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窒,濇,澀,汨,滑,淈

1.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ㄙㄜˋ
漢語拼音 s 注音二式 s


不光滑﹑不順暢。聊齋志異˙卷六˙雲翠山:「山路,母如此蹜蹜,妹如此纖纖,何能便至?」

18.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17
注音一式 ㄙㄜˋ
漢語拼音 s 注音二式 s

不滑潤。如:「粗」、「輪軸發」。

文字生硬難懂。如:「晦」。宋史˙卷三八○˙勾龍如淵傳:「文章平易者多淺近,淵深者多艱。」

說話遲鈍不流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王右軍少時甚訥。」南齊書˙卷七˙東昏侯本紀:「性重少言,不與朝士接,唯親信閹人及左右御刀應敕等。」

味道微苦不甘滑。如:「酸」、「這李子好。」。唐˙李咸用˙和吳處士題村叟壁詩:「秋果樝梨,晨羞筍蕨鮮。」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汨,長沙汨羅淵,屈原所沈之水。从水,冥省聲。”
注音
釋義
(一)mi4 《廣 韻》莫狄切,入錫明。錫部。水名。源出湘贛交界處。為汨羅江的上游。經古羅縣又稱羅水(一說汨水與羅水合流),下稱汨羅江。《說文‧水部》:“汨,長沙汨 羅淵,屈原所沈之水。”《水經注‧湘水》:“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東出豫章艾縣恒山西南,逕吳昌縣北與純水合。”“汨水又西逕羅縣北……水亦謂之羅 水……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沈于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裴駰集解引應劭曰: “汨水在羅,故曰汨羅也。”南朝宋顏延之《祭屈原文》:“弭節羅潭,艤舟汨渚。”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投汨笑古人,臨濠得天和。”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滑,利也。从水,骨聲。”
注音
釋義
(一)hua2《廣韻》戶八切,入黠匣。術部。 (1) 滑溜;光滑;不澀滯。《說文‧水部》:“滑,利也。”《禮記‧內則》:“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孔穎達疏:“以滑之者,謂用堇用荁及枌 榆及新生乾薧相和滫瀡之令柔滑之。”唐杜甫《水會渡》:“霜濃木石滑,風急手足寒。”老舍《駱駝祥子》三:“駱駝怕滑,一汪兒水,一片兒泥,都可以教它們 劈了腿,或折扭了膝。” (2)古代指某些使菜肴柔滑的佐料。《周禮‧天官‧食醫》:“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賈公彥疏:“滑者,通利往來,亦所以調 和四味。”孫詒讓正義:“謂以米粉和菜為滑也。”《儀禮‧公食大夫禮》:“鉶芼:牛藿、羊苦、豕薇皆有滑。”鄭玄注:“滑,堇荁之屬。”
(3)中藥。滑石。《周禮‧天官‧瘍醫》:“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鄭玄注:“滑,滑石也。”
(4)中醫脈象之一,指脈搏往來流利。《素問‧五藏生成篇》:“夫脈之小大滑澀浮
,可以指別。”王冰注:“夫脈小者細小,大者滿大,滑者往來流利, 澀者往來蹇難,浮者浮於手下,者按之乃得也。如是雖狀不同,然手巧心諦,而指可分別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切其脈,脈來滑,是 內風氣也。”《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老先生這脈息,右寸略見弦滑。”
(5)柔和,圓潤。《韓非子‧難言》:“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唐白居易《琵琶行》:“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鶯逢日暖歌聲滑,人遇風情笑口開。”
(6)潤澤。《廣雅‧釋言》:“滑,澤也。”宋王安石《即事十五首》之六:“園蔬小摘嫩還抽,畦稻新春滑欲流。”元趙孟頫《美人曲》:“美人如花花不如,翠滑難勝碧玉梳。”
(7)在光溜的物體表面上溜動。如:滑冰;滑雪;滑滑梯。唐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交河城邊飛鳥絕,輪臺路上馬蹄滑。”唐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 還山》:“雪崖滑去馬,蘿徑迷歸人。”汪靜之《蕙的風‧西湖雜詩》二十七:“我趕去扶
伊罷,擔心伊滑一跤哪。”
(8)飛機等不依靠動力而依靠慣性或重力和浮力的相互作用前進。如:滑翔;在跑道上滑行。
(9)流利。元佚名《貨郎旦》第二折:“聽的鄉談語音滑熟,打疊了心頭恨,撲散了眼下愁。”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二折:“俺只道他兩個都一般狀貌搊搜,都一般武藝滑熟。”清洪昇《長生殿‧驛備》:“大家演習須熟滑,此奉欽遵,切休得有爭差。”
(10)浮華不實。《論衡‧正說》:“後儒信前師之言,隨舊述故,滑習辭語。”《清詩話‧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劍南集》原本老杜,殊有獨造境 地,但古體近粗,今體近滑,遜於杜之沈雄騰踔耳。”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寧克復的那一邊》:“慶祝,謳歌,陶醉
革命的人們多,好自然是好 的,但有時也會使革命精神轉成浮滑。”
(11)狡滑,狡詐。也作“猾”。《史記‧酷吏列傳》:“為人上,操下如束溼薪。滑賊任威。”《西遊記》第二十二回:“行者佇立岸上,對八戒說:‘兄弟呀,這妖也弄得滑了。他再不肯上岸,如之奈何﹖’”老舍《駱駝祥子》九:“跟她,得說真的,不必打算耍滑。”
(12)用取巧的辦法躲避。茅盾《子夜》九:“李玉亭覺得不能不麴钫奏趣
這麼說,心裏又發急,惟恐趙伯韜又把正經事滑過去。”
(13)春秋時姬姓國,都費,故城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公元前627年滅於秦。《春秋‧莊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 許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杜預注:“滑國都費,河南緱氏縣。”江永地理考實:“今河南省河南府偃師縣南二十里有緱氏故城,古滑國也。”
(14)地名。春秋時鄭地,在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春秋‧莊公三年》:“冬,公次于滑。”杜預注:“滑,鄭地,在陳留襄邑縣西北。”江永地理考實:“今歸德府睢州有滑亭。”
(15)古州名。隋開皇十六年置,治所白馬縣,故址在今河南省滑縣東。明初改為滑縣。《廣韻‧黠韻》:“滑,州名。春秋時為衛國,秦為東郡,後魏以東郡屬 司州,周改為滑州,因滑臺以為名。”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直隸七‧大名府》:“滑縣,古豕韋氏國,春秋時衛地,漢置白馬縣,屬東郡,後漢因之。晉屬濮 陽國。劉宋於此置兗州,又東郡,亦謂之滑臺城,河南四鎮之一也。”“(隋)開皇九年置杞州於此,十六年,改為滑州……明洪武初,以州治白馬縣省入,七年, 又改州為縣。”
(16)水名。1.《山海經‧北山經》:“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囟钫比之水。”2.春秋時水名,後湮。當在今安徽省巢縣與無為之間。下流注入長江。《左傳‧宣公八年》:“及滑汭,盟吳、越而還。”杜預注:“滑,水名。”
(17)姓。《廣韻‧黠韻》:“滑,姓。《風俗通》云:漢有詹事滑典。”《姓觿‧黠韻》:“《姓纂》云:‘黃帝庶子箴姓,封滑。’《姓考》云:‘春秋滑伯,姬姓,後因氏。’《千家姓》云:下邳族。”
(二)gu3《廣韻》古忽切,入沒見。又戶骨切。術部。 (1) 亂,擾亂。《廣韻‧沒韻》:“滑,亂也。出《列子》。”《國語‧周語下》:“今吾執政無乃實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於爭明,以妨王宮,王而飾之,無 乃不可乎!”韋昭注:“滑,亂也。”《列子‧黃帝》:“雲霧不石钫亥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清顧炎武《謁夷齊廟》:“百里亦足君,未肯滑吾 性。” (2)治。《莊子‧性》:“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陸德明釋文:“滑,音骨。崔云:治也。”
(3)通“淈”。攪渾。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滑,栏借為汩,實為淈。”晉傅玄《重爵祿》:“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此猶滑其源而望其流之潔 也。”《後漢書‧周燮傳》:“吾既不能隱處巢穴,追綺季之跡,而猶顯然不遠父母之國,斯固以滑泥揚波,同其流矣。”李賢注:“滑,混也。”按:《楚辭‧漁 父》正作“淈其泥而揚其波。”

2.   部首 穴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ㄓˋ
漢語拼音 zh 注音二式 j

阻塞﹑充填。如:「息」。呂氏春秋˙季秋紀˙季秋:「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下流壅則上溢,上源則下枯。」

抑制﹑停止。易經˙損卦˙象曰:「君子以懲忿。」ㄔㄥˊ ㄈㄣˋ ㄓˋ ㄩˋ
語出易經˙損卦˙象曰:「君子以懲忿欲。」遏止忿怒,塞情慾。清史稿˙卷三七六˙辛從益傳:「陳官俊在學政任,不能遠色避嫌,懲忿欲,性行之駁,器識之褊,不宜仍居授讀之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