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那些「疒」部的字 (陳姵蓉)




字號

C07806

正字

疒-00-05

音讀
ㄔㄨㄤˊ

釋義
人有病痛而倚靠休養的樣子。說文解字:「疒,倚也。人
 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
疾病。廣韻.平聲.陽韻:「疒,病也。」
 珏二一四部首之一。





那些「」部的字




的確,可以動筆書寫的時候,傷痛通常會減輕其強度。那說不出名字的,更歷顯其可怖…
書寫,實由病生。
我病之初,幾無動靜。如同所有病了的人,泰半都無能知曉病是怎麼染上的。終於發覺時,往往疾患已沉,如夢初醒:簡直像矇眛到夜半三更轟轟然茅塞頓開,方才炸地想通了大白天裡某個誰貌似信口雌黃的玩笑,原來句句珠璣。
病的癥兆最先總是弱,總是細,若有還無,逃過了帶病者的眼睛;然而關於我身上伏潛著的勢將萌病的根,母親顯然比我意識得更清楚,即使她未必能說得清晰。我相信那便是之所以在十八歲前她如此戰戰兢兢檢管我的食衣住行甚至閱聽;之所以她略去我顯然文科的傾向不計而僵持我習醫;之所以這些那些她施加於我青春前期的綁縛凹折截彎取直……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母親不過是依著她渴望的形狀拉拔出我的素胚,苦心孤詣為了將我送進她因父喪家貧而從未能親炙的升學大窯爐裡。百般烘燒下,我確也一度出落成了個光潔悅目的瓷瓶:本份,規矩,表面清淨齊整到映不出個性;但我深知我的面目是平的,思考是平的,對世人與自己的印象和想像,也是平的。全部,全部都是平的,除了我的病——我的病是一場大器晚成的風暴,悄悄封在瓶底。
不到病發不曾寫字。
一開始,尚且認不出那病。二○○九年初,時值醫學系六年級下學期;將屆一年半來的見習醫生訓練,所學無非旁觀他人之痛苦。急救現場,手術檯前,……
來不及細嚼慢嚥的悲歡種種,排山倒海鋪頭蓋臉,只能不經深思,張口而就。就這樣我強嚥下了大把大把染血巾的紅、開刀服的綠,截斷肢的紫、太平間的白……不能閃躲,不及感受,無論濃淡深淺,一概囫圇塞入腹中。宿舍案頭常和內外科教科書照面放著,是希臘悲劇《阿卡曼儂》:
……祂將我們放在人生的路途上,
立下這必應的律法——
「人必得從痛苦中學習。」
記憶裡的苦楚在睡夢中,
一滴一滴落在心坎上,
智慧違願而來……
可惜終究,智慧並未違願而來,來的卻是飽塞胸臆直至脹頸壓喉的鬱黑結塊——正是我所有狼狽嚥落的人間色彩,之乘除加總。
回想起最初的書寫,著實無異於嘔吐。彷彿我無意間拿起了筆掏挖自己的喉頭,引發反射性的痙攣,滿紙的字便是傾吐的結果;或者,當時的書寫也接近於插管引流——一手執筆之末端插入心腹,一手握筆之尖端盛接字液如血膿。那時的日記,確切說來是病歷:我化身為自己的病人,記下我自己的病程。漸漸了解是我內在易折的病質致使我必然在那樣的生命切點逢受質量可觀的斲傷
——我受苦於那些斲傷,我寫下那些斲傷——如此書寫打從伊始,圖的就不是紀錄,而是埋覆。余德慧教授《生死學十四講》:「於是你發現沒有世界的存在連說都沒辦法說,當你有辦法口沫橫飛的時候,你就看不到他了。」
就看不到它了。書寫實在成了一記狠著:看似追憶,實則送亡。的確,可以動筆書寫的時候,傷痛通常會減輕其強度。那說不出名字的,更歷顯其可怖。當我搜索枯腸窮盡形容,終究找到合適描述內在經驗的詞句時,真正發生在內裡的是那些原本無形幻化的悲哀或懼愕,陡然被文字聚斂,被標點打釘:被蓋了棺,論了定
——從此可下葬,可掩土,可轉身離開
——縱使步履蹣跚,慢慢也會變得輕盈。
幾句話便能寫盡一場死別的,那種輕盈。
書寫於我原是療痛保身、帶病延年的行當。演變為癡為癮,則是後來的事。事實證明久病不必然成得了良醫,但到底學會了自己尋自己開心。
有時書寫是鑿井鑽油,要從看似的枯竭——那紋理地貌無盡重複的日常——裡,開挖出黑金。的的確確是黑金——黑色的金子,那某些字。運氣再好點,它們點滴成詩。
有時書寫則是繡花,是精緻的自娛的手藝。曾經學人在小絹也似的手札裡提筆刺了幾些春花秋月,無比寶愛地要留下當時浮過心頭眉梢的各路美麗式樣。可憐人浸在時間之流一久,畢竟要蝕,要皺;年紀一長,文字也跟著縮癟出泡過水的苦相。少女時候波光瀲豔的情意再不復見了,空餘枯涸風化的河床之上,千百隻澀澀乾瞪的洞眼——句子一逕地冷,用字一逕地硬。生於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我的書寫歷程某種程度,竟印證了祖師奶奶的微言大義。
有時書寫為了好奇。有筆在手形同有刀出鞘,禁不住想將內在析解,攤曝,挑骨剔刺那樣把自己拆得根根分明。翻開體內從未審視過的皺褶,肌理,思想與情感的血脈和神經,好比解剖。Autopsia,今字Autopsy––to see for oneself。那個for字,一文雙義:為了自己而看;並且,自己看。
自己看,看自己,需要何止是一般的勇氣。不只是醜的勇氣,而是開,是放,是寬衣解帶鬆手平躺,不忌諱將多凹折的內裡鋪曬於日光下,冷雨下,成為客體,任憑陌生的視線和揣想。這是習於迴避私密碰觸的我所悚懼的。我一向擅長遙指遠方,卻難得面朝自己。但白紙偏生就是鏡子,落筆必然對鏡。寫作遂同時成了自己對自己的殷殷愛惜和苦苦相逼。
自己看自己,又不能止於肚臍。肚臍本來就是曾與母鄉連通的遺跡。從肚臍出發,往外望去,書寫要求我看的於是越來越多:要看宗族,也要看天地。只好持續擠搾自己,消磨自己,勞心耗力,像兩端削尖的鉛筆:越寫越消,越消越削,越削又越寫,無間輪迴直到無以為繼。書寫的真正面目之一正是磨耗:是磨,也是耗——磨是手段,耗是內涵——若不書寫好像當真不知道怎麼一本正經地把蠻荒的存在渡完。
書寫亦讓我得以由用字遣詞的習慣中窺伺自己。哪裡料得到那字與字黏接的方式,句與句堆疊的方式,竟能透露出那麼多關於我的祕密?我的生活,我的閱讀,我的邏輯,曾經加臨於我體膚的記憶……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層層疊疊它們就是我的輪廓,我的界限,我的家,也是我的牢。
為了拓寬書寫我必須走入別人的文字密林。摘取花葉,拾掇菇蕈,求取他山之石,敲開自己長時間閒置荒駑的嗅覺,味覺,和聽覺。某種層面上,寫作其實是非常感官的事,涉及的絕不只是書寫動作時必然徵用的視覺和觸覺。有時選取一字而非其他的根本原因,官能無比幾近原始:只為了它聽起來悅耳;或為了它置於齒縫舌尖時,咬起來嘖嘖有味;甚或單單為了它「香」,點綴輕灑,文氣便教人掠鼻難忘——一旦至此便是著迷,是發癡,是癮頭大犯心神不寧,是渴望實驗一切未被提示過的可能,妄想探知所有語言和文字的質地。
萬般到底,書寫,不過是一種活下去的姿勢。有人的書寫是持針線捻補破網,有人的書寫是握尖錐鑿壁偷光。我的書寫,窮其所有只是一把倍率不高的放大鏡,既讓我更無防無依地看見自身的孔竅洞隙——又不至於過分清晰。於是看得到,但看不透;照得見,卻摸不著。以為柳暗花明其實鏡花水月,顛倒妄想猶未撥亂反正。不過或許,人生也就是這麼回事兒了吧。書寫可能理得明思路,但終究理不明出路——路還是得用走的、得用找的,甚至我懷疑,路根本得用迷的。李商隱句,不覺迷路為花開。我真喜歡。彷彿從來沒有誰把人生(和書寫)的徒勞(以及凡此種種諸多枉然白搭之美),寫的那麼透徹
明白。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