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事,絕,事事,絕知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觀。以白居易而言,那些他當時最重視的「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的新樂府類,在事過境遷的百代之後,反不如感傷的長恨、琵琶膾炙人口且影響久遠。因知「誘於一時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的閑適之作,未必遜於諷喻諸篇。只要虔誠寫作,肅穆經營,則題材小大,未嘗不可入文而尚之,則董橋也不必厚理念而輕感情了。



領頭字
解形
《說文》:“事,職也。人岙人史,之省聲。山熷喹熷又,古文事。”按:古文字事、使、史、吏本為一字,後分化。
注音
釋義
(一)shi4《廣韻》鉏吏切,去志崇。之部(1)官職;職務。《說文‧史部》:“事,職也。”《國語‧魯語上》:“卿大夫佐之,受事焉。”韋昭注:“事,職事也。”《韓非子‧五蠹》:“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孔穎達疏:“致事,致職於君。”(2)職業。《論衡‧詰術》:“陶氏、田氏,事之氏姓也。”《漢書‧樊噲傳》:“樊噲,沛人也,以屠狗為事。”
(3)事情。《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事故;變故。《新書‧過秦論中》:“天下多事,吏不能紀。”《史記‧汲鄭列傳》:“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儒林外史》第一回:“假如我為了事,老爺拿票子傳我,我怎敢不去!”
(5)典故;故實。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紅樓夢》第九回:“什麼《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
(6)勤勞。《爾雅‧釋詁下》:“事,勤也。”邢昺疏:“謂勤勞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
(7)表示關係或責任。如:沒事;沒你的事。《紅樓夢》第八回:“老爺在夢坡齋小書房歇中覺呢,不妨事的。”
(8)侍奉。《玉篇‧史部》:“事,奉也。”《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唐韓愈《論佛骨表》:“事佛求福,乃更得禍。”《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
(9)奉行;從事。《論語‧顏淵》:“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韓非子‧難一》:“今管仲不務尊主明法,而事增寵益爵。”唐陳子昂《怠遇三十八首》之三十三:“自言幽燕客,結髮事遠遊。”
(10)治理;辦理。《增韻‧寘韻》:“事,治也。”《戰國策‧秦策四》:“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高誘注:“事,治。”唐柳宗元《田家》:“里胥夜經過,奚岙鳥黍事筵席。”
(11)任用。《墨子‧尚賢上》:“是在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不能以賢事能為政也。”《商君書‧算地》:“故事《詩》、《書》談說之士,則民游而輕其君;事處士,則民遠而非其上;事勇士,則民競而輕其禁。”《史記‧淮陰侯列傳》:“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裴駰集解引張晏曰:“無事用信。”
(12)役使。《廣韻‧志韻》:“事,使也。”《類篇‧史部》:“事,令也。”《墨子‧七患》:“民無食則不可事。”《史記‧傅靳前成列傳》:“坐事國人過律。”司馬貞索隱引劉氏云:“事,役使也。謂使人違律數多也。”《漢書‧溝洫志》:“亦可以事諸浮食無產業民。”顏師古注:“事,謂役使也。”
(13)量詞。件;副。《敦煌變文集‧葉凈能事》:“陛下須留一事著體之衣於蜀王殿下。”《金史‧徒單克寧傳》:“乃以其玉器五事、玻王岙黎器大小二十事及茶器刀劍等還之。”
(14)通“士”。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史部》:“事,古假借為士字。”《韓非子‧八說》:“是無術之事也。”先慎集解:“事,當作士。”
(15)姓。《萬姓統譜‧寘韻》:“事,見《姓苑》。”
(二)zi4《廣韻》側吏切,去志莊。(1)樹立;建立。《釋名‧釋言語》:“事,倳也。倳,立也,凡所立之功也。仲故青、徐人言立日倳也。”《廣韻‧志韻》:“事,立也。”《禮記‧郊特牲》:“信,事人也。”鄭玄注:“事,猶立也。”又《仲尼燕居》:“雖在畎畝之,中事之,聖人已。”鄭玄注:“事之,謂立置於位也。”(2)插入;剌入。也作“剚”。《廣韻‧志韻》:“事,事刃。又作剚、倳。”《正字通‧𥈠部》:“事,又與剚、倳通。”《商君書‧壹言》:“其殺力也,以事敵勸民也。”高亨注:“事讀為剚,剌也,殺也。”《漢書‧蒯通傳》:“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於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顏師古注:“李奇曰:‘東方人以物臿地中為事。’字本作倳。”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絕,斷絲也。人岙人糸,人岙人刀,人岙人煀。𠹌,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
注音
釋義
(一)jue2《廣韻》情雪切,入薛從。月部。(1)斷絕;不連屬。《說文‧糸部》:“絕,斷絲也。”段玉裁改為:“斷絲也。”注:“斷之則為二,是曰絕。”《廣雅‧釋詁一》:“絕,斷也。”《史記‧刺客列傳》:“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漢曹操《苦寒行》:“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唐溫庭筠《達摩支》:“擣麝成塵香不滅,拗蓮作寸絲難絕。”
(2)割斷;切斷。《釋名‧釋言語》:“絕,雀岙戈也,如割雀岙戈也。”《韓非子‧內儲說上》:“臨戰而使人絕頭刳腹而無顧心者,賞在兵也。”《戰國策‧楚策四》:“今楚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火焰漫空,絕住龍舟。”
(3)氣息中止;暈死。漢曹操《董卓歌詞》:“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南史‧孝義傳上‧師覺授》:“聞家哭聲,一叫而絕,良久乃蘇。”《封神演義》第七回:“血染衣襟,昏絕于地。”
(4)斷根;無後代。《漢書‧揚雄傳下》:“諸儒或譏:以為雄非聖人而作經,猶春秋吳、楚之君僭號稱王,蓋誅絕之罪也。”漢曹操《軍譙令》:“將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巴金《寒夜》二十八:“這裏的人又未見死絕。”
(5)距離遠;隔絕難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漢書‧武帝紀》:“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顏師古注:“絕遠之國,謂聲教之外。”唐薛能《逢友人邊游迴》:“游子新從絕塞迴,自言曾上李陵臺。”
(6)橫渡;穿越。《荀子‧勸學》:“假舟木岙戢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呂氏春秋‧悔過》:“今行數千里,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高誘注:“絕,過也,過諸侯之土地。”《漢書‧張良傳》:“羽翼以就,橫絕四海。”顏師古注:“絕謂飛而直度也。”
(7)絕句。詩體名。亦稱“截句”、“斷句”。律詩通常有八句,而絕句僅四句,是截取律詩一半而成。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絕句一般以五、七言為主,也有六言。如:七絕;五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我且高吟一絕,看他則甚。”《紅樓夢》第七十五回:“他也索紙筆來,立就一絕,呈與賈政。”
(8)指食物斷絕的窮困者。《呂氏春秋‧季春紀》:“賜貧窮,振乏絕。”高誘注:“居而無食曰絕。”《鹽鐵論‧非鞅》:“務蓄積,以備乏絕。”
(9)險惡的;沒有活動餘地的。《尉繚子‧天官》:“背水陣為絕地,向阪陣為廢軍。”《孫子‧九變》:“絕地無留。”孫星衍注引李荃曰:“地無泉井畜牧采樵之處為絕地。”賈林曰:“谿谷坎險,前無通路曰絕。”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林道靜的心裏漸漸充滿了一種青春的喜悅;一種絕處逢生的欣幸。”
(10)竭;盡。周武王《書井》:“源泉滑滑,連旱則絕。”《淮南子‧本經》:“江河山川,絕而不流。”高誘注:“絕,竭也。”唐李白《贈華州王司士》:“淮水不絕波瀾高,盛德未泯生英髦。”
(11)止。《呂氏春秋‧權勳》:“子反之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絕於口,以醉。”高誘注:“絕,止也。”《說岳全傳》第十七回:“看那金兵如潮似浪,滔滔不絕。”
(12)落。《廣雅‧釋詁三》:“絕,落也。”《楚辭‧離騷》:“雖萎絕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王逸注:“絕,落也。”
(13)拋棄;免除。《左傳‧哀公十五年》:“大命隕隊,絕世于良。”杜預注:“絕世,猶言棄世。”《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章炳麟《商鞅》:“寶其秕稗而於其善者則放絕之。”
(14)滅。《廣雅‧釋詁四》:“絕,滅也。”《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勦絕其命。”孔傳:“絕謂滅之。”《漢書‧賈誼傳》:“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先王之澤,因以殄絕。”
(15)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最”、“極”。《玉篇‧糸部》:“絕,最也。”《史記‧伍子胥列傳》:“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後漢書‧吳良傳》:“臣蒼榮寵絕矣,憂責深大。”李賢注:“絕猶極也。”《水滸全傳》第一回:“明日絕早上山。”
(16)指才技特異,獨一無二。《晉書‧顧愷之傳》:“故俗傳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新唐書‧文藝傳中‧李白》:“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明李贄《藏書‧柳宗元》:“《封建論》卓且絕矣。”《官場現形記‧序》:“每出一紙,見者拍案叫絕。”
(17)指手段惡劣。王願堅《黨費》:“敵人這一著來的可真絕,切斷了我們和群眾的聯繫。”又事情辦得好也可以稱絕。
(18)極高;極深。北周庾信《奉和山池》:“鳴笳陵絕浪,飛蓋歷通渠。”唐李白《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何當造幽人,滅跡棲絕巇。”清林則徐《請將永昌等府改為歲科并考摺》:“永平縣亦係深巖絕澗,峻嶺重巒。”
(19)超過。《後漢書‧郭符許傳》:“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李賢注:“絕,過也。”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曹操智計,殊絕于人。”《聊齋志異‧青蛾》:“遺生最幼,聰慧絕人。十一歲以神童入泮。”
(20)絕對;全然。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改過不吝,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老舍《駱駝祥子》一:“這可絕不是件容易的事。”趙樹理《互作鑒定》:“我絕不講價錢!”



(21)語氣詞。罷了;了。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卷三:“絕,猶罷或了也。”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聽言絕,我則沉默默腹內憂,都做了虛飄飄心上喜。”元楊景賢《西游記》第三本第十齣:“師父聽得叫罷詢詳細,弟子見言絕說箇就裏。”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著我繡裌裙,事事四五通。”


ˋshìˋshì

沒有留言: