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薹生/台生:灣生;盛況:「就業冰河期世代」。多桑世代

現年30歲後半到40歲前半的人士,由於大學或高中畢業時的經濟不景氣而求職困難,被稱為「就業冰河期世代」。兵庫縣寶塚市政府將於今年夏天,以該世代為對象實施正職人員招聘考試。

從1895年(明治28年)到二戰結束這一時期,臺灣處於日本統治之下。甲午戰爭之後簽訂的「馬關條約」規定了割讓事宜,臺灣全島及澎湖列島成為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歸日本統治。其後的半個世紀,日本在臺灣設立了統治機構臺灣總督府,開始對各項產業基礎設施進行配備建設,完善統治體制。
拜人們勤奮的天性所賜,臺灣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後來,由於戰敗日本人撤離臺灣,而日本當初經手建設的「遺產」還在繼續支撐著臺灣社會,直到今天。
現在,臺灣有一部分老年人,他們生於日本統治時期,度過了童年、青年時代。由於他們慣用日語而被稱為「多桑世代(日語世代)」。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這一代人的數字雖然在減少,但他們確確實實在社會中占據一角。在當今自由的社會背景下,使用日語來表達自己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數。


「灣生」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二戰戰敗以後,日本放棄了對臺灣的主權,臺灣從日本的統治中解放出來。接著實行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不歡迎日本人滯留臺灣,因此,到1949年(昭和24年)8月為止,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離開了臺灣。於是,這些回到日本本土的人們被稱作「灣生」。
日治時期的半個世紀裏,很多日本人渡海去往臺灣生活。當時,臺灣的居民中漢人被稱為「本島人」,原住民被稱為「番人」(後來改稱為「高砂族」,是較普及的說法),而日本本土出身的人及其子孫則自稱「內地人」。
如果給灣生一個定義的話,可以叫作「戰爭結束後回到日本本土的內地人」。但是,嚴格地說,也包括一些例外。戰爭結束時,據稱內地人「軍民共計50萬人」,其實灣生當中並不包括執行作戰任務而來到臺灣的軍人,而戰前去往日本,戰後入籍日本的臺灣人也不能稱為灣生。
然而,即使不是生於臺灣,但在臺灣迎來戰爭結束,其後回歸日本的人也包含在灣生之內。還有,雖然生在臺灣,但由於升學等原因回到日本本土,戰爭結束後沒有再返回臺灣的人也劃在灣生之列。

留在臺灣,還是回到日本?

1945年(昭和20年)10月,美軍管轄下的臺灣總督府實施了戶籍調查。據調查結果顯示,內地人的總人口為384,847人(不包括軍人),男性200,026人,女性184,821人。家庭數為106,201戶。
有趣的是,該調查還設置了以「今後你想回內地(本土)嗎」、「想留在臺灣嗎」為題的問卷。調查對象是不包括嬰幼兒在內的323,269人。
結果顯示,回答想要返回日本本土的有182,260人,想要留在臺灣的有141,009人。回答問卷的男性為154,749人,女性為168,520人,女性占多數。其中,回答希望留在臺灣的男性有67,654人。......

灣生的人們如何訴說臺灣

我持續對這些灣生進行了調查採訪。人們普遍認為灣生的居住地除了東京和關西之外,最多的就是以九州為代表的西日本地區。但基本上他們分布在日本全國各地。
我個人的印象中,無論哪個地區的灣生,他們的大學入學率都很高,有很多人活躍在各個領域。究其原因,可以認為是因為臺灣的教育水準很高的緣故。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內地人與本島人之間存在著教育上的差距,很長時間內,初等教育機構分為內地人上的尋常小學校(普通小學)和本島人上的公學校。當然,還有很多優惠措施,保證內地人在升入舊制中學以上的中高等教育方面也享有明顯的有利條件。
另外,公務員擁有外地補貼(據說是「六成加俸」),較本島人薪資待遇差距很大。當然也有例外,但總體來說富裕的家庭較多是事實,孩子們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不過,我也採訪到不同的聲音。那就是,撤回日本以後,灣生沒有像樣的安身之處,大家都處於一種艱苦的境地,如果不努力就無法生存下去。由於歸國而初次踏上日本土地的人,無論在哪個地方都有很多,對於在不熟悉的地方生活,沒有任何根基的灣生來說,都面臨了重重困難。
於是,灣生們越來越多地自己相互鼓勵,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聯繫網。特別是在地方城市生活的灣生,很多被當作外來者區別對待,訴說自己懊惱心情的人不在少數。灣生的出人頭地大都是在忍耐這種難堪狀況下發奮圖強的結果。而總是在支撐他們的支柱就是美麗的故鄉、臺灣。

迎接戰後70年──灣生們的今天

臺灣從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在李登輝總統領導下民主化進程加快,這一時期開始,人們對鄉土文化和歷史的關心日漸升溫。關於日本統治時期的問題,也在冷靜和客觀的判斷下,呈現積極評價其對臺灣的貢獻的趨勢。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對灣生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
住在福岡縣,出生於臺南市的今林敏治先生總結了自己在臺南度過的年幼時期的記憶,出版了《鳳凰木花開不落》一書。他眾多的珍貴描述讓臺南的鄉土歷史研究學者們對該書投以熱烈的關注。還有,住在東京多摩市,出生於臺北市的德丸薩郎先生,用了10餘年的時間完成了日本統治時期的住宅地圖。他充分利用了灣生之間的聯繫網,只要收集到訊息就立即手繪到地圖上,不斷地畫了下來。想想看,這真是令人發瘋的一件事情。而這個完成後的地圖堪稱了解當時的臺北市市貌的第一手史料。
由臺北建成小學的畢業生組織的建成會。定期發行會報,旨在進行交流
另外,在本網站出現的岡部茂先生(住在群馬縣,出生於臺北市)在臺北建成小學同學會「建成會」的運營上傾注了大量心血,該同學會現在還在堅持頻繁活動。這種同學會資料中無疑也隱藏著寶貴的證言。
除去上述,已故天理大學名譽教授蜂矢宣朗先生將自己的記憶整理出來,寫成《灣生之記述》自費出版,臺中出生的篠原正巳先生也著有《臺中日本統治時期的紀錄》、《芝山岩事件之真相》等,這些著作都成為研究臺灣歷史所不可或缺的資料。關於臺灣東部,也有故山口政治所著《不為人知的東臺灣~灣生記載的另一部臺灣史》,這是一部超過500頁的巨著。這些著作中滲透了作者對臺灣的思念之情,灣生對臺灣所抱有的無限深厚感情呼之欲出。
*****



現在,國內有一個以從臺灣回國者為中心成立的組織「一般財團法人臺灣協會」。這個協會以加強歸國者之間的聯繫為目的,開展收集文獻、促進日臺交流等廣泛活動。在此也可以閱讀各種資料。
正值戰爭結束70年,今年在各地都舉行了悼念戰歿者或罹難者的慰靈祭典活動。臺灣協會的根井冽理事長也積極幫助舉辦這種儀式或活動,致力於通告訊息。
對灣生而言共通的一點,就是對臺灣懷有的感情之強烈。不只是過去,他們對臺灣的現在、乃至將來,都懷有像對日本一樣的,有時甚至高於日本的熱愛,並且關心著臺灣的未來。《殖民地臺灣的日本女性生活史》一書的作者竹中信子女士(住在東京都,出生於臺北州蘇澳)如是說。
竹中信子女士出生於蘇澳,一直在調查關於日治時期的蘇澳歷史。作為鄉土研究第一人備受敬慕。從她身上可以感受到對故鄉永不改變的熱愛之情
「對於我們這些灣生而言,臺灣是無可替代的故鄉。雖然因為戰敗而被迫離開,但我們對於臺灣的思念之情絲毫沒有減弱」。
現在,日臺之間的交流年年增加,相互往來已將達到500萬人的趨勢。另外,據說今年訪問臺灣的畢業旅行的學生也將達到3萬人。來臺灣旅行的人們在當地受到熱情歡迎,為此十分感動而成為臺灣迷的也大有人在。在臺灣,以灣生為代表的先人們留下的東西有很多,當地的人們珍惜它們,守護著它們,看到這些,無論是誰都不禁感動。
10月16日,由臺灣人製作的關於灣生的紀錄片《灣生回家》公映。戰後出生的臺灣人將如何看待日本統治的半個世紀,對於灣生又是怎樣的認識,將是讓人頗感興趣的話題。這將再度引發人們對臺灣與日本之間密切聯繫的深深思索。
(2015年10月5日)
標題圖片:由臺北建成小學的畢業生組織的建成會的會報(攝影:片倉佳史)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
相關報道






許多在台灣出生的小孩 取名為薹生/台生

「灣生」(在台日人於台灣居留期間所生子女,便稱為灣生)


「湾生」交流会が大盛況=記録映画ヒット、日本時代に関心-台湾
【台北時事】日本統治時代(1895~1945年)の台湾に生まれ、終戦後日本に引き揚げた日本人を「湾生(わんせい)」と呼ぶ。80歳を超えた11人の「湾生」が25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