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鼎,簪,鼒,鼎鼐,鼎鼐,簪纓,螭魅,鼎革咸亨



「鼎革咸亨」,引發網路熱議,由於「咸亨」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而李治的皇后就是後來的女皇帝武則天,因此,外界對此春聯多所揣測。蔡英文昨出席新北市黨部弱勢尾牙餐會時解釋,這句話出自易經,「鼎革」的意思是要改變,「咸亨」代表如要改變成功,就要凝聚共識,整個社會一起做才會成功。



孫立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孫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于清末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世代簪纓,中華





山歌不唱枉學多。
鋼刀不舍枉裏磨。(=)
銅鑼不打上綠銹,
銀簪不帶上綠雀,-------
小乖姐無郎不歡樂。
                ----右第九十


 17.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8
 注音一式  ㄗㄢ
 漢語拼音  z n  注音二式  tz n


古人用來綰髮或固定頭冠的頭飾。 如:「頭」。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夫人脫珥叩頭。」唐˙杜甫˙春望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亦稱為「子」。

插、戴。唐˙李嶠˙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官詩:「並輯蛟龍書,同鳳皇筆。」宋˙蘇軾˙答陳述古詩二首之一:「城西亦有紅千葉,人老花卻自羞。」

連綴。儀禮˙士喪禮:「以爵弁服,裳於衣左。」鄭玄˙注:「,連也。」
(又音)ㄗㄣ zen(09557)


領頭字
解形
《說 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罔兩,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火)下 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為貞字。”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上》:“鼎本象形字。象三足兩耳碩腹之形。其後漸趨整齊,最後乃成小篆之鼎。許氏引 《易》以解字形,‘象析木以炊’,求之六書,轉不可通。”
注音
釋義
(一)ding3《廣韻》都挺切,上迥端。耕部。 (1) 古器物。常見的為圓腹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用金屬或陶土等製成。盛行於商、周。用於煮、盛物品,或置於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統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 具。東周和漢代常用陶鼎作為陪葬的明器。《說文‧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易‧鼎》: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論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勳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 其先祖者也。”唐白居易《詠史》:“秦磨利劍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紅樓夢》第三回:“大紫檀雕螭案上,設三尺來高青綠古銅鼎。” (2)相傳夏禹鑄九鼎,歷商至周,為傳國之重器,後遂以指王位或國家政權。《說文‧鼎部》:“鼎,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虫钫罔 虫钫兩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王孫滿)對曰:‘在德不在鼎……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 虐,鼎遷於周……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唐李庾《東都賦》:“權與勢移,運隨鼎去,從古如斯,謂之何如。”陳毅《贛南游擊詞》:“賊 子引狼輸禹鼎,大軍抗日渡金沙,鐵樹要開花。”
(3)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後漢書‧陳球傳》:“公(劉郃)出自宗室,位登台鼎。”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科場‧北場口語之多》:“馮臨朐為政,時負海內重望,自愛其鼎。”
(4)喻三方並立。《史記‧淮陰侯傳》:“參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宋陸游《入蜀記四》:“登華嚴羅漢閣,閣與盧舍閣、鐘樓鼎峙,皆極天下之壯麗。”
(5)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  ,巽下離上。《玉篇‧鼎部》:“鼎,《易》卦名。”《易‧鼎》:“鼎,元吉,亨。”王弼注:“鼎者,成變之卦也。”又 《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引申為更新。《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陛下革故鼎新,為人除害。”胡三省注:“《易‧雜卦》曰:‘鼎, 取新也。’”
(6)顯赫;盛大。《文選‧左思〈
都賦〉》:“其居則高門鼎貴,魁岸豪傑……冠蓋雲蔭,閭闔嗔噎。”唐白行簡《李娃傳》:“君當結媛鼎族,以奉蒸嘗。”
(7)最;頂。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張芝經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明馮惟敏《雜曲‧仙子步蟾宮》:“這兩點怕不是鼎,那一塊也欠十成。”
(8)副詞。表示正在進行或正處於某種狀態。相當於“正”,“正當”。漢賈誼《陳政事疏》:“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漢書‧匡衡傳》: “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應劭曰:‘鼎,方也。’”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炎興》:“而采石之舊將已去,新將未至,當軍情危疑間,虜兵鼎來,臣不當便引去,暫且留此,與統制官同謀戰守。”清盧浙《黎珠湄味道編序》:“先生今者年 鼎七十,而氣體康強。”
(9)抵拒。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用力抵拒,以言頂拒,皆謂之鼎,俗亦以頂字為之。”
(10)用同“釘(ding4)”。《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其時青提(夫人在)第七隔中,身上下冊九道長釘,鼎在鐵床之上,不敢應獄主。”王慶菽校錄:“據甲卷改‘鼎’作‘釘’。”
(11)繫船之具。《方言》卷九:“所以刺船謂之,維之謂之鼎。首謂之閤閭。”郭璞注:“係船為維。”
(12)姓。《奇姓通》:“宋將鼎澧,兵馬知監,死於金難。”
(二)zhen1 貞,問卜。《說文‧鼎部》:“鼎,籀文以鼎為貞字。”按:甲骨卜辭多以鼎為貞,與許說合。


   部首 鼎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ㄋㄞˋ
漢語拼音 n 注音二式 n


大鼎。爾雅˙釋器:「鼎絕大謂之。」郭璞˙注:「最大者。」詩經˙周頌˙絲衣:「鼎及鼒。」毛亨˙傳:「大鼎謂之。」

.   部首 鼎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ㄗ
漢語拼音 z 注音二式 t


收口小的鼎。爾雅˙釋器:「鼎絕大謂之鼐,圜弇上謂之。」郭璞˙注:「鼎斂上而小口。」詩經˙周頌˙綠衣:「鼐鼎及,兕觥其觩。」


 1. 螭魅
 注音一式 ㄔ ㄇㄟˋ
 漢語拼音 ch  m i  注音二式 ch  m i
傳說中山林間害人的精怪。人面獸身四足,為山川木石之精氣蘊積化育而成。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文選˙陸機˙挽歌詩三首之二:「壽堂延螭魅,虛無自相賓。」亦作「魑魅」。


2. 鼎
注音一式 ㄉ|ㄥˇ ㄋㄞˋ
漢語拼音 d  n 注音二式 d ng n
比喻宰相的職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調味一般,故稱為「鼎」。唐˙蘇頲˙唐紫微侍郎贈黃門監李乂神道碑:「龍德周史,龜文漢相,鼎遞襲,簪纓相望。」
2. 簪纓
注音一式 ㄗㄢ |ㄥ
漢語拼音 z n y 注音二式 tz n y ng
古代顯貴者的冠飾。比喻高官顯宦。南史˙卷二十一˙王弘傳˙論曰:「其所以簪纓不替,豈徒然也?」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久聞公世代簪纓,何不立於廟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