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求,祈,祝,炊燒,競爽,禳、祝聖、祝獻、祈福駐蹕、朝聖、頌讚、成道、尸祝,祝宰


其實HK在早些時候訪某些市井小民所建議的漢字比較好玩:譬如說,某女士的喜事多些,她建議選”…..

《宋詩選注》也有一些缺點,例如231頁註解華岳〈田家〉「祝妻早辦午炊燒」的「祝」為「請求」不妥,應改為「叮囑、吩咐」。


在台灣的民間宗教中,媽祖信仰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歷史源遠流長,信仰區域廣闊,而且信徒眾多,堪稱台灣宗教的奇蹟。
媽 祖信仰源自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明清兩代,大陸移民渡海來台,在驚濤駭浪中,生死未卜,為堅定信心,於船上供奉媽祖,祈求神靈的庇佑。安全抵達後, 為了感恩,乃立祠膜拜,並尊為航海的守護神。媽祖的祠廟,遍布台灣各地,被列為古蹟的就有二十二座,於歷史、文化、宗教與建築各方面,都可看出媽祖信仰與 台灣人文的密切關係。
台灣的媽祖廟群中,每年進香活動約在農曆三月,23日神明誕為高潮,俗稱「迎媽祖」或「瘋媽祖」。例如:北港朝天宮 迎媽祖、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白沙屯媽祖 進香……其中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跨越中、彰、雲、嘉四縣市,為期八夜九天的活動最為壯觀,香客信徒一路相隨,所到之處,鑼鼓陣頭喧囂,煙火爆竹齊放,熱鬧 非常,號稱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
彰化舊稱半線,文化底蘊豐富多元,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可以為證。在社會驟變,傳統文化流失的當前,其民 俗、宗教、戲曲、工藝、文學仍相當厚實,儼然活化 石,彌足珍貴。五年前縣府有意整合民俗資源,特別敦聘學者專家成立籌備委員會,大家有鑑於二十六個鄉鎮市,以媽祖廟群最多,信眾普遍,決定推出彰化媽祖遶 境的新香路。
籌備會議上我們提出四點建議:一、宜與每年三月神誕有所區隔;二、選定農曆重陽節林默娘得道升天,舉行彰化媽祖遶境賜福活 動,以彰顯神恩普照;三、十二鄉 鎮市宮廟(其間有多座為國定古蹟)七天接力,典禮由起駕、駐蹕、朝聖、頌讚、成道、祝聖、祝獻、聯合祈福,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儀;四、新香路宜結合鄉土特 產、傳統戲曲與文創思考,再造廟會新契機。
連續三屆的遶境活動,不僅凝聚十二座宮廟的向心力,也整合了地方文化資源,締造媽祖廟會的新境, 更走出一條人神共構的香路。2011年縣府有意擴大深化活 動內涵,經多次籌備會議後,決定活動主軸為彰化縣媽祖信仰文化祭,涵蓋三個面向,即:一、民俗藝陣──獅陣、跳鼓陣大車拚;二、彰化國際戲曲節;三、媽祖 遶境賜福。特別敦請藝陣研究知名學者吳騰達教授主持藝陣大車拚,透過台灣獅、醒獅與跳鼓陣的全國競賽與觀摩,既可呈現陣頭文化,更可提升藝陣品質。獲得競 賽入選的團體,將配合媽祖遶境,作定點表演,以增添香路的熱鬧氣氛。
至於國際戲曲節,是為戲曲彰化發聲,由資深戲曲學者曾永義教授負責規畫,概括動態與靜態,期望在「南北管音樂戲曲館」的基礎上,建立國際傳統戲曲觀摩與交流的平台。
戲曲學術研討會二天六場,包括大陸、韓國、印度、越南、日本與國內學者二十多位菁英,大家聚焦傳統戲曲,進行學術性的探索,透過對話以激盪出智慧的火光。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qiu2一)《廣韻》巨鳩切,平尤。幽部。 (1)裘,皮衣。後作“裘”。《說文‧裘部》:“裘,皮衣也……求,古文省衣。” (2)尋找;探索。《玉篇‧裘部》:“求,索也。”《詩‧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孔穎達疏:“謂我有何所求索。”《呂 氏春秋‧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海客談瀛州,煙濤微茫信難求。”
(3)貪圖;追求。《詩‧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朱熹集傳:“若能不忮害又不貪求,則何所為而不
哉﹖”《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唐徐夤《潤屋》:“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雔鄄言。”巴金《雪》第十章: “我們應該在大的幸福中去求自己的幸福,在大的解放中求自己的自由。”
(4)乞求;請求。《增韻‧尤韻》:“求,乞也。”《易‧蒙》:“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後漢書‧方術傳‧華佗》:“又有疾者,詣佗求療。”《古今小 說‧羊角哀舍命全交》:“次日,角哀再到荊軻廟中大
,打毀神像。方欲取火焚廟,只見鄉老數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觸犯之,恐貽禍於 百姓。’”
(5)要求;責求。《玉篇‧裘部》:“求,用也。”《書‧盤庚上》:“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孔傳:“遲任,古賢。言人貴舊,器貴新。”《鹽鐵論‧本議》:“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宋王安石《送章宏》:“身退豈嫌吾道進,學成方悟
人求。”
(6)感應;招引。《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孔穎達疏:“廣陳
物相感應。”《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 禍也。”《禮記‧學記》:“發慮憲,求良。”鄭玄注:“求,謂招來也。”《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觀》:“牝牡相求,會剛與柔。”
(7)選擇,選取。《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職人而芻之。”孫貽讓正義:“惠士奇云:凡祭祀,前三日擇牲,君召牛納而視之,擇其 毛而卜之,是為求牛。求,猶擇也。卜吉而後養之,是為享牛。”《論衡‧譏日》:“作車不求良辰,裁衣獨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輕重之實也。”《晉書‧謝安傳 附謝玄》:“于時苻堅強盛,邊境數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將可以鎮禦北方者,安乃以玄應舉。”
(8)終。《爾雅‧釋詁下》:“求,終也。”
(9)見。《玉篇‧裘部》:“求,見也。”
(10)通“逑”。聚。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求,栏借為逑。”《詩‧小雅‧桑扈》:“彼交匪敖,萬福來求。”馬瑞辰通釋:“王尚書曰:‘求讀與逑同。逑,聚也,謂福祿來聚。’其說是也。”
(11)通“仇”。匹;配。《書‧康誥》:“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辙民作求。”《詩‧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 成語書二》:“求者,仇之假借字。仇,匹也。作求,猶《書》言作匹作配,《詩》言作對也。《康誥》言與殷先王之德能安治民者為仇匹,《大雅》言與先世之有 德者為仇匹,故同用此語。鄭箋訓求為終者亦失之。”
(12)姓。《通志‧氏族略四》:“求氏,《姓苑》云:本仇氏,避難改焉。後漢有求仲。宋朝登科求利忠,越州人。”二)《集韻》恭于切,平虞見。同“蛷”。蟲名。《集韻‧虞韻》:“蛷,肌蛷,蟲名。或省。”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祈,求福也。示,斤聲。”按:羅振玉認為甲金文“旂、單,蓋戰時禱于軍旗之下。會意。”王國維謂“假借為祈求之祈”。
注音
釋義
(一)qi2《廣韻》渠希切,平微。微部。 (1)向上天或神明求福。《說文‧示部》:“祈,求福也。”《書‧召誥》:“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孔傳:“求天長命以歷年。”《詩‧周頌‧噫嘻序》:“春夏祈穀于上帝也。”鄭玄箋:“祈,猶禱也,求也。”《山海經‧中山經》:“祈璆冕舞。”郭璞注:“祈,求福祥也。” (2)祭祀名,指求福之祭。漢蔡邕《月令問答》:“祈者,求之祭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九引《說文》:“祈,求福祭也。”《海篇直音‧示部》: “祈,祀也。”清王筠《說文句讀‧示部》:“祈,經云六祈,則祈是祭名,而亦泛為祈請之詞也。”《周禮‧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 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鄭玄注:“祈,嘄也。謂為有災變號呼告于神以求福。”《禮記‧郊特牲》:“祭有祈焉,有報焉,有由辟焉。”
(3)請求。《廣雅‧釋詁三》:“祈,求也。”《詩‧小雅‧賓之初筵》:“發彼有的,以祈爾爵。”毛傳:“祈,求也。”《呂氏春秋‧安死》:“憚耕稼采薪 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樂。”高誘注:“祈,求。”《新唐書‧杜如晦傳》:“蜀人祈我誅虐帥,不能克,請陛下誅之。”
(4)通“畿(<現代音>ji1<\/現代音>)”。皇帝都城千里之地。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屯部》:“祈,栏借為畿。” 《詩‧小雅‧祈父序》:“《祈父》,刺宣王也。”鄭玄箋:“祈、圻、畿同。”孔穎達疏:“此職掌封畿兵甲,當作畿,字今作圻,故解之。”
(5)姓。宋邵思《姓解》卷二:“祈,周大司馬祈父之後。毛《詩》祈父,司馬,職名也,後因為氏。”《晉書‧隱逸傳‧祈嘉》:“祈嘉字孔賓,酒泉人也。”
(二)gui3 《集韻》古委切,上紙見。同“示钫支”。祭山。《集韻‧紙韻》:“示钫支,祭山名。或作祈。”


可以和....競爽的




. 
注音一式 ㄐ|ㄥˋ ㄕㄨㄤˇ
漢語拼音 j  shu 注音二式 j ng shu ng
相互爭強、爭勝,力求表現。南朝梁˙鍾嶸˙詩品序:「自王、揚、枚、馬之徒,詞賦爽,而吟詠靡聞。」
5.   部首 示 部首外筆畫 17 總筆畫 22
注音一式 ㄖㄤˊ
漢語拼音 r 注音二式 r ng


祈求解除災禍﹑疾病的祭祀。廣韻˙平聲˙陽韻:「,除殃祭也。」

祭神祈求消除災變。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齊有彗星,齊侯使之。」

去除﹑解除。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毒氣。」南史˙卷七十五˙顧歡傳:「善惡,正勝邪,此病者所以差也。」

 ...其為族人所尸祝
1. 尸祝
 注音一式 ㄕ ㄓㄨˋ
 漢語拼音 sh  zh   注音二式 sh  j 
祭祀時主讀祝文的人。語出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或作「屍祝」。比喻越權代職。如:「老闆不在這幾天,他尸祝代庖,擺起一副老大的架子。」

處尊位者如尸,守言者如祝宰」
祝宰
z1.古代司祭祀礼仪者。






祭祀時主持祭禮的人。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迎四廟之主。」廟祝

寺廟主持人。如:「廟」。

祭祀所唸的禱告詞。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戾太子劉據傳:「為立禖,使東方朔﹑枚皋作禖。」遼史˙卷四十九˙禮志一:「閤門使讀訖,復位坐。」

姓。如春秋時魏國有侘。

祈禱﹑祈求。如:「福」、「平安快樂」。

慶賀﹑頌賀。如:「慶」﹑「賀」。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祝,祭主贊詞者。示,人、口。一曰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段玉裁本作“示,儿、口。”按:郭沫若以為“祝”像跪而有所禱告之形。
注音
釋義
(一)zhu4《廣韻》之六切,入屋章。沃部。 (1) 祭祀時司祭禮的人,即男巫。《說文‧示部》:“祝,祭主贊詞者。”《詩‧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賚孝孫。”孔穎達疏:“工之祝以此之故,於是致神 之意以告主人。”《楚辭‧招魂》:“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王逸注:“男巫曰祝。”《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鄭玄注:“祝,接神 者也。”後世稱廟中司香火者為祝。《水滸全傳》第二回:“你可今晚先去分付廟祝,教他來日早些開廟門,等我來燒炷頭香。” (2)祭神的祝禱詞。《玉篇‧示部》:“祝,祭詞也。”《海篇直音‧示部》:“祝,饗神之辭也。”《漢書‧武五子傳》:“為立禖,使東方朔、枚皋作禖祝。”顏師古注:“祝,禖之祝辭。”《遼史‧禮志一》:“皇帝、皇后詣天神、地祇位,致奠;閤門使讀祝訖,復位坐。”
(3)用言語向鬼神祈禱求福。《書‧洛誥》:“王命作冊,逸祝冊。”孔穎達疏:“讀策告神謂之祝。”《史記‧滑稽列傳》:“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 一盂,而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新序‧雜事一》:“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太平廣記》 卷三百六十九引《廣異記》:“岳祝云:‘汝是
魂,可入相見;若是閑鬼,無宜相驚。’”又向人祝頌。如:祝你健康。《莊子‧天地》:“華封人曰: ‘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戰國策‧齊策二》:“犀首跪行,為儀千秋之祝。”《孽海花》第二十回:“純老生日,大家公祝。”
(4)囑咐;請求。《正字通‧示部》:“祝,丁寧也,請求之辭。”宋朱熹《與方伯謨書》:“千萬留意,至祝!至祝!”
(5)大;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孔穎達疏引賈逵云:“祝,甚也;融,明也。”《史記‧楚世家》:“帝嚳命曰祝融。”裴駰集解引虞翻曰:“祝,大;融,明也。”
(6)始。《釋名‧釋親屬》:“祝,始也。”
(7)喚
聲。《說苑‧尊賢》:“猶舉杖而呼狗,張弓而祝雞矣。”《藝文類聚》卷九十一引《博物志》:“祝雞公養雞法,今世人呼雞云祝祝,起此也。”
(8)斷;斷絕。《廣雅‧釋詁一》:“祝,斷也。”《正字通‧示部》:“祝,斷絕。”《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何休 注:“祝,斷也。”《列子‧湯問》:“南國之人,祝髮而裸。”張湛注引孔安國《尚書》傳云:“祝者,斷截其髮也。”《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讚》:“父母欲 嫁,乃祝刀誓志而死。”
(9)通“屬”。編織。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祝,栏借為屬。”《詩‧鄘風‧干旄》:“良馬六之,素絲祝之。”毛傳:“祝,織也。”段玉裁小箋:“此謂假借。祝與織雙聲,而合音最近。”
(10)通“注”。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祝,栏借為注。”《周禮‧天官‧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鄭玄注:“祝,當為注。”賈公彥疏:“祝,注也。注藥於瘡。”
(11)通“柷”。古樂器名。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祝,栏借為柷。”《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鞀磬祝圉。”按:《詩‧周頌‧有瞽》作“革钫兆磬柷圉”。
(12)木名。《爾雅‧釋木》:“祝,州木。”郝懿行義疏:“祝、州,古讀音同,字通……此祝,一名州木。”
(13)古國名。《史記‧樂書二》:“封帝堯之後於祝。”《通志‧氏族略二》:“周武王封黃帝之裔于祝。祝阿、祝邱是其地。”
(14)姓。《通志‧氏族略二》:“祝氏,已姓。黃帝之後。周武王封黃帝之裔于祝……祝因氏焉。鄭有祝聃,衛有祝鮀、祝龜。或云,祝史之後,以官為氏。又有叱盧氏,改為祝氏。”
(二)zhou4 《廣 韻》職救切,去宥章。幽部。詛咒。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祝,《說文》作詶。詶,詛也。今皆作咒。”《集韻‧宥韻》:“祝,詛也。或口、言。亦作詶。”《詩‧大雅‧蕩》:“侯作侯祝,靡尸钬由靡究。”毛傳:“作、祝,詛也。”《論衡‧言毒》:“南郡極熱之地,其人祝樹樹枯,唾鳥鳥墜。” 《文選‧張衡〈西京賦〉》:“東海黃公,赤刀粵祝。”李注引薛綜曰:“祝,音呪。”
(三)chu4 《集 韻》昌六切,入屋昌。沃部。〔祝栗〕古國名。《爾雅‧釋地》:“北至於祝栗。”郝懿行義疏:“祝栗者,《史記‧周紀》:‘封黃帝之後於祝。’《樂記》作 ‘封帝堯之後於祝。’祝、薊俱近燕,皆北極地名,疑祝即祝栗也。邵氏正義以祝栗即涿鹿之轉聲。《史記‧黃帝紀》‘邑於涿鹿之阿’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