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吝,三觀。愛國,愛國主義。 明火執仗




客座評論:第三波義和拳運動是愛國主義?

在中國,"愛國主義"一向是官方宣傳話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近年來,"愛國者們"的抨擊目標也遍及中國內外,乃至全球各地。但是,北京政論作家白信認為,"愛國主義"在中國已經被歧義化、污名化,並且培養出了新一代的拜物教義和"拳民"。


(德國之聲中文網)從2012年"9.15"抗議以來,以最近抵制D&G行動為標誌,中國的第三波義和拳運動終於從反日到反韓發展到了2018年的反美/反西方。只是,相比薩德危機中國政府大規模動員民間的商業抵制,這次針對奢侈品牌D&G的抵制行動規模已經小了太多,似乎預示著第三波義和拳運動行將凋落。

但是,正值中美貿易戰處於膠結時刻,北京官方媒體重提一百多年前的義和拳是一場愛國主義運動,為這場杯葛行動也為貿易戰的中方立場背書。似乎,中國官方的意識形態宣傳重新借愛國主義的旗幟作輿論動員和道德基礎,不僅將貿易戰視為百多年前義和拳抵制"洋教"、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抵制洋貨運動的繼續,而且還呼應著法國總統馬克龍不久前以愛國主義批評民族主義和美國的利益優先,一如習近平在APEC峰會上重談太平洋戰爭的老調。
問題在於,透過意識形態的陳詞濫調,一百多年來義和拳運動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渣泛起卻從未得到中共的真正反思,只要需要的時候就輕率地貼上愛國主義的標籤再次動員,而中國知識分子也似乎沒有認真思考過所謂愛國主義是否真的存在的問題,以至於,每次中國處理內外關係不順的時候就祭出義和拳運動的法寶,以愛國主義的高調進行動員,並且將一切反對者輕易地劃為不愛國者甚至"漢奸"。如此手法不僅見諸1999年以來的反美示威,更從2012年"9.15"事件後成為套路,借助社交媒體,先後以反日和反韓為主題屢屢掀起"愛國主義"的反對國際社會的運動。

特別是,進入習近平執政的第六個年頭,也是的當年,隨著中美爆發貿易戰,中國當局一方面臨時抱佛腳一般加緊修補與日、韓關係,另一方面轉向反美/反西方、四處出擊,僅僅最近數月就因為美國的航空公司的台灣航線、中國在瑞典遊客行為不端、台灣金馬獎頒獎致辭和D&G服裝品牌廣告等等商業或日常行為中包含的所謂"辱華"、"反華"或"分裂"意圖,再度引發高頻次的"愛國主義"抗議,在文革紅衛兵之破四舊、火燒英國代辦處等等第二波義和拳運動後,構成第三波義和拳運動的最新發展。
中國特色的愛國主義
如果審視中共意識形態話語裡的愛國主義,就會驚奇地發現,這個習以為常的概念竟是那麼貧乏和虛無,和愛國主義這個源自西方的概念及其歷史全然無關。畢竟,在中國語境裡,在官方表述裡,在中國公眾的理解裡,現代的愛國主義卻都基於幾千年以來漢族人的中土觀念,即以土地和江河地理的戀地情結為核心,並且以此種地方天圓的中心秩序觀來想像和界分地域和種族差異,發展出中國現代的種族民族主義。理論上,它和北美印第安人的中土觀--以自己部落為中心並根據地理距離劃分與其他部落的關係乃至對世界的想像並無多少分別,只是印第安人無力抵抗白人而陷入滅絕。
譬如說,面對現代化衝擊的反應是海外僑民回輸的民族主義,和亞洲最早的共和國,但是只有面對日本入侵才產生了最初的愛國主義,可以光未然和冼星海1939年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為代表。中共的抗戰文宣仍然以地理象徵為愛國主義訴求的核心,將大眾的戀土情結轉化為對國家的熱愛,不僅代替了此前"保衛蘇聯"的國際主義主張,而且在與民族主義政黨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軍事競爭中逐漸佔據優勢。甚至,1949年建政後,中共也遲遲未有發展出系統的民族主義理論,而始終以愛國主義作為其馬列主義中國化意識形態的核心,無論是1950年代建政之初還是1989年遭遇生存危機之際。其間,最為著名的兩首愛國主義歌曲,仍然繼承了"保衛黃河"的中土觀,以長江、黃河、長城等地理標誌和疆域界限作為民眾與祖國的具象聯繫:一首是1956年拍攝的以朝鮮戰爭為背景的電影《上甘嶺》中的主題曲"我的祖國",和1980年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開始會談後催生的香港創作歌曲"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后來在1984年的央視春晚唱紅,代表了1980年代的愛國主義主旋律。而1989年底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崩潰後開始的愛國主義教育,核心仍然是此種中土觀的文化想像,輔以民族主義化的反殖民教育,並直接鼓勵了1990年代所謂國學熱的文化保守主義興起,如此,才可能在1990年代末期終於轉向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直至今天貿易戰背景下的經濟民族主義,而戀土情結的愛國主義則被"厲害了我的國"一般對中國模式的驕傲所代替。
憲政愛國主義
相比之下,歐洲中世紀之後所逐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潮流從一開始就是共和主義的,與公民對政治共同體的熱愛有關,也就是作為一種美德的政治愛國主義,同時祖國意味著自由和製度,而非天然的現實。孟德斯鳩因此將愛國主義的核心視作對平等的熱愛,或者如盧梭將祖國形容為"共同的母親、共同的自由"。對於分散在廣袤歐洲大地的德意志人民來說,如費希特,則從19世紀初復興曾在中世紀自由城邦盛行、卻為"君主的貪婪和暴政"所窒息的愛國主義,一種尋求精神自由的民族精神,例如結合普世主義的"歐洲的愛國主義",或者說羅馬民族主義。當然,隨著後來民族主義的興起,強調精神自由的愛國主義也逐漸被強調民族國家認同的民族主義所替代,後者終於在二十世紀發展成為民族國家間的慘烈戰爭和種族屠殺,只有在那個關鍵時刻,暗殺希特勒的施道芬貝格等愛國主義者才在民族主義的黑暗中熠熠生輝,激勵了倖存的德國精英在戰後將民主重建和保障人的尊嚴作為愛國主義的主要使命,也就是今天哈貝馬斯所說的憲政愛國主義的開端。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經歷了兩次大戰以及1990年代以來無數次民族主義衝突和災難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才在巴黎的一戰紀念儀式上彰揚愛國主義、反對各種新民族主義。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公民民族主義,在兩百年後已經淪為保守、排外和威權的堡壘、政治墮落和煽動極端的代名詞。
而中國的第三波義和拳運動中,不同於自由城邦、自由精神的歐洲愛國主義傳統或者托克維爾式的、基於地方民主參與的美國愛國主義,中國的這些頂著"愛國主義"光環的運動充滿排外、種族主義、崇拜強權、和極端主義的民粹情緒,所捍衛的不是個人尊嚴、自由和平等,這些在中國國內都是不可及的,而是虛無的、集體主義的"民族尊嚴",如同無數愛國主義神話所炮製的,從霍元甲到抗日戰爭,從釣魚島到喜馬拉雅,甚至連從用筷子到隨地吐痰的習慣,都可能觸發民族自尊心的開關,各種偏狹民族主義的噱頭完全將愛國主義歧義化、污名化,也不再有人視愛國主義為美德,遑論值得熱愛的基本政治價值。
用"消費"作為武器
換言之,在中國,可能就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愛國主義,相反的,被劣質民族主義的下流行動和話語所取代,愛國主義要么成為一種特權,要么成為流氓無產者的狂歡,也就是民粹主義的苟合。不過,也不同於一百多年前的義和拳--華北農民為主體的拳民們信奉的是明朝末年誕生的羅教(亦稱無為教和羅祖教)所轉型的分支,另一個分支則是後來更大大有名的青幫--第三波義和拳的小粉紅們,他們所信奉的是消費主義,他們所抗議的,也是"外國"商業公司和商業行為,從大型超市到奢侈品,從航空公司到歌星,只要"辱華"的開關被觸發,這些拜物教的新拳民就能發動一場非正式的經濟制裁,以政治消費主義的抵制方式、以中國市場為籌碼,報復那些敢於挑戰或者無心冒犯的商業公司或者任何名人。於是,薩德危機後,中國政府無需施行報復,一篇環球時報評論就能動員起小粉紅們抵制蓮花超市和現代汽車,而對所有韓資企業的抵制很快就能演變為一場大規模貿易制裁。類似的,當T台上的特邀中國網紅看到社交媒體流傳的D&G公司"辱華"視頻和抗議後,他們就和參加金馬獎頒獎的中國演藝明星們一樣,馬上消失,天貓等電商也在第一時間"自覺"下降D&G公司貨品,D&G公司的上海秀籌備便在幾個小時內坍塌,帶來數千萬美元的損失。

這或許是今天中國的愛國主義核心,不是對自由和平等的熱愛,不是對祖國的熱愛,而是如同中國政府對全球化的熱愛一般對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由衷熱愛,淘寶成為祖國的象徵,黨對民族主義的操弄則以政治消費主義的面目出現,隨時將民眾的消費快感轉化為排他性的集體怨恨,將中國公眾的消費轉為對全球資本主義的干預。
中國特色的愛國主義
如果審視中共意識形態話語裡的愛國主義,就會驚奇地發現,這個習以為常的概念竟是那麼貧乏和虛無,和愛國主義這個源自西方的概念及其歷史全然無關。畢竟,在中國語境裡,在官方表述裡,在中國公眾的理解裡,現代的愛國主義卻都基於幾千年以來漢族人的中土觀念,即以土地和江河地理的戀地情結為核心,並且以此種地方天圓的中心秩序觀來想像和界分地域和種族差異,發展出中國現代的種族民族主義。理論上,它和北美印第安人的中土觀--以自己部落為中心並根據地理距離劃分與其他部落的關係乃至對世界的想像並無多少分別,只是印第安人無力抵抗白人而陷入滅絕。
譬如說,面對現代化衝擊的反應是海外僑民回輸的民族主義,和亞洲最早的共和國,但是只有面對日本入侵才產生了最初的愛國主義,可以光未然和冼星海1939年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為代表。中共的抗戰文宣仍然以地理象徵為愛國主義訴求的核心,將大眾的戀土情結轉化為對國家的熱愛,不僅代替了此前"保衛蘇聯"的國際主義主張,而且在與民族主義政黨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軍事競爭中逐漸佔據優勢。甚至,1949年建政後,中共也遲遲未有發展出系統的民族主義理論,而始終以愛國主義作為其馬列主義中國化意識形態的核心,無論是1950年代建政之初還是1989年遭遇生存危機之際。其間,最為著名的兩首愛國主義歌曲,仍然繼承了"保衛黃河"的中土觀,以長江、黃河、長城等地理標誌和疆域界限作為民眾與祖國的具象聯繫:一首是1956年拍攝的以朝鮮戰爭為背景的電影《上甘嶺》中的主題曲"我的祖國",和1980年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開始會談後催生的香港創作歌曲"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后來在1984年的央視春晚唱紅,代表了1980年代的愛國主義主旋律。而1989年底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崩潰後開始的愛國主義教育,核心仍然是此種中土觀的文化想像,輔以民族主義化的反殖民教育,並直接鼓勵了1990年代所謂國學熱的文化保守主義興起,如此,才可能在1990年代末期終於轉向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直至今天貿易戰背景下的經濟民族主義,而戀土情結的愛國主義則被"厲害了我的國"一般對中國模式的驕傲所代替。
憲政愛國主義
相比之下,歐洲中世紀之後所逐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潮流從一開始就是共和主義的,與公民對政治共同體的熱愛有關,也就是作為一種美德的政治愛國主義,同時祖國意味著自由和製度,而非天然的現實。孟德斯鳩因此將愛國主義的核心視作對平等的熱愛,或者如盧梭將祖國形容為"共同的母親、共同的自由"。對於分散在廣袤歐洲大地的德意志人民來說,如費希特,則從19世紀初復興曾在中世紀自由城邦盛行、卻為"君主的貪婪和暴政"所窒息的愛國主義,一種尋求精神自由的民族精神,例如結合普世主義的"歐洲的愛國主義",或者說羅馬民族主義。當然,隨著後來民族主義的興起,強調精神自由的愛國主義也逐漸被強調民族國家認同的民族主義所替代,後者終於在二十世紀發展成為民族國家間的慘烈戰爭和種族屠殺,只有在那個關鍵時刻,暗殺希特勒的施道芬貝格等愛國主義者才在民族主義的黑暗中熠熠生輝,激勵了倖存的德國精英在戰後將民主重建和保障人的尊嚴作為愛國主義的主要使命,也就是今天哈貝馬斯所說的憲政愛國主義的開端。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經歷了兩次大戰以及1990年代以來無數次民族主義衝突和災難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才在巴黎的一戰紀念儀式上彰揚愛國主義、反對各種新民族主義。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公民民族主義,在兩百年後已經淪為保守、排外和威權的堡壘、政治墮落和煽動極端的代名詞。
而中國的第三波義和拳運動中,不同於自由城邦、自由精神的歐洲愛國主義傳統或者托克維爾式的、基於地方民主參與的美國愛國主義,中國的這些頂著"愛國主義"光環的運動充滿排外、種族主義、崇拜強權、和極端主義的民粹情緒,所捍衛的不是個人尊嚴、自由和平等,這些在中國國內都是不可及的,而是虛無的、集體主義的"民族尊嚴",如同無數愛國主義神話所炮製的,從霍元甲到抗日戰爭,從釣魚島到喜馬拉雅,甚至連從用筷子到隨地吐痰的習慣,都可能觸發民族自尊心的開關,各種偏狹民族主義的噱頭完全將愛國主義歧義化、污名化,也不再有人視愛國主義為美德,遑論值得熱愛的基本政治價值。
用"消費"作為武器
換言之,在中國,可能就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愛國主義,相反的,被劣質民族主義的下流行動和話語所取代,愛國主義要么成為一種特權,要么成為流氓無產者的狂歡,也就是民粹主義的苟合。不過,也不同於一百多年前的義和拳--華北農民為主體的拳民們信奉的是明朝末年誕生的羅教(亦稱無為教和羅祖教)所轉型的分支,另一個分支則是後來更大大有名的青幫--第三波義和拳的小粉紅們,他們所信奉的是消費主義,他們所抗議的,也是"外國"商業公司和商業行為,從大型超市到奢侈品,從航空公司到歌星,只要"辱華"的開關被觸發,這些拜物教的新拳民就能發動一場非正式的經濟制裁,以政治消費主義的抵制方式、以中國市場為籌碼,報復那些敢於挑戰或者無心冒犯的商業公司或者任何名人。於是,薩德危機後,中國政府無需施行報復,一篇環球時報評論就能動員起小粉紅們抵制蓮花超市和現代汽車,而對所有韓資企業的抵制很快就能演變為一場大規模貿易制裁。類似的,當T台上的特邀中國網紅看到社交媒體流傳的D&G公司"辱華"視頻和抗議後,他們就和參加金馬獎頒獎的中國演藝明星們一樣,馬上消失,天貓等電商也在第一時間"自覺"下降D&G公司貨品,D&G公司的上海秀籌備便在幾個小時內坍塌,帶來數千萬美元的損失。

這或許是今天中國的愛國主義核心,不是對自由和平等的熱愛,不是對祖國的熱愛,而是如同中國政府對全球化的熱愛一般對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由衷熱愛,淘寶成為祖國的象徵,黨對民族主義的操弄則以政治消費主義的面目出現,隨時將民眾的消費快感轉化為排他性的集體怨恨,將中國公眾的消費轉為對全球資本主義的干預。
不久前在上海舉行的進口博覽會已經展現了中國政府的這一雄心,而執政黨也在去年的"十九大"上承諾以保障民眾消費主義的"美好生活"追求為黨的宗旨。當然,無論如何,第一波義和拳的失敗最終催生了共和革命,第二波義和拳也在上山下鄉之後迎來了中美關係的緩和,在即將到來的阿根廷G20峰會以及國際社會對WTO組織的改革壓力下,習近平與特朗普的會談或許也可能終結第三波義和拳運動。

白信為政治學博士、北京獨立政治觀察家。

----
王倩遺書: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愛國愛黨,有極高的集體榮譽感,一下三觀全毀了。
====
註: "三觀" 一詞出自胡錦濤演講。有"新三觀"與"舊三觀" 之分。新三觀是 "事業觀、工作觀、政績觀",舊三觀是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過一般人也分不清新舊,只是 "三觀全毀" 與 "三觀不正" 成了常用成語。

共产党有多少党员,9000万,接近一个亿了。相当一部分共产党员就是民间,党员的行为会向社会溢出,社会的反应会对共产党的政权造成影响。所以党内要整党,在社会上要收紧言论控制,这是很自然的逻辑。今后我们会看到更多这种现象的发生,连胡温时期的遮掩都没有了,明火执仗地禁言。这可能是我们在未来会看到的经常发生的现象。”

字號

A00514

正字

【吝】口-04-07

音讀

ㄌ|ㄣˋ

釋義
憾恨。說文解字:「吝,恨惜也。」後漢書.卷二十四
  .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
 貪戀。新唐書.卷九十六.杜如晦傳:「玄齡身處要地
  ,不吝權,善始以終,此其成令名者。」

捨不得、小器。如:「吝嗇」、「吝惜」。書經.仲虺之
 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論語.泰伯:「如有周公
 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明火執仗
明:点明;执:拿着;仗:兵器。 点着火把,拿着武器。 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我在这瓦窑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执仗,无非赤手求财。”

凋,凋年,銅像,姑漫語

Hanching Chung 更新了他的近況。
(這是寫《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的刪節情形之一例--2016補。)
回台當天,1960.10.22,因為有台灣各報記者的報導,所以只刪" (雷震已成為自由中國言論自由的象徵)當時我說該為他鑄銅像,現在銅像還未鑄成*,(換來的是十年坐監)"
隔天10.23 (周日),有近20位的朋友到訪,有的人談得很久,不過,因為這些都是私人間的事,胡頌平先生幾乎都刪除(約20行),未出版 ,頁284-85。
* 關於雷震,周棄子有二首詩:
《聞雷儆寰事急投于右老》
《憶雷儆寰》:......銅像當年姑漫語,鐵窗今日是凋年。






 凋  注音一式 ㄉ|ㄠ
   枯萎。文選˙左思˙蜀都賦:「迎隆冬而不凋,常曄曄以猗猗。」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文選‧張衡〈思玄賦〉》:“桑末寄夫根生兮,卉既凋而已育。”舊注:“凋,落也。”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清洪昇《長生殿‧彈詞》:“野鹿兒亂跑,苑柳宮花一半兒凋。”

 衰落、衰頹。文選˙潘岳˙懷舊賦:「不幸短命,父子凋殞。」宋˙陸游˙樓上醉書詩:「八年梁益凋朱顏,三更撫枕忽大叫。」 衰敗。《廣雅‧釋詁四》:“凋,傷也。”《管子‧五行》:“春辟勿時,苗足本,不癘雛鷇,不夭麑,毋傅速,亡傷襁褓,時則不凋,七十二日而畢。”尹知章注:“若能行上事春,則繁茂而不凋枯也。”唐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清潘耒 《吳聖玉歸自遼左志喜》:“門巷凋殘餘燕壘,親朋零落豐鶉衣。”

疲敝;困苦。《玉篇‧麴部》:“凋,力盡。”《史記‧張儀列傳》:“今秦有敝甲凋兵,軍於澠池……願以甲子合戰,以正殷紂之事。”《明史‧太祖本紀》:“東南罹兵革,民生凋敝,吾甚憫之。”


 凋敝
 衰敗困苦。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尹齊傳:「上以為能,遷為中尉,吏民益凋敝。」亦作「凋弊」、「彫敝」。

充,遺憾,勞思夭年,不充其志













注音 ㄧˊ ㄏㄢˋ
漢語拼音 yí hàn
相似詞 缺憾
釋義

事情的本身或發展,令人感到憾恨或不圓滿。如:「他對自己因傷不能在總冠軍爭霸戰中上場比賽,深感遺憾。」《朱子語類.卷一八.大學五.或問下.傳五章.近世大儒有為格物致知之說一段》:「及至程子,始推廣其說,工夫精密,無復遺憾。」《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二.孔廣森》:「惜奔走家難,勞思夭年,不充其志,藝林有遺憾焉。」





【充】 部首:儿 部首

注音

ㄔㄨㄥ

填滿、裝滿。如:「充電」。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代理、擔任。如:「權充」、「充當家庭教師」。唐.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半匹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







假冒。如:「冒充」、「打腫臉充胖子」。



[名]


姓。如戰國時有充虞。

志,失志







 2008
 志

(1)意念;心情。《說文‧心部》:“志,意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是 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杜預注:“為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使不過節。”孔穎達疏:“此六志,《禮記》謂之六情。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 《禮記‧曲禮上》:“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孔穎達疏:“六情遍觀,在心未見為志。”
(2)志願;志向。《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他早已萌了死志。”
(3)神志。宋玉《神女賦》:“罔兮不樂,悵然失志。”《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健忘》:“龍眼,安志強魂。”
(4)德行。《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誘注:“志,德也。”唐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穴人笑之曰:‘今吾刺史令明而志潔。’”
(5)向慕;期望。《玉篇‧心部》:“志,慕也。”《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何晏注:“志,慕也。”《孟 子‧告子上》:“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趙岐注:“學者志道,猶射者之張也。”朱熹注:“志,猶期也。”宋陸游《感秋》:“老生惜歲 月,烈士志功名。”
(6)微小。《儀禮‧聘禮》:“賓入門皇,升堂讓,將授志趨。”王引之述聞:“志者,微也。”《禮記‧樂記》:“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王引之述聞:“志亦微也。”
(7)專一。唐慧能《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西遊記》第一回:“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
(8)準的。《書‧盤庚上》:“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孔傳:“當如射之有所準志,必中所志乃善。”
(9)骨鏃不剪羽的箭,《爾雅‧釋器》:“骨鏃不翦羽,謂之志。”郭璞注:“今之骨骨钫包是也。”《儀禮‧既夕禮》:“志矢一乘。”鄭玄注:“習射之矢。”
(10)皮膚上生的斑痕。後作“痣”。《梁書‧沈約傳》:“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11)通“識(誌)”。《廣雅‧釋詁二》:“志,識也。”王念孫疏證:“鄭注云:志,古文識。識,記也。”《集韻‧ 志韻》:“識,記也。或作志。”《字彙‧心部》:“志,記也。與誌同。”1.記,記住。《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唐張又新《煎茶 水記》:“客有熟于兩浙者,言搜訪未盡,余嘗志之。”2.記載;記錄。《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陸德明釋文:“志,記也。”《人物志 ‧序》:“是以敢依聖訓,志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就是張華的《博物志》,也不過志其一二。”3.敘述;講述。 《荀子‧堯問》:“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4.標志;標記。《禮記‧檀弓上》:“孔子之喪,公西赤為志焉。”鄭玄注:“志謂章識。”孫希旦集解:“葬 之有飾,所以表識人之爵行,故謂之志。”又作出標記。唐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束火以知其物,縻繩以志其返。”5.記事的書或文章。如:《三國 志》;《藝文志》;地方志。《周禮‧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國之志。”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志,謂記也。《春秋傳》所謂周志,《國語》所謂鄭書之屬是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杜預注:“志,古書。”
(12)通“幟”。旗幟。《集韻‧志韻》:“幟,旗也。亦作志。”《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設兵張旗志。”裴駰集解引徐廣曰:“一作幟。”《華陽國志‧大同志》:“不用麾志,舉矛為行伍。”




字典出處:宋本廣韻頁356第21 康熙字典頁376第21 辭海: 卷5頁2330第3 GSR: 第962.e 漢語大字典: 卷4頁2269第04
表面結構:上:,下:。 Component of:  𫨺 𢙺 𬘨  𪫍 𫭰 𢂴 𬇨 𬊌 𣇌 𤥴 𬢌   𥒺   𥭡 𥺃 [More]
國語發音:zhì ㄓˋ
粵語發音:zi3
唐代發音:*jiə̀
說文解字:心部》志:意也。从心之聲。
宋本廣韻:廣韻·去聲··》志:意慕也,詩云在心爲志。《爾雅》云:骨鏃不翦羽謂之志。職吏切,七。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心部·》志:〔古文〕𢗍《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𠀤音鋕。《說文》从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論語》志於道。《詩序》在心爲志。又《廣韻》意慕也。《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註》志者,意所擬度也。《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註》義,正事也。志,私意也。又準志也。《·盤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又章志也。《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爲志焉。《疏》故爲盛禮,以章明志識也。又本志也。《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註》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又《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註》爲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又記也。與誌同。或作識。《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前漢書》有十志。《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又《集韻》昌志切。與幟通。旗也。《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爲職志。又箭鏃也。《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註》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又叶眞而切,音支。《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反切:職吏 (《廣韻·去聲··》)
英文翻譯:purpose, will, determination; annals

原典出處

論語·學而》:子曰:「父在,觀其。」 
The Master said, "While a man's father is alive, look at the bent of his will."
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The student who has set his mind on the doctrines of the sage, does not advance to them but by completing one lesson after another.
禮記·深衣》:下齊如權衡者,以安而平心也。 
The even edge at the bottom, like the steelyard and balance, admonished him to keep his will at rest, and his heart even and calm.
墨子·經上》:勇,之所以敢也。 
Yong (courage) is that by which intent is daring.
莊子·逍遙遊》:齊諧者,怪者也。 
There is the (book called) Qi Xie, a record of marvels.
道德經》: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強其骨。 
Therefore the sage, in the exercise of his government, empties their minds, fills their bellies, weakens their wills, and strengthens their bones.
商君書·去強》:三官者生蝨官者六:曰歲,曰食,曰美,曰好,曰,曰行,六者有樸必削。 
And these three functions give rise to six parasitic functions, which are called: care for old age, living on others, beauty, love, ambition and virtuous conduct. If these six parasites find an attachment, there will be dismemberment.
史記·五帝本紀》:三戰然後得其。 
And, after three battles, realised his wishes.
荀子·大略》:君子立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以是非對。 
說苑·君道》:河間獻王曰:「堯存心於天下,加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 
春秋繁露·玉杯》:今全無悼遠之,反思念取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 
韓詩外傳·卷一》:故養身者忘家,養者忘身,身且不愛,孰能忝之。 
大戴禮記·主言》: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也。 
白虎通德論·禮樂》:故聽其雅、頌之聲,意得廣焉,執干戚習俯仰屈信,容貌得齊焉。 
新書·脩政語上》:帝堯曰:「吾存心於先古,加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 
新序·義勇》:劫以刃而失其者,非勇也。 
中論·治學》:亟聞天下之大言,則益廣。 
孔子家語·儒行解》:若不逄世,上所不援,下所不推,詭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不可奪也。 
潛夫論·讚學》:故《》曰:黃帝師風后,顓頊師老彭,帝嚳師祝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后,禹師墨如,湯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 
論衡·累害》:動身章智,顯光氣於世,奮敖黨,立卓異於俗,固常通人所讒嫉也。 
太玄經·》:陽氣方良,毅然敢行,物信其。 
風俗通義》:虞舜葬於蒼梧,二妃不從,經典明文,勿違吾。 
孔叢子·論書》:盡而不怨,辭順而不諂。 
申鑒·政體》:故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 
忠經·辨忠章》:忠言逆,必求諸道。 
素書·求人之志章》:右第三章言不可以妄求。 
新語·術事》:故性藏於人,則氣達於天,纖微浩大,下學上達,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道唱而德和,仁立而義興,王者行之於朝,疋夫行之於田,治末者調其本,端影者正其形,養其根者則枝葉茂,氣調者即道沖。 
獨斷·卷下》:冬至陽氣始起,麋鹿解角,故寢兵鼓,身欲寧,欲靜,不聽事,送迎五日,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非迎氣,故但送不迎。 
蔡中郎集·獨斷》:帝謚:違拂不成曰隱,靖民則法曰黃,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殘人多壘曰桀,殘義損善曰紂,慈惠愛親曰孝,愛民好與曰惠,聖善同文曰宣,聲聞宣遠曰昭,克定禍亂曰武,聰明睿智曰獻,溫柔聖善曰懿,布德執義曰穆,仁義說民曰元,安仁立政曰神,布綱治紀曰平,亂而不損曰靈,保民耆艾曰明,辟土有德曰襄,貞心大度曰匡,大慮慈民曰定,知過能改曰恭,不生其國曰聲,一德不懈曰簡,夙興夜寐曰敬,清白自守曰貞,柔德好眾曰靖,安樂治民曰康,小心畏忌曰僖,中身早折曰悼,慈仁和民曰順,好勇致力曰莊,恭人短折曰哀,在國逢難曰愍,名實過爽曰繆,壅遏不通曰幽,暴虐無親曰厲,致大圖曰景,辟土兼國曰桓,經緯天地曰文,執義揚善曰懷,短折不成曰殤,去禮遠眾曰煬,怠政外交曰攜,治典不敷曰祈。 
列子·天瑞》:其在嬰孩,氣專一,和之至也。 
鶡冠子·近迭》:夫地大國富,民眾兵強,曰足士有餘力而不能以先得於天下者,其君不賢而行驕溢也。 
文子·道原》:循道理之數,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聽失於非譽,目淫於綵女,禮亶不足以放愛,誠心可以懷遠,故兵莫憯乎,鏌铮為下寇,莫大於陰陽,而枹鼓為細,所謂大寇伏尸不言節,中寇藏於山,小寇遯於民間。 
列仙傳·范蠡》:范蠡御桂,心虛遠。 
鬻子》:夫國者、卿相世賢者有之,有國無國智者治之,智者非一日之,治者非一日之謀,而知所避。 
老子河上公章句》:弱其和柔謙讓,不處權也。 
韓非子·喻老》:是以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 
慎子·逸文》:》,往也。 
管子·》:遏之以絕其意,毋使民幸。 
孫子兵法·九地》:是故散地吾將一其,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吳子·圖國》: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 
六韜·文師》: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小人樂得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