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大陸記者楊繼繩新書《天地翻覆》,去年底在港低調出版,從政經等多方面,記錄文革歷史。延續揭示大饑荒真相舊作《墓碑》的精神,楊繼繩期望繼續著書「揭露謊言,還原真相」 ...
健忘村要上片了,可是呢,首映場偏偏選了我公司尾牙的今晚,看不到免費的首映不打緊,導演還要我把電影裡的一首歌傳到臉書上,說「這是一場春節硬仗,你多少要幫幫忙!」
好吧,對國片...我能做的真的不多。但,我懷疑我的臉書能幫多少忙。
不過...這首歌個歌詞挺好玩的,但...寫這麼長是要害死誰啊?⋯⋯
更多
對香港人來說,這件事絕不是花生戲。香港警隊開始招募 IT 警察,不設體能、視力測試,專責參與先進科技研究,從技術角度協助警隊行動。這種專門人員研究的項目會否包括網絡言論監控?經歷過梁振英年代,有些事情已不用拆穿。過去我們一直堅信香港包括資訊流通的各種自由,對中國走向世界有其價值,今天這已是癡人說夢。我所擔憂的是有朝一日中國政府會把網站登記這個玩意在香港推行,而那個時候才有人呼天搶地說「點解我玩唔到 Snapchat」。
1. 偁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1 | ||||
注音一式 ㄔㄥ | ||||
漢語拼音 ch n | 注音二式 ch ng | |||
|
領頭字
| |
---|---|
稱 | |
解形
| |
《說文》:“稱,銓也。从禾,护聲。春分而禾生,日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而秒定。律數十二,秒而當一分,十分而寸。其以為重,十二粟為一分,十二分為一銖。故諸程品皆从禾。”段玉裁本作“律數十二,十二秒而當一分。”並注:“‘十二’兩字舊奪,今補。” | |
注音
|
釋義
|
(一)cheng1《廣韻》處陵切,平蒸昌。蒸部。 | (1)
稱量,測物的輕重。《說文‧禾部》:“稱,銓也。”王筠句讀:“稱本動字,謂稱量之也。”《易‧謙》:“稱物平施。”孔穎達疏:“稱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物之。”《管子‧明法》:“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尹知章注:“以權衡稱之,輕重立見。”《禮記‧月令》:“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淮南子‧
泰族》:“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治大也。”
(2)泛指衡量、揣度。《廣雅‧釋詁一》:“稱,度也。”《孫子‧形》:“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王析鄄日注:“稱,權衡
也。”杜牧注:“稱,校也。”《晏子春秋‧問下》:“稱財多寡而節用之。”張純一校注:“稱,量也。”《韓非子‧人主》:“明主者,推功而爵祿,稱能而官
事。” (3)稱謂;名號。如:別稱;簡稱。《白虎通‧爵》:“天子者,爵稱也。”趙岐《孟子章句題辭》:“子者,男子之通稱也。”《晉書‧紀瞻傳》:“夫兩儀之謂,以體為稱,則是天地;以氣為名,則名陰陽。” (4)稱為;叫做。《爾雅‧釋親》:“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史記‧陳涉世家》:“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魯迅 《吶喊‧祝福》:“煮熟之後,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又憑藉威望或權勢稱為或自居。《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史公 曰:‘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篇》:“或濛澒芒芒而稱皇,或汪然漭汎而稱 帝,或廓然昭昭而稱王,或遠通參差而稱伯。”《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明史‧朱升傳》:“高築墻,廣積糧, 緩稱王。” (5)呼;呼喚。《國語‧吳語》:“王稱左畸曰:‘攝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坐于王前。’”韋昭注:“賈唐二君云:‘稱,呼也。’”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并余钫又》:“太公、呂后既至,漢王大悅,軍皆稱萬歲。” (6)述說;聲言。《國語‧晉語八》:“其知不足稱也。”韋昭注:“稱,述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 (7)祝賀;頌揚。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禾部》:“稱:偁,揚也。今皆用稱。”《論語‧憲問》:“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宋蘇軾《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 其韻》:“感君生日遙稱壽,祝我餘年老不枯。”《鏡花緣》第一回:“仙姑何不趁此也發個號令,使百花一齊開放,同來稱祝﹖” (8)顯揚;顯名。《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漢書‧賈誼傳》:“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宋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於世。” (9)名聲;聲譽。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後漢書‧崔駰傳附崔寔》:“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晉書‧武帝紀》:“辛酉,以故鄴令夏謖有清稱,賜穀百斛。” (10)舉。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禾部》:“护,并舉也。今皆用稱。”1.並舉;托舉。《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孔傳:“稱,舉 也。”《詩‧豳風‧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朱熹集傳:“稱,舉也……舉酒而祝其壽也。”《西遊記》第二十二回:“八戒道:‘師父的凡胎肉骨,重 似泰山,我這駕雲的怎稱得起﹖’”2.舉行。《書‧洛誥》:“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孔穎達疏:“顧氏云:舉行殷家舊祭祀,用周之常法,言周禮即殷家之 舊禮也。”蔡沈集傳:“言王始舉盛禮,祀于洛邑。”《逸周書‧糴匡》:“大荒,有禱無祭,國不稱樂。”3.舉事。《左傳‧襄公八年》:“女何故稱兵于蔡 ﹖”杜預注:“稱,舉也。”《呂氏春秋‧孟春》:“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有天殃。”高誘注:“稱,舉也。”4.薦舉;推舉。《書‧周官》:“舉能其 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蔡沈集傳:“稱,亦舉也。所舉之人,能修其官,是亦爾之所能;舉非其人,是亦爾不勝任。”《左傳‧襄公三年》:“祁 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孔穎達疏:“祁奚以其人實偻,故舉薦之。”《漢書‧薛宣傳》:“宣數言政事便宜,舉奏部刺史郡國二千石,所貶退稱進,白黑 分明,繇是知名。” (11)稱貸;借債。《孟子‧滕文公上》:“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朱熹集注:“稱,舉也。貸,借也。取物於人,而出息以償 之也。”《管子‧輕重乙》:“食稱之國必亡。”《漢書‧食貨志上》:“亡者取倍稱之息。”顏師古注:“如淳曰:‘取一償二為倍稱。’稱,舉也,今俗所謂舉 錢者也。”《紅樓夢》第一百零七回:“若是這兩個世俸不動,外頭還有些挪移,如今無可指稱,誰肯接濟。” (12)姓。《廣韻‧蒸韻》:“稱,姓。”《通志‧氏族略五》:“稱氏,漢元帝功臣有新山侯稱忠。” |
(二)chen4《廣韻》昌孕切,去證昌。蒸部。 | (1)
適宜;相當。如:稱心如意;稱職。《國語‧晉語六》:“稱晉之德,諸侯皆叛,國可以少安。”韋昭注:“稱,副也,副晉之德而為之宜。”《荀子‧禮論》:
“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楊倞注:“稱謂各當其宜。”《漢書‧刑法志》:“凡爵列官職,賞慶刑罰,皆以類相從者也,一物失稱,亂之端
也。”顏師古注:“稱,宜也。”《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取出一箱緞匹綢絹,門下自有針工,便教做三人的稱體衣裳。”
(2)隨。《禮記‧檀弓上》:“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無。’”孔穎達疏:“稱,猶隨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墨子‧明鬼下》:“珪璧琮
璜,稱財為度。”《韓非子‧五蠹》:“故聖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故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晉書‧刁協傳》:“(劉)裕散其資財,令
百姓稱力而取之,彌日不盡。” (3)好;美好。《爾雅‧釋言》:“稱,好也。”郭璞注:“物稱人意亦為好。”邢昺疏:“稱,謂美好。”《周禮‧考工記‧輪人》:“進而目钫氐之,欲其肉 稱也。”鄭玄注:“肉稱,弘殺好也。”《管子‧幼官》:“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稱材。”章炳麟《管子餘義》:“稱,好也……好材,猶言美材也。”《論 衡‧逢遇》:“籍孺幸於孝惠,鄧通愛於孝文,無細簡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嫻,皮媚色稱。” (4)用同“趁”。因利乘便。《醒世恆言‧張孝基陳留認舅》:“稱身邊還存得三四兩銀子,可做盤纏,且往遠處逃命,再作區處。” (5)量詞。指成套服裝。一稱,即一套。《左傳‧閔公二年》:“歸公乘馬,祭服五稱。”杜預注:“衣單(禪)複具曰稱。”《禮記‧喪服大記》:“袍必有表不禪,衣必有裳,謂之一稱。”《新唐書‧孫伏加傳》:“近太常假民裙襦五百稱,以衣妓工,待玄武門游戲。” |
(三)cheng4《廣韻》昌孕切,去證昌。 | (1) 測定物體輕重的器具。後作“秤”。《孫子算經》卷上:“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絫,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淮南子‧時則》: “令官市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稱,端權既鄄木。”高誘注:“斗稱,量器也。”清林則徐《查勘豫省商虞廳料垛被燒分別辦理摺》:“拆束過稱,實係買補足數, 斤重無差。” (2)量詞。十五斤為一稱。後作“秤”。《小爾雅‧廣衡》:“二鍰四兩謂之斤,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稱,稱二謂之鈞,鈞四謂之石,石四謂之鼓。”宋趙德麟《侯鯖錄》卷四:“作院有炭數萬稱,酒務有餘柴數十萬稱,依原價賣之。” |
領頭字
| |
---|---|
儒 | |
解形
| |
《說文》:“儒,柔也,術士之偁。從人,需聲。”徐灝注箋:“人之柔者曰儒,因以為學人之偁。” | |
注音
|
釋義
|
(一)ru2《廣韻》人朱切,平虞日。侯部。 | (1)
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人。《說文‧人部》:“儒,術士之偁。”《周禮‧天官‧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賈公彥疏:“諸侯師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與天子保氏同名,故號曰儒,掌養國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
(2)舊時對學者、讀書人的稱呼。《字彙‧人部》:“儒,學者之稱。”《論語‧雍也》:“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邢昺疏:“言人博學先王之道以潤其身
者皆謂之儒。”《後漢書‧杜林傳》:“博洽多聞,時稱通儒。”唐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紅樓夢》第一回:“忽見隔壁葫蘆廟內寄
居的一额鄄拢窮儒。” (3)孔子創立的一種學術流派。《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 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4)愚昧。《廣雅‧釋詁一》:“儒,愚也。”《荀子‧非十二子》:“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溝猶瞀儒四字疊韻,其義則皆謂愚蒙也。” (5)柔順。《素問‧皮部論篇》:“少陰之陰,名曰樞儒。”王冰注:“儒,柔也。”張志聰集注:“少陰為三陰開闔之樞,而陰氣柔順,故名樞儒。” (6)通“濡”。緩慢。《管子‧宙合》:“此言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儒、取與之必因於時也。”郭沫若等集校:“洪頤火钫宣云:‘儒、濡,古字通用。’……《風俗通》:‘儒者,濡也。’然則‘浧濡’猶言疾徐也。” (7)通“懦()”。懦弱。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儒,假借為懦。”《荀子‧脩 身》:“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楊倞注:“儒,亦謂懦弱畏事。”《魏書‧良吏傳序》:“是故搏擊為侯,起不旋踵;儒弱貽咎,錄用無時。” (8)姓。《續通志‧氏族略六》:“儒,見《韻會》。漢儒光。” |
2. 懦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17 | ||||||||||||
注音一式 ㄋㄨㄛˋ | ||||||||||||
漢語拼音 nu | 注音二式 nu | |||||||||||
|
領頭字
| |
---|---|
柔 | |
解形
| |
《說文》:“柔,木曲直也。從木,矛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rou2《廣韻》耳由切,平尤日。幽部。 | (1)
木質軟和,可以曲直。也泛稱軟弱,與“剛”相對。如:柔弱;柔腸;柔茹剛吐。《說文‧木部》:“柔,木曲直也。”段玉裁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
柔……柔之引伸,為凡耎弱之偁。”《廣雅‧釋詁一》:“柔,弱也。”《易‧說卦》:“立地之道,曰柔與剛。”《詩‧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樹
之。”孔穎達疏:“言荏染柔忍之木,君子之人所樹之也。”清魏源《吳農備荒議上》:“又謂晚稻粒柔以肥,良于早收粒剛之秈稻。”
(2)使軟,使弱。如:柔麻(加工使麻變軟)。唐孟郊《古離別》:“春芳役雙眼,春色柔四支。”清林則徐《江蘇奏稿‧勘古寶山塘工摺》:“舊塘本嫌陡直,收分過少,不足以柔潮勢。” (3)草木初生;幼嫩。《詩‧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毛傳:“柔,始生也。”《文選‧曹植〈美女篇〉》:“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李周翰注:“柔條,嫩枝也。”唐皮日休《桃花賦》:“開破嫩萼,壓低柔柯。” (4)溫和;溫順。《改併四聲篇海‧木部》引《對韻音訓》:“柔,順也。”《管子‧四時》:“柔風甘雨乃至。”尹知章注:“柔,和也。”《公羊傳‧昭公二 十五年》:“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何休注:“柔,順。”《後漢書‧胡廣傳》:“(胡廣)柔而不犯,文而有禮。”李賢注:“謂性和柔而不可犯以 非義也。” (5)潤澤。《國語‧鄭語》:“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韋昭注:“柔,潤也。”《淮南子‧說山》:“厲利劍者,必以柔砥。”高誘注:“柔,濡。”南朝梁江淹《迎送神升歌》:“靈之聖之,歲殷澤柔。” (6)安撫;懷柔。《爾雅‧釋詁》:“柔,安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木部》:“柔之引申為凡撫安之偁。”《書‧舜典》:“柔遠能邇。”孔傳:“柔, 安。”《國語‧晉語七》:“和安而好敬,柔惠小物,而鎮定大事。”韋昭注:“柔,仁也。”《金史‧李石傳》:“北俗無定居,出沒不常,惟當以德柔之。”清 林則徐《中秋嶰筠尚書招余眺月有作》:“大宣皇威震四裔,彼伏其罪吾乃柔。” (7)漢代侯國名。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沂地區境內。《漢書‧地理志》:“(瑯琊郡)縣五十一:……柔,侯國。” (8)姓。《金史‧交聘表下》:“夏武節大夫柔思義、宣德郎焦思元等賀天壽節。” |
65. 柔遠能邇 | ||||
注音一式 ㄖㄡˊ ㄩㄢˇ ㄋㄥˊ ㄦˇ | ||||
漢語拼音 r u yu n n n r | 注音二式 r u yu n n ng r | |||
|
5. 荏 部首 艸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0 | |||||||||
注音一式 ㄖㄣˇ | |||||||||
漢語拼音 r n | 注音二式 r n | ||||||||
|
8. 荏弱 | ||||
注音一式 ㄖㄣˇ ㄖㄨㄛˋ | ||||
漢語拼音 r n ru | 注音二式 r n ru | |||
相似詞 柔弱 | 相反詞 | |||
|
韶光荏苒 | ||||
注音一式 ㄕㄠˊ ㄍㄨㄤ ㄖㄣˇ ㄖㄢˇ | ||||
漢語拼音 sh o u n r n r n | 注音二式 sh u gu ng r n r n | |||
|
(整容介)帽兒光整頓從頭(6),還則怕未分明的門楣認否(7)?
送人遠行。唐˙韓翃˙送陳明府赴淮南詩:「年華近逼清明,落日微風送行。」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正要打轎到陸制軍那裡送行,可巧教士已到。」 | |
餞別、餞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起初這些往來的閒漢姊妹,都來送行。」儒林外史˙第一回:「秦老又走回家去,取了些酒肴來替王冕送行,喫了半夜酒回去。」 |
1. 雞子 | ||||||||
注音一式 ㄐ| ㄗˇ | ||||||||
漢語拼音 j z | 注音二式 j t | |||||||
|
1. 門斗 | |||||||
注音一式 ㄇㄣˊ ㄉㄡˇ | |||||||
漢語拼音 m n d u | 注音二式 m n d u | ||||||
|
2. 楣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3 | |||||||||||
注音一式 ㄇㄟˊ | |||||||||||
漢語拼音 m i | 注音二式 m i | ||||||||||
|
2. 門楣 | |||||
注音一式 ㄇㄣˊ ㄇㄟˊ | |||||
漢語拼音 m n m i | 注音二式 m n m i | ||||
相似詞 | 相反詞 門檻 | ||||
|
倒楣 | ||||
注音一式 ㄉㄠˇ ㄇㄟ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