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梅隱,曠放,浮家,妙境,鳥窠禪師 ;桑下豈無三宿戀


宋代詩人:曾豐《梅隱》詩詞鑑賞

曾豐

詩詞正文

編輯
君不見岷峨春雷江發源,又不見楩楠秋風葉歸根。
  時中兩字萬物具,他說不出吾聖門。
  挾書來就辟雍試,堯舜君民得無意。
  鳳山梅隱屋數椽,區區無乃太早計。
  淵明出辦三徑資,初不害結松菊知。
  君今意與梅莫逆,豈梅亦具幽獨姿。
  梅雖花早實亦早,早恐少年遲恐老。
  青春誓不易歲寒,歸伴梅心梅卻掃。





曠放

猶言曠達不羈。語出《晉書·向秀傳》:“﹝ 秀 ﹞作《思舊賦》云:‘ 嵇 意遠而疎, 呂 心曠而放。’”《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 甫 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七:“ 范魯公 戒子孫詩,其略曰:‘……戒爾勿曠放,曠放非端士。’”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中:“ 吉 生 如愚 , 山左 人,故家子也,性曠放。”




【名稱】:浮家泛宅
【拼音】:fú jiā fàn zhái
【注音】:ㄈㄨˊ ㄐ|ㄚ ㄈㄢˋ ㄓㄞˊ
【釋義】:泛:漂浮;宅:住所。形容以船為家,在水上生活,漂泊不定。
【出處】:《新唐書·張志和傳》:“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
【例子】:明太祖為懲罰叛逆,不准他們在岸上落腳,因而~在富春江上,以打魚為生。(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妙境】とは。意味や解説、類語。1 景色などのすぐれた土地。2 芸術・技芸などのきわめてすぐれた境地。





三宿戀
簡體拼音: [sān xiǔ liàn]

佛教語。

《后漢書·襄楷傳》:“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李賢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經三宿便即移去,示無愛戀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戀”指對世俗的愛戀之情。 

宋 蘇軾 《別黃州》詩:“桑下豈無三宿戀,樽前聊與一身歸。” 金 元好問 《望崧少》詩之一:“結習尚餘三宿戀,殘年多負半生閑。” 清 姚鼐 《答孫補山中丞見懷》詩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戀,就公新治乞《壇經》。”



----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2/11/n2751488.htm
「鳥窠禪師」俗姓潘,杭州人,九歲出家,二十一歲受戒。禪師本號道林,鳥窠是大家起給他的綽號。
那麼,為什麼大家叫他鳥窠禪師呢?原來,禪師一次雲遊西湖,見西湖北邊秦望山上,有一株老松樹,松枝繁茂,盤屈如蓋。禪師心中歡喜,便爬上樹,在松枝之間住了起來,如鳥兒一般,因此時人稱之為「鳥窠禪師」。
禪師所住的那棵樹上,還有一個喜鵲巢,所以人們又常稱他為「鵲巢和尚」。鳥窠禪師雖然行為怪誕,卻非常聰慧。他曾至長安西明寺,拜訪復禮法師,復禮法師便取出《華嚴經》、《起信論》等教鳥窠禪師。後又出示《真妄頌》,欲令禪師修習禪定,禪師問:「最初禪定時應怎樣觀察,如何用心?」一句話,便問倒了復禮法師。禪師知道:這個教門不對自己學佛的路子,便辭別了復禮法師,轉身去經山,參訪道欽禪師,終於開悟,掌握了禪法。
有一天,鳥窠禪師游化至錢塘孤山永福寺,寺中有一辟支佛塔,僧俗二眾,正在舉辦法會作供養,香煙瀰漫,梵音繚繞,氣氛莊嚴,很有一些神聖的味道。鳥窠禪師來到,手持錫杖,故意將錫杖頓在地上,弄出咚、咚的響聲,破壞了法會的氣氛。韜光禪師問:「人家在作法會,你為何故意弄出些響聲?」
鳥窠禪師回答:「沒有響聲,誰能知道他們在作法會呢?」這被時人視為絕妙的回答?
元和年間(806–820年),著名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聽到了鳥窠禪師的大名,就去拜訪他。
白居易見禪師住在樹上,便說:「禪師,你住的地方,太危險了。」鳥窠卻回答:「白太守比我更危險。」白居易心中感到奇怪,忙問:「弟子官位在身,為國家鎮守山河,有什麼危險呢?」鳥窠禪師回答:「正因你官位在身,所以才終日忙碌,昧了靈性。一個人昧了靈性,這還不危險嗎?」自居易一聽,知道禪師是在講佛教的大道理,便接茬問道:「禪師,佛法大義,簡要言之,是什麼呢?」鳥窠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大笑道:「這句話,三歲小孩也知道,也會說。」鳥窠回答:「三歲小孩雖會說,八十老翁不會做!」白居易一聽,歎服不已。
後來,白居易便在西湖之邊,造了一座竹閣,與鳥窠禪師所住的古松樹,儘量接近,以便朝夕參訪請教。於此可見,大詩人白居易是多麼虛心求法,是多麼敬佛好學了。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鳥窠禪師端坐而逝,朝廷敕謚號他為「圓修禪師」。
(事據《佛教典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