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韻,睽,敗北


領頭字
韻/韵
解形
《說文新附》:“韻,和也。人岙人音,員聲。裴光遠云:‘古與均同。’未知其審。”按:今通作“音岙勻”。
注音
釋義
(一)yun4《廣韻》王問切,去問云。諄部。(1)和諧的聲音。《玉篇零卷‧音部》:“韻,《聲類》:‘音和曰韻也。’”漢蔡邕《琴賦》:“繁絃既抑,雅韻復揚。”南朝宋謝莊《月賦》:“若乃韦岙京夜自淒,風篁成韻。”五代徐氏《題彭州陽平化》:“晚尋水澗聽松韻,夜上星壇看月明。”又聲音相應和。唐太宗《飲馬長城窟行》:“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唐馬戴《宿翠微寺》:“積翠含微月,遙泉韻細風。”清黃燮清《吳江嫗》:“清歌侑豪酌,韻以竹肉絲。”又使發出和諧的聲音,意謂演奏。唐孟郊《遊華山雲臺觀》:“夜聞明星館,時韻女蘿弦。”(2)音節的韻母部分。《文心雕龍‧聲律》:“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唐白居易《與元九書》:“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魯迅《書信‧致竇隱夫》:“我以為內容且不說,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又特指文學作品中的押韻。《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范文瀾注:“同聲相應謂之韻,指末句所用之韻。”金王若虛《滹南詩話》:“詩之有韻,如風中之竹。”
(3)韻文。《文選‧陸機〈文賦〉》:“或託言於短韻,對窮跡而孤興。”李善注:“短韻,小文也。”
(4)情趣,風度。《洪武正韻‧震韻》:“韻,風度也。”《抱朴子‧刺驕》:“若夫偉人巨器,量逸韻遠,高蹈獨往,蕭然自得。”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六首》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朝梁江淹《知己賦》:“每齊韻而等逕,輒同懷而共術。”《南史‧謝弘微傳》:“康樂誕通度,實有名家韻。”宋周邦彥《鎖陽臺‧白玉樓高》:“雲鬟香霧涇,月娥韻壓,雲凍江梅。”
(5)風雅。《世說新語‧言語》:“或言道人(支道林)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卻恁般凄楚,忒煞不韻!該罰,該罰!”
(6)藝術品的風格或神情。《顏氏家訓‧名實》:“東萊王韓晉明篤好文學,疑彼製作,多非機杼,遂設讌言,面相討試。竟日歡諧,辭人滿席,屬音賦韻,命筆為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宋蘇軾《論沈遼米芾書》:“近日米芾行書,王鞏小草,亦頗有高韻。”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晉宋齊人書》:“(王)逸少之書,(王)凝之得其韻。”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下‧清朝之繪畫》:“(張鵬翀)筆墨秀逸,頗無俗韻。”
(7)美;標致。宋辛棄疾《小重山‧茉莉》:“莫將他去比荼𠾭熷縻。分明是,他更韻些揻。”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六:“王黼奉敕撰《明節和文貴妃墓志》云:‘六宮稱之曰韻。’蓋時以婦人有標致者為韻。”
(8)姓。《萬姓統譜‧震韻》:“韻鰲,清源人,永樂庚子舉人。”




注音:ㄎㄨㄟˊ
解釋:
(1)分離、別離。如:「睽違」、「睽隔」。
(2)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象徵離散、怪異、反常等意義。
(3)睽睽:張大眼睛注視的樣子。如:「眾目睽睽」。

 In Strange Defeat he clearly states his view that individuals can change events and he castigates the French government's refusal to trust its own officers in the field of battle, thus leading to the surrender of France to the Nazi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c_Bloch

奇怪的戰敗
叢書名:五南文庫 ; 19.

BlochMarc, 1886-1944. 陸元昶


臺北市 : 五南 2009.07

可在 總圖  (742.264 4034 )獲得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in 1946 by the Société des Éditions Franc-Tireur






在電視或書報雜誌上,我們經常看到運動、技能比賽或競選等各種競賽中,失敗或沒選上的一方,被稱為敗北。但是,在古代為什麼稱打敗仗為「敗北」呢?

「北」字在甲骨文中,狀似兩個人背對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另外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上記載︰「北,乖也,二人相背也。」所以古時的「北」通「背」,如《戰國策.齊策六》上載︰「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這裡的北是指背叛。整句的意思是,兵士們因糧盡援絕,已經餓到要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卻都沒有背叛你的想法,你就像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用兵。
此外,在古代兩軍爭戰,打敗仗的一方向後逃跑時,總是以背對敵;而戰勝的一方,則是朝著敗軍背後追擊。所以,「北」字又逐漸有失敗、敗逃之意。如《韓非子?五蠹》︰「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意思是打三次仗,失敗三次。又漢代賈誼《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意思是追殺敗逃的敵軍。
敗北,就是打敗仗往回逃。如《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這是項羽被漢軍圍困在垓下,突出重圍後對身邊士卒說的。意思是說,我自起兵到現在已有八年時間,親身經歷了七十多次戰役,所有阻擋我的軍隊,都被我消滅,所有攻擊我的,也都被我征服。我沒有打過敗戰,所以能稱霸天下。
所以,古人所說的敗北,就是「打敗仗轉背而逃」的意思。後來人們也就沿用古人的用法,但漸漸的「敗北」不只是指戰爭失敗,也用來泛指在各項競賽中失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