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歸,逃,嶴,打包,中堂:「歸骨於田橫之島」。


湯顯祖《牡丹亭》
第二十二出 旅寄
【搗練子】(生傘、袱、病容上)人出路,鳥離巢。(內風聲介)攪天風尋夢牢騷。這幾日精神寒凍倒。「香山嶴裏打包來(1),三水船兒到岸開(2)。


 1、打包:打包裹,指收拾行裝。2、三水:地名,廣州西,當西江、北江合流處。

 1.   部首 山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ㄠˋ
 漢語拼音  o  注音二式  u


地名用字。浙江等沿海省分的島嶼,多用作名字。如:「懸」﹑「薛」﹑「章」。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逃,亡也。從,兆聲。”
注音
釋義
(一)tao2《廣韻》徒刀切,平豪定。宵部。 (1) 逃亡;逃走。《說文‧部》:“逃,亡也。”《玉篇‧部》:“逃,逃亡也。”《春秋‧莊公十七年》:“秋,鄭詹自齊逃來。”杜預注:“詹不能伏節守死以解國患,而遁逃苟免,書逃以賤之。”《史記‧項羽本紀》:“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皋北門。”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又指逃亡的人。《書‧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孔傳:“言紂棄其賢臣,而尊長逃亡罪人,信用之。” (2)躲避。《廣雅‧釋詁三》:“逃,避也。”《左傳‧襄公三年》:“事君不辟難,有罪不逃刑。”《論衡‧語增》:“高祖又逃呂后于澤中,呂后輒見上有雲氣之驗;武王不聞有此。”唐孟郊《寒夜百姓吟》:“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3)離開,離去。《廣韻‧豪韻》:“逃,去也。”《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趙岐注:“逃者,去也。”《國語‧晉語一》:“與 其勤而不入,不如逃之。”韋昭注:“逃者,去也。”《禮記‧曲禮下》:“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鄭玄注:“逃者,去也。”唐杜甫《酒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仇兆鰲注:“逃禪猶逃墨逃楊 (HC:孟子),是逃而出……後人以學佛為逃禪,誤矣。”
(4)竄匿。《楚辭‧景差〈大招〉》:“冥淩浹行,魂無逃只。”王逸注:“逃,竄也。”
(5)播。《篇海類編‧人事類‧
部》:“逃,播也。”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歸,女嫁也。從止,從婦省,蝇聲。止钫帚,籀文,省。”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按語:“(金文)大抵從婦,蝇聲,與契文同……或從辵彳,無單從止者,辵、彳、止,本通用無別。”
注音
釋義
(一)gui1《廣韻》舉韋切,平微見。微部。 (1) 女子出嫁。《說文‧止部》:“歸,女嫁也。”《易‧漸》:“女歸,吉。”孔穎達疏:“女人生有外成之義,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國語‧晉語四》: “秦伯歸女五人。”韋昭注:“歸,嫁也。”宋辛棄疾《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東家娶婦,西家歸女。”清王士禎《李烈婦胡氏傳》:“(胡氏)年十七, 歸邑諸生李敬中。” (2)返回。如:歸家;歸國;視死如歸。《廣雅‧釋言》:“歸,返也。”《詩‧小雅‧出車》:“執訊獲醜,薄言還歸。”宋王禹偁《寄金鄉張贊善》:“北堂侍膳侵星起,南畝催耕冒雨歸。”又指人死。《爾雅‧釋訓》:“歸,鬼之為言歸也。”郝懿行義 疏:“生,寄也;死,歸也。’故《列子‧天瑞篇》云:‘鬼,歸也。’又云:‘古者謂死人為歸人。’”
(3)歸還。如:完璧歸趙。《集韻‧微韻》:“歸,還也。”《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安知其非有也。”趙岐注:“譬如假物久而不歸,惡知其不真有也。”宋王安石《王霸》:“齊桓公劫於曹沫之刃,而許歸其地。”茅盾《春蠶》:“條件是蠶事完後,本利歸清。”
(4)向往;歸附;歸依。《廣雅‧釋詁一》:“歸,往也。”又《釋詁三》:“歸,就也。”《詩‧曹風‧蜉蝣》:“心之憂矣,於我歸處。”鄭玄箋:“歸,依歸。”《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5)投案自首。《史記‧張丞相列傳》:錯客有語錯,錯恐,夜入宮上謁,自歸景帝。”張守節正義:“自歸帝首露。”
(6)歸屬;專任。如:責有攸歸。《荀子‧王制》:“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史記‧蕭相國世家》:“(劉邦)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後漢書‧順帝紀》:“今刺史二千石之選,歸任三司。”李賢注:“歸,猶委任也。”
(7)由(誰負責),屬於。如:總結歸他寫;計劃歸我制訂。《清史稿‧怡良傳》:“大西洋自前明寄居澳門,相沿已久,均歸中國同知、縣丞管轄。”
(8)結局;歸宿。如:歸根結蒂。《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世說新語‧仇隙》:“潘(岳)《金谷集詩》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清章學誠《上朱大司馬論文》:“似古人著述,必以史學為歸。”
(9)藏。《易‧說卦》:“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孔穎達疏:“萬物閉藏。”
(10)旨意。《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南史‧袁粲傳》:“九流百氏之言,雕龍談天之藝,皆泛識其大歸。”
(11)稱贊。三國魏曹植《名都篇》:“觀者咸稱善,
工歸我妍。”《抱朴子‧外篇‧審舉》:“親族稱其孝友,邦閭歸其信義。”宋辛棄疾《美芹十論》:“公卿大夫交口歸之曰:‘此宰相之賢也。’”
(12)珠算中稱一位除數的除法。如:九歸。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佛像)皆以高之尺寸,照行七坐五涅盤三歸之,歸後以自乘。” 引申為計算;結算。《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到晚,牛浦回家,問
他,總歸不出一個清賬。”又“直到牛浦回家,歸一歸店裏本錢,只抵得棺材店五兩銀 子。”
(13)用在相同的動詞之間,表示動作並未引起相應的結果。如:表揚歸表揚,可就是突擊任務沒分配給我們。
(14)姓。《通志‧氏族略三》:“歸氏,姓也。未詳得姓之始。《左傳》胡子國,姓歸,為楚所滅。子孫或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以姓為氏者世居
郡。”
(二)kui4《集韻》求位切,去至君鄄羊。微部。 (1) 通“饋”。贈送,給予。《廣雅‧釋詁三》:“歸,遺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歸,栏借為饋。”《書‧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王命唐叔 歸周公於東。”《左傳‧閔公二年》:“歸公乘馬。”杜預注:“歸,遺也。”《秦併六國平話》卷上:“(《呂氏春秋》)有能增損一字者,歸千金。” (2)通“愧”。慚愧。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歸,栏借為媿(愧)。”《戰國策‧秦策一》:“面目剐钫牛黑,狀有歸色。”高誘注:“歸,當作愧。愧,慚也。”清魏源《聖武記》:“以節制輕桓文,以富強歸管商。”
(三)kui2 古人名、國名。也作“夔”。《水經注‧江水二》:“(秭歸)縣故歸鄉。《地理志》曰:‘歸,子國也。’《樂緯》曰:‘昔歸典協聲律。’宋忠曰:‘歸即夔。’歸鄉蓋夔鄉矣。楚之嫡嗣有熊摯者,以廢疾不立而居于夔,為楚附庸,後王命為夔子。”





1949 得台大傅斯年校長所書中堂:「歸骨於田橫之島」。

歸骨於田橫之島」一語成讖,傅斯年先生擔任臺大校長未滿二年,即在列. 席省參議會 ... 归骨于田横之岛
作者 湖光山色


中堂
1. 中堂
注音一式  ㄓㄨㄥ ㄊㄤˊ
漢語拼音  zh  t 注音二式  ng t ng
正中的廳堂。儀禮˙聘禮:「公側襲受玉于中堂與東楹之閒。」鄭玄˙注:「中堂,南北之中也。」儒林外史˙第五回:「靈柩停在第二層中堂內,眾人進來參了靈,各自散了。」
庭院。三國˙魏˙曹丕˙感物賦:「堀中堂而為圃,植諸蔗于前庭。」明˙何景明˙寄孫世其詩:「繫馬中堂樹,聽鶯上苑花。」
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幅書畫。老殘遊記˙第三回:「只有中間掛著一幅中堂,只畫了一個人。」
ㄓㄨㄥ ˙ㄊㄤ jhong tng
2. 中堂
注音一式  ㄓㄨㄥ ˙ㄊㄤ
漢語拼音  zh  t 注音二式  ng tang
唐設政事堂於中書省,以宰相主領其事,因稱宰相為中堂。明清以後則指內閣大學士。儒林外史˙第八回:「中堂在朝二十餘年,薨逝之後,賜了祭葬,諡為文恪。」文明小史˙第三十一回:「那黃老前輩,不是我說他,碰著幾個闊人,或是中堂、尚書有權勢的,一般低顏下膝的恭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