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契弟,秀才,中正 ,大中至正,「賣仔莫摸頭」,咗佢,「肥雞餐」

有員工質疑壹傳媒「賣員工豬仔」,認為虧蝕龐大管理層需要問責;有工會代表更質疑黎智英曾揚言,賣掉《壹週刊》就「一世變契弟」,如今卻食言。張嘉聲會上澄清黎智英的「契弟」論,是指壹傳媒而非《壹週刊》,張嘉聲形容黎智英對出售《壹週刊》很傷感,「但要發生始終發生,所以他say yes(同意)」。他引述黎說「賣仔莫摸頭」,心情好差。

他又強調公司不會將解僱責任留予新買家,將與董事局商討會否為員工推「肥雞餐」,又指集團終決定《壹週刊》賣盤而不是結束營業,是因香港、台灣共有約四百名員工,「不能為保貞節牌坊而執咗佢」,不希望大量員工失業及要對小股東負責。

原來是源自一句古老的說話「賣仔摸頭,一摸眼淚流」。賣仔摸頭是一間二手舊物店,位於觀塘工業大廈內,老闆是一個收藏家,視每件舊物為珍品 ...



很简单啊,左/咗=了,佢=他/她/它。


秀才

美才,才德俊秀之士。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




科舉時代科目之稱。始於漢,後避光武諱改稱茂才,唐與明經、進士並設科目,宋則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專稱入縣學的生員。




書生的通稱。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リーガル秀才さん死去、天才さんの元へ

スポーツニッポン2008年10月23日(木)06:02
 しゃべくり漫才の正統派大看板で「リーガル天才・秀才」で一世を風びしたリーガル秀才(本名高橋章=たかはし・あきら)さんが心不全のため10日に都内の自宅で亡くなっていたことが22日分かった。81歳。東京都出身。故人の遺志で親族だけで密葬を営んだ。
 関係者によれば、相方の天才さんを04年12月に亡くしてからは1人で漫談の高座に立っていたが、今年初めに体調を崩してからは舞台も控え、自宅で静養に努めてきた。
  52年に「天才・秀才」コンビで漫才デビュー。56年にリーガル千太・万吉傘下に入り、「リーガル」を名乗ることを許され、知的で軽妙な会話漫才で人気を 呼んだ。70年代には放送業界の芸人軽視を嘆いてテレビ・ラジオ不出演宣言をし、話題となった。91年に紫綬褒章受章。今秋には漫才協会が選定する殿堂入 りも決まっていた。

リーガル天才・秀才(りーがるてんさい しゅうさい)は、高峰(玉川)一門の漫才コンビ。>>続きを読む(wikipediaより)

 ----
紅樓夢》出現過,第九回一段話:「原來薛蟠自來王夫人處後,便知有一家學,學中廣有青年子弟,不免動了龍陽之興,因此也假來年上學讀書……卻不曾有一些兒進益,只圖結交些契弟。」
--
契兄弟原意是結拜兄弟,後來演變成一種類似於當代男同性戀的關係,兩者書面上的名稱雖然相同,但福州話口語中讀音有異,以識別是普通的結拜還是同性戀關係。
有些在其中一方或雙方皆已娶妻的情況下仍然會維持關係,甚至超過三十歲還很恩愛。雙方父母亦把互把對方的兒子當作女婿般看待,並且會在對方兒子娶妻時負擔部份費用。
由於結為契兄弟的男性仍然可以娶妻並傳宗接代,並不會影響家族本位的宗法制度

目錄

[隱藏]

[編輯] 「契弟」一詞與此習俗相關的引申義

契弟」本來是指「義弟」、「乾弟」,因為有同性戀結為契兄弟的風俗,「契弟」就多了「男同性戀」和「孌童」的意思。由於世俗對同性戀的無端歧視, 導致「契弟」這一稱呼被污名化。因此,原指同性戀的「契弟」又引申出其他意思,常用來罵人,或指人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例如福州話「(野)契弟」意思是差 勁,「做契弟」指遭殃、倒霉或搗鬼;粵語「契弟」指「王八蛋」﹑「賤人」或「笨蛋」。福州話中指義弟的契弟讀成kiedie,指同性戀的契弟則讀成 kiedie,可以區分。粵語中兩者都讀成kɐi3 dɐi6,因此廣東人忌諱稱別人或被稱為契弟,而會用「契細佬」(「細佬」是粵語「弟弟」的意思)或書面語「義弟」、「誼弟」、「結拜弟弟」代替。

[編輯] 參見





 中正 大中至正

"懸掛27年的中正紀念堂(台灣民主紀念館)「大中至正」牌匾正式走入歷史。教育 部昨天上午十時許開始動工拆除「大中至正」字樣,下午五時許,正面牌樓 「正」字被拆下,站在高空的施工人員向底下的民眾比手勢宣示拆除完畢時,現場支持與反對民眾兩樣情,有人舉起酒杯高聲歡呼,也有人不捨掉淚。...... 導演李安昨回台參加金馬獎頒獎典禮提起消失的「大中至正」牌匾時表示:「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改朝換代,不就這麼回事 兒!」......."APPLETIMES TAIWAN




"無可諱言,中正紀念堂取「大中至正」四字為匾額,是妙語雙關,一方面嵌鑲著蔣公中正兩字,一方面以這四字點出幾千年來中華文化道統的精萃。......"

"辭典裡說這四字出於王陽明弟子徐愛所編的《傳習錄》:「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好像四字起於徐愛,或起於王陽明。
其實明人孫承澤在《硯山齋集》裡曾責問王陽明,為什麼「不師法『大中至正』之程朱?而師法『師心自用』的陸九淵」?由此可以明白「大中至正」四字不是晚到王陽明時才提出,徐愛寫這段話,等於在替老師答辯,表示王陽明養靜精進,也正是在實踐「大中至正」的功夫。
再 看宋人王明清在《玉照新志》卷四裡寫一位名叫江緯的,當宋徽宗登基時,應詔上書,「陳『大中至正』之道,言頗剴切,上大喜。」證明這四字北宋時早已有 了。江緯所陳的治國道理,就是程子的道學。程子認為「正未必一定是中,而中則一定是正」,才力倡「大中至正」。中正的道理當然是起源於《易經》,比孔子還 早呢!"
--【聯合報╱黃永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