《淮南子‧墬形》:“九州之外,乃有八殥。”高誘注:“殥,猶遠也。” (11)深。後作“夤”。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坤部》:“寅,因寅為借義所專,又製夤字。”唐劉禹錫《含輝洞述》:“側逕寅緣,豁然見天。”宋蘇軾《乞詩賦經義各以分數取人狀》:“然天下學者寅夜競習詩賦。” (12)姓。《續通志‧氏族略六》:“寅,見《姓苑》。宋寅午辰嘉興教授。” |
領頭字
| |
---|---|
戚 | |
解形
| |
《說文》:“戚,戉也。從戉,谴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qi1《廣韻》倉歷切,入錫清。沃部。 | (1)
古代武器名,斧屬。也作“鏚”。《說文‧戉部》:“戚,戉也。”段玉裁注:“戚小於戉。”王紹蘭《說文段注訂補》:“戚刃蹙縮,異於戉刃開張,故戉大而戚
小。”《玉篇‧戉部》:“戚,戉也。或作鏚。”《詩‧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毛傳:“戚,斧也;揚,鉞也。”《山海經‧海外西經》:
“(刑天)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郭璞注:“戚,斧也。”《禮記‧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鄭玄注:“戚,斧也。”
(2)憂愁;悲哀。後作“镇钫戚”。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戈部》:“戚,又引伸訓憂。度古祇有戚,後乃別制镇钫戚字。”《易‧離》:“出涕沱若,戚嗟
若。”孔穎達疏:“憂傷之深,所以出涕滂沱,憂戚而咨嗟也。”《詩‧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毛傳:“戚,憂也。”《論語‧八佾》:“喪,
與其易也,寧戚。”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喪失於和易,不如哀戚。”《後漢書‧皇甫規傳》:“前變未遠,臣誠戚之。”李賢注:“戚,憂也。”唐李白《北上
行》:“慘戚冰雪裏,悲號絕中腸。” (3)憤怒。《禮記‧檀弓下》:“慍斯戚,戚斯歎。”鄭玄注:“戚,憤恚也。” (4)親近;親密。《集韻‧錫韻》:“戚,近也。”《書‧金縢》:“未可以戚我先王。”孔傳:“戚,近也。”《列子‧力命》:“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 戚。”《漢書‧杜鄴傳》:“夫戚而不見殊,孰能無怨﹖”顏師古注:“戚,近也。”又親屬,親戚。《廣韻‧錫韻》:“戚,親戚。”《書‧盤庚上》“率籲眾慼出矢言”《說文‧頁部》“籲”下引《商書》作“率籲眾戚。”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蓋謂貴戚近臣。”《史記‧秦本紀》:“法之不行,自於貴 戚。” (5)古地名。1.春秋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北。《春秋‧文公元年》:“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杜預注:“戚,衛邑。”2.縣名。故址在今山東省微山縣。《漢書‧高帝紀上》:“秦泗川守壯兵敗於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馬得殺之。”顏師古注:“戚,東海之縣也。” (6)姓。《廣韻‧錫韻》:“戚,姓。漢有臨轅侯戚鰓。”《通志‧氏族略三》:“戚氏,衛大夫食采於戚,因氏焉。昔賢有戚子著書。漢高祖戚夫人生趙王如意……望出齊郡。” |
(二)cu4《集韻》趨玉切,入燭清。沃部。 | (1) 通“促”。急促;緊迫。《集韻‧燭韻》:“促,《說文》:‘迫也’,或作戚。”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戚,假借為促。”《周禮‧考工記‧序 官》:“凡察車之道,欲其樸屬而微至。……不微至,無以為戚速也。”鄭玄注:“齊人有名疾為戚者。”陸德明釋文:“李音促,注同。”《孔子家語‧曲禮‧子 夏問》:“周以戚,吾從殷。”王肅注:“戚,猶促也。” (2)腠理(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和皮膚的紋理)。《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心煩於慮而身親其勞,躬胝無胈,膚不生毛”唐司馬貞索隱:“躬奏胝無胈。張揖曰:‘奏’,作‘戚’……戚,腠理也。” |
41. 自貽伊戚 | ||||
注音一式 ㄗˋ |ˊ | ㄑ| | ||||
漢語拼音 z y y q | 注音二式 t y y ch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