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一,什,前後

葉珊 (楊牧) 《傳說》 台北:志文,1971.3, 楊維中作畫


目錄

前記

第一輯  掛劍之什

續韓愈七言古詩〈山石〉

延陵季子掛劍

第二次的空門

流螢

武宿夜組曲

鄭毓瑜院士的解釋:參考" 仰首看永恆:楊牧的創作與學思」鄭毓瑜、邱貴芬、須文蔚老師--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BKMBeD0rE&list=PLIl-tcJ_W-J3M3uP_5W_eKF_fOG3S_5LD   約第25分15秒起......)

將進酒 (四首)


第二輯  屏風之什



キヤノンCANON の今期連結純利益が前期比約2割増の2500億円前後に。半導体露光装置などの販売が拡大。原材料高が進む中、設計見直しなどでコストを下げ、製品値上げで吸収します。(会員向け記事です。登録無料)

前後


領頭字

解形

《說文》:“什,相什保也。从人、十。”

注音

釋義

(一)shi2《廣韻》是執切,入緝禪。緝部。(1)以十個為單位的。1.古時戶籍以十家為一“什”。《說文‧人部》:“什,相什保也。”徐鍇繫傳:“保,相保任也。”《周禮‧秋官‧士師》:“掌鄉合,州、黨、族、閭、比之聯,與其民人之什伍,使之相安相受。”賈公彥疏:“五家為比,比即一伍也,二伍為什。”《管子‧立政》:“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宋王安石《上五事劄子》:“今一旦變之,使行什伍相維,鄰里相屬。”2.古時軍隊以十人為一“什”。《左傳‧昭公元年》:“彼徒我車,所遇又阨,以什共車,必克。”杜預注:“更增十人,以當一車之用。”《禮記‧祭義》:“軍旅什伍。”孔穎達疏:“五人為伍,二伍為什。”3.《詩》的“雅”、“頌”大都以十篇為一“什”。《正字通‧人部》引《五經通義》:“《國風》多寡不等,不稱什。《雅》、《頌》十篇為聯,惟《魚藻》、《蕩》及《閔予小子》雖過乎什,亦稱什,舉成數耳。若不及者,如《駧》頌四篇,《那》頌五篇,皆不稱什也。”《詩‧小雅‧鹿鳴之什》唐陸德明釋文:“歌詠之作,非止一人,篇數既多,故以十篇編為一卷,名之為什。”又泛指詩篇文卷。《玉篇‧人部》:“什,篇什也。”《宋書‧謝靈運傳論》.“升降謳謠,紛披風什。”《北史‧文苑傳‧柳巧熷言》:“王以師友處之,每有文什,必令潤色,然後示人。”宋陳亮《謫仙歌》:“歌其什,鬼神泣。”

(2)同“十”。1.數詞。九加一的和。漢賈誼《過秦論上》:“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眾,仰關而攻秦。”《資治通鑑‧漢成帝永始二年》:“許、班之貴,傾動前朝,熏灼四方,女寵至極,不可上矣;今之後起,什倍于前。”2.十倍。《墨子‧尚賢中》:“日不什脩。”孫詒讓閒詁:“什脩謂十倍其長。”《漢書‧韓信傳》:“吾聞兵法:‘什則圍之,倍則戰。’”顏師古注:“言多十倍者可以圍城,多一倍者戰則可勝。”清譚嗣同《仁學一》:“今使日用千金,俗所謂奢矣,然而有倍蓰者焉,有什伯千萬者焉。”3.十等分;十成。《荀子‧王制》:“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楊倞注:“什稅一也。”《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什一而藉。”何休注:“什一以借民力,以什與民,自取其一為公田。”《天工開物‧乃粒》:“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來、牟、黍、稷居什三。”

(3)品雜,數多。如:家什;什錦。《玉篇‧人部》:“什,什物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七:“什,聚也,雜也,謂資生之物也。今人言家產器物猶云什物,即器也。”《史記‧五帝本紀》:“(舜)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司馬貞索隱:“什器,什,數也。蓋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為數,猶今云‘什物’也。”《後漢書‧宣秉傳》:“即賜布帛帳帷什物。”李賢注:“軍法,五人為伍,二伍為什,則共其器物,故通謂生生之具為什物。”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八:“有人在分擘東西,有人在挑選什物。”

(4)用同“拾”。《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私紅蓮記》:“將䏁厂豆寸㗱內物件,都收什了。”

(5)姓。《姓觿‧緝韻》:“什,夷姓,出後魏祖什翼犍之後。”《魏書‧昭成帝紀》:“昭成皇帝諱什翼犍立,平文之次子也。”

(二)shen2〔什麼〕代詞。表示疑問。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薦》:“(牛僧儒)𡄽岙嶲所業先詣二公(韓愈、皇甫湜)卜進退……其首篇《說樂》,韓始見題而掩卷問之曰:‘且以拍板為什麼﹖’”宋蘇軾《醉僧圖頌》:“人生得坐且穩坐,劫劫地走覓什麼﹖”《紅樓夢》第三十一回:“這詩社裏若少了他還有什麼意思﹖”








*****


領頭字



解形
《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弋㶊一,古文一。”段玉裁注:“一之形於六書為指事。”徐灝箋:“造字之初,先有數而後有文。一二三═熷═,畫如其數,是為指事,亦為象事也。”按:古文字一至四橫畫表示數字一至四,是原始記數符號。


注音

釋義
(一)yi1《廣韻》於悉切,入質影。質部。 (1)數詞。最小的正整數。如:一加一等於二。《玉篇‧一部》:“一,王弼曰:一者,數之始也。”《書‧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漢書‧律曆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唐"<作者>" 杜甫《送率府程錄事還鄉》:“常時往還人,記一不識十。”又表序數第一。《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孟子‧離婁下》:“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水滸傳》第二十二回:“小可尋思有三個安身之處:一是滄州橫海郡小旋風柴進莊上,二乃是青州清風寨小李廣花榮處,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莊上。”

(2)全;滿。如:一身是膽;一屋人。《左傳‧宣公十四年》:“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宋陸游《冒雨登擬峴臺觀江漲》:“雲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紅樓夢》第三十二回:“這有什麼要緊,筋都疊暴起來,急的一臉汗!”

(3)相同;一樣。如:長短不一;一視同仁。《玉篇‧一部》:“一,同也。”《詩‧曹風‧鳲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毛傳:“言執義一則用心固。”《莊子‧大宗師》:“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郭象注:“好與不好,所善所惡,與彼無二也。”宋王安石《非禮之禮》:“夫天下之事,其為變豈一乎哉﹖固有跡同而實異者矣。”

(4)純一;純正。《易‧繫辭下》:“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孔穎達疏:“皆正乎純一也。”《書‧咸有一德序》:“伊尹作《咸有一德》。”孔傳:“言君臣皆有純一之德以戒太甲。”《管子‧水地》:“故水一則人心正。”尹知章注:“一,謂不雜。”

(5)專一。《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孔穎達疏:“將欲明道,必須精心;將欲安民,必須一意。”《禮記‧禮運》:“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孔穎疏:“一,謂專一。”《淮南子‧詮言》:“賈多端則貧,工多技則窮,心不一也。”

(6)少許。《玉篇‧一部》:“一,少也。”清俞樾《諸子平議‧淮南內篇二》:“古人之言,凡至少者以一言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關尹子‧八籌》:“一中示多,多中示一。”又稍微。《韓非子‧安危》:“國不得一安。”漢孔融《薦禰衡表》:“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

(7)每;各。如:分為三隊,一隊十人;一人十份。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之七:“一年一度遊山寺,不上靈巖即虎邱。”

(8)另;又。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娑羅樹一名菩提 ......黃桃一名金桃。”

(9)單獨。《方言》卷十二:“一,蜀也。南楚謂之獨。”郭璞注:“蜀,猶獨耳。”戴震疏證:“《廣雅》:‘蜀’弋㶊一也。’《說文》云:‘弋㶊一’古文一。’《爾雅‧釋山》‘獨者蜀’郭璞注云:‘蜀’亦孤獨。’”

(10)統一;劃一。《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新語‧明誡》:“同好惡,一風俗。”

(11)均;平。《增韻‧質韻》:“一,均也。”《荀子‧成相》:“事業聽上,莫得相使一民力。”《舊唐書‧薛平傳》:“兵甲完利,井賦均一。”

(12)協同。《書‧大禹謨》:“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孔穎達疏:“汝等庶幾同心盡力,以從我命,其必能有大功勳。”《國語‧晉語四》:“戮力一心,股肱周室。”韋昭注:“一,同也。”《淮南子‧主術》:“眾人相一,則百人有餘力矣。”

(13)相當於“某”。如:一天,天下圽㶊目大雨;一次,他忘了帶鋼筆。《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且說朝廷宮裏,一日到偏殿看玩䏁𠵈王洆小貝㗱器,拿起這玉觀音來看。”

(14)古代哲學概念。1.指萬物的本源,“道”。《說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莊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成玄英疏:“一,應道也。”《韓非子‧揚權》:“道無雙,故曰一。”《淮南子‧詮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2.指由“道”派生的原始渾沌之氣。《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列子‧天瑞》:“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

(15)指自身。《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高亨注:“一,謂身也。抱一,猶云守身也。身為個體,故《老》、《莊》或名之日一。”《莊子‧徐无鬼》:“上之質,若亡其一。“陸德明釋文:“一,身也。謂精神不動,若無其身也。”

(16)工尺譜符號之一,表示音階上的一級。《宋史‧樂志十七》:“夾鍾、姑洗用‘一’字。”《遼史‧樂志》:“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17)副詞。1.都;一概。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猶皆也。”《詩‧邶風‧北門》:“政事一埤益我。”朱熹集傳:“一,猶皆也。”《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三國志‧蜀志‧法正傳》:“群臣多諫,一不從。”2.一旦;一經。《左傳‧成公二年》:“蔡、許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於諸侯,況其下乎﹖”《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3.乃;竟然。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猶乃也。”《呂氏春秋‧知士》:“靜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高誘注:“一,猶乃也。”4.忽而。清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卷一:“一,猶忽也。”《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公孫龍子‧跡府》:“然而王一以為臣,一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越絕書‧外傳紀策考》:“其為結僮之時,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5.甚;極。《莊子‧大宗師》:“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九》:“寡人一樂之,是欲祿之以萬鍾,其足乎﹖”南朝陳陰鏗《晚出新亭》:“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6.表示時間的短暫或前後動作的緊接。《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想一見如故,就留圽㶊目住了幾個月。”《官場現形記》第二回:“如若是同府同縣,自然是一問便知。”《老殘遊記》第二回:“甚麼余三勝、程長庚、張二奎等人的調子,他一聽也就會唱。”7.表示突然的動作或現象。如:甩手一走;眼前一黑。《紅樓夢》第二十九回:“黛玉將頭一扭道:‘我不稀罕。’”《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連忙的把煙袋桿望圽㶊目掌上一拍。”8.用在重灐又熷𣏴熷且的動詞之間,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是嘗試性的。如:笑一笑;看一看;嘗一嘗。《儒林外史》第四回:“外邊有個書辦回話,弟去一去就來。”《紅樓夢》第十一回:“在這清淨地方,略散一散。”《鏡花緣》第四回:“武后聽罷,心中忽然動了一動,倒像觸起從前一件事來。”9.事物有幾個方面,指其中的某個方面。《論語‧里仁》:“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8)連詞。相當於“或”。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猶或也。”《莊子‧應帝王》:“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成玄英疏:“或馬或牛,隨人呼召。”《史記‧魯周公世家》:“一繼一及,魯之常也。”宋王安石《與祖擇之書》:“彼陋者不然,一適焉,一否焉,非流焉則泥,非過焉則不至。”

(19)助詞。用以加強語氣。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一,語助也。”《戰國策‧燕策一》:“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新序‧雜事二》:“一不意人君如此也!”元王實甫《破穴熷龯記》第一折:“一任教無底砂鍋漏了飯湯。”

(20)姓。《萬姓統譜‧質韻》:“一,見《姓苑》。”《姓觿‧質韻》:“一,夷姓,後魏一那婁之後。《千家姓》云:譙郡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