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一作“旦”。)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梁簡文臨雍部,禁之而不能絕。古用篾纜,今民則以大麻絙,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繫小索數百條,掛於胸前。分二朋,兩向齊挽,當大絙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
中宗曾以清明日御梨(一作“黎”。)園毬場,命侍臣為拔河之戲。時七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朋。東朋貴人多,西朋奏輸勝不平,請重定。不為改,西朋竟輸。僕射韋巨源、少師康休璟年老,隨絙而踣,久不能興。上大笑,令左右扶起。
玄宗數御樓設此戲,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進士河東薛勝為《拔河賦》,其辭甚美,時人競傳之。
-----
根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春秋時期的楚國一帶,軍中已經出現拔河運動,用來訓練士兵稱為「牽鉤」。書云:「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1]。唐代以前的拔河活動以拉扯竹索為主,到了隋唐時期已將竹索改為大繩,繩長約50丈(即167米),兩頭還分系小繩索數百條。在古代拔河時一邊還要敲著大鼓,以壯士氣。唐中宗提倡此一運動[2],並曾多次觀看拔河比賽,拔河者多至千餘人,呼聲振天,中外觀眾,無不震駭[3]。進士河東薛勝在《拔河賦》中言:「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曰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光緒版《洮州廳志》「風俗」記載:「舊城民有拔河之戰。用長繩一條,聯小繩數十,幹百人挽兩頭,分朋牽扯之。」
唐代也稱為「牽道」,《梵網戒本疏日珠鈔》:「牽道者,大唐已南禮朗州人多樂作之。盡地作河。兩邊各有百人。或二百三百五百相對。以一條大繩。繩上復有子繩。繩頭著一木板方三寸長二尺五寸。兩頭繋繩。各樓人胸前向前。牽梚使過河。得度者爲勝。以賭當財物。買飮食共喫此物。」
● 朋
péng ㄆㄥˊ
1. 彼此友好的人:~友。~輩。~儕。~儔。賓~。至愛親~。
2. 結黨:~黨(為私利而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的一幫人)。
3. 成群:群居~飛。
4. 古代以貝殼為貨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
5. 比:硬大無~。
6. 姓。
胡適: 八都凡五村,稱為"五朋",每年一村,輪流做太子會,名為"當朋"。
絙
gēng ㄍㄥˉ
◎ 古同“緪”,大繩索:“系以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