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別,簌簌,稜稜, 別花,別枝 (施蟄存),紫薇,紫微斗數



河岸邊幾株高大的苦楝都盛開了,粉暈淺紫一片,在春天的風裡細細搖曳,像粉妝玉琢的嬌羞女子,帶著濃郁的香。
古代詠楝花的詩頗多,「楝花開後風光好,梅子黃時雨意濃」,大多是寫春雨季節,清明穀雨時的風景。被引用頗多的是晚唐溫庭筠的一首:「院裡鶯歌歇,牆頭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宮紫暈流蘇。晻暖送青瑣,氤氳向畫圖;只應春惜別,留與博山爐 。」講色彩,講形狀的細碎如流蘇,講氣味的留駐。
我常記得的是宋謝逸的句子:「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走在苦楝樹下,翠綠細葉間一叢叢紫暈在清風中簌簌飛揚,一陣一陣清香,地上堆滿飄落的細細花蕊,謝逸的「飄」「細」「香」和「簌簌」都用得神似。
然而雨來了,雨橫風狂,輕細的楝花很快就飄落,若是春光春雨春霧,就可以且行且駐,好好賞一回迷濛如夢的楝花。
其實看楝花時最常想到的詩是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也不是「春夢」也非「朝雲」,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恍兮惚兮,便更近似自己走在漠漠春日裡不知是喜悅不知是感傷的心事重重吧⋯⋯



詞語“ 別枝 ”的解釋漢典zdic.net

1.謂花、葉離枝而落。唐錢起《哭辛霽》詩:“流水辭山花別枝,隨風一去絶還期。”

2.另一枝;斜枝。唐方乾《字字有功》詩:“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沉礪《感懷》詩之六:“新蟬噪罷夕陽移,更曳殘聲到別枝。”
----

別枝 (施蟄存)

別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是辛稼軒的一首小詞,調名西江月,題目是《夜行黃沙道中》。詞文就老老實實的描寫他深夜在山野中趕路時所見所聞。不掉文,不用典,完全用口語。這種詞總是最容易懂得的了。但是,為了第一句中一個語詞「別枝」,幾乎使所有的註釋家、欣賞家都墮入陷坑,沒有能把這首詞講得完全正確。
  「明月別枝驚鵲」這一句,如果改成散文句法,就是「明月驚別枝之鵲」。「驚」是全句的動詞。「別枝」呢?有人解釋為「斜枝」,「驚起了睡在斜枝上的烏鵲」。有人解釋為「橫斜突兀的樹枝」。全句的意義是說:「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這兩家都把「別枝」理解為「斜枝」。還有人把「別」字解作「離開」;「明月出來,鵲見光驚飛,離開了枝頭」。此外,還有一種講法,以「別枝」為另外一枝,根據的是方玄英的詩:「蟬曳殘聲過別枝。」
  以上這些講法,散見於各種註釋本和鑒賞辭典,甚至教材。讀者如果一對照,就會懷疑。於是,這一首非常淺顯明白的小詞,一直存在著一個未解決的問題。
  這個「別」字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確是很少見了,但是在唐宋詩詞中,卻是常見的。讀者如果從「鑒別」、「區別」這兩個語詞去求索,就可以悟到它可以有「揀選」的意義。曹操有一首樂府詩《短歌行》,其中有四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描寫月光下,受驚的烏鵲,想找一個安全的樹枝棲息,正在徬徨不定,挑選不到合適的樹枝。這個意象,被後世詩人用來比喻一個人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蘇東坡詩云:「月明驚鵲未安枝。」又有一句云:「揀枝驚鵲幾時眠。」周邦彥詞云:「月皎驚烏棲不定。」都是用曹操詩意。辛稼軒這一句也同樣。可知「別枝」就是「揀枝」。
  白居易《見紫薇花懷元微之》詩句云:「除卻微之見應愛,人間少有別花人。」又《戲題盧秘書新移薔薇》詩句云:「移它到此須為主,不別花人莫使看。」這兩個「別花」,都應當解作「鑒別花卉」。「不別花人」,就是不會賞花的人。鄭谷詩中兩次用到「別畫」:「別畫長憶吳寺壁」、「別畫能琴又解棋」。都是鑒別(欣賞)名畫的意思。梅聖俞有句云:「君謨善書能別書」,是說蔡君謨自己能寫字,因此,也能鑒別書法。曹唐《病馬》詩云:「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別是古龍孫?」這個「別」字是單獨用的動詞,明清時代的人已不能理解了,所以《全唐詩》中此句下有一個小注云:「一作識」。可知有過一個版本乾脆把「別」字改作「識」字了。
  更可怪的是,儘管這個「別」字唐宋詩人都在用,也還有詩人不能懂。葛立方著詩話《韻語陽秋》有一條云:「白樂天詩多說別花,今好事之家,有奇花多矣,所謂別花,人未之見也。」他竟以為「別花」是一種花名,這位著名的詩論家不免出了洋相。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bie2《廣韻》皮列切,入薛並。又方別切。月部。(1)分剖。《說文‧部》:“(別),分解也。”王筠句讀:“人人人人刀,主辜而言……《淮南子》曰:‘宰庖之切割分別也’,與許君同意。”又分開。《廣雅‧釋詁一》:“別,分也。”《雲夢秦墓竹簡‧封診式》:“甲與丙相捽……里人公士丁救,別丙、甲。”《史記‧周本紀》:“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載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宋史‧太祖紀二》:“詔荊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不得別財易居。”
(2)離別。《玉篇‧部》:“別,離也。”《楚辭‧離騷》:“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王逸注:“近曰離,遠曰別。”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唐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柳亞子《弔鑒湖秋女士》:“飲刃匆匆別鑒湖,秋風秋雨血模糊。”
(3)分支。《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漢書‧揚雄傳上》:“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食采於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顏師古注:“別,謂分系緒也。”
(4)明辨;區分。《方言》卷三:“別,治也。”戴震疏證:“辨別不淆紊,故為治之義。”《正字通‧刀部》:“別,辨也。”《書‧畢命》:“旌別淑慝。”孔傳:“言當識別萬民之善惡。”《荀子‧宥坐》:“有父子訟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別。”楊倞注:“別,猶決也,謂不辨別其子之罪。”宋王安石《太古》:“太古之人不與禽獸朋也幾何﹖聖人惡之也,制作焉以別之。”
(5)區別;不同。如:天淵之別。《廣韻‧薛韻》:“別,異也。”《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鄭玄注:“別,謂形體異也。”宋辛棄疾《念奴嬌‧又贈夏玉成》:“雪裏疏梅,霜頭寒菊,迥與餘花別。”清黃遵憲《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舉頭只見故鄉月,月不同時地各別。”
(6)類別。如:性別;職別。《正字通‧刀部》:“別,又流別、種別,著述者區別其流裔也。”《晉書‧摯虞傳》:“(虞)又撰古文章類聚,區分為三十卷,名曰《流別集》。”
(7)特異;特別。《水經注‧河水四》:“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別調氛氳不與佗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元喬吉《沈醉東風‧題扇頭隱木栝古詩》:“笠簑漁翁耐冷的別,獨釣寒江暮雪。”
(8)另;另外。《史記‧高祖本紀》:“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五代李煜《相見歡》:“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清譚嗣同《仁學》:“破有國有家者之私,而糾合同志以別立天國。”
(9)各。楊樹達《詞詮》卷一:“別,各也。”《易緯‧稽覽圖》:“其餘六十卦,卦有六爻,爻別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新唐書‧郭子儀傳》:“屬者虜來,稱四節度,將別萬人,人兼數馬。”
(10)扭;轉。元佚名《包侍制陳州糶米‧楔子》:“若不與我呵,就踢,就打,就撏毛,一交別番倒,乃木上幾月去。”《儒林外史》第四回:“把頭別轉來望目門外。”朱自清《毀滅》:“別過臉,掉轉身。”
(11)用別針等把另一樣東西附目或固定在紙、布等物體上。如:胸前別目校徽;把兩張發票別在一起。
(12)插住。如:皮帶上別目一支槍。
(13)副詞。1.表示禁止或勸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如:別動;別笑;別忘了。《紅樓夢》第二十一回:“你別走,我有話和你說呢。”2.表示揣測,常跟“是”字合用,猶“莫不”、“莫非”。如:別是他不來了吧﹖
(14)錯寫(的字)。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八:“《後漢書‧儒林傳》:‘識書非聖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別字者,本當為此字而誤為彼字也。今人謂之‘白字’,乃別音之轉。”《儒林外史》第四回:“前日替這裏寫了一個薦亡的疏,我拿了給人看,說是倒別了三個字。”
(15)用同“憋”。抑制住不讓出來。《水滸全傳》第六十七回:“我和哥哥別口氣,要投凌州去殺那姓單、姓魏的兩個。”《志願軍英雄傳》:“楊根思總覺得別目一肚火氣。”
(16)用同“癟”。乾瘦,不飽滿。《西遊記》第五十四回:“那般拐子臉,別頦腮,雷公嘴,紅眼睛。”
(17)通“彳扁”。普遍。《書‧康誥》:“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王引之述聞:“別,讀‘先飯辯嘗羞’之‘辯’。辯,彳扁也。古字別與辯通……《史記‧樂書》‘辯’作‘辨’,一作‘別’,其證也。《墨子‧天志篇》:‘且天之愛百姓厚矣,天之愛百姓別矣。’別,亦與彳扁同。”
(18)姓。《通志‧氏族略五》:“別氏,《姓苑》云:京兆人。宋有別仝,望出天水、京兆。”

(二)bie4同“彆”。拗,不順。《水滸全傳》第一回:“先奏你們血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今為“彆”的簡化字。


蔡珠兒

《紫薇花》
紫薇,其實不全是紫的,米白的叫銀薇,淡藍的叫翠薇,梅紅的叫赤薇,就連紫色的紫薇,也有粉紫、桃紫、淺藕等數色。

小二那年,因為校園的樹木名牌,我在銘傳國小認識這花,發現它和一個紅歌星同名。可巧,也是那年,有一天放學,從幾張地上揀來的脫落書頁,看到一首詩,其中有一句「紫薇花對紫微郎」。啊,紫薇花,這個我知道,但紫微郎是誰呢?我想了好幾年。


高年級時看唐詩,找到這首七絕:

絲綸閣下文書靜,鐘鼓樓中刻漏長,
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謎底揭曉,白居易就是紫微郎。他不是惟一的一個,彼時,在中書省上班的大小官員,都是紫微郎。紫微也是星宿之名(所以有紫微斗數),中書省是政務機構中心,地位崇高,又名紫微省,因此,中書省遍植紫薇花。

不過,白居易那時只是個低層的公務員,坐在替皇帝草擬詔書的閣樓中,沒事做,聽著刻漏計時的滴水聲,百無聊賴,閒得發慌。好在紫微郎沒做多久,他就調去杭州做刺史了。

我深愛紫薇花,因為白居易,因為相遇得早,更因為這花逸放舒展,栩栩欲飛,開起來轟轟然蓬蓬然,如煙雲,如泉瀑,彷彿就要暈染噴濺過來。那捲皺的花瓣,像柔美的蕾絲縐紗,千層百褶,變幻綺麗(所以英文叫它crepe myrtle,縐紗沒藥),而且薄軟輕盈,「每微風起,夭嬌顫動」,有人因而叫它「癢癢花」或者「怕癢花」,說是一伸手過去,花蕊枝葉疑是呵癢,就會輕輕抖動。這當然是誇張了。

除了花朵,紫薇枝幹清雅,莖骨光滑,樹形也悅目可喜。我們這裡多半是小灌木,在美國南方,卻可以長成大樹,有一年去紐奧良,看到路邊遍植紫薇,婆娑成蔭,簌簌作聲,遂悟紫薇之美,原來暗含爵士風味。









簌簌



漢語拼音: sù sù
解釋:

紛紛墜下的樣子。《紅樓夢.第八七回》:「看了一回,不覺得簌簌淚下。」《老殘遊記.第八回》:「樹上殘葉簌蔌落地,人面上冷氣稜稜地割。」也作「簌地」。狀聲詞。形容細碎不斷的聲音。《水滸傳.第一回》:「山邊竹籐裡,簌簌地響,搶出一條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