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輔, 資 ,冠, 閱歷,雑踏,游擊

解形
《說文》:“資,貨也。貝,次聲。”
注音
釋義
(一)zi1《廣韻》即夷切,平脂精。脂部。 (1)貨物、錢財的總稱。《說文‧貝部》:“資,貨也。”《易‧旅》:“懷其資,得童僕,貞。”王弼注:“資,貨。”《詩‧大雅‧板》:“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毛傳:“資,財也。”清譚嗣同《仁學》:“賦稅之取於民,所以為辦民事之資也。”
(2)積蓄。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貝部》:“資,資者,積也。”《國語‧越語上》:“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 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韓非子‧解老》:“身以積精為德,家以資財為德,鄉國天下皆以民為德。”《史記‧魏公子列傳》:“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 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讎,莫能得。”司馬貞索隱:“資者,畜也。謂欲為父復讎之資,畜於心已得三年矣。”
(3)給與;供給。《篇海類編‧珍類‧貝部》:“資,給也。”《戰國策‧秦策四》:“王資臣萬金而遊。 ”高誘注:“資,給。”《漢書‧項籍傳》:“願大王資餘兵,使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為扞蔽。”《醒世恒言‧李旧钫幵公窮邸遇俠客》:“喒資身尚且無策,安能為人謀這事﹖”
(4)給濟,幫助。《集韻‧脂韻》:“資,助也。”《莊子‧大宗師》:“堯何以資汝﹖”郭象注:“資者,給濟之謂。”《韓非子‧內儲說下》:“資其輕者,輔其弱者,此謂廟攻。”《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信陵君傳》:「如姬資之三年。」謂以資財求客報仇。
(5)取用。《廣雅‧釋詁一》:“資,取也。”《易‧乾》:“萬物資始。”孔穎達疏:“萬象之物,皆資取乾元,而各得 始生。”《尚書大傳‧堯典》:“資鬯於天子之國然後祭。”鄭玄注:“資,取。”宋王安石《與馬運判書》:“富其家者資之國,富其國者資之天下,欲富天下則 資之天地。”
(6)憑藉。《篇海類編‧珍類‧貝部》:“資,憑。”《淮南子‧主術》:“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 以水為資。”《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資此夙知,降從經志。”李注:“資,猶籍也。”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第九章:“勞力者必 資土地乃能產物。”
(7)利用。《廣雅‧釋詁四》:“資,用也。”《禮記‧少儀》:“致馬資於有司。”鄭玄注:“資,猶用也。”嚴復《原強》:“由是以捍風雨,衛室家,雖資之數百年可也。”
(8)具有,具備。《三國志‧蜀志‧關羽傳》:“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後漢書‧吳蓋陳臧傳論》:“然敵無秦項之彊,人資附漢之思。”唐玄宗《冊突騎施黑姓可汗文》:“卿才略備舉,知勇兼資,強足抗敵,威能率下。”
(9)秉賦,人的才質、性情。《荀子‧性惡》:“今人言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楊倞注:“資,材 也。”《漢書‧陳平傳》:“然大王資膑钫母人,不能得廉節之士。”顏師古注:“資,謂天性也。”清魏源《默觚下‧治篇》:“絕世之資,必不如專門之夙習 也。”
(10)資料;材料。晉王羲之《與謝萬書》:“欲與親知時共懽讌……語田里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梁啟超《歐戰蠡測‧小》:“每相見必以歐戰為一談資。”
(11)資本家及資產階級的簡稱。如:勞資兩利。毛澤東《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經之路》:“實行增產節約,勞動競賽,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提高數量質量,這樣對公私勞資都有利。”
(12)指地位、聲望、閱歷等。《文選‧干令升〈晉紀總論〉》:“而世族貴戚之子弟,陵邁超越,不拘資次。”唐韓愈《永貞行》:“夜作詔書朝拜官,超資越序曾無難。”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三章:“資輕望淺,輿論不孚。”
(13)時。《淮南子‧精神》:“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高誘注:“資,時也。”
(14)。《儀禮‧少牢饋食禮》:“資黍于羊俎兩端。”鄭玄注:“資,猶減也。”
(15)貨,販賣。《周禮‧考工記‧序官》:“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鄭玄注:“商旅,販賣之客也。”《莊子‧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陸德明釋文引李頤云:“資,貨也。章甫,殷冠也。以為貨。”
(16)糧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杜預注:“資,糧也。”《後漢書‧袁紹傳》:“北兵雖,而勁果不及南軍;南軍穀少,而資儲不如北。”
(17)利,鋒利。《易‧旅》:“旅于處,得其資斧。”王弼注:“斧所以斫除荊棘,以安其舍者也。”《後漢書‧杜喬 傳》:“故陳資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無勸。”李賢注引《前書音義》曰:“資,利也。”按:“資斧”本義為利斧。程頤解作“資財”、“器用”。後因稱旅 費、盤纏為“資斧”。
(18)通“齎”。送。《爾雅‧釋言》:“將、資也。”郝懿行義疏:“資者,齎之栏音也。……是齎訓送,與將義同。” 《廣雅‧釋言》:“資,操也。”王念孫疏證:“資與齎通。”《莊子‧德充符》:“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陸德明釋文:“李云:資,送也。” 《漢書‧嚴助傳》:“今發兵行數千里,資衣糧,入越地。”顏師古注:“資,猶齎。”
(19)通“咨”。1.謀,詢問。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資,栏借為咨。”《禮記‧表記》:“事君先資其 言。”鄭玄注:“資,謀也。”漢賈誼《禮容語下》:“動其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資。”2.嗟嘆聲。《字彙‧貝部》:“資,與咨同。嗟歎聲。 ”漢揚雄《太玄‧樂》:“極樂之幾,不移日而悲,則哭泣之蛮钫差資。”范望注:“蛮钫差資,憂哀之也。”
(20)通“齋(齊)”。喪服名。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資,栏借為齊钬衣。”《荀子‧禮論》:“資麤, 衰絰、菲繐、菅屨,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衣服者也。”楊倞注:“資與齊同,即齊衰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吾民之有喪資者,寡人親使郎中視事。”于 省吾注:“資、齊古字通。此謂有喪事齊衰之服者。”《禮記‧昏義》:“為后服資衰,服母之義也。”鄭玄注:“資,當為齊,聲之誤也。”
(21)通“至()”。到。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資,栏借為至。”《禮記‧緇衣》:“資冬祁寒。”鄭玄注:“資,當為至,齊、魯之語,聲之誤也。”
(22)通“茨()”。填塞。《墨子‧備梯》:“客而勇煙(堙)資吾池。”俞樾平議:“資當讀為茨。《淮南子‧泰族篇》:‘茨其所決而高之。’高注曰:‘茨,積土填滿之也。’是茨與堙同義。古茨字或作 薋。《墨子》書作資者,即薋字而省艸耳。”
(23)水名。發源於湖南省武岡縣,東流與沅水合,入洞庭湖。《水經注‧資水》:“資水出零陵都梁縣路山。”明徐問志《讀書劄記》卷二:“沅、辰、漸、元、、酉、澧、資、湘九水是為九江,皆合于洞庭。”
(24)古州名。今名資中縣。西魏置,治安陽。北周移治資陽。隋又移州治盤石縣。尋改為資陽郡。唐復曰資州,徙治內江。民國改州為資中縣。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五》:“資州,漢犍為郡地,西魏曰資州,隋唐因之,亦曰資陽郡,領盤石等縣八。”
(25)姓。《通志‧氏族略三》:“資氏,黃帝之後,食采益州資中,因以為氏。《風俗通》:資成,陳留人。望出南陽會稽。”
(二)zi4 《集韻》資四切,去至精。同“恣”。放縱。《集韻‧至韻》:“恣,《說文》:‘縱也。’秦刻石文作資。”



游擊

見機行動,出沒無常的襲擊。如:「游擊戰」﹑「我軍在敵後以游擊的方式進行破壞。」
清朝武官 ,約今制中校




「企圖用「亂」與「雜踏」而不是宏觀鳥瞰與系統化的書寫策略,去拆解與分析日本文化。
在大量消費東文洋文化產品的大潮流下,他游擊戰式地將一些意識形態逐個擊破與非 ...

ざっとう 0 ―たふ 【雑踏/雑沓】/ ―たう 【雑鬧】


(名)スル
人々が大勢集まってこみあうこと。人ごみ。
「―にまぎれて姿を消す」「花見の人で―するから煩(うるさ)い/一隅より(晶子)」

hus・tle



-->
━━ v. ぐいぐい押す[押し合う]; 押し分けて進む; 乱暴に突く ((out, in)); 急ぐ[がせる]; せきたてて…させる ((into doing)); てきぱきやる[働く] ((up)); 〔米話〕 押売りする; 〔米話〕 あくどい金もうけをする; 〔俗〕 売春婦として働く.
━━ n. 押合い; 急ぎ; 大あわて; 元気はつらつ; 精力的な活動; 〔話〕 詐欺.
the hustle and bustle (都会などの)雑踏 ((of)).
hus・tler ━━ n. 〔話〕 活動家, やり手; 〔俗〕 ぺてん師; 〔俗〕 売春婦; (H-) 『ハスラー』 ((米国の月刊男性誌)).

胡適日記全集 9 : 1953-1962 頁731



1. 閱歷
 注音一式 ㄩㄝˋ ㄌ|ˋ
 漢語拼音 yu  l   注音二式 yu  l 
 相似詞 履歷、經歷、經驗  相反詞 
經歷、經驗。老殘遊記˙第七回:「先生閱歷最多,所謂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文明小史˙第三十回:「究竟老表弟在官場閱歷多年,說來的話總還好聽。」


和歌山冠水
 86.   部首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ㄍㄨㄢˋ
 漢語拼音   u n  注音二式  gu n

戴帽子。漢書˙卷四十三˙酈食其傳:「諸客來者,沛公輒解其。」

男子已成年。唐˙劉禹錫˙子劉子自傳:「初,禹錫既,舉進士,一幸而中試。」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朱重長成一十七歲,生得一表人才,須然已,尚未娶妻。」

覆蓋。文選˙江淹˙雜體詩˙謝僕射:「時菊耀巖阿,雲霞秋嶺。」

超越、領先。如:「獨群芳」。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太史公曰:「位群臣,聲施後世。」

加上。如:「夫姓」、「罪名」。


一種古代的儀式。為年滿二十歲的男子戴上帽子的成年禮。後亦稱成年男子為「」。論語˙先進:「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第一的、最優秀的。如:「軍」。
ㄍㄨㄢ guan(04309)


解形
《說 文》:“輔,人頰車也。車,甫聲。”姚文田嚴可均校議:“輔,《面部》:‘面钫甫,頰也。’此輔車,當有本訓。小徐作‘《春秋傳》曰:輔車相 依。從車,甫聲。人頰車也。’本如此。惟‘甫聲’下尚脫‘一曰’二字耳。許意輔車相依,即《詩》‘乃棄爾輔’之輔。輔者,大車榜木。‘棄爾輔 ’即‘輸爾載’矣。《考工記》不言作輔,非車人所為,駕車者自擇用之。輔在兩旁,故《春秋傳》、《國語》皆言夾輔。其膑钫甫相之膑钫甫,面钫甫 頰之面钫甫,皆取此象。故經典皆借輔為之,而輔亦得訓人頰車矣。”
注音
釋義
(一)fu3《廣韻》扶雨切,上麌奉。魚部。 (1)綁在車輪外旁用以夾轂的兩條直木,能增強輪輻的載重力。《詩‧小雅‧正月》:“其車既載,乃棄爾輔。”孔穎達疏:“此云‘乃棄爾輔’,則輔是可解脫之物,蓋如今人縛杖於輻,以防輔事也。”《後漢書‧禮儀志下》:“車皆去輔轓,疏布惡輪。”
(2)面頰。《說文‧車部》:“輔,人頰車也。”《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 謂也。”杜預注:“輔,頰輔。”孔穎達疏:“《廣雅》云:‘輔,頰也。’則輔、頰為一……頰之與輔,口旁肌之名也。蓋輔車一處分為二名耳。輔為外表,車是 內骨,故云相依也。”晉張翰《周小史》:“團輔圓頤,菡萏芙蓉。”明袁宏道《醉叟傳》:“高權(顴)闊輔,修髯便腹,望之如悍將軍。”又指面頰骨或上牙爿 钫木骨。《易‧艮》:“艮其輔,言有序,悔亡。”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面部》:“面钫甫,按,《艮卦》虞注云:‘輔,面頰骨,上頰車也。’面頰骨今俗語 尚如是。上頰車即頰骨在上持牙者。”
(3)佐助。《廣雅‧釋詁二》:“輔,助也。”《書‧湯誓》:“爾尚輔予一人。”《漢書‧藝文志》:“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在抗日時期,我軍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主,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輔。”
(4)佐證。《周禮‧地官‧鄉大夫》:“以旌節輔令則達之。”鄭玄注:“民雖以徵令行,其將之者無節則不得通。”賈公彥疏:“皆須得旌節輔此徵令文書,乃得通達使過。”
(5)官名。舊時最高統治者左右大臣的通稱。《荀子‧臣道》:“有能比知同力,率臣百吏而相與彊君撟君,君雖不 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於尊君安國,謂之輔。”《尚書大傳》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大戴 禮記‧千乘》:“國有四輔。輔,卿也。”《後漢書‧伏湛傳》:“柱石之臣,宜居輔弼。”又府史。《周禮‧天官‧大宰》:“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 監,設其參,傅其伍,陳其殷,置其輔。”鄭玄注:“輔,府史。庶人在官者。”賈公彥疏:“置其輔者,謂三卿下各設府史胥徒。”
(6)古代指京城附近的地方。《漢書‧景帝紀》:“三輔舉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請之。”宋王禹偁《商於驛記》:“有唐都長安三百年,商於為近輔。”清龔自珍《乞糴保陽》:“我觀畿輔間,民貧非土貧。”
(7)小木。《爾雅‧釋木》:“輔,小木。”
(8)輔骨。位在膕下。《素問‧骨空》:“膝解為骸關,俠(夾)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王冰注:“膕下為輔骨。”
(9)書法術語。握筆時以小指緊靠無名指之後,輔助無名指使得力,稱為“輔”。
(10)星名。北斗第四星旁的一顆小星。《漢書‧翟方進傳》:“輔湛沒,火守舍,萬歲之期,近慎朝暮。”顏師古注引張晏曰:“北斗第四星旁一小星曰輔。”
(11)姓。《集韻‧噳韻》:“輔,姓。”《通志‧氏族略三》:“輔氏,姬姓。晉之公族也。本荀氏,又食邑於智,故又為智氏。智果以智伯剛愎,必亡其宗,別為輔氏。又晉大夫有輔躒,漢有輔狼為尚書令。今河東有此姓。望出扶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