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著,書,籍,愨,不著,為學,著籍,磕著 ,心狂火著,「着」和「著」之別/陳凱文

 殲其渠魁籍其黨與



電子郵件、音樂下載、影片串流等網路服務爆炸般地成長,網路本身亦巨大到淹沒了數位世界反映過往的能力。例如,在1991年8月6日啟動了WWW的第一個網頁,就沒有留下任何截圖。
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回憶,更別提為後代記錄過往了;資訊快速翻新,讓遺失一切成為常態。今即久遠基金會的Steward Brand認為文明出現了嚴重的失憶症,平行運算先鋒Danny Hillis擔心,世界要是沒有數位文物指引道路,可能會困在數位黑暗時代,再也走不出來。
沒有文物,社會就沒有過往的記憶,也失去了汲取教訓的機制。據說,亞歷山卓圖書館存放了當時世界上的每一本書,但在圖書館焚毀後,無數作品亦隨之消失。部分歷史學家相信,亞歷山卓圖書館焚毀、抄寫員及學者組成的巨大社群崩解,正是黑暗時代降臨歐洲的因素之一。
數位黑暗時代當然不見得會帶來與黑暗時代一樣的傷害,不過,那在教育、學術、政府甚至國安方面,都有機會產生嚴重影響。
Brewster Kahle則更進一步,他建立非營利組織Internet Archive,並創造了Wayback Machine,讓使用者得以瀏覽網路上曾經出現過的網頁;Internet Archive還推出了Open Library計畫,其目的在於為所有的書籍建立網頁。它與全球各地的圖書館合作,收集各圖書館的館藏目錄,並將書籍描掃成數位檔案。




 51.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20
 注音一式 ㄐ|ˊ
 漢語拼音 j   注音二式 j 

書本。如:「古」、「經」、「史」、「書」、「典」。

登記以備查考用的名冊、檔案。如:「戶」、「軍」、「學」。孟子˙萬章下:「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戰國策˙齊策四:「天子受,立為大伯。」

貫。如:「本」、「原」、「祖」。

個人對國家、團體、組織等的隸屬關係。如:「國」、「會」、「黨」。

姓。如漢代有福。


 1. 案牘
 注音一式 ㄢˋ ㄉㄨˊ
 漢語拼音  n d   注音二式  n d 
 相似詞 文案  相反詞 
公務文書。如:「案牘勞神」。南朝齊˙謝脁˙落日悵望詩:「情嗜幸非多,案牘偏為寡。」唐˙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36. 著  部首 艸 

表示動作正持續進行。如:「坐著」、「正說著話」。
表示動作的存有。如:「鑲著花邊兒」、「貼著標語」。
表示某種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聰明著呢!」、「這石頭沉著呢!」
表示命令或囑咐的語氣。如:「你慢著!」、「你可要記著!」






表示狀態的持續或已有了結果。如:「燈點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接觸。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後不著店」。



陷入、中計。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恰好、得當。如:「這筆錢真花著了。」


ㄓㄨˋ jh(08011)





顯露、表現。禮記˙大學:「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標舉、標示。禮記˙祭法:「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漢書˙卷六十˙杜周傳:「若此,則流言消釋,疑惑著明。」



撰述、寫作。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傳:「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文選˙曹丕˙與吳質書:「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



記載。墨子˙明鬼下:「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隸也,著於丹書。」






文章、作品的通稱。如:「名著」、「巨著」。



詩經齊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著,刺時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詩。首章三句為:「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著,與宁通,指門屏之間。而,語尾助詞,無義。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繫以素絲。尚,加也。瓊華,美玉。




顯明。如:「顯著的差別」。

ㄓㄨㄛˊ jhu(08054)





穿上。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著我繡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詩:「裘披青毛錦,身著赤霜袍。」




附、接觸。如:「附著」。國語˙晉語四:「今戾久矣,戾久將底。底著滯淫,誰能興之?」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於朱則太赤。」


及、到。如:「著陸」。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田豫傳:「賊還,果遇惡風,船皆觸山沉沒,波蕩著岸。」唐˙沈佺期˙雜詩三首之二:「妾家臨渭北,春夢著遼西。」


開花或結果。唐˙王維˙雜詩三首之二:「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蘇軾˙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詩贈錄呈廣倅蕭大夫詩:「春根夏苗秋著子,盡付天隨恥充腹。」


命令、差使。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坐守,誰著你迤逗的胡行亂走?」西遊記˙第十三回:「接至裡面供給了,著僧綱請往福原等安歇。」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處事的方法、計策。如:「失著」、「無著」。


事情的歸宿。如:「著落」。

ㄓㄠ jhao(07709)

計策、方法。水滸傳˙第二回:「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放置。晉˙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



受。如:「著風」、「著涼」。


發生。如:「著急」、「著慌」。

細說台語:不著

to̍h

詞目 磕著
音讀kha̍p-tio̍h 
釋義 相撞、撞到。語氣完結時唸作kha̍p--tio̍h。例:伊行路跋倒,頭去磕著。I kiânn-lōo pua̍h-tó, thâu khì kha̍p--tio̍h. (他走路跌倒,去撞到頭。) 

詞目著      部首:艸 140-08-12     413
音讀 tio̍h 
釋義1.對。例:按呢著 án-ne tio̍h(這樣對)、著啦 tio̍h--lah(對啦)。毋著
2.輪到。例:著你 
tio̍h lí(輪到你)。
3.得到。例:著病 
tio̍h-pēnn(得病)、著獎 tio̍h-tsióng(中獎)。
4.得、要、必須。例:你著知道理。
Lí tio̍h tsai tō-lí. (你要懂道理。);著來呢!Tio̍h lâi--neh! (要來喔!) 
5.動詞補語,表示動作之結果。例:想著你 
siūnn-tio̍h lí(想到你)、拍有著 phah ū tio̍h(打到了)。
6.動詞補語,後接形容該動作的狀態描述。例:想著真怨嘆。
Siūnn-tio̍h tsin uàn-thàn.(想起來就覺得怨恨悲嘆。) 
又見音to̍htio̍k、tù

to̍h

詞目 心狂火著
音讀sim-kông-hué-to̍h/sim-kông-hé-to̍h 
釋義 氣急攻心、火冒三丈。例:你這馬當咧心狂火著,千萬毋通做決定。Lí tsit-má tng-teh sim-kông-hué-to̍h, tshian-bān m̄-thang tsò kuat-tīng. (你現在正火冒三丈,千萬不要做決定。) 
異用字 心狂火
近義詞 風火頭、心狂火熱、風火著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zhu4一)《廣韻》陟慮切,去御知。魚部。 (1)明顯;顯著。《楚辭‧遠遊》:“與化去而不見兮,名聲著而日延。”漢蔡邕《釋誨》:“是以君子推微達著,尋端見緒。”《宋史‧朱熹傳》:“使陛下好善之心不著,疾惡之意不深。” (2)表現;顯露。《穀梁傳‧僖公六年》:“此其言‘圍’,何也﹖病鄭也。著鄭伯之罪也。”《人物志‧利害》:“夫節清之業著於儀容,發於德行。”《後漢書‧竇融傳》:“皆近事暴著,智者所共見也。”李賢注:“著,見也。”
(3)明瞭,使明瞭。《莊子‧則陽》:“彼知丘之著於己也。”成玄英疏:“著,明也,知丘明識宜僚是陸沈賢士。”《禮記‧祭法》:“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鄭玄注:“著眾,謂使民興事知休作之期也。”
(4)寫作;撰述。《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論衡‧自紀》:“雖著鴻麗之論,無所
階,終不為高。”唐白居易《與元九 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又畫圖。《淮南子‧主術》:“堯、舜所以昌,桀、紂所以亡,皆著於明堂。”高誘注:“著,猶也。”又指 著作,作品。如:名著;新著;譯著。
(5)記載。《墨子‧明鬼》:“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隸也,著於丹書。”《史記‧孝文本紀》:“請著之竹帛,宣布天下。”
(6)登記。《管子‧立政》:“州長以計于鄉師,鄉師以著于士師。”劉績補注:“著,標著也。使傰曹署著其名。”《漢書‧杜周傳》:“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三國蜀諸葛亮《論遊戶自實》:“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7)標出。《周禮‧天官‧典婦功》漢鄭玄注:“書其賈數而著其物,若今時題署物。”《管子‧立政》:“凡孝悌忠信,賢良
材……州長以計於鄉師,鄉師以著於士師。”
(8)明白規定。《禮記‧樂記》:“故先王著其教焉。”《隋書‧經籍志一》:“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于人間,漸聞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並立。”
(9)土著。指定居不遷的人。《後漢書‧李忠傳》:“墾田增多,三歲閒,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
(10)思念。《小爾雅‧廣言》:“著,思也。”《禮記‧祭義》:“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誌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鄭玄注:“存、著,則謂其思念也。”
(11)補。《廣雅‧釋言》:“著,納也。”王念孫疏證:“卷四云:‘衲,補也。’衲與納通。”《廣韻‧御韻》:“著,補也。”
(12)完成。《廣韻‧御韻》:“著,成也。”《禮記‧郊特牲》:“由主人之絜,著此水也。”鄭玄注:“著,猶成也。言主人齊絜,此水乃成可得也。”
(13)定。《廣韻‧御韻》:“著,定也。”《易‧雜卦》:“蒙雜而著。”韓康伯注:“雜而未知所定也。求發其蒙,則終得所定。著,定也。”
(14)宜。《字彙‧艸部》:“著,宜也。”二)《集韻》丈呂切,上語澄。通“宁”。1.古代宮室的門和屏之間。國君視朝和人臣列位的處所。《左傳‧昭公 十一年》:“朝有著定,會有表。……會朝之言,必聞于表著之位。”杜預注:“著定,朝內列位常處謂之表著。”孔穎達疏:“著定謂佇立定處,故謂朝內列位常 處也。”《國語‧周語上》:“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韋昭注:“著,音宁。中廷之左右曰位,門屏之間曰著也。”2.古代正門內兩側屋之間。《詩‧ 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清江永《鄉黨圖考‧宁考》:“宁有二。《齊風》:‘俟我於著’,‘俟我於庭’,‘俟我於堂’,著即宁。此是有堂之屋,以門 內兩塾間為宁。……李巡云:‘正門內兩塾間曰宁’,此是《齊風》之著,不可以此解《爾雅》之宁也。”三)《廣韻》丁呂切(《集韻》展呂切),上語知。
(1)通“佇”。滯留。《韓非子‧十過》:“兵之著於晉陽三年。”陳奇猷集釋:“著即佇字,滯留也。”又《外儲說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陳奇猷集釋引于恩伯曰:“著,謂滯留,與不售之義相符。”
(2)通“貯”。貯藏。《韓非子‧十過》:“馬猶取之內
廄而著之外廄也。”《鹽鐵論‧貧富》:“子貢以著積顯於諸侯。”
(3)春秋時齊邑,漢為縣,北齊廢。故城在今山東省濟陽縣西。《史記‧曹相國世家》:“還定濟北郡,攻著、漯陰、平原、鬲、盧。”司馬貞索隱:“《地理志》著縣屬濟南。”
(二)chu2 《廣韻》直魚切,平魚澄。魚部。〔著雍〕古代用以紀年的十干中戊的別稱。如稱戊午年為“著雍敦牂”。《爾雅‧釋天》:“太歲……在戊曰著雍。”
(三)zhuo2《廣韻》張略切,入藥知。又直略切。鐸部。 (1) 附。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二引《桂苑珠叢》:“著,附也。”《字彙‧艸部》:“著,麗也,黏也。”《國語‧晉語四》:“今戾久矣,戾久將底,底 著滯淫,誰能興之﹖”韋昭注:“著,附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南史‧黃回傳》:“嘗舞楯,回使十餘人以水交灑不能 著。” (2)穿上。《廣韻‧藥韻》:“著,服衣於身。”《禮記‧曲禮上》:“就屨,跪而舉之”漢鄭玄注:“就,猶也。”《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著我繡裌裙,事事四五通。”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3)及,到。《三國志‧魏志‧田豫傳》:“果遇惡風,船皆觸山沉沒,波蕩著岸。”唐沈佺期《雜詩三首》之二:“妾家臨渭北,春夢著潦西。”宋黃庭堅《對酒歌》:“但對清樽即開眼,一杯引人著勝地。”
(4)開(花);結(實)。唐王維《雜詩》:“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蘇軾《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詩贈》:“春根夏苗秋著子。”
(5)命令;打發。唐王建《和蔣學士新授章服》:“看宣賜處驚回眼,著謝恩時便稱身。”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坐守,誰著你迤逗的胡行亂走﹖”《鏡花緣》第四十回:“姑娘那邊這兩年不時著人問信。”
(6)舊時公文用語,表示命令。《鏡花緣》第六十五回:“著先赴禮部,即照前次試題各補詩賦一卷,仍發謄錄。”
(7)用絮填充。《儀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赤钫巠裏,著組繫。”鄭玄注:“著,充之以絮也。”胡培翬正義:“謂以絮充入緇表赤钫巠裏之中。”《古詩十九首》之十八:“文綵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8)(射)中。《左傳‧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汏輈,及鼓跗,著於丁寧。”《新唐書‧韋挺傳》:“矢著左足,隱不言。”
(9)接頭處。《周禮‧考工記‧鮑人》:“
(視)其著,欲其淺也。……其著而淺,則革信也。”鄭玄注引鄭司農云:“謂郭韋革之札,入韋革淺緣其邊也。”孫詒讓正義:“此注言張郭皮革使極伸,則其札之邊緣接入相連著者乃淺而不厚也。”
(10)酒器。《禮記‧明堂位》:“著,殷尊也。”鄭玄注:“著,著地,無足。”
(四)zhao1 (1)放置。晉陶潛《晉故西征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齊民要術‧種蘘荷》引《葛洪方》:“取蘘荷葉著病人臥席下。”宋蘇軾《南堂》:“更有南堂堪著客,不憂門外故人車。” (2)圍棋下子。元蔣正子《山房隨筆》:“與聶碧窗弈棋,余屢北。有賣地仙丹者,國手也。余呼之至,紿聶云:‘某有僕能棋,欲試數著不敢﹖’聶俾對枰,連敗數局。”《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十二年》:“譬如弈棋,視之如無著,思之既久,著數自至。”
(3)用於答語,表示同意。《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著!著!著!就是這麼著。”
(五)zhao2 (1)遇,受到。唐司空圖《早春》:“草嫩侵沙長,冰輕著雨銷。”宋陸游《午寢》:“庭花著雨晴方見,野客叩門去始知。” (2)燃燒。《物類相感志‧飲食》:“以火煮令一著一滅。”
(3)詞綴。用於動詞詞尾。唐趙璘《因話錄‧商部上》:“雞豬魚蒜,逢著則吃。生老病死,時至則行。”
(4)發出;發生。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你不知道,我自嫁我的女孩兒,為此著惱。”《鏡花緣》第三十七回:“惟有垂淚,十分著急。”
(六)zhe0 助 詞。1.用在謂詞之後,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狀態的持續。唐白居易《惻惻吟》:“道著姓名人不識。”《景德傳燈錄》卷二十:“閑著七間僧堂不宿。”2.用在 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語。《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師曰:‘卷上簾子著。’”《水滸全傳》第二十一回:“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兩箇耳刮子 著。”

「着」和「著」之別/陳凱文

有網友問到香港「着」和「著」在音在義上均有不同,台灣卻是一律用「著」,只有發音上的差異,究竟兩者那種用法是對?「着」和「著」的本字又是什麼?這是本文將會探討的問題。
不說大家未必知道,其實無論「着」還是「著」,本字均為「箸」。所謂「箸」,查實就是筷子,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曰:「箸,飯攲也。从竹者聲」,古時筷子多用竹造,故「箸」字从竹。這裡的「」字也是古字,本義是持物,引伸義是傾斜不正,如古時曾有一個詞語叫「攲斜」,現在多用「傾斜」。現在我們已不會叫筷子為「箸」,倒是日文還有將筷子稱作「箸」(はし)的說法。
箸 說文
圖1:「箸」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
據查,「箸」被當作「着」或「著」用早至戰國時代,在《荀子•王霸》篇中那句「致忠信,箸仁義,足以竭人矣」,「箸仁義」用現代漢語來說,便是「着重仁義」的意思,可見「箸」應為本字。
箸 荀子
圖2:在《荀子•王霸》中,「箸」被當作現在的「着」或「著」用
事實上,早期字書典籍如《說文》或《玉篇》,均無載「着」或「著」的紀錄,最早出現「著」字的典籍記載,是遼僧釋行均所撰的《龍鑫手鑒》。由此可見,漢字先有「箸」然後有「著」。「箸」變「著」應是譌變,上面的「竹」譌變成「艸」,因小篆中的「竹」和「艸」寫法十分相似,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曰:「假借爲箸落,爲箸明,古無去入之別,字亦不从艸也」。
著 龍鑫手鑒
圖3:《龍鑫手鑒》有關「著」字的記載
至於「着」字,則是由「著」字再譌變而成,將「竹」、「耂」連合起來,成了現在的寫法。在清代顧藹吉所撰的《隸辨》中,可以看到歷朝多種「著」字的變異寫法,其中一個便是「着」字。
著 隸辨
圖4:「着」字在《隸辨》的記載
換言之,無論「着」還是「著」查實都是由「箸」譌變而成的,香港的慣常用法,是將「着」當作「著」的派生字,將二字分家以消除歧義。「着」粵音有二讀,「穿着」、「着火」這類詞語【zoek3】,「着落」、「着手」時則讀【zoek6】;「著」則用作「著作」或「著名」之意,音【zyu3】。
由於台灣官方只接納「著」為正體,把「着」視作異體,因此他們只有一個寫法,意思上的差異則只用發音來分。「穿著」、「著落」讀【zhuó】;「著凉」、「著火」讀【zháo】;成語「棋差一著」讀【zhāo】;「著作」、「著名」時讀【zhù】,當動詞用如「走着」時,則讀【zhe】。
順道一提,大陸的普通話方面,發音方式跟台灣的國語一樣,寫法則跟香港一樣,如:台灣寫「穿著」,大陸跟香港一樣寫「穿着」,讀音跟台灣一樣讀【zhuó】。
大家或許會問,究竟香港還是台灣的分法是對的?其實這並非對錯的問題,而是純粹的用字習慣問題。當然從閱讀便易的角度來說,由於「著」字意思太多,香港和大陸將「着」、「著」二字分家,其實比台灣只用一字更能消除歧義。

 1.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ㄑㄩㄝˋ
 漢語拼音 qu   注音二式 chiu 

恭謹、敬謹。如:「士」。荀子˙非十二子:「其衣逢,其容。」

誠實、忠厚。荀子˙富國:「觀其便嬖,則其信者不,是闇主已。」漢書˙卷五十六˙東方朔傳:「臣聞謙遜靜,天表之應,應之以福。」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書,箸也。聿,者聲。”邵瑛經正字:“《五經文字》云:《說文》作聿鄄者,《石經》作書。”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箸也。從聿者聲。商魚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箸也。此琴禁, 𡔷郭之例。以曡韻釋之也。敘目曰。箸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箸於竹帛。非筆末由矣。從聿。者聲。商魚切。五部。
注音
釋義
(一)shu1《廣韻》傷魚切,平魚書。魚部。 (1) 書寫;記載。《說文‧聿部》:“書,箸也。”徐灝注箋:“書聿,當以作字為本義。”《釋名‧釋書契》:“書,亦言著也。著之簡紙永不滅也。”《廣 雅‧釋言》:“書,記也。”《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唐韓愈《贈崔立之》:“好事漆園吏,書之存雄辭。”《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 一》:“即大、小馬尾之水,不書其發源,並不書其所注。”又畫。《資治通鑑‧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胡三省注:“書可, 畫可也。” (2)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正字通‧曰部》:“書,凡載謂之書。”清王筠《說文句讀‧聿部》:“自《易傳》‘《易》之為書也不可遠’,始為典籍之通稱。”《論語‧先進》:“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荀子‧天 論》:“傳曰:萬物之怪,書不說。”楊倞注:“書,謂六經也。”元高明《琵琶記‧伯喈牛宅結親》:“男兒有書須勤讀。”清譚嗣同《仁學》卷上:“凡為仁學 者,於佛書當通《華嚴》及心宗、相宗之書,於西書當通《新約》及算學、格致、社會學之書。”曹禺《雷雨》第一幕:“你讀過幾本關於社會經濟的書﹖”
(3)特指曆書、占書、刑書。《書‧金縢》:“啟籥見書,乃并是吉。”孔傳:“開籥見占兆書。”《漢書‧刑法志》:“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顏師古注:“取證於刑書。”《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視曆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
(4)《尚書》的簡稱。清王筠《說文句讀‧聿部》:“《尚書》者,史所書也,亦謂之《書》。”《論語‧為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於兄弟,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論衡‧辨祟》:“故《書》列七卜,《易》載八卦,從之未必有福,違之未必有禍。”唐劉知幾《史通‧六家》:“《易》曰:河出 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故知《書》之所起遠矣。”
(5)文字。清王筠《說文句讀‧聿部》:“書,書寫其本義也,因而所寫之字謂之書。”《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南史‧陳 伯之傳》:“伯之不識書,及還江州,得文牒辭訟,唯作大諾而已。”清王士禎《介岑龔公墓誌銘》:“寺雖設漢官,案牘皆清書,公飭筆帖式凡公文悉譯漢字。”
(6)字體;字形。《隋書‧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唐張懷瓘《書斷中》:“然十書之外,乃有龜、蛇、麟、虎、雲、龍、蟲、鳥之書,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水滸全傳》第七十一回:“方纔取過石碣看時,上面乃是龍章鳳篆蝌蚪之書,人皆不識。”
(7)指“六書”,即我國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論。《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鄭玄注:“書,六書之品。”賈公彥疏: “六書者,先鄭云:象形、會意、轉注、指事、假借、諧聲。”《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孫希旦集解:“書、計,即六藝中六書、 九數之學也。”
(8)書法。《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北史‧儒林傳上‧張景仁》:“幼孤,家貧,以 學書為業,遂工草隸。”清毛奇齡《書何氏冊子自跋》:“予不善書,然似善書者。”又書法家所寫的字。《南史‧陳宗室諸王傳‧文帝諸子》:“時軍人於丹徒盜 發晉郗曇墓,大獲晉右軍將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跡。”清林則徐《壬寅日記》:“求書者坌集,竟日作字。”
(9)簿牒文件等。《周禮‧天官‧冢宰》:“司書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鄭玄注:“司書,主計會之簿也。”孫詒讓正義:“書,謂 簿書。”《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孔穎達疏:“書,簿領也。”宋王安石《上五事劄子》:“陛下即位五年,更張改造者數千百事,而為書 具,為法立,而為利者何其多也。”《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
(10)書信。《左傳‧昭公六年》:“叔向使詒子產書。”唐杜甫《石壕吏》:“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鏡花緣》第十回:“女兒有書一封,如係便路,求義父寄去。”
(11)古代皇帝的詔書或臣下的奏記。《漢書‧董仲舒傳》:“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顏師古注:“書,謂舉賢良文學之詔 書也。”《論衡‧對作》:“夫上書謂之奏記,轉易其名謂之書。”明徐師曾《文體明辨‧上書》:“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於王,皆稱上書。”
(12)文體名。1.司馬遷《史記》鋪
國家政體的一種文體。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 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文心雕龍‧史傳》:“故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以總侯伯,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2.古代一種以議論為主的特殊文體。明徐 師曾《文體明辨‧書》:“按編內既以人臣進御之書為上書,往來之書為書,而此類復稱為書者,則別以議論之筆為書也。然作者甚少,故諸集不載,唯唐李黹自横 羽伛有《復性》、《平賦》等書。而《平賦書》法制精詳,議論正大,有天下者誠能推其說而行之,致治不難矣,故特采之以為一體。”
(13)某些曲藝的通稱。如:說書;書場。《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不多一會,只聽得外面嚷將起來,他嚷的是:‘聽書吧﹖聽段兒吧﹖’”《老殘遊記》第二 回:“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李季《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這就是紅志偵察一回書,到這兒我可要喝水抽
。”
(14)姓。《萬姓統譜‧魚韻》:“書,商音。尚書,官名。以官為氏。本朝(明)書永琇鬱林人,天順間甌寧縣主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