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重行,岣嶁碑,岣嶁山房




作歌明志

陶嬰,魯國陶門之女也,夫早死,以紡織撫孤。魯人聞其少美,皆欲求聘之。嬰聞而作歌以明志,曰:「黃鵠之早寡兮七年不雙,(宛鳥)頸獨宿兮不隨眾翔,半夜悲鳴兮故雄系腸,天命早寡兮獨宿可傷!寡婦念此兮泣下數行。嗚呼哀哉兮死者不可忘!飛鳥尚然兮況於貞良,雖有賢匹兮終不重行。」魯人聞而起敬,無復敢言往聘者。



ㄍㄡˇgǒuㄌㄡˇlǒu


岣嶁山房


  李茇號岣嶁,武林人,住靈隱韜光山下。造山房數楹,盡駕回溪絕壑之上。溪聲淙淙出閣下,高崖插天,古木蓊蔚,人有幽致。山人居此,孑然一身。好詩,与天池徐渭友善。客至,則呼僮駕小肪,蕩槳于西泠斷橋之間,笑詠竟日。以山石自磥生壙,死即埋之。所著有《岣嶁山人詩集》四卷。天啟甲子,余与趙介臣、陳章侯、顏敘伯、卓珂月、余弟平子讀書其中。主僧自超,園蔬山蔌,淡薄凄清。但恨名利之心未淨,未免唐突山靈,至今猶有愧色。 

  張岱《岣嶁山房小記》: 
  岣嶁山房,逼山、逼溪、逼韜光路,故無徑不梁,無屋不閣。門外蒼松傲睨,蓊以雜木,冷綠万頃,人面俱失。 
  石橋低磴,可坐十人。寺僧刳竹引泉,橋下交交牙牙,皆為竹節。天啟甲子,余鍵戶其中者七閱月,耳飽溪聲,目飽清樾。山上下多西栗、邊筍,甘芳無比。鄰人以山房為市,蓏果、羽族日致之,而獨無魚。乃瀦溪為壑,系巨魚數十頭。有客至,輒取魚給鮮。日晡,必步冷泉亭、包園、飛來峰。一日,緣溪走看佛像,口口罵楊髡。見一波斯坐龍象,蠻女四五獻花果,皆裸形,勒石志之,乃真伽像也。余椎落其首,并碎諸蠻女,置溺溲處以報之。寺僧以余為椎佛也,咄咄作怪事,及知為楊髡,皆歡喜贊歎。 

  徐渭《訪李岣嶁山人》詩: 
  岣嶁詩客學全真,半日深山說鬼神。 
  送到澗聲無響處,歸來明月滿前津。 
  七年火宅三車客,十里荷花兩槳人。 
  兩岸鷗鳧仍似昨,就中應有舊相親。 
  王思任《岣嶁僧舍》詩: 
  亂苔膏古蔭,慘綠蔽新芊。鳥語皆番异,泉心即佛禪。 
  買山應較尺,賒月敢辭錢。多少清涼界,幽僧抱竹眠。 


岣嶁碑
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個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於甲骨鐘鼎文,也不同於籀文蝌蚪。有人猜測可能是道家的一種符錄,也有說是道士偽造。
明代楊慎曾撰禹王碑釋文:「承帝日咨,翼輔佐卿。洲諸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嶽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余神。鬱塞昏徙。南瀆愆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 [5]
由於其文字奇特,歷代對其內容看法不一,古代多認為是記錄大禹治水的內容,而近年一些學者則認為「岣嶁碑」並非禹碑。如曹錦炎認為岣嶁碑是戰國時代越國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親越王不壽上南嶽祭山的頌詞。而劉志一則認為岣嶁碑為前611年(楚莊王三年)所立,內容是歌頌楚莊王滅庸國的歷史過程與功勳。

參考[編輯]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 謂不妄動,動必以禮。
    漢 揚雄 《法言·修身》:“何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2. 重予,重加。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三四出:“如犯約束,重行治罪。”
  3. 謂行列非一。
    晉 左思 《吳都賦》:“山雞歸飛而來棲,翡翠列巢以重行。”
  4. 謂再嫁。
    漢 劉向 《列女傳·魯寡陶嬰》:“飛鳥尚然兮況於貞良,雖有賢雄兮終不重行。”
  5. 重新開始。
    魯迅 《野草·死火》:“倘使你不給我溫熱,使我重行燒起,我不久就須滅亡。” 葉聖陶 《夜》:“她重行經驗那天晚上那個人幽幽悄悄來報告惡消息時的況味。”
百科解釋:
重行,讀音是zhòng xíng,漢語詞語,謂不妄動,動必以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