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戲為六絕句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戲為六絕句   作者:杜甫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庾信: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詩人。



文章:泛言文學。
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凌雲健筆:高超雄健的筆力。



意縱橫:文思如潮,文筆揮灑自如。



嗤點:譏笑、指責。

前賢指庾信。

後生,指“嗤點”庾信的人。



畏後生:即孔子說的“後生可畏”。但這裡是諷刺話,意謂如果庾信還活著,恐怕真會覺得“後生可畏”了。




  這組詩大約寫於寶應元年(762〕。在我國文學史上,用絕句這種體裁論詩,這是首創。杜甫在這組詩中評點作家,批評當時文人相輕的風氣,談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體會。由於他見識精確,因而不僅他的觀點深為後人認可,而且這種以詩論詩的形式也常為後人效仿。
  關於這組詩的創作意圖,宋張戒《歲寒堂詩話》雲:“此詩非為庾信、王、楊、盧、駱而作,乃子美自謂也。方子美在時,雖名滿天下,人猶有議論其詩者,故有‘嗤點’、‘哂未休’之句”。《杜詩鏡銓》引蔣雲:“公每以庾信自比,殆亦兼遭時言之”。
  組詩第一首論庾信。杜甫評庾信曾有“清新庚開府”之語,此又言“老更成”;又雲“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五首》其一)。明楊慎《升庵詩話》雲:"庾信之詩,為梁之冠絕,啟唐之先鞭。史評其詩曰綺艷,杜子美稱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綺艷、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獨子美能發其妙。余嘗合而衍之曰:綺多傷質,艷多無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詩,綺而有質,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為老成也"。



其二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人都是初唐時期著名的作家,時人稱之為“初唐四傑”。



當時體:意謂四傑詩文的體裁和風格在當時自成一體。
輕薄:膚淺輕薄者。



哂:譏笑。這句說一些輕薄的文土們對四傑的詩文不斷譏笑。
爾曹:即你們。這是不客氣的稱呼,猶言“爾等”、你們這些人。



不廢:不影響。這裡用江河萬古流比喻包括四傑在內的優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將像長江黃河那樣萬古流傳。



其三
縱使盧王操翰墨 劣於漢魏近風騷
龍文虎脊皆君馭 歷塊過都見爾曹




 杜甫的這六組詩是上下連貫的,這裡的「盧王」是指前一首的初唐四傑,因限於字數,故舉盧王以代表初唐四傑。操,持也;翰墨,筆墨;操翰墨,指文藝寫作。劣于漢魏近風騷,是指四傑的文學成就不及漢魏,因為漢魏時期的詩文作品接近風騷傳統。



  「縱使盧王操翰墨,劣于漢魏近風騷」這句話的解釋,歷來極多歧異,郭紹虞的《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的說法最得杜公原意。他說「此詩本承上一章言。時人之譏哂四子者,每謂其輕薄為文,正以其劣於漢魏之近風騷耳。四子之劣於漢魏之近風騷,……當時文體如是,固非四子之病也。……龍文虎脊,自有其不廢江河者在,固非身與名俱滅之爾曹所能望塵追及矣。」杜甫認為縱使四子未能完全祖述風騷,師法漢魏,但從詩歌的發展演變來看,四子有功於改革宮體詩,建立律詩格律,是不容抹煞的。「龍文」、「虎脊」皆是毛色斑駁的駿馬,這裡用以比喻奇麗的詞采。「龍文虎脊皆君馭」意謂四傑遣詞造句的能力有如善御者駕馭著龍文虎脊般的千里馬,馳騁在文壇上。


  「歷塊過都」暗用王褒《聖主得賢臣頌》:「過都越國,蹶如歷塊」,意為歷田野,過城市,長距離的奔馳。「歷塊過都見爾曹」全句則指在歷史的淘選下,四傑與哂未休的時人,孰高孰低,分明可見。



其四
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跨--勝過

 這首詩表達了杜甫對當時詩壇的看法,他認為當時還沒有出現才力可以超越陳子昂及四傑的大詩人,「翡翠蘭苕」語出郭璞《遊仙詩》:「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在此形容詞采的鮮妍,如翡翠蘭苕一般。「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意謂著一般作者麗詞雖有可取之處,但未免如翡翠蘭苕,空有形色,流於輕薄柔弱。缺乏如鯨魚碧海般雄健的筆力與壯美的氣魄。



其五 
不簿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薄:小看,看不起,輕視。



必為鄰:一定要引以為鄰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竊攀:內心裡追攀。



屈宋:屈原和宋玉。

方駕:並車而行。這是對輕薄文士說的:你們想與屈原、宋玉齊名,應當具有和他們並駕齊驅的能精神和才力。齊、梁文風浮艷、重形式輕內容。這句緊承上句說:如若不然,恐怕你們連齊梁文人還不如呢!




其六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未及前賢更勿疑:這句說那些輕薄之輩不及前賢是毋庸置疑的。
遞相祖述:互相學習,繼承前人的優秀傳統。

復先誰:不用分先後。



別裁偽體:區別和裁汰形式內容都不好的詩。

親風雅:學習《詩經》風、雅的傳統。

轉益多師:多方面尋找老師。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121408572

沈從文小姨張充和 (102歲,2015.3.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