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屢被揭發學述論文造假的情況。《人民日報》今日刊出評論文章,更形容中國學術不端的行為,恐怕在屬全球史無前例。評論認為有必要建立第三方獨立學術監督機構,以懲治學術不端等行為。
藉勢藉端的勒 索
太史公道家 名實相符為 端
反之為 "" 待查
美國一檢察官因導致誤判被送上法庭
喬·諾切拉 2012年12月01日
德克薩斯州的檢察官安德森因為1987年在判決中拒絕接受重要證據而導致誤判,如今這位前檢察官將因為訴訟不端被送上法庭。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相玉振。”
端
項目;種類。《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二:“如白樂天《甲乙判》則讀之愈多,使人不厭。聊載數端於此。”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四‧彰德府》:“峰巒泉石,奇勝萬端。”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相玉振。”
端
項目;種類。《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二:“如白樂天《甲乙判》則讀之愈多,使人不厭。聊載數端於此。”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四‧彰德府》:“峰巒泉石,奇勝萬端。”
黜 | ||
貶降﹑革職。如:「罷黜」。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唐˙柳宗元˙封建論:「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獎。」 | ||
擯除﹑排斥。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咸黜不端,以綏定王家。」唐˙柳宗元˙送元十八山人南遊序:「世之學孔氏者則黜老子,學老子者則黜孔氏,道不同,不相為謀。」 | ||
廢免﹑廢除。國語˙晉語一:「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序:「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 |
端
事物的兩頭皆稱為「端」。如:「尖端」、「末端」、「筆端」。論語˙子罕:「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事物的起始。如:「開端」、「發端」、「挑起戰端」。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項目、方面。如:「鬼計多端」、「變化萬端」、「舉其一端」。
心思、思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通常一端約等於一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除了文若虛,每人送與緞子二端。」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禮記˙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擺。如:「端架子」、「把問題都端出檯面上討論。」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龍泉寺石井詩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臥龍無?」宋˙陸游˙幽事詩:「餘年端有幾?風月且婆娑。」宋˙陸游"作字"詩:「老夫端可愧,頭白未名家。」
果真。宋˙蘇軾˙水龍吟˙小舟橫截者江詞:「武昌南岸,昔遊應記。料多情夢裡,端來見我,也參差是。」
1. 逌 部首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1 | |||||||||
注音一式 |ㄡˊ | |||||||||
漢語拼音 y u | 注音二式 y u | ||||||||
|
2. 逌然 | ||||
注音一式 |ㄡˊ ㄖㄢˊ | ||||
漢語拼音 y u r n | 注音二式 y u r n | |||
|
3. 逌爾 | ||||
注音一式 |ㄡˊ ㄦˇ | ||||
漢語拼音 y u r | 注音二式 y u r | |||
|
領頭字
| |
---|---|
端 | |
解形
| |
《說文》:“端,直也。从立,耑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duan1《廣韻》多官切,平桓端。元部。 | (1)
直;正。《說文‧立部》:“端,直也。”《廣雅‧釋詁一》:“端,正也。”《禮記‧玉藻》:“端行,頤霤如矢。”鄭玄注:“端,直也。”孔穎達疏:“端
行,謂直身而行也。”《荀子‧成相》:“水至平,端不傾。”《史記‧秦始皇本紀》:“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又指人的品行端莊正直。《孟子‧離婁
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趙岐注:“端人,用心不邪辟。”《淮南子‧主術》:“其民樸重端愨。”高誘注:“端,直也。”
(2)事物的一頭或一方面。《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明方孝孺《答王秀才書》:“凡文之為用,明道立教,二端而已。”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天下之理無窮,天下之事亦無窮,未可據其所見,執一端論之。” (3)首;頂端;開頭。《集韻‧桓韻》:“端,始也。”《篇海類編‧人事類‧立部》:“端,首也。”《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 也。”孔穎達疏:“端,猶首也。”《後漢書‧陳寵傳附陳忠》:“臣聞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宋梅堯臣《昭亭別施度支》:“常視松端日,每稽潭上煙。” (4)徵兆;緣由。《論衡‧超奇》:“陳平割肉,丞相之端見;孫叔敖決期思,令尹之兆著。”晉陸機《君子行》:“福鍾恒有兆,禍集非無端。”《清史稿‧選舉志六》:“以朝覲藉端苛派,姦弊滋生,藩、臬、府佐入覲例悉罷。” (5)邊際;頭緒。《方言》卷十:“蝉钫跻,緒也。南楚皆曰蝉钫跻,或曰端。”《廣韻‧桓韻》:“端,緒也。”《莊子‧秋水》:“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成玄英疏:“不見水之端涯。”《後漢書‧趙咨傳》:“反素復始,歸於無端。”李賢注:“端,際也。”《三國志‧魏志‧郭嘉傳》: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6)思緒;心緒。《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南朝宋鮑照《東門行》:“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7)事。《廣雅‧釋詁四》:“端,業也。”《禮記‧曲禮上》:“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孔穎達疏:“更端,別事也。謂嚮語已畢,更問他事。”《說岳全傳》第十三回:“倘那奸賊又生別端來,再有意外之虞,豈不悔之晚矣﹖”清譚嗣同《仁學》:“且夫弭將廢之兵端,保五洲之太平,仁政也。” (8)等差。《廣韻‧桓韻》:“端,等也。”《漢書‧食貨志下》:“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9)項目;種類。《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二:“如白樂天《甲乙判》則讀之愈多,使人不厭。聊載數端於此。”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四‧彰德府》:“峰巒泉石,奇勝萬端。” (10)詳審。如:仔細端詳。《古今韻會舉要‧寒韻》引《增韻》:“端,審也。”《戰國策‧趙策一》:“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唐司空圖《障車文》:“兒郎偉且子細思量,內外端相。”宋毛滂《蝶戀花‧聽周生鼓琵琶》:“細意端相都總好,春愁春媚生顰笑。” (11)手平舉拿物。如:端茶;端碗。《西遊記》第十六回:“你看那眾和尚,搬箱蛲钫臺籠,搶桌端鍋,滿院裏叫苦連天。”《紅樓夢》第五十五回:“豐兒便將平兒的四樣份例菜端至桌上。” (12)應當;必須。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端,猶應也,須也。”宋陸游《小雨泛鏡湖》:“端辦一船多貯酒,敢辭送老向南湖。” (13)宮殿或都城的南面正門。《文選‧左思〈魏都賦〉》:“巖巖北闕,南端逌遵。”李善注:“凡南方正門,皆謂之端。” (14)六朝時對幕僚之職的尊稱。《正字通‧立部》:“端,六朝稱府幕曰府端,州幕曰州端,節度幕曰節端,憲司幕曰憲端。”《宋書‧陸徽傳》:“九綜州綱,三端府職。”唐李隆基《授盧象先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制》:“故端僚載舉,重臣攸屬。” (15)周代禮服。《周禮‧春官‧司服》:“其齊服,有玄端素端。”鄭玄注:“鄭司農云:‘衣有襦裳者為端。’玄謂:端者,取其正也。”賈公彥疏:“此端 據正幅不據襦裳,故後鄭不從也……端,正也,故以正幅解之也。”《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何晏注:“端,玄端也。衣玄 端,冠章甫,諸侯日視朝之服。”邢昺疏:“其衣正幅,染之玄色,故曰玄端。” (16)墨家指幾何學上的點。《墨子‧經上》:“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孫詒讓閒詁:“端,即西法所謂點也;體之無序,即西法所謂線也。” (17)玄參的別名。《中藥大辭典》:“玄參,異名:重臺(《本經》)、鬼藏、正馬、鹿腸、端、玄臺(《吳普本草》)。” (18)副詞。1.正好。《漢書‧外戚傳上‧孝成許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寧前。”顏師古注:“端,正也。”嚴復《救亡決論》:“肉食者鄙,端推此輩。”2.特地。《呂氏春秋‧疑似》:“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許維遹集釋:“端,專故也。”宋蘇軾《答陸道士書》:“足下端為此酒一來,有何 不可﹖”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七:“山谷嘗言,天下清景,初不擇貴賤賢愚而與之,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3.真正;一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 四:“端,猶準也;真也。”宋葛勝仲《臨江仙‧尉姜補之託疾臥家作》:“郊外黃垓端可厭,歸來移病香閨。”宋蔡伸《滿庭芳》:“佳期在,寶釵 鸞鏡,端不負平生。”《西遊記》第七回:“因在凡間嫌地窄,立心端要往瑤天。”4.究竟。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端,究也。”南朝宋鮑照《行藥至 城東橋》:“容華坐銷歇,端為誰苦辛﹖”宋王安石《龍泉寺石井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臥龍無﹖”宋陸游《幽事》:“餘年端有幾﹖風月且婆 娑。” (19)量詞。古代布帛長度單位。其制不一。1.二丈。《小爾雅‧度》:“倍丈謂之端。”《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晉杜預注:“二丈為一 端,二端為一兩,所謂疋也。”2.一丈六尺。《六書故‧人二》:“布帛一丈六尺曰端,二端為匹。”3.五丈。《孫子算經》卷上:“五十尺為一端。”《新唐 書‧百官志三》:“布五丈為端。”4.六丈。《集韻‧桓韻》:“端,布帛六丈曰端。”《通志‧食貨略一》:“舊制:民間所織絹布皆幅廣二尺二寸。長四十尺 為一疋,六十尺為一端。”5.八丈。《資治通鑑‧漢獻帝初平二年》:“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胡三省注:“布帛六丈曰端。一曰八丈曰端。按:古以二 丈為端。” (20)用同“鍛”。宋岳珂《愧郯錄》卷十三:“楊太監簡在戎監,嘗得諸李尉府顯忠之族子,謂甲不經火,冷砧則勁可御矢,謂之冷端。” (21)通“喘()”。輕聲說話。《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楊倞注:“端,讀作喘。喘,微言也。” (22)通“專()”。笏;手版。《管子‧宙合》:“故退身不舍端,修業不息版。”戴望校正:“端,當讀為專,栏借字也。《說文》曰:‘專,六寸簿也。’段氏注云:‘六寸簿,蓋笏也。’” (23)姓。《姓觿‧寒韻》:“端,古端氏國,滅于晉,晉大夫食采于端,因氏。《千家姓》云,出端木賜之後。從省文為端氏。《史記》秦有端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