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厭,乖,離,啗,伢,附麗,離島,厭離,乖離,晽晽,煩冤茹憾

既然王的黨籍存續,馬想驅動中選會讓王喪失立委身分的作為,根本失其附麗,中選會和內政部所有向馬邀功爭寵的首長及政客,都應該閉嘴了!而在這件確認黨籍訴訟定讞之前,九月十七日立法院開議,院會當然由立法院長王金平主持。


六四
卜筮之術,見於「周易」。人智未開,乞靈神鬼;自是則有骨卜、鏡卜、金錢卜各種,而「籤詩」亦其一也。臺灣寺廟皆有籤詩,其辭鄙陋,若可解、若 不可解;故臺人謂詩之劣者曰「籤詩」,以其不足語於風雅之林也。愚夫愚婦,虔誠禱告,每得一籤,就人解釋;吉凶禍福,信口而談。卜者認以為真,亦可憐已! 臺南簽詩,舊時五妃廟最靈,士之熱中功名者多往乞之。故邱滄海「五妃廟」詩云:『三尺土同穴望,百枝籤乞進香詩』。則詠其事。


据史家王子舟考证,宗氏所引记载的真实性有待确证,但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常往来于南昌、南京之间,春秋总回西山扫墓,每有诗篇,皆烦冤茹憾,呼天泣血,父墓成 ...



永井荷風、伊藤整、高見順、山田風太郎、吉田健一など多くの文学者の日記が出てくるが、その選択基準は、当時の日本人の考え方が理解できる日記を選んだ に過ぎない。当時における彼らの考えを暴露する悪意はないと、わざわざ断りを入れている。それは「かなりのショックを受けた」と言うように、キーン氏の知 る彼らの人物像と日記の内容があまりにも大きく乖離(かいり)していたからだ。



dàn   ㄉㄢˋ
◎ 同“”。
ㄌㄧㄣˊ ㄌㄧㄣˊ
晽晽 添至备忘录


求知貌。淮南子·俶真训》:“而知乃始昧昧晽晽,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於天地之间。” 高诱 注:“晽晽,欲所知之貌。”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離,離黃,倉庚也。鳴則蠶生。隹,离聲。”按:《說文》“黃”上脫“離”字。今據段玉裁依《爾雅音義》、《廣韻》補。
注音
釋義
(一)li2《廣韻》呂支切,平支來。又力智切。歌部。 (1) 〔離黃〕鳥名。黃鸝,即黃鶯。《說文‧隹部》:“離,離黃,倉庚也。”段玉裁注:“離,離黃,倉庚也。各本無‘離’。依《爾雅音義》、《廣韻》補。”《集 韻‧支韻》:“離,《說文》:‘離黃,倉庚也。鳴則蠶生。’或作鸝、鵹。”《詩‧豳風‧七月》“有鳴倉庚”毛傳:“倉庚,離黃也。”陸德明釋文:“離,本 又作鵹、作鸝。” (2)失去;去掉。《廣雅‧釋詁二》:“離,去也。”《廣韻‧寘韻》:“離,去也。”《書‧胤征》:“沈亂于酒,畔宏離次。”孔穎達疏:“離其所居位 次。”《國語‧周語下》:“言爽日反其信,聽淫日離其名。”韋昭注:“離,失也。”《淮南子‧俶真》:“而知乃始昧昧晽晽,皆欲離其童蒙之心。”高誘注: “離,去也。”
(3)分開。《方言》卷六:“參、蠡,分也。齊曰參,楚曰蠡,秦晉曰離。”《廣雅‧釋詁一》:“離,分也。”《史記‧封禪書》:“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復合。”《列子‧仲尼》:“白馬非馬,形名離也。”張湛注:“離猶分也。”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乙部‧史書佔畢引》:“輒稍銓擇,離為四篇。” 引申為張開。《文選‧張衡〈思玄賦〉》:“離朱脣而微笑兮。”呂向注:“離猶開也。”
(4)分散。《廣雅‧釋詁三》:“離,散也。”錢大昭疏義:“離者分之散也。”《呂氏春秋‧大樂》:“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高誘注:“離,散。”《淮南子‧精神》:“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高誘注:“離,散也。”
(5)離別;離開。《廣雅‧釋言》:“離,椟钫镑也。”錢大昭疏義:“椟钫镑古別字。離又為別也。”《廣韻‧支韻》:“離,近曰離,遠曰別。”《易‧ 乾》:“進退無恒,非離
也。”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之一:“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宋蔡伸《雨中花慢》:“況是離多會少,難忘雨跡 雲蹤。”
(6)叛離。《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
,安忍無親,叛親離,難以濟矣。”《國語‧楚語上》:“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韋昭注:“離,叛也。”
(7)離間。《孫子‧計》:“親而離之。”曹操注:“以間離之。”杜牧注:“言敵若上下相親,則當以厚利而離間之。”《宋史‧李綱傳上》:“執政揭其奏通衢,以綱得士民心,欲因此離之。”
(8)割;砍。《儀禮‧士冠禮》:“離肺實于鼎。”鄭玄注:“離,割也。”《韓非子‧說林上》:“隰子歸,使人伐之(樹),斧離數創,隰子止之。”王先慎注:“離,割也。”
(9)違背;違反。《正字通‧隹部》:“離,違也。”《管子‧任法》:“故聖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信近親愛者不能離也。”尹知章注:“離,猶違也。”清洪秀全《原道醒世訓》:“世道乖離,人心澆薄,所愛所憎,一出于私。”
(10)逃避。《後漢書‧劉盆子傳》:“必欲殺盆子以塞責者,無所離死。”李賢注:“離,避也。”《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苟吉專其位,凶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
(11)羅列;陳列。《方言》卷七:“羅謂之離,離謂之羅。”郭璞注:“皆行列物也。”錢繹箋疏:“《廣雅》:‘羅,列也。’離與羅一聲之轉。”《玉篇‧ 隹部》:“離,陳也。”《左傳‧昭公元年》:“楚公子圍設服離衛。”杜預注:“設君服,二人執戈陳於前以自衛。離,陳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
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王念孫雜志:“離辭,陳辭也。……枚乘《七發》云:‘比物屬事,離辭連類’,亦 與此同。”又(懸磬的)編排。《禮記‧明堂位》:“垂之和鍾,叔之離磬,女媧之笙簧。”鄭玄注:“和、離,謂次序其聲縣也。”孔穎達疏:“叔之離磬者,叔 之所作編離之磬。言懸磬之時,其磬希疏相離云。”
(12)兩;並。《玉篇‧隹部》:“離,兩也。”《禮記‧曲禮上》:“離坐離立,勿往參焉。”鄭玄注:“離,兩也。”《白虎通‧嫁娶》:“離皮者,兩皮 也。”《後漢書‧鄧皇后傳》:“若並時進見,則不敢正坐離立,行則僂身自卑。”李賢注:“離,並也。”唐杜甫《四松》:“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別來勿三歲,離立如人長。”
(13)兩國相會。《穀梁傳‧定公十年》:“公至自頰谷,離會不致。”范甯注:“雍曰:‘二國會曰離。’”
(14)歷;經歷。《史記‧蘇秦列傳》:“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張守節正義:“離,歷也。”《太平寰宇記‧四夷‧匈奴下》:“近不過旬月之役,遠不離二時之勞。”原注:“離,歷也。”清黃宗羲《時禋謝君墓誌銘》:“足不離戶閾者,載離寒暑。”
(15)距。如:我們村離車站很近;現在離國慶節不久了。《三國演義》第十六回:“轅門離中軍一百五十步。”
(16)方言。差;錯。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八:“他想起了鬥爭韓老六的張寡婦,歲數相當:三十六七,人品也還不大離。”
(17)明。《廣雅‧釋詁四》:“離,明也。”王念孫疏證:“離者,《說卦》傳云:‘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 治,蓋取諸此也。’”《大戴禮記‧公符》:“陛下離顯先帝之光耀。”盧辯注:“離,明也。”明張居正《答奉常陸五臺論治體用剛》:“離明允斷,誠理法之 正。”
(18)古時均地之法,以四聚為一離。《管子‧乘馬》:“四聚為一離,五離為一制,五制為一田,二田為一夫,三夫為一家,事制也。”
(19)古時的一種大琴,二十弦。《爾雅‧釋樂》:“大琴謂之離。”郭璞注:“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邢昺疏:“孫叔然云:‘音多變聲流離也。’”郝 懿行義疏:“《初學記》引《樂錄》曰:‘大琴,二十弦。今無此器。’《御覽》五百七十七引《爾雅》注云:‘大琴曰離,二十弦。此是伏羲所制。’郭注作二十 七弦,疑與大瑟相涉而誤也。”
(20)古代東方少數民族的樂名。一說即“株離”,古代西方少數民族的樂名。《白虎通‧禮樂》:“南夷之樂曰兜,西夷之樂曰禁,北夷之樂曰昧,東夷之樂曰 離。”按:《周禮‧春官‧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漢鄭玄注:“四夷之樂,東方曰韋钫未,南方曰任,西方曰株離,北方曰禁。”孫詒讓正義:“《公 羊‧昭二十五年》何注則云:‘東夷之樂
曰株離。’今本《白虎通‧禮樂篇》作‘東夷之樂曰離。’案:何、班諸說,並與鄭異,或所傳不同,或聲義轉易。”
(21)憂愁。《詩‧小雅‧四月》:“亂離瘼矣,爰其適歸。”毛傳:“離,憂。”
(22)斷絕。《玉篇‧隹部》:“離,判也。”《禮記‧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
。”鄭玄注:“離經,斷句,絕也。”孔穎達疏:“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也。”
(23)分析。《韓非子‧揚權》:“彼既離之,吾因以知之。”舊注:“離,謂分析其所言。”陳奇猷集釋:“離,訓分析。”
(24)多,遠。如:差不離。《廣雅‧釋詁一》:“離,遠也。”王念孫疏證:“《方言》:‘膑钫勿、邈,離也。楚謂之越,或謂之遠,吳越曰膑钫勿。’”
(25)缺少。如:離了鋼鐵,就沒法發展工業。
(26)感應。《文選‧揚雄〈劇秦美新〉》:“其異物殊怪,存乎五威將帥,班乎天下者,四十有八章,登假皇穹,鋪衍下土,非新家其疇離之!”李
注:“離,應也。”
(27)稻穀落在地上,第二年生出來的稻子。《淮南子‧泰族》:“離先稻熟,而農夫耨之,不以小利傷大獲也。”高誘注:“稻米隨而生者為離,與稻相似,耨之,為其少實。”劉家立集證:“陶方琦引《說文》秜字下云:‘稻今年落,來年自生,謂之秜。’秜即離也。”
(28)八卦之一。卦形為。又為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離下離上。《易‧說卦》:“離為火,為日,為電。”明陳羆齋《姜詩躍鯉記》第二十七折:“離卦不奇,必主人家骨肉離。”
(29)通“罹”。遭受;遭遇。《玉篇‧隹部》:“離,遇也。”《字彙‧隹部》:“離,遭也。與罹同。”《易‧小過》:“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孔穎達 疏:“過而弗遇,必遭羅網。”《史記‧管蔡世家》:“爾聞公孫彊為政,必去曹,無離曹禍。”司馬貞索隱:“離即罹。罹,被也。”《文選‧張衡〈思玄 賦〉》:“行頗僻而獲志兮,循法度而離殃。”李
注:“離,遭也。”《太平寰宇記‧四夷七‧夜郎國》:“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暑濕,死者甚。”原 注:“離,遭也。”
(30)通“梨(樆)”。山梨。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離,栏借為
,字亦作樆。”《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柟豫章,椒桂木蘭,蘗離朱楊。”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離,山梨。”
(31)通“縭”。古代女子出嫁時繫的佩巾。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離,栏借為縭。”《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膑钫予》:“每寤寐而絫息兮,申佩離以自思。”顏師古注:“離,绎钫圭衣之帶也。”
(32)通“杝(籬)”。藩籬。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離,栏借為杝。”明刻本《國語‧吳語》:“為使者之無遠也,孤用聽命於藩離之外。”韋 昭注:“藩離,壁落。”《左傳‧昭公十三年》“請藩而已”晉杜預注:“藩,籬也”唐陸德明釋文:“依字應作籬,今作離,假借也。”
(33)姓。《通志‧氏族略四》:“離氏,《風俗通》:離婁,孟子門人。漢有中庶子離常之;後燕有離班。”
(二)li4《廣韻》郎計切,去霽來。 (1)〔離支〕也作“荔枝”。果名。《字彙‧隹部》:“離,與荔同。離支,果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櫻桃蒲陶,隱夫薁棣,荅遝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李注引晉灼曰:“離支大如雞子,皮麤,剝去皮,肌如雞子中黃,味甘多酢少。” (2)通“麗”。附。《廣雅‧釋詁二》:“離,待也。”王念孫疏證:“待者,止也。離讀為麗。宣十二年《左傳》注云:‘麗,著也。’著亦止也。” 《玉篇‧隹部》:“離,麗也。”《易‧說卦》:“離,麗也。”《漢書‧揚雄傳下》:“丁傅、董賢用事,諸附離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顏師古注:“離,著 也。”宋王禹偁《黃州謝上表》:“臣孤貧無援,文雅修身,不省附離權臣,祗是遭逢先帝。”
(三)li3 《集韻》輦尒切,上紙來。歌部。〔離跂〕用力攘臂貌。《集韻‧紙韻》:“離,離跂,攘臂。”《莊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成玄英疏:“離跂,用力貌也。”
(四)chi1《集韻》抽知切,平支徹。 (1)蛟龍之屬。也作“螭”。《集韻‧支韻》:“螭,《說文》:‘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一說無角。’螭,或作離。” (2)通“离(螭)”。猛獸。《說文‧禸部》“离,歐陽喬說:‘离,猛獸也’”清段玉裁注:“离、離古通用。”《史記‧周本紀》:“尚桓桓,如虎如羆,如 豺如離,于商郊,不禦克钭牛,以役西土,勉哉夫子!”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此訓與‘螭’同。”按:今本《書‧牧誓》作“如虎如貔”。
(五)gu3 《字彙補》古屋切。〔離瞀〕山名。《字彙補‧隹部》:“離,離瞀,山名。見《大荒東經》,郭璞讀。”《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離瞀。”郭璞注:“三山名也。音穀瞀。”

.   部首 隹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9
注音一式 ㄌ|ˊ
漢語拼音 l 注音二式 l

分別、分開。如:「群索居」。呂氏春秋˙仲夏紀˙大客:「渾渾沌沌,則復合,合則復,是謂天常。」唐˙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前月浮梁買茶去。」

距、相隔。如:「我家火車站很近。」三國演義˙第十六回:「轅門中軍一百五十步。」

背叛。如:「背」、「乖」、「經叛道」。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難以濟矣。」

遭受、觸犯。韓非子˙五蠹:「夫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必去曹,無曹禍。」

缺少。如:「做蛋糕,不了麵粉與蛋。」

易經卦名:(1) 八卦之一。卦形為。其象為火﹑日﹑電。(2) 六十四卦之一。)下)上。象以陰柔之質而得中正之義。

----蘇錦坤 補充

Dear HC,

古字常有相反兩個意義,如「亂」字有「治、亂」兩義。
「離」字有「分離、附著」兩義。
只是「附著、附麗」這一字義,隋唐以後已經不再使用。
屈原《離騷》,司馬遷《史記》:「離騷者,猶離憂也。」
班固曰:「離,猶遭也;騷,憂也。」其實,也是「附著」的意義的衍伸。
屈原《橘賦》:「淑離不淫」,「離」字即作「附麗」解釋。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漢書》〈揚雄傳〉:「諸附離之者」,也是「附著、附麗」這一字義。
《詩經》〈黍離〉「彼黍離離」,白居易「離離原上草」,
「離離」作「長貌」解釋,(彼黍離離應該是那些禾黍長而稀疏)。
《易經》離卦: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Ken Su



-----

り【離】

    常用漢字] [音](呉)(漢) [訓]はなれる はなす
    別々になる。はなれる。わかれる。はなす。「離間離合離婚離散離脱離島離反離別離陸乖離(かいり)解離隔離距離背離剥離(はくり)分離別離遊離流離
    [名のり]あき・あきら・つら




厌离(厭離) 添至备忘录

厌恶离弃??。 宋 苏轼 《书黄鲁直李氏传后》:“无所厌离,何从出世?无所欣慕,何从入道?” 明 袁宏道 《行素园存稿引》:“故今之所刻画而求肖者,古人皆厌离而思去之。”


編輯本頁 列印預覽 群組歷史 本頁歷史
;發信人: hol@Lion (奇哉眾生), 信區: BudaHelp
;雜阿含經中常提到 :
;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
;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
;有。

>想請問的是, "厭離" 不也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嗎? 佛陀不是教我們不要執著,
>為什麼會要我們厭離這個, 厭離那個呢?
這是古時譯經時詞意和現在不同的關係,"厭" 和 "離" 字是相同的,都是脫離、解脫的意思,這兩個字通常並用,以代表 "脫離" 的意思,並不含有 "討厭" 的現代意味。
例如 "厭離食味",是說 "不再執著於食物的條件" 而不是說 "討厭吃飯"。又如:老迦葉說獵人 "亦不厭離如此惡事", 指的是獵人不 "捨棄"打獵的惡業。
厭離這兩字並沒有情緒上的負面意義,它只是 "平敘" 詞。厭離有時也和 "不樂" 相併對照使用。不樂也是 "不執著於.." "捨棄.." 的意思。佛 典中的古漢語意和今語有些相差很多,厭離一詞還算好的。咱們可舉一些例子看看:

[利益]除了"增益" 的意思外,另一個意思是 "吉利"。
[力自]盡心力的..。「佛初出時,(大愛道姨媽)力自育養。」
[宣令]是通知。[宣敘]卻是 "顯露"。「日照天下其德有三...二曰五色雜類,宣敘其形。」
[消息]問候。「善知識亦有四輩...三者日往消息之。」
休息。「今日得如是適身飲時,且可小停,消息四大,然後當往奉覲世尊。」
消滅。「吉凶災厄,永世消息。」
[行澡](飯後)請人用水洗手和洗臉。(和 "洗澡" 無關)。
[不面]未曾謀面。「維摩詰言:勞乎文殊師利,不面在昔,辱來相見。」
[修好]美好。「池上有樹..絕大修好。」
[出處]出門遠行。「悉達在家,若其遠遊,車有四品...於今出處,何所駕乘?」
[出意]隨意。「譬如幻師,出意為化。」

經中許多古漢語都要前後對照才能明白它在說些什麼。有些解經者有時還會弄出一些很難明白的詞彙出來,因而許多的 "論、疏" 著就讓人越讀越迷糊,箇中學問也就更大了。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厭,笮也。厂,猒聲。一曰:合也。”段玉裁注:《竹部》曰:笮者,迫也。此義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徐灝箋:“猒者,猒飫本字,引申為猒足、猒惡之義。俗以厭為厭惡,別製饜為饜飫,饜足,又厭加土為覆壓字。”
注音
釋義
(一)ya1《廣韻》於葉切,入葉影。又《集韻》乙甲切。盍部。 (1)壓;傾覆。《荀子‧彊國》:“黔然而雷擊之,如牆厭之。”楊倞注:“厭,讀為壓。”《漢書‧外戚傳‧孝文竇皇后》:“暮臥岸下百餘人,岸崩,盡厭殺臥者,少君獨脫不死。”《續資治通鑑‧宋太祖乾德元年》:“今伐文表,如以山厭卵爾。” (2)鎮壓;抑制。《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齊師圍成。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曰將以厭。”杜預注:“以厭心,不欲使知己降也。”《漢書‧翼奉傳》:“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越絕書‧外傳記軍氣》:“小人則不然,以彊厭弱,取利於危。”
(3)迷信指以詛咒鎮住、制服他人或邪惡。又稱“厭勝”。《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游以厭之。”司馬貞索隱引《廣 雅》曰:“厭,鎮也。”《新唐書‧楊慎矜傳》:“敬忠使身桎梏,裸而坐林中厭之。”明湯顯祖《還魂記‧診祟》:“綠慘雙蛾不自持,道家裝束厭禳時。”
(4)符合;適合。《說文‧厂部》:“厭,一曰合也。”《國語‧周語下》:“克厭帝心。”韋昭注:“厭,合也。”漢班彪《王命論》:“取舍不厭斯位。”《新唐書‧喬琳傳》:“琳年高且聵,每進對失次,所言不厭帝旨。”
(5)伏(在下面);順服。《玉篇‧厂部》:“厭,伏也。”《集韻‧豔韻》:“厭,服也。”《儀禮‧既夕禮》:“冠六升,外縪纓條屬厭。”鄭玄注:“厭, 伏也。”賈公彥疏:“‘厭,伏也’者,以其冠在武下過,鄉上反縫著冠,冠在武下,故云厭也。”《漢書‧景帝紀》:“諸獄疑,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 輒讞之。”顏師古注:“厭,服也。”《後漢書‧蔡邕傳》:“而今並以小文超取選舉,開請託之門,違明王之典,
心不厭,莫之敢言。”李賢注:“厭,伏 也。”
(6)厭冠。古代的一種喪冠。《周禮‧夏官‧大司馬》:“若師不功,則厭而奉主車。”鄭玄注:“鄭司農云:‘厭,謂厭冠,喪服也。軍敗,則以喪禮。’玄謂:厭,伏冠也。”
(7)侵犯。《國語‧晉語六》:“鄢之役,荊厭晉軍,軍吏患之。”韋昭注:“厭,謂掩其不備也。《傳》曰:甲午晦,楚晨厭晉軍而陳。”《荀子‧禮論》:“禮者,謹於吉凶不相厭者也。”楊倞注:“厭,掩也,謂不使相侵掩也。”
(8)通“厭钬手(<現代音>ye4<\/現代音>)”。用手指按壓。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謙部》:“厭,栏借為厭钬手。” 《荀子‧解蔽》:“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楊倞注:“厭,指按也。”《素問‧骨空論》:“大風汗出,灸言钫意譆,言钫意譆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 之,令病者呼言钫意譆,言钫意譆應手。”《文選‧潘岳〈笙賦〉》:“設宮分羽,經徵列商,泄之反謐,厭焉乃揚。”李善注:“厭,猶捻也。亦作蛲钫猒,謂指 蛲钫猒也。”
(二)yan4《廣韻》於豔切,去影豔。談部。 (1) 飽;滿足。後作“饜”。《集韻‧豔韻》:“厭,足也。”《書‧洛誥》:“萬年厭于乃德。”陸德明釋文:“馬云:厭,飫也。”《史記‧貨殖列傳》:“原憲不 厭糟糠,匿於窮巷。”司馬貞索隱:“饜,飽也。”《資治通鑑‧漢安帝延光四年》:“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率臣朝覲如舊,以厭天心,以答人望!”胡 三省注:“厭,如字,滿也。”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上》:“如要挾無厭,可一面羈縻,一面防守。” (2)憎惡;嫌棄。《詩‧小雅‧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鄭玄箋:“卜筮數而瀆龜,龜靈厭之,不復告其所圖之吉凶。”《後漢書‧劉盆子傳》:“赤眉雖數戰勝,而疲敝厭兵,皆日夜愁泣,思欲東歸。”陳毅《大柳巷春游》:“舊歌不厭人含笑,抗戰新聲更展眉。”
(3)通“嬮”。美好。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謙部》:“厭,栏借為嬮。”《詩‧周頌‧載芟》:“驛驛其達,有厭其傑。”毛傳:“言傑曲厭然特美也。”
(三)yan3《廣韻》於琰切,上琰影。談部。 (1)閉藏。《集韻‧琰韻》:“厭,閉藏也。”《莊子‧齊物論》:“其厭也如緘。”《禮記‧大學》:“見君子而后厭然。”鄭玄箋:“厭,讀為黶。黶,閉藏貌也。” (2)夢驚;做惡夢。後作“魘”。《廣韻‧琰韻》:“厭,厭魅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厂部》:“《字苑》云:‘厭,眠內不詳也’。俗字作魘。”《山 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名曰鵸余钫鳥,服之使人不厭。”郭璞注:“不厭夢也。”《論衡‧問孔》:“諸臥厭不悟者,未皆為鄙陋也。”《世說新語‧假 譎》:“(江)虨乃詐厭,良久不悟,聲氣轉急。”
(3)沉溺。《集韻‧感韻》:“厭,沈溺意。”
(四)yan1 《集韻》於鹽切,平鹽影。談部安閑,安穩。後作“厭钬心”。《集韻‧鹽韻》:“厭钬心,《說文》:‘安也。’或作厭。”《詩‧小雅‧湛露》:“厭厭夜飲,不醉無歸。”毛傳:“厭厭,安也。”《荀子‧王霸》:“故一朝之日也,一日之人也,然而厭焉有千歲之固何也﹖”
(五)yi4《集韻》乙及切,入緝影。盍部。 (1)〔厭浥〕潮濕。《詩‧召南‧行露》:“厭浥行露。”毛傳:“厭浥,濕意也。” (2)通“蛲钫壹”。長揖。《儀禮‧鄉飲酒禮》:“賓厭介入門左,介厭賓入。”

 15.   部首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ㄍㄨㄞ
 漢語拼音  u i  注音二式 gu i

彆扭、性情怪異。如:「僻」、「戾」。

形容懂事、聽話。如:「巧」、「這孩子真!」

違背、不合。如:「名實相」。唐˙韓愈˙五箴˙行箴:「行與義,言與法違。」

分離。史記˙卷一一○˙匈奴傳:「漢使兩使者,一弔單于,一弔右賢王,欲以國。」聊齋志異˙卷二˙鳳陽士人:「鸞鳳久,圓在今夕。」


聰明、機伶。如:「賣」、「上一次當,學一次。」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原來如此!這樣辦法,俺也學著個了。」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黹谟赞拢匕伛,戾也。從曾谟鄄拢而兆;兆,古文別。”按:隸變作“乖”。
注音
釋義
(一)guai1《廣韻》古懷切,平皆見。微部。 (1)違背;不協調。《玉篇‧北部》:“乖,戾也,背也。”《左傳‧昭公三十年》:“楚執政眾而乖。”《抱朴子‧外篇‧博喻》:“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唐韓愈《五箴‧行箴》:“行與義乖,言與法違。” (2)分離。《廣雅‧釋詁三》:“乖,離也。”《史記‧匈奴列傳》:“漢使兩使者,一弔單于,一弔右賢王,欲以乖其國。”《後漢書‧靈思何皇后紀》:“死生路異兮從此乖。”晉陶潛《與殷晉安別》:“語默自殊勢,亦知當乖分。”
(3)差錯。《廣雅‧釋詁四》:“乖,差也。”《後漢書‧郭玉傳》:“針石之閒,毫芒即乖。”《遼史‧穆宗紀下》:“朕醉中處事有乖,無得曲從。”《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像我婁家表叔結交了多少人,一個個出乖露醜。”
(4)乖巧;伶俐。清翟灝《通俗編‧性情》:“《朱子語錄》:‘張良少年也,任俠殺人,後來因黃石公教,得來較細,此其所以乖也。’……今正謂小兒黠獪曰乖。”明湯顯祖《紫釵記‧婉拒強婚》:“看他呵,心兒裏則弄乖,口兒裏則道白。”《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花兩個錢,叫他學些乖來,也值。”
(5)指小孩聽話、順從。如:乖孩子;小寶貝真乖。《西遊記》第四十二回:“好乖兒女。”
(6)方言。漂亮。周立波《山鄉巨變》一:“子倒乖,臉模子儼像他媽媽。”又二:“看這茶子花,好乖,好香啊!”

 

yá   ㄧㄚˊ
 ◎ 方言,小孩儿。

かい‐り〔クワイ‐〕【×乖離】

    [名](スル)そむきはなれること。結びつきがはなれること。「人心から―した政治」


かいり【×乖離】

estrangement
乖離する become estranged [alienated]
人心乖離により政権が倒れた
The government fell because it had lost touch with the people.

乖離
分離。文選˙孫楚˙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乖離即長衢,惆悵盈懷抱。」




 1. 附麗
 注音一式 ㄈㄨˋ ㄌ|ˋ
 漢語拼音 f  l   注音二式 f  l 
依附。宋書˙卷二˙武帝本紀中:「劉毅叛換,負釁西夏,凌上罔主,志肆姦暴,附麗協黨,扇蕩王畿。」文選˙左思˙魏都賦:「附麗皇極,思稟正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