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愈,逾,徇, 狂狷,巵言與庖言


 郭復初在1942年10月6日給胡適寫信 (託Willkie的隨從)說:

“兄持節四年,譽滿寰瀛功在國家一旦去職中外同深婉()惜其難進(弟所知)易退(亦弟所知)有古人風尤足為士林矜式而弟於惋惜之餘頗有吾道不孤之感(I feel now I am in good company!) 一笑
友好中謂此次之事"其戲劇性不減於去冬十二月之事"。弟意二者固不可相提並論,然國人之駭異可見一斑矣。
近閱報載,言美各大學紛紛請兄留美講學。鄙意兄若能勉徇其請,似較'即作歸計'之 。因在目前情況之下,兄果返國,公私兩面或均感覺困難,於公於私,恐無何裨益。因愛兄之深故冒昧言之,兄其不以我為多事乎?!......

(《胡適日記全編》第七冊   1942.10.28  481 頁)。


(《胡適日記全編》第七冊   1942.10.28  481 頁)。



卮言自纪——余英时自序集》收录重要著作自序



hc說:「或許該寫:《品質史卮言。Lean Six Sigma篇》
(【卮言】 注音一式 ㄓ |ㄢˊ解釋 :無頭無尾、支離破碎的言辭。莊子˙天下: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後亦作為對自己作品的謙詞。教育部國語辭典) 」--Quality Times No.152, June 8, 07;品質時報 第152期:07年6月8日(週五 )
---
“明朝廷太腐敗,政爭太慘烈,徐光啟的智慧和忠誠派不上用場,最後抑鬱以終。他的軍事戰略、守則、條令等等,被匯編為《徐氏庖言》一書。清兵入關,順治讀了此書,感嘆說:「使明朝能盡用其言,則朕何以至此耶!」”
《徐氏庖言》這書名有一著名的案子:



“史學大師陳垣先生懷疑徐光啟所作《徐氏庖言》一書中的“庖”字可能是“危”或“卮”字之誤,在1962年6月2日的《光明日報》上發表了《關於徐光啟著作中一個可疑的書名》一文。次日便收到讀者來信,指出“庖言”系“代庖之言”,且有從巴黎國立圖書館攝回的顯微膠片為證。陳垣教授認為所說有理,馬上表示贊同,並在6月9日的《光明日報》上作了答復,指出“庖言”之說“可作定論”。他這種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受到了學人的稱讚(見《勵耘書屋問學記》第147頁)。”
---
1962年,陳垣《關於徐光啟著作中一個可疑的書名》中認為:“庖言”二字無出處,而且欠解。咫進齋乾隆四十三年《違礙書目》第二十二頁實作“卮言”。“卮言”出《莊子》。不久又發表《關於徐氏庖言》:“頃得有關方面來信,解釋‘庖言’系‘代庖之言’,又根據此書顯微膠片,確實作‘庖言’。可疑之點,即得解答,可作定論。” “理校,用理想來校勘。謂‘庖言’可疑,是理校法。用顯微膠片證實,是對校法。看來理校不如對校穩當,又得一證。”

****


1961.7.31 胡適日記有剪報:"......東德人民投奔自由/ 繼續湧到西柏林/一日之間逾二千人/東德要求人民協助遏止"
On Aug. 13, 1961, Berlin was divided as East Germany sealed off the border between the city's eastern and western sectors in order to halt the flight of refugees.


教育部國語辭典:【代庖】解釋: 替人做事。淮南子˙主術:人主勞,人臣逾逸,是猶代庖宰剝牲,而為大匠斲也。。亦作庖代。

 4.   部首 彳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ㄒㄩㄣˊ
 漢語拼音  x n  注音二式  shi n

使。莊子˙人間世:「夫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

營求、謀求。如:「私」。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今不恤士卒而其私,非社稷之臣。」
 6. 
 注音一式 ㄒㄩㄣˊ ㄑ|ㄥˊ
 漢語拼音 x n q n   注音二式 shi n ch ng
受私情左右,不能秉公處理事務。資治通鑑˙卷七十九˙晉紀一˙武帝泰始四年:「其有優劣情,不公論者,當委監司隨而彈之。」文明小史˙第二十八回:「錫大軍機不好情,散了個老虎班知縣,就得了這個缺。」亦作「私」。
ㄒㄩㄣˋ syn(07438)

巡行時示眾並宣布號令。左傳˙桓公十三年:「莫傲使于師曰:『諫者有刑。』」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傳:「遂斬隊長二人以。」

攻占、掠取。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籍為裨將,下縣。」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光武別與諸將昆陽﹑定陵﹑郾,皆下之。」

順從。左傳˙文公十一年:「郕大子朱儒自安於夫鍾,國人弗。」清˙張爾岐˙辨志:「耽口體之養,耳目之娛。」

為達某種目的、理想而犧牲生命。通「殉」。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貪夫財,烈士名。」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國家之急。」


迅速。通「侚」。如:「蒙」。墨子˙公孟:「身體強良,思慮通。」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yu4《廣韻》以主切,上麌以。侯部。 (1) 病情好轉。《玉篇‧心部》:“愈,差也。”《孟子‧公孫丑下》:“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宋蘇軾《代滕甫論西夏書》:“以偻藥磨治半月而 愈。”《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因天氣和暖,黛玉之疾漸愈。”又治好病。《史記‧匈奴列傳》:“匈奴使其貴人至漢,病,漢予藥,欲愈之,不幸而死。”《說 苑‧建本》:“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學愈愚。’”《新唐書‧李德裕傳》:“時亳州浮屠詭言水可愈疾,號曰‘聖水’。” (2)賢;勝過。《廣雅‧釋言》:“愈,賢也。”《玉篇‧心部》:“愈,勝也。”《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何晏集解引孔氏 曰:“愈,猶勝也。”《新唐書‧姚崇傳》:“且討蝗縱不能盡,不愈於養以遺患乎﹖”嚴復《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以其愈己而遂信之。”
(3)副詞。表示程度加深,相當於“越”、“更加”。《小爾雅‧廣詁》:“愈,益也。”《詩‧小雅‧小明》:“曷云其還,政事愈蹙。”鄭玄箋:“愈,猶益 也。”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清龔自珍《明良論二》:“官益久,則氣愈媮。”又
用,與“越……越……”同。《呂氏春秋‧慎大》:“賢主愈大愈懼,愈彊愈恐。”巴金《家》一:“雪片愈落愈多。”
(4)通“愉(yu2)”。快樂。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愉,字亦作愈。”《荀子‧君 子》:“天子也者,執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無所詘,形無所勞,尊無上矣。”晉庾亮《讓中書令表》:“今恭命則愈,違命則苦。”王念孫雜志:“愈即愉 字。”唐皮日休《漢斬丁公論》:“上有忌,愈乎進,不愈乎退,豈辯說之足入乎﹖”
(5)通“諭”。理解。《淮南子‧齊俗》:“瞽師之放意相物寫神愈舞而形乎絃者,兄不能以喻弟。”馬宗霍舊注參正:“愈通作論……瞽師目不能見,而形乎弦者,其聲樂能赴舞者之節。”
(6)通“偷(<現代音>tou1<\/現代音>)”。苟且。《漢書‧淮南王傳》:“王亦愈欲休,即許太子。”王念孫雜志:“愈讀為偷。故《史記》作‘王欲偷欲休’,言偷安而不欲發兵也。”
(7)姓。《續通志‧氏族略七》:“愈氏,宋愈植,知高安軍。明愈德勤,興國縣丞。”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逾,萨钬戉進也。,俞聲。《周書》曰:‘無敢逾。’”
注音
釋義
(一)yu2《廣韻》羊朱切,平虞以。侯部。 (1) 越過。《說文‧部》:“逾,萨钬戉進也。”段玉裁注:“萨钬戉進,有所超越而進也。”《玉篇‧部》:“逾,越也。”《書‧禹貢》:“浮于江沱 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孔傳:“逾,越也。”《元史‧河渠志一》:“(會通河)西北至于臨清,以逾于御河。”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如長蛇赴 壑,蜿蜒以逾峰後。” (2)經過;經歷。《龍龕手鑑‧部》:“逾,過也。”《書‧秦誓》:“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孔傳:“日月並行過。”唐柳宗元《南霽雲睢 陽廟碑》:“浩浩列士,不聞濟師。兵食殲焉,守逾三時。”張茜《陳毅同志詩詞選集編成題後二首》之一:“殘軀何幸逾寒暑,一卷編成慰我情。”
(3)超過,勝過。《墨子‧法儀》:“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己。”孫詒讓閒詁引畢沅云:“猶勝于己。”唐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著書逾十年,幽頤靡不推。”董必武《別長沙》:“好景今逾昔,勞人自主盟。”
(4)愈益,更加。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一:“逾,彌也,愈也。”《墨子‧所染》:“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孫詒讓閒詁: “逾,《治要》並作愈。”《淮南子‧原道》:“夫釋大道而仕小數,無以異於使蟹捕鼠,蟾蠩捕蚤,不足以禁姦塞邪,亂乃逾滋。”高誘注:“逾滋,益甚也。” 《梁書‧文學傳下‧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明史‧忠義傳‧王勵精》:“其墨
亦久逾新,滌之不滅。”

 《淮南子‧主術》:“亂乃逾甚。”


(5)遠。《玉篇‧
部》:“逾,遠也。”《漢書‧
傳下》:“雲廷訐禹,福逾刺鳳,是謂狂狷,敞近其哀。”顏師古注:“逾,遠也。”
(二)dou4《集韻》徒膑钫摆切,去候定。侯部。 (1)古量器名。也作“籔”。《集韻‧膑钫摆韻》:“逾,車米數名。”《儀禮‧聘禮》“門外米三十車,車秉有五籔”漢鄭玄注:“今文籔或為逾。”又“十斗曰籔,十六斗曰籔。”鄭玄注:“今江淮之間量名有為籔者。今文籔為逾。” (2)通“偷(<現代音>tou1<\/現代音>)”。苟且。《墨子‧脩身》:“故君子力事日彊,願欲日逾。”孫詒讓閒詁:“逾 當讀為偷,同聲栏借字。此與‘力事日彊’文相對。《禮記‧表記》云:‘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鄭注云:‘偷,苟且也。’此義與彼正同。”《呂氏春秋‧ 任地》:“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孫詒讓札迻:“逾當讀為偷。”

巵言 _百科詞條
詞語解釋zhī yán 巵言1.謂隨和人意無主見之言。2.用以謙稱自己的著作。1.謂隨和人意,無主見之言。《莊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陸德明釋文引王叔之雲:“巵器滿即傾,空則仰...



狂狷:《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氣勢猛烈,蔑俗輕規。(釋義: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為友,就與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為,大所有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為。)“狷”指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國古人“狂”而進取,進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學會“狷”而自守。一張一馳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庸之道的進守辯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