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失, 捨,施,捨施,失言、失寵、失足、失蹤,失眠,失身,




失言、失寵、失足、失蹤?
中國商界“4失”大佬。馬雲


解形
《說文》:“失,縱也。人岙人手,乙聲。”


注音

釋義
(一)shi1《廣韻》式質切,入質書。質部。 (1)遺失;喪失;丟掉。《說文‧手部》:“失,縱也。”段玉裁注:“失,一曰捨也。在手而逸去為失。”《增修互註禮部韻略‧質韻》:“失,遺也。”《易‧比》:“王用三驅,失前禽。”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六:“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陳毅《渡黃河作歌》:“國賊授首看日近,狗黨狐群失依據。”

(2)遺漏。《商君書‧開塞》:“故王者刑用於將過,則大邪不生;賞施於告姦,則細過不失。”唐玄宗《禁戰功虛冒詔》:“傳曰:賞不失勞,俾人勸也。若贖前典,何以化成﹖”魯迅《書信‧致楊霽雲

(3)耽誤;錯過。《書‧泰誓上》:“時哉弗可失。”唐杜甫《憶昔二首》之二:“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李大釗《乙亥殘臘,由橫濱搭法輪赴春申,在太平洋舟中作》:“男兒尚雄飛,機失不可得。”

(4)不滿足,未能達到(欲望)。《孝經‧孝治》:“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邢昺疏:“失,謂不得其意。”《世說新語‧雅量》:“王(恭)看竟,既不哭,亦不言好惡,但以如意帖之而已。殷(仲堪)悵然自失。”《聊齋志異‧于去惡》:“適聞大巡環張桓侯將至,恐失志者之造言也。”

(5)控制不好;沒有把握住。《周禮‧夏官‧司爟》:“凡國失火,野焚萊,則有刑罰焉。”《世說新語‧賞譽》:“王丞相(導)招祖約夜語,至曉不眠。明旦有客,公頭鬢未理,亦小倦。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因為䏁𠵈王洆小貝㗱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6)迷失,找不著。《楚辭‧九章‧惜誦》:“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宋王安石《舒州七月十七日雨》:“淅瀝未生羅豆水,蒼忙空失皖公山。”明馬中錫《中山狼傳》:“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

(7)不見;消失。北周庾信《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誌銘》:“野曠風急,天寒日昏;煙霾杳嶂,霧失遙村。”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宋蘇軾《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一:“饑人忽夢飯甑溢,夢中一飽百憂失。”

(8)錯誤;過失。《增韻‧質韻》:“失,過也。”《周禮‧地官‧司救》:“掌萬民之衣㶊牙惡過失而誅讓之。”《漢書‧路溫舒傳》:“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新五代史‧王殷傳》:“殷事母以孝聞……及為刺史,政事有小失,母責之,殷即取杖授婢,自笞於母前。”

(9)損失。《史記‧項羽本紀》:“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後漢書‧西羌傳論》:“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宋曾鞏《戰國策目錄序》:“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


(二)yi4《集韻》弋質切,入質以。質部。 (1)同“佚”。1.奔逃。《集韻‧質韻》:“失,放也。鄭司農曰:‘放失六畜。’”《莊子‧徐无鬼》:“天下馬有成材,若血岙𠵾若失,若喪其一。”陸德明釋文:“失,音逸。司馬本作‘佚’。李云:‘血岙𠵾、失,皆驚竦若飛也。’”《荀子‧哀公》:“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宋陳亮《滿江紅‧懷韓子師尚書》:“北向爭衡幽憤在,南來遺恨狂酋失。”2.佚樂;閑散。《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俞樾平議:“失,當讀為佚。《周官‧大宗伯》鄭注‘以防其淫失’。《釋文》曰:‘失,本亦作佚。’……是失與佚通,言君子敬而無敢佚樂也。”《鹽鐵論‧除狹》:“疏遠無失士,小大無遺功。”楊樹達要釋:“‘失’讀為‘佚’。……疏遠無佚士,謂無遺佚之士也。”《漢書‧杜周傳》:“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於不以。”王念孫雜志:“失,讀為放佚之佚(佚字又作逸),謂賢俊自放於巖穴,非謂朝廷失之也。”

(2)放蕩;放縱。後作“泆”。《篇海類編‧人物類‧夫部》:“失,與泆同。”《管子‧五輔》:“貧富無度則失。”尹知章注:“失其節制。”《睡虎地秦墓竹簡‧南郡守騰父書》:“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失之民不止,是即法(廢)主之明法䲁(也)。”《漢書‧游俠傳‧原涉》:“子獨不見家人寡婦邪﹖始自約敕之時,意乃慕宋伯姬及陳孝婦,不幸壹為盜賊所汙,遂行淫失,知其非禮,然不能自還。”顏師古注:“失,讀曰泆。”

(3)超過。後作“軼”。《正字通‧大部》引《六書本義》:“失,與軼通。”《國語‧周語上》:“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按:《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失”作“過”。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捨,釋也。人岙人手,舍聲。”

注音

釋義

(一)she3《廣韻》書冶切,上馬書。魚部。(1)放下;捨棄。《說文‧手部》:“捨,釋也。”段玉裁注:“釋者,解也。”《廣雅‧釋詁四》:“捨,置也。”王念孫疏證:“捨與赦聲義亦同。”《洪武正韻‧者韻》:“捨,棄也。”《後漢書‧郭躬傳論》:“若乃推己以議物,捨狀以貪情,法家之能慶延于世,蓋由此也。”唐韓愈《與崔君熷羊書》:“或初不甚知而與之已密,其後無大惡,因不復韦岙夬捨。”《水滸全傳》第九回:“捨圽㶊目還了他十兩金子,圽㶊目陸謙自去尋這和尚便了。”

(2)施予;佈施。《玉篇‧手部》:“捨,施也。”《梁書‧到溉傳》:“初與弟洽常共居一齋,洽卒後,便捨為寺。”宋蘇軾《勝相院經藏記》:“時見聞者,皆爭捨施,富者出財,壯者出力,巧者出技,皆捨所愛。”《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又有捨了一吊香錢,搶個紙元寶去,說是借財氣的。”

(3)離開。《玉篇‧手部》:“捨,去也。”唐韓愈《示爽》:“座中悉親故,誰肯捨汝眠。”《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又一里,上小嶺,捨官道,右入山。”

(4)佛教名詞。梵文Upeksa的意譯,也稱“行捨”。指心境平靜而無執著。《俱舍論》卷四:“心平等性,無警覺性,說名為捨。”《大乘義章》卷二:“內心平等,名之為捨。”又卷十二:“亡懷稱捨。”

(5)通“舍(<現代音>she4<\/現代音>)”。軍行一宿。《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吳師敗而亡舟,光懼因捨,復得王舟而還。”俞樾平議:“捨乃舍字之假借,軍行一宿為舍。吳師時已奔北,因公子光欲復得王舟,故又止一宿,而以計取舟也。”

(6)姓。《正字通‧手部》:“捨,姓。明洪武稅課大使捨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