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記,紀劄記,札記,心得,書記,總書

自題《藏暉室記》十五卷彙編

漢字用法,歷代不同,意思連結,互有差異。「總書」,古意為匯合書類;「記」乃商號,如吳興記。以故,北京有位總「書記」,台北有家「總書」記,繁簡各表也。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紀,絲別也。从糸,己聲。”朱駿聲通訓定聲:“此後出字,己為十幹,借義所專,因又製此加糸傍也。”按:金文紀作己,不從糸。
注音
釋義
(一)ji4《廣韻》居理切,上止見。之部。 (1) 絲縷的頭緒。《方言》卷十:“蝉钫跻、末、紀,緒也。南楚皆曰蝉钫跻。或曰端,或曰紀,或曰末,皆楚轉語也。”《說文‧糸部》:“紀,絲別也。”王筠句 讀:“紀者,端緒之謂也。”《墨子‧尚同上》:“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淮南子‧泰族》:“繭之性為絲,然非得工女煮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 成絲。”引申為事物的頭緒、開端。《列子‧湯問》:“物之終始,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 (2)要領;綱領。《呂氏春秋‧論威》:“義也者,萬事之紀也。”《禮記‧樂記》:“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鄭玄注:“紀,總 要之名也。”《素問‧脈要精微論》:“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張隱菴集注:“紀,綱也。察脈之綱領,當從陰陽始。”
(3)量詞。古代絲束量名。《西京雜記》卷五:“五絲為(糸聶),倍(糸聶)為升,倍升為(糸式),倍(糸式)為紀。”
(4)治理。《廣韻‧止韻》:“紀,理也。”《詩‧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鄭玄箋:“張之為綱,理之為紀。”《穀梁傳‧莊公二十二年》: “災紀也。”范甯集解:“災謂罪惡。紀,治理也。有罪當治理之。”《國語‧周語上》:“稷則彳钫扁誡百姓,紀農協功。”韋昭注:“紀,謂綜理也。”又為經 營、料理。晉陶潛《移居二首》之二:“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清方苞《金陵近支二節婦傳》:“才不足以紀衣食,持門戶。”
(5)法度;準則。《書‧胤征》:“俶擾天紀,遐棄厥司。”孔傳:“紀謂時日司所主也。”《禮記‧禮運》:“禮義以為紀。”孔穎達疏:“紀,綱紀也。”唐劉禹錫《天論下》:“用天之利,立人之紀。”
(6)規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稽其成敗興壞之紀。”《文選‧陸倕〈新刻漏銘〉》:“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李善注:“《漢書》曰:‘攝提失方。’《音義》曰:‘正月為孟陬,歷紀廢絕。’”
(7)紀律。如:軍紀;風紀。《後漢書‧鄧禹傳》:“
(8)歲、月、日、星辰、曆數為五紀。《書‧洪範》:“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數。”孔穎達疏:“凡此五者,皆所以紀天時,故謂之五紀也。”《文選‧張衡〈思玄賦〉》:“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李善注引舊注:“二紀,日月也。五緯,五星也。”
(9)古代紀年月的單位。1.十二年為一紀。《書‧畢命》:“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孔傳:“十二年曰紀。”《國語‧晉語四》:“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韋昭注:“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南朝宋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從來漸二紀,始得傍歸路。”2.一千五百二十年為一紀。古曆法以十 九年為章,四章為蔀,二十蔀為紀,三紀為元。《新唐書‧曆志二》:“古曆有章、蔀,有元、紀,有日分、度分,參差不齊。”3.一千五百年為一紀。《史記‧ 天官書》:“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4.二十五個月為一紀。《淮南子‧時則》:“脩邊境,完要塞,絕蹊 徑,飾喪紀。”高誘注:“紀,數也。二十五月之數也。”5.三百天為一紀。《抱朴子‧內篇‧微旨》:“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
(10)世;代。《文選‧班固〈幽通賦〉》:“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李善注引應劭曰:“紀,世也。”漢史岑《出師頌》:“歷紀十二,天命中易。”
(11)年歲。三國魏曹植《五遊詠》:“服食享遐紀,延壽保無疆。”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爰暨山樓,彌歷年紀。”
(12)日月會合處。《廣韻‧止韻》:“紀,會也。”《禮記‧月令》:“(季冬之月)月窮于紀。”鄭玄箋:“紀,會也。”《呂氏春秋‧季冬紀》:“(季冬之月)日窮于次,月窮于紀。”高誘注:“月遇日相合為紀,月終紀,光盡而復生曰朔,故曰月窮於紀。”
(13)舊史書體裁之一,記述帝王生平事蹟。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武帝紀第六》;《新唐書‧本紀第一‧高祖》。
(14)中醫稱橫行的脈絡叫紀。《素問‧皮部論》:“脈有經紀。”張隱菴集注:“經,徑也;紀,維也。言脈絡有徑之經。橫之維也。”
(15)終;止。《廣韻‧止韻》:“紀,極也。”《國語‧周語上》:“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韋昭注:“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新唐書‧王縉傳》:“幸其去,則橫加錫與,不知紀極。”
(16)事。《廣韻‧止韻》:“紀,事也。”《周禮‧天官‧庖人》:“(庖人)共喪紀之羞庶。”鄭玄注:“喪事之祭,謂虞祔也。”《禮記‧文王世子》:“喪紀以服之輕重為序,不奪人親也。”鄭玄注:“紀,猶事也。”
(17)節制。《呂氏春秋‧本味》:“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高誘注:“紀猶節也,品味待火然後成,故曰火為之節。”
(18)地質學名詞。地質學將地質時代劃分為代與紀。一個代包括幾個紀,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钭又鄄谨鄄且紀。在紀的時間內形成的地層叫做系,如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等。
(19)舊時泛稱僕役為“紀綱”,也稱“紀”。《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衛於晉三千人,實紀綱之僕。”孔穎達疏:“與晉人為紀綱,謂為之首領主帥 也。”《南史‧顧覬之傳附顧憲之》:“其家人絕滅者,憲之出公祿使紀綱營護之。”《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四回:“弟即修(字)數行,煩尊紀帶去,便感激不盡 了。”
(20)通“記”。記載。《釋名‧釋言語》:“紀,記也,記識之也。”畢沅疏證引葉德炯曰:“紀、記二字古通。”《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 以發之。”《列子‧楊朱》:“太古至于今日,年數固不可勝紀。”《宋史‧沈括傳》:“又紀平日與賓客言者為《筆談》,多載朝廷故實,耆舊出處,傳於世。” 清洪仁玕等《戒浮文巧言諭》:“照得文以紀實,浮文所在必刪。”又筆記、記錄。《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余從之,坐欄上作紀。”
(21)古國名。姜姓,春秋時為齊所滅,故城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南。《集韻‧止韻》:“紀,國名。”《左傳‧隱公元年》:“八月,紀人伐夷。”杜預注:“紀國,在東莞劇縣。”《史記‧齊太公世家》:“八年,伐紀,紀遷去其邑。”
(二)ji3 《廣韻》居理切,上止見。姓。《廣韻‧止韻》:“紀,姓。”《通志‧氏族略二》:“紀氏,炎帝之後,侯爵姜姓,莊四年齊滅之。”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記,疏也。从言,己聲。”
注音
釋義
(一)ji4《廣韻》居吏切,去志見。之部。 (1) 記載;記錄。《說文‧言部》:“記,疋也。”段玉裁注:“疋,各本作疏,今正。《疋部》曰:‘一曰疋,記也。’此疋、記二字轉注也。疋今字作疏,謂分疏而識之也。”《玉篇‧言部》:“記,錄也。”《正字通‧言部》:“記,誌也,紀事之辭。”《左傳‧僖公七年》:“夫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記姦之 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記,非盛德也。”《史記‧晉世家》:“以記吾過,且旌善人。”《後漢書‧張衡傳》:“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宋范仲淹 《岳陽樓記》:“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魯迅《墳‧人之歷史》:“且所著書中,復各各記其特點,使一披而瞭 然。” (2)記住,使印象不消失。《玉篇‧言部》:“記,識也。”如:牢記;銘記。《書‧益稷》:“侯以明之,撻以記之。”孔傳:“笞打不是者,使記識其過。”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魯迅《書信‧致竇隱夫
(3)典籍。《韓非子‧忠孝》:“記曰:‘舜見瞽瞍,其容造焉。’”《呂氏春秋‧務本》:“嘗試觀上古記,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高誘注:“上古記, 上世古書也。”《公羊傳‧僖公二年》:“記曰:‘脣亡則齒寒。’”何休解詁:“記,史記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4)舊時的公文。《漢書‧何武傳》:“然後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畝。”顏師古注:“記,謂教命之書。”《後漢書‧獨行傳》:“太守張雲舉重孝廉,重以讓 義,前後十餘通記,雲不聽。”《文心雕龍‧書記》:“公府奏記,而郡將奏牋。記之言志,進己志也。”《資治通鑑‧漢宣帝甘露元年》:“以臣有章劾當免,受 記考事,便歸臥家。”胡三省注:“師古曰‘記,書也。’若今之州縣為符教也。”
(5)一種以敘述事為主的文體。如: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魯迅《買 〈小學大全〉記》等。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記》:“按《金石例》云:‘記者,紀事之文也。’《禹貢》、《顧命》,乃記之祖;而記之名,則昉於《戴記》、 《學記》諸篇。厥後揚雄作《蜀記》,而《文選》不列其類,劉勰不著其說,則知漢魏以前,作者尚少;其盛至唐始也。其文以余钫又事為主,後人不知其體,顧以 議論雜之。”
(6)記述或解釋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經中的《周禮‧考工記》和《禮記》。《漢書‧儒林傳‧孟卿》:“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
(7)印章。如:戳記;圖記;鈐記。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上:“熙寧間詔鑄諸路走馬承受朱記紿之。”《宋史‧職官志》:“鑄銅記給之。”
(8)標志,記號。如:以紅巾為記;劃圈作記;合記商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政宣上帙》:“馬上一杯,換所執鞭,以為異日記。”《水滸全傳》第四十 八回:“他如今都把白楊樹斫伐去了,將何為記﹖”毛澤東《質問國民黨》:“不但在淪陷區,而且在大後方,汪記國民黨也是林立的。”
(9)皮膚上天生的深色斑痕。《水滸全傳》第十六回:“一個鬢邊老大一搭朱硃記。”
(10)量詞。打一下叫一記。《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夜破潘家壩》:“拍手三記為號,城門就開了。”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這件事要是經了官,衹要三記屁股,他們就會張三李四亂板起來。”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八章:“道靜突然像被人在頭上重重打了一記。”
(11)助詞。《字彙補‧言部》:“記,助語辭。”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記,助語之詞……與用其、己、忌同。”《禮記‧表記》:“《詩》云:惟鵜在梁,不濡其翼。彼記之子,不稱其服。”按:《詩‧曹風‧候人》“記”作“其”。

こころえ【心得】

1 〔知識〕knowledge ((of)); 〔理解〕understanding ((of)); 〔経験〕experience ((in))
彼はスペイン語の心得がある
He has some knowledge of Spanish.
彼女は土地の伝統について心得がない
She doesn't know the traditions of the district.
そろばんの心得がある
I know how to use [calculate on] the abacus.
山登りの心得はない
「I have no experience in [I know nothing about] mountain climbing.
2 〔規則〕rules, regulations; 〔指示〕directions, instructions
執務心得
office regulations
生徒心得
rules for students
作文の心得
hints on composition
彼は子供たちに水泳の心得を話した
He gave the children instructions about swimming.
3 〔職名〕
校長[課長]心得
an acting principal [section head]

1. 劄記
注音一式 ㄓㄚˊ ㄐ|ˋ
漢語拼音 zh  j 注音二式 j  j
讀書時摘記下來的要點或心得。如清錢大昕有潛丘劄記,趙翼有二十二史劄記。亦作「札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